「原創」豐鎬遺址考古80多年,為何挖不出來更多的都城遺址?

商朝末期,周文王滅崇後,在灃水西岸營建豐京(今西安西南),將都城從岐周遷至豐京;之後,周武王時又在灃水東岸建立了鎬京;豐京是宗廟和園囿的所在地,鎬京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合稱豐鎬。

即《詩經·大雅·文王有聲》篇載:“ 鎬京辟雍,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 不服。皇王烝哉! 考卜維王,宅是鎬京。維龜正之,武王成之。武王烝哉! 豐水有芑,武王豈不仕?詒厥孫謀,以 燕翼子。武王烝哉!”

「原創」豐鎬遺址考古80多年,為何挖不出來更多的都城遺址?

豐鎬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宏大,佈局整齊的城市,開創了中國城市平面佈局方整、寬暢、宏偉的先河,建構了中國城市平面佈局的總規制,成為後來城市總體佈局的典範 。豐鎬兩京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座城市,也是周禮的誕生地。

豐鎬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馬王鎮、斗門鎮一帶的灃河兩岸,豐在河西,鎬在河東。豐京和鎬京一起並稱為“豐鎬”,是西周王朝的國都,歷史上最早稱為“京”的城市,也是中國最早期的城市,作為西周首都沿用近三百年,又稱宗周。

「原創」豐鎬遺址考古80多年,為何挖不出來更多的都城遺址?

儘管考古已經基本確定了豐鎬的城址和遺址面積,通過多學科的精確定位,確定了豐鎬兩京的遺址面積總計近17平方千米。

雖然溢美之詞更是溢於言表,然而自1933年以來豐鎬遺址考古挖掘了80年,但是80年來取得的結果卻是令人失望。

1、豐西馬王村、客省莊的所謂大型夯土基址,豐東花園村、普渡村的所謂宮殿遺址群,其最大建築基址1600平米,作為王都的宮殿顯得非常狹小,文化內涵極為稀少,同時這些所謂的大型建築基址和同時代的墓葬區緊密相連。這樣的佈局和豐鎬作為王都身份很不協調。

2、《周禮考工記》記載的王都營建模式: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右社,市朝一夫。這個王都佈置規則和豐鎬遺址的考古結果格格不入。

3、豐鎬遺址考古不見大型鑄銅作坊,不見大型祭祀場所,不見城牆,豐鎬周圍不見西周高等級墓葬。

4、周原地區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窖藏,和甲骨文。而所謂西周都城的豐鎬遺址,就不免讓人失望。青銅器窖藏,值得一提的有1961年10月灃西張家坡村東出土的53件,有銘文的只有32件,但並不屬於單一貴族家族;1973灃西張家坡村東(馬王村西)出土二十餘件,有銘文的10件。若豐鎬當年有貴族聚居,經西周末年犬戎之亂,與周原同理,這裡自應有不少青銅器窖藏,但結果也令人失望。

三代考古以來,在已經有條件考古發掘的遺址中,夏代的二里頭、商代的偃師商城、鄭州商城、殷墟遺址,都有大型宮殿遺址,都有平面圖,唯獨豐鎬只有一個遺址保護區域規劃圖,這又是為何?

「原創」豐鎬遺址考古80多年,為何挖不出來更多的都城遺址?

「原創」豐鎬遺址考古80多年,為何挖不出來更多的都城遺址?

也許從下面論述可以找到答案!

楚平王時,令尹陽匄去世,囊瓦成為令尹。他加修國都郢城,將郢都擴建為三個城池,分別稱紀南城、郢城和麥城,三城以"品"字之形,互為犄角。後來吳軍攻破郢都,昭王逃到隨國,全城包括囊瓦的家產在內都成了吳國人的戰利品。

故《左傳·昭公二十四年》有載 :

楚囊瓦為令尹,城郢。沈尹戌曰:“子常必亡郢。苟不能衛,城無益也。古者,天子守在四夷;天子卑,守在諸侯。諸侯守在四鄰;諸侯卑,守在四竟。慎其四竟,結其四援,民狎其野,三務成功。民無內憂,而又無外懼,國焉用城?今吳是懼而城於郢,守已小矣。卑之不獲,能無亡乎?昔梁伯溝其公宮而民潰,民棄其上,不亡,何待?夫正其疆埸,修其土田,險其走集,親其民人,明其伍候,信其鄰國,慎其官守,守其交禮,不僭不貪,不懦不耆,完其守備,以待不虞,又何畏矣?《詩》曰:‘無念爾祖,聿修厥德。’無亦監乎若敖、蚡冒至於武、文,土不過同,

慎其四竟,猶不城郢。今土數圻,而郢是城,不亦難乎?”

可見,早期楚國建立郢都之時,郢都和豐鎬一樣,也是沒有城郭的。

夏商周三代,是我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的最初階段。三代的都城遺址,主要有偃師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鄭州商城、安陽殷墟、周原遺址、豐鎬遺址、洛陽周王城遺址等。從發掘資料看,三代都城遺址除少數外,大多也未見城牆遺蹟,但都包括有宮殿建築、手工業作坊、一般居住址、墓葬等遺存,而且這些遺存明顯地呈現出分區分佈的特點。而宮殿建築分佈區為都城的宮城區,是都城的重點所在,一般都處於都城的中心部位。

中國古代都邑城郭形態總結如下圖所示:

「原創」豐鎬遺址考古80多年,為何挖不出來更多的都城遺址?

