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认为是鲁迅的笔误还是有意为之?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2017


不是笔误。

个人以为,先生笔下的每个人物都不是简单地一个个体,而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符号。且这个符号是带有普遍性的。比如:《祝福》里的祥林嫂、贺老六、鲁四老爷;《阿Q正传》里的阿Q、赵太爷;《故乡》里的闰土,《药》里面的老栓、康大叔、红眼阿义、花白胡子。

......

先生是通过孔乙己这个旧时代的读书人,从社会的两个层面来剖析这个社会的弊端。

孔乙己的创作年代是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离辛亥革命过去7年。离废除科举制度有近12年(1906年)。废除科举制度其本身有着划时代意义,国民不再只通过一条途径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愿望和抱负。而从现实的另一个层面来说,科举制度已经不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接受教育不再是权贵和有产阶层的特权,教育大众化、平民化的时代来临。

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孔乙己只是这个时代进程中的牺牲品,是历史的悲剧性人物。曾经的饱读诗书、十年寒窗,皆为有那么一天能“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出人头地。

那时,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做人上人。

然而突然有一天,这条通道坍塌了。

苍蝇丢失了粪便是一件多么悲催的事情。于是这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苍蝇(孔乙己)只能满世界乱撞,为一口能填饱肚子的食物做一些苟且之事,尽得世人的嘲笑。

先生通过剖析孔乙己这个人物,实际是针对旧的科举制度中对人性摧残的一种控诉,这些个所谓的读书人除了识字(“茴”字的四种写法......)和歪解(窃不算偷),连基本的生存能力都丧失掉,这不是孔乙己们的错,是哪个制度造就了这么一批人,是整个时代的悲哀。

先生实际是用怜悯与同情的心情描述“孔乙己”这个特殊的群体。

这是其一。

其二,民众的无知和愚昧。

古往今来,在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社会,一个读书识字的人,什么时候沦落到去靠偷窃而谋生的?

当读书不能做官,读书的价值也随之贬低,连带着教书的先生都跟着倒霉。不仅如此,还受到小民们的嘲弄和讥笑,这是何等的悲哀!

在威尔-杜兰的《世界文明史》中,在关于伊斯兰教的兴起,曾经有这样类似的描述:阿訇及识字的先生都担负起老师的角色,他们努力教导每一个来读书学习的人都能掌握基本的读写能力,对贫穷者都是免费的。这就是今天的阿拉伯人,他们可能连基本的加减乘除都不会,但他们一定能读懂《古兰经》。

无知者会感到自己的卑微,但若“无知者无畏”,那就是无赖了。

嘲笑孔乙己的人们真的就比他有智慧吗?

他们只是在想象中认为,他们是在愚弄一个(曾经的)未来可能会成为一个官吏的上流人物,并因此而有着莫名的快感。因为他们终于可以公开嘲笑一个“上流社会”的人物。

这就是那时的民众对所谓读书人的真实看法——读书就是要压迫他们。

孔乙己和嘲笑孔乙己的人都苟且着,只是孔乙己被一个时代所抛弃而沦为另一帮苟且者的笑柄,如此而已。

中国有一句俗语,叫:要饭的瞧不起讨米的。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窝里斗,穷人和穷人斗,富人和富人斗,官吏与官吏斗。怎一个“斗”字了得!

就这样斗了多少个世纪了......

孔乙己必须“死”去,因为属于他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然,先生却在前面加了个“大约”二字,我想这意思是:那个时代确实已经过去了,但我们的脑子里可能还留着根辫子。

不信,你们摸摸自己的后脑勺,是否还留着根辫子?


楚水闲客


鲁迅的作品为我们塑造许多人物形象,阿Q、祥林嫂、孔乙己等,孔乙己应该是特经典的一个人物形象,一个寒酸迂腐的小“知识分子”。他满口之乎者也,窃书不为偷,君子固穷,茴字六种写法等等,皆出之他之口。当年这句话是经常考试的内容,是经典的阅读理解题,每每考试都有这道分析题。当年带语文时,也时常问“大约”和“的确”是否矛盾,笔者的理解如下:


