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不会写格律诗就先不要写,先大量欣赏享受堪称中华文化瑰宝的古诗词?

怎得繁花落尽时


不要排斥近体格律,也不要恹弃自由古风,它们都是古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体格律诗,以“永明体”为历史分水岭,永明之前多作古风,永明之后多依近体。

七律·偕友游秦淮河 诗/抱庸斋主短篷无意任风游,澄水浮峦一线秋。细饮龙团聆楚汉,轻分绿蚁笑曹刘。乌衣此日荒王谢,叶渡经朝占鹭鸥。 画舸当年如鲤贯,不乘金粉便君侯。

不少诗友对格律诗的认识存有误区,比如古人写诗以古风为主体,数量上古风诗歌远远多于近体格律诗;格律是诗“八股”,严重影响诗的意境;在诗歌创作中,要坚持“宁失格律不失准字”的原则。这些观点都是偏颇的,事实上,几千年的诗词历史天空,近体格律诗才是主流,数量规模上远远大于古风自由体。格律诗是诗歌发展的高峰,是诗歌的更高级形式。



近体格律诗的出现,是旧体诗歌声韵美感与技巧纯熟的标志。格律诗正是因循汉字发声的规律,对诗歌的形式结构作出规范,因此近体格律诗吟咏起来自带声乐美感。而诗的格律与诗的意境,并不构成矛盾。它就是一种工具和手段,平仄参差、上下相协,使用相对更窄的韵,掌握起来并不复杂,只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七绝藏头(茶) 诗/抱庸斋主洁许竹松月為囊, 身名四海貴麻桑。 自惭不比花姿态, 好送人间一味香。



“熟读唐诗三首诗,不会作诗也会诌”。欲学旧体格律诗词,吟读成诵不失为一种好办法。绝句的起承转合,律诗的双联对仗,声律的平仄合偕,诗读百遍,其义自见。然后再回过头来看诗词理论,驾轻就熟、一通百通。我之所以喜欢古诗词,十几年涂鸦不断,就是缘于当初的一场胆囊切除手术。住院期间,没有电视,没有武侠,枕畔就一本《宋词三百首》,日日倚靠病床捧书细读,发现宋词果真是抑扬顿挫、自带声乐美感,于是总是大声诵读、像古人一样摇头摆尾的诵读,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后来,我就开始学习填作旧体词。

【南乡子】 七夕寄雪薇 词/抱庸斋主水国正阴晴。茉莉吹香小院灯。把酒银河消渴眼。盈盈。多少温柔揾不平。 倚槛坐清听。旧曲还煽故日情。细点青春随梦老。何营?岂许风流负一生。



只要心中怀有热爱,学诗就会充满激情,写诗也才会灵感不断。诗与书画一样,靠得是天长地久的磨砺养成,长期坚持,必有收获。



抱庸妄谈。


抱庸斋主


如果目的是为了学写格律诗词。先大量阅读古诗词,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即使目的只是欣赏古诗词,也没有必要大量阅读,选一些优秀的作品阅读即可。古诗词中并不是每首都是佳作,有很多作品都不能给你带来享受。



假若是想学习诗词创作。那么一定要边学、边写、边读才有效率。现在我们大多是业余学习的。时间也是很重要的资源,想读破万卷书,即使有心也未必有力。何况你不去学习,也未必能读懂古诗词的创作手法。泛泛而读,对学习创作的帮助并不大。

我以前也说过,学写格律诗词,最初时买一本纸质的《唐诗三百首》就够了,但一定要随着自己的学习进程,分专题去深读。

举个例,5月1日,本号的诗词基础课开讲。那么开始的课程便是学习平仄。那你可以将《唐诗三百首》中的七绝分出来,用铅笔标上平仄。而学构句时,也可用铅笔划出节奏分隔线。我以前说过,学写诗词最主要的还是创作训练,即使是阅读也应配合着创作训练进行。



诗词大会的很多选手,他们不但读过很多诗,还能背出很多诗,但没有几个诗写得特别好的,这就是例证。

不去写,不进行创作训练,读多少诗都还是不会写。特别是泛读,看完一本诗集,很快就会淡忘。古诗没有一定的诗词基础知识,看起来也费劲,别说享受了,能读进脑已是不容易。所以,要学写格律诗词,不宜带着享受的心态,做好任何学问,都是要下苦功的。我习诗词比较早,并且有名师指导,但就是因为受不了枯燥的创作训练,不肯去学,至今只留下后悔两字。

但当有了一定基础,能写出基本合格的律绝时。我们再去阅读一些诗词,这时才会有所感受。但仍不用大量阅读。选一些自己喜爱的风格、选一些自己喜欢的诗人,精读这些诗集则可。



最后提醒一下,仅《全唐诗》就收录四万多首作品,假如你以每天读十首的速度去读,那大家可以算算,这要花多少时间?而最大的问题是,当你读完时会发现,原来最好的作品,都在《唐诗三百首》中了。