可見,在更早的夏商周之時,除了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大多數都邑皆是宮城+郭區的形制。究其原因,不外乎都邑皆因“城”而“市”,城市的形成先有城(宮城)後有市(郭市),市是在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故宮城之外只有郭區,少有城郭。二里頭遺址、安陽殷墟、豐鎬遺址、齊都臨淄、魯都曲阜,以及春秋戰國時的洛陽王城、晉都新田、秦雍城、楚郢都等等,皆是如此。

而古人又崇尚大都無防(有城無郭,有宮城無郭城)的建城原則,以及禦敵於外的憂患意識。正所謂“山河之固,在德而不在險”,故有《左傳》雲:“古者,天子守在四夷;天子卑,守在諸侯。諸侯守在四鄰;諸侯卑,守在四竟。慎其四竟,結其四援,民狎其野,三務成功。民無內憂,而又無外懼,國焉用城?”即是此類說法。

到了春秋戰國之後,都邑大都無防(有城無郭)

不再適合列國紛爭不斷的形勢。

故東周和秦漢時期,是我國古代都城的大發展時期。東周時,列國並存,群雄爭霸,戰爭頻仍。為了適應這種形勢的需要,列國都城無不都築有高大的城牆及其一些輔助的防禦設施,出現了歷史上築城的一個高潮。

各國多築建既有宮城、又有郭城或宮城、郭城並列的都邑。這個時期的齊都臨淄、魯都曲阜、鄭都新鄭等等,都已開始築建外郭城。

「原創」豐鎬遺址考古80多年,為何挖不出來更多的都城遺址?

齊都臨淄

「原創」豐鎬遺址考古80多年,為何挖不出來更多的都城遺址?

鄭韓故城遺址

上面說到的楚國囊瓦加修國都郢城而被吳國攻破,顯然是戰國時代修建外郭城的開始。至於後面秦都咸陽、漢都長安、洛陽宮城+郭區的形制,顯然是有城無郭時代的孑餘。

「原創」豐鎬遺址考古80多年,為何挖不出來更多的都城遺址?

秦都咸陽只有宮城,找不到外郭城

到了東漢以後,宮城+郭城開始成為一個都城的必然形制,高聳的城牆彰示著皇權的至高無上。曹魏鄴城、北魏洛陽城、隋唐長安城、東都洛陽城、北宋汴梁城、元大都、明清北京城、……這些城內的裡坊格局,外圍的高大城郭,從而構成了帝國都城最鮮明的物化表徵。

而大建築群平面中,統率全局的"中軸線"設計,則構成了帝王自命天子,是以大建九重天庭,"坐北朝南,殿宇接天",試圖構建君之權"受命於天"的象徵。

「原創」豐鎬遺址考古80多年,為何挖不出來更多的都城遺址?

北魏洛陽城

「原創」豐鎬遺址考古80多年,為何挖不出來更多的都城遺址?

隋唐長安城

「原創」豐鎬遺址考古80多年,為何挖不出來更多的都城遺址?

明清北京城

總結:

夏商周時期的城市遺址,甚至更早的陶寺遺址,只有宮城遺址,沒有外郭城的不在少數!有城無郭(有宮城+無郭城)的形制現象也不是個例。

「原創」豐鎬遺址考古80多年,為何挖不出來更多的都城遺址?

陶寺遺址

而商周時的豐鎬遺址,顯然也是有城無郭的典範。像豐鎬二京的宮城區似偏於都城北部的情況,當是與其所處的自然地理形勢有關。

也可以據此做出以下推斷:

若豐鎬位置無疑,豐鎬遺址現在發現不了城郭遺址,恐怕以後也很難發現了。而多數人所言的豐鎬遺址遭歷代破壞沒有發現城郭之說,恐怕也非實情。

另外,中國都邑的築建形制也在隨著歷史不斷改變著。從已知的夏商周三代都城看,宮城+郭城城郭制在這時已經形成,但並不多麼成熟。具有代表意義的像偃師商城和鄭州商城,既有宮城,又有郭城,宮城與郭城內外相套,形成大城套小城的格局。而這也只是少數,大多數的三代都城遺址未見城牆遺蹟。

但可以看出的是,即便沒有城牆,而宮殿區的大規模集中分佈,明顯的與作坊區、居住區以及墓葬區等區分開來,形成了都成的宮城區。安陽殷墟的宮城區外圍雖未見城牆,但卻設有防衛溝,成為另一種形式的宮禁標誌。宮城區作為都城的重點區域,一般都居於都城的中心部位。

而到了秦漢之後,宮城+郭城開始成為一個國家都城的主流,統率全局的"中軸線"設計,更是都城形制的濃厚一筆。

當然,今天城市規劃多依據地形而建,顯得更合理些,中軸設計也只能成為附加部分了。

然而,由於今人拘泥於後世常見的城郭並立特徵,即便發現不少此類有城無郭(大都無防)的現象,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也只有許宏等少數人研究,比如他在《大都無城--中國古都的動態解讀》中少有提及。

《大都無城--中國古都的動態解讀》許宏著

《春秋左傳》左丘明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