一、从语言层面看。汉语讲究语法,乍一看似乎是个病句,“大约”表不确定的判断,是一种猜测,“的确”表示必然的判断,是确知。这两个词用在同一个句子里,好像出现了前后矛盾的语病。但是从语法上来看,“的确”是修饰死的,作“死”这一动词的状语,而大约作“孔乙己已经的确死了”的状语,是对孔乙己死亡的推测,推测的结果是确实死了,所以并不矛盾。


二、从小说情节层面看。孔乙己本是一位身份很高的读书人,但因未考取功名,连个秀才都没捞到,十分落魄,以今天的理解不会混,人情世故也不懂,却又放不下酸腐的架子,加之好吃懒做、偷人东西的恶习,所以早就丧失了谋生能力。后因偷丁举人家里的书,被打折了腿,很久不见,喝酒的人都觉得他“许是死了,但是后来的中秋他又出现了,那是作为咸亨酒店的小伙计最后一面见到孔乙己。 那时孔乙己的健康状况就已经很糟糕了,他“声音极极低,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给人一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感觉,预示着孔乙己已经走到了他人生的尽头。小说最后写道:从中秋到年关,再到中秋,再到年关,他再也没有在咸亨酒店出现,甚至被提及过,那死亡是肯定的。 当然,小说也有其他的暗示情节,像咸亨酒店老板一直惦记着孔乙己欠十九个钱的事,可是到了第二年的中秋之后就再也没有提过,这也暗示着老板也认为孔乙己已经不在人世,还钱的事也就指望不上了。孔乙己的死既然是确定的,那为什么还要加一“大约”呢?因为作为小伙计的我没有从任何人的口中确切的听到孔乙己的死讯,也没有亲眼目睹孔乙己的死亡。


三、从艺术形象层面来看。小说是文学作品,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而孔乙己是作者塑造的悲剧人物形象。悲剧的结局用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从而激起读者的悲情。孔乙己的形象为了揭示科举制度的罪恶,他的死是必然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大约是周围人的冷漠,的确是社会的冷酷,生活在沉闷和罪恶的社会死是必然的。

孔乙己的悲剧是冷酷的社会制度,封建科举制度造就的,以现代的理解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没有推进素质教育的结果,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有点啰嗦,不成熟的看法,欢迎指正。鲁迅作品中这种句子也经常出现,似乎是规定动作,不能说句子有语病。)


江南烟雨220667845


东北这旮旯的馆子,和其他地方是不一样的。都是当街几个油气麻花的桌子和木椅,窗户底下堆着一堆啤酒落子和劣质白酒箱子,大铁锹们(力工的俗称)下来工地,会三五成群坐在外面,叫几个便宜小菜在吆五喝六的往咽喉里面顺白酒啤酒。

窗户里面的桌椅是干净整洁的,一般来说坐在馆子里面喝酒的都是舍得花钱的主。和外面的大铁锹们不同,里面的主会点几个好菜,叫上几瓶带盒包装的好三沟或者泸州老窖,轻声细语的谈事情侃大山,偶尔还会有陪伴的小娘们给大家斟酒讲个段子,于是会爆发出一阵不怀好意的大笑声。

我开始在馆子里面收银,因为不会趁客人喝多的时候多算些酒钱菜钱,经理说我太没用处,但是因为保荐我来的主面子太大不能辞退,就让我做了馆子里面的传菜员,这个活计不是太费心思的,于是就这么一直的干了下来。

我就整天端着菜盘子走来走去,过些无聊枯燥的日子。那时候大约唯一有点印象的,恐怕就是社会哥了。

我的记忆里面,唯有社会哥来喝酒的时候,是大家可以哄堂大笑而经理不禁止,且经理也会陪着笑的。

社会哥是唯一坐在外面吃便宜小菜,但是却要喝盒装白酒的主顾。他身材高大,喝酒的时候会光了膀子露出一身的纹身,用挑衅的神色故意盯着某个人看,每每这色眯眯的目光会把人看的很不好意思,于是人家就早早的结账走人。

社会哥每次坐在外面喝酒的时候,会要一荤一素两个拌菜,一瓶泸州老窖或者青花三沟。外面的顾客往往不多,大铁锹们都躲着他。但是馆子里面喝酒的主们是没人屌他的,出出进进的主们看到他在喝酒,一般都会调戏他几句:“呦,老大在这啊,你那几百个弟兄没来给你跟班啊?”或者说:“这不是社会人嘛,最近挨揍没有啊,花不起医药费吱声啊,哥哥有,赞助你点。”

每每这时候社会哥会涨红了脸,大声说:“草,我小弟们都出去要账了,不在家。”或者说:“扯淡,我是挨打的人吗,我都打十个的。”

一个知道底细的人哄笑:“吹你家的死牛逼去吧,前几天看到你了,被几个过去跟你的小崽子按在地上揍,你喊着爷爷我知错了别打我了.....”这时候社会哥都涨红了脸,大声说:“我们弟兄自己的事,能算打吗?”接着便会说:“人在江湖飘....,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一类的社会话。

于是人们就在哄堂大笑中散开,空气中都会充满了欢乐。

听经理和大家聊天,社会哥过去国企职工混得不错,据说还是一个仓库保管员,很多人都拿过他的好处。但是后来下岗后他就失去了营生,干了几个买卖都赔本,没办法只好纹身混了社会,跟开发商们做些要账上料的事情。但社会哥是个没胆色的货,几次遇到事就怂,见到打架都害怕,不敢出头的性格自然混不开,于是就渐渐没有老板用他。社会哥没了生活来源,又掉不下面子去干活,只好到处混靠个子大和一身的花纹给人家站个场面弄点费用,有时候还偷鸡摸狗的占些便宜。于是社会哥就成了这样不上不下的社会哥。

但是社会哥在我们店里的名声却是最好,他每次都赊账,但是每到个把月必然清账一次,所以他在我们店里说点酒话或者骚扰了主顾,经理是不管的。

社会哥两口喝了一杯泸州老窖,脸色慢慢恢复平静,旁边的人问他:“社会哥,你真是混得开嘛?这街面上的事,能摆的平把。”社会哥把脸侧过去,露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不搭理问话的人。这时屋子里面的一个主隔着窗户听到他们的谈话,于是吹个口哨,大声说:“社会哥牛逼,在这街面上遇到有人找事,提社会哥就行。不提他能挨顿打,提了社会哥的名号,得叫人打死。”

听到这话社会哥脸色都绿了,却不敢和里面的主较劲,于是就自言自语的说一些大丈夫能受胯下之辱,气字头上一把刀上之类的装逼话。这时候窗内窗外都一起哄堂大笑起来,连酒的味道都弥漫着快活的气息。

社会哥就是这样给大家带来欢乐的人物,可是没有他,日子也得过下去。这一天下午,经理在大堂里面看账,问收银的:“社会哥怎么几个月不来了,他还欠有几笔账没算呐。”

一个客人说:“他怎么能来,他出事了。”经理问:“出事了,出了什么事?”客人说:“还是老毛病,装逼占便宜,这会遇到狠人了。”

客人说:“他最近弄了点钱,买个国产车抖的不行了,和老婆去广西旅游,看到一片香蕉林,就去偷,以为那里是东北,农民好欺负的啊。”经理诧异起来:“社会哥一向这样的,怎么会有事呢?”

客人接着说:“当地的农民看到了,让他赔钱陪香蕉,社会哥拿出车上的棒球棍吓唬人家,结果人家农民齐心,拿着砍刀斧头,把他当强盗打伤了,车也砸坏了,人被抓了起来。”

旁边的客人接话:“这特么丢人现眼的,上了新闻,网上为这事都在骂东北人流氓,说东北人挨打活该。”

经理没有接着问下去,低头看账目,大约是心疼那几笔赊账,眉头都皱了起来。

秋风起来的时候,是毫无征兆的,突然的便冷的萧瑟入骨。下午的时候,我就靠在窗户里面晒太阳,大铁锹们只有在中午太阳最好时候才会坐外面喝酒了,再过几天,外面的桌椅就要收了。

门口传来声音,有些熟悉:“来一瓶泸州老窖,一个素拌菜”。我转头一看,是社会哥,他样子憔悴,瘦了很多,还剃了光头。

忽然有些怜悯他,我招呼他:“外面冷,屋里来喝吧。”他听到,就慢慢一瘸一拐走了进来,给他拿酒菜的时候,我看到他头上有一道很长的疤,像一条大蚯蚓趴在头上。这时候一个熟客和他说:“社会人,听说你出来大名了,网络上都说你替东北人争光了。”

社会哥红了脸,却不肯说话,只是坐在那里小口的喝酒。经理走了过来,对他说:“社会哥,你还欠好几笔旧账哪,什么时候算啊。”

社会哥局促起来,说:“不好意思啊,最近实在是紧张,下次算。”他把杯子拿起来:“这次我给现钱。”经理就笑了说:“没事,和你闹着玩,都是老弟兄,啥时候有钱啥时候给吧。”经理又说:“你怎么不小心,去广西偷香蕉,惹出这么大的麻烦。”

社会哥脸涨红起来,他结结巴巴的说:“不是偷,是捡,我以为香蕉都是野生的。”

社会哥又说:“捡香蕉的事,怎么能算偷,我是差钱的人么。”

于是大家又都哄笑起来。

过了一会,社会哥把酒喝完,用筷子把盘子里面的菜吃光,掏出钞票一张张的数好放在桌子上,小心的把剩下的钱放进口袋,一瘸一拐的走了出去。

自此以后,我在也没有见过社会哥,年底结账的时候,经理说:“社会哥还有几笔账没算呐。”到了第二年年底的时候,经理说:“社会哥还有几笔账没算呐。”

再也没有人见过社会哥,经理也不在提起他的欠账。

社会哥大约真的是发达了,不会在回来了,我这样想。





三水煮茶


孔乙己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的一片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品。文章最后一句话说到:大约孔乙己是的确死了。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两种情况解答分析。

一,从文学语言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这句话前后是矛盾的,是个病句。因为大约表示一种推测。是不确定的意思。也就是说,孔乙己到底有没有死,作者并不确定。而的确是肯定确切的含义,在文中的意思可以理解成孔乙己最后确定是死了。那么作者到底是能确定还是不能确定呢?从大约和的确两个词来看这就是一种矛盾了。

二,如果我们从作者这样写的用意角度来回答。我们一般认为,用的确是因为文中的孔乙己在封建旧社会的环境里,生性既懒惰,没有相应的生存技能,也没有获得功名,且身受重伤,被丁举人打成残疾,而且他的声名狼藉,有偷盗的前科,名声很不好,再加上封建旧社会人们思想愚昧,麻木不仁,毫无同情心,在这样的环境里,孔乙己的结果必然是因为饥寒交迫或疾病而走向死亡,文中的我最后再也没有见过孔乙己,也能一定程度上证明孔乙己确实是死了。但作者为什么又用大约呢?这是因为文中的我到底是没有亲眼见证孔乙己的死亡的场景的,因为语言的用语准确性,所以用了大约表示推断。

三,我们也可以从现代社会这个角度推测孔乙己的结局。假设孔乙己生活在如今的中国社会里。我个人认为,虽然不一定会大富大贵,但一定不会走上如此悲惨的死亡结局。因为孔乙己专注于自己的领域,他的一个回字就有四种写法,对于传统文化也比较精通,有大师的专注与风范。君不见流浪大师沈巍在现代社会的受欢迎程度。也许孔乙己在保证温饱的前提下,在现代社会也能成为一位流浪大师。即使它不能成为大师,那么在现代的社会保障制度下也可以让他有一定的生存空间,起码有能够安身立命之所。

因此,我个人认为孔乙己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性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我们更应该为我们能生活在如今美好富足和谐社会而感到幸福和自豪。






顺其自然82259


《孔乙己》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大约的确,好似矛盾,大约不敢确定,的确是盼望实际就是这样,希望事实就是这样。

其实这是鲁讯先生,是希望那个吃人的封建社会里的制度下的产物不再有,同时也看到了封建社会的灭亡,但那种毒害人的残余思想还存在,还在腐蚀着人们的心灵和思想。


虽然封建社会和制度灭亡了,但思想的侵蚀依然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先生无异于呐喊,别再信那套了,看到孔乙己了吗!又恰似一把利剑,秋风扫落叶将这蠢蠢欲动的思想又痛打了一次落水狗。

也许我是望文生义,敬请师友互动。


轻舟疾发


这句话应该是鲁迅《孔乙己》全文的点睛之笔。试想,鲁迅笔下的黑暗的、人吃人的封建社会里,像孔乙己这样的读书人,书没读成,又不会营生,他的命运可想而知是悲惨的。他的存在,就是给了人们一个生活的笑料,和一些有点权势人的出气筒,谁都可以嘲笑他,甚至骂他打他。黑暗的社会,人情的冷漠,当孔乙己被人打断腿之后,不会有人同情他,照顾他,所以,他的结果只有死路一条,况且,好长时间人们没有看到他了,死是必然的。鲁迅先生用“的确”死了,是从社会、人性等角度,表示出很准确的判断。但毕竟没有最准确的信息证明,所以又用了“大约”,这样使行文更加滴水不漏。


浅水一湾1


这句结尾肯定不是笔误,别把鲁迅先生的大师水平贬得如此不堪。比他高深广大的人至今还没出生呢!

孔乙己这个形象是先生汇集了许多当时生活在社会底层落魄‘读书人'的面貌与经历,创作出來的一个群体代表。是对封建科举制度和落后教育制度,以及产生这种制度的土壤一一封建社会制度的鞭笞与批判,揭露与控诉。也表达了先生对这个社会群所执‘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痛苦讽刺与深刻同情的复杂情感。

说句题外话,最近轰动网络的热点话题《流浪大师与精神病人及江湖骗子》当中的沈巍先生的定位之争,与过去人们对孔乙己的评价分歧倒有几分相似之处。可诡吊的是,对孔乙己,人们普遍执嘲笑戏弄欺侮鄙视的眼光(尽管很多人不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亖种写法,更说不出‘多乎哉,不多也'的文言文语法)。而红爆网络媒体的流浪大师的言行举止,却点燃了无数国人的热情与关注。奉若神明者有之,斥为怪异者有之,冠以大师者有之,贬以小丑者亦有之。笔者愚钝,不敢臧否,只是感叹这多元社会,开放环境,网络舞台,百花齐放,万家争鳴,确是一派热闹的景象。福兮?祸兮?不知不知,知乎哉?不知也。


老墨樵


肯定不是笔误,这个东西是不会笔误的,是鲁迅先生的有意构思。我们看问题或读文章要抓主要矛盾,从上下文中也能读出鲁迅的意图,孔乙己是旧社会中奉惟有读书高却为读书所累的悲惨书生,他们脑子里只有圣贤,只有经典,不知当下,不知新世界。既没有经世致用的能力,也非文学艺术的天才,还自命清高,不治生产,他们的思想和行动早已脱离了现实。鲁迅先生曾有遗嘱,具体言语忘记了,大概内容如下:我的后人如果没有能力,就去做些实事儿,不要去做空头美术家或者文学家。看今天,遍地都是孔乙己。鲁迅先生是伟大的唯物主义者,革命家,民族的脊梁,英雄。他非军阀或武人,但他的文章胜过千军万马,他把几千年的中国看透了,所以,,,,很多人接受不了,或者不理解,尤其是今天的孔乙己们。


王献之stark


大约孔乙己真是死了。这话鲁迅应该是有所指的。孔乙己死了吗?鲁迅文中的孔乙己应该是死了。而像孔乙己那样的人还有,现实生活中也能看到,既使在今天。孔乙己的问题是人对自己和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看法,今天所谓三观。小时候读孔乙己的故事,就觉得他可怜,觉得是社会不公造成了他的悲剧。其实想想任何时代都会有人觉得不公,既便是孔乙己的时代,是不是人人都活成孔乙己了?当然不是。那为什么别人没活成他那样,只能说孔乙己的悲剧有社会的原因,更大的问题来自于他自己。鲁迅写出孔乙己难道只是遣责社会,而不是直指人性本身的问题?所以鲁迅在文中最后一句话,像是自言自语,孔乙己大约是死了。意思应该是希望今后没有孔乙己这样的人。从社会来说尽量公正,从人来说尽量振作,而不是一味颓废,一味沉沦。就让那个孔乙己死了吧。


逃离铁皮屋


原文:“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首先,我觉得鲁迅的文字总是颇有深意的;往往所指总在文字之外。

所以,我的理解是: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孔乙己的确死了;然而,其他如孔乙己这一类的人呢?大约还总不至于全死了。

我之所以这样理解,其实前文中已经有一段小排比,推断孔乙己是必定死了的;比句的“大约”,怕是很有深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