诗词书院


任何一条学习的路都没有固定的模式。

例如,先读后写,或者,边读边写。

先读后写,好在“读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

但是读书人也是有天赋之分的。天分高的人,才能做到上面的境界。但也有的人读死书,哪怕明明读了一肚子书,一到写时,满肚子乌龟硬爬不出来。

又或者有人,一写字就掉书袋子,甚者直接就是把典故,诗词,硬塞进诗词里充做数字,平仄符合就好,意境则全无,亦毫无诗味可言。



而有的人,知识面不广,但是善于发挥,甚至超常发挥他的水平,这就是与生俱来的才气了。

读书可以使人渊博,但才气与灵性与生俱来,难以追及。

不过,再有才华的人,也无非就是天分高一些而已,若不能不断持续地读书,以及俱有一份一生谦虚上进的心境,真正做到博采众家之长,亦难以成为真正的大家。

境界上不去,写出来的诗词境界会必定会受其所累。


读书,学诗,贵在于大量阅读,反复思考,大量练习,更在于持之以恒。四者缺一不可。

不读书,无字可写。不练习,诗词句必生硬,手法亦不能纯熟精进。不思考,不能提高诗词的深度与广度,以及更高的技巧。

而不能持之以恒地读和写,再高的天分也不过是另一个“伤仲永”而已。

爱诗词,不是一句空谈。也不以有附庸风雅的心来学习诗词。不是真正的喜欢诗词,你很难以坚持一生。

而学诗词,却是一个喜欢诗词的人,一生的课程。


灯见居士


格律诗的写作有严格的标准和限制,先进行大量的阅读和吟诵是入门最重要的途经,就如同学书法,不临古贴,不取法乎上,终究是野路子,不入流的。人的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就是这个道理。

《红楼梦》中黛玉教香菱学诗,就告诉她要多读前人的诗词,细心揣摩、烂熟于心。“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学诗,最重要的步骤就是在林老师指导下,细细阅读品味王维、杜甫等人的诗,打好基础底子,尝试创作,终于有所精进。

从古至今,人们非常重视阅读吟诵对诗歌创作的重要作用,但中国文化史上,各种词章诗文浩如烟海,如何有选择、有针对性进行学习阅读,就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关键是要讲究方法、循序渐进,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突出重点,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王维杜甫二人都是中国格律诗的大神,从这二人入手阅读是正路。特别是杜甫的律诗,格律森严、意境苍茫、炼字精到、对仗工稳、沉郁顿挫,气韵沉雄,突出了律诗言简意远的艺术特点,特别是这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五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四句二十八字,千锤百炼、句句对仗,简直是结句炼字、格律对仗的教科书,“学诗当学杜”,绝非虚言。而大量阅读李白等人的诗,更多的是要培养超凡的想象力,主观想象是诗的翅膀,缺乏想象力的诗词没有神釆、没有灵性,枯燥乏味不值一读。“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其诗歌的最重要特征就是想象瑰丽、超凡脱俗、充满仙气。他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表现客观,几乎篇篇有瑰丽和超凡的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幻境和想象,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在其作品中交错出现,这是其浪漫主义江诗歌艺术的重要特征,当然,这种能力是很难学到的,只不过是一种参照,但终究也会在各种实践和观察中慢慢摸索、历练和提高。

总之,大量阅读和吟诵中华诗歌的经典之作,是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可以感受汉字之美、声韵之美,可以丰富和塑造人的内涵与气质,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同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有了大量阅读吟诵的积累,自然会循序渐进地步入诗词创作的海洋。





晓行凌波


为什么说创作古典诗歌之前要先大量阅读前人作品?

杜子美诗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总结事物规律说“厚积薄发”,这其实是所有文学创作的最普遍“捷径”,不只是诗歌。只有大量学习和理解前人的技巧经验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其次,由于汉字读音、释义乃至使用习惯的变迁,今人对文言的掌握和理解都无法和古人相比,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理解才能赋予古典诗歌强大的“炼字”功夫。

古典诗歌包含古体诗和格律诗,格律诗看似平仄对仗规则极多,其实相对来说创作起来更简单。

格律诗篇幅短小,却几乎融汇了古典诗歌所有的“形制美”,平仄拗救是“炼字”与音律的合作扩展,对仗让作品更容易出彩。正是因为格律诗有规则可以遵循,只要不违反大的忌病,“照方抓药”就可以创作出相对出彩的诗了。

反观古体诗,他要求诗人有足够的表现力,要有风骨有气象,而学古人古体诗的作品,往往大部分今人会有“懵逼”的感觉,为什么呢?古人论诗有句话叫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举个例子,你登个高台,看不到古人,看不到后人,看见天高地广,于是哭了,简简单单四句话勾勒出的意趣已经包含了有诗以来所有诗人的慷慨不平,于是陈子昂这首永恒不灭的浪漫火焰遥遥照亮了其后一千多年的中国诗坛。“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随便一首七绝也不止包含这么几个意象吧?可是你的七绝要怎样表现这种雄图壮志呢?要怎样达成这种辽阔气象呢?

再说说“不以格律害意”这件事,人人都知道“诗言志”并引此为论据证明格律诗是可以“抛弃格律”的,我对此只有一个字的评价:丑。“诗言志”的重点看似在“志”上,可“志”的前提是你写的得叫“诗”。

有人会说难道古人没写过“抛弃格律”的格律诗吗?当然写过呀,在格律诗规则确立的过程中,唐人对格律诗进行了很多尝试,比如《黄鹤楼》前二联完全是“七言古风”,比如《登金陵凤凰台》四五失粘,这些尝试对格律诗规则的最终确立所立的功劳是非常大的,严羽因此称《黄鹤楼》诗唐人七律第一,《登金陵凤凰台》也被承认为“折腰体”。而历来论诗,两首都不入格律诗正格,什么意思呢?就是后人再创作类似的作品无论你多精彩也只不过是拾二公牙慧而已,这样的创作并不是创新而恰恰是“返祖”。

格律诗规则已经确立的一千三百年之后,你认为“抛弃格律”的诗还能叫格律诗吗?连格律诗都不是你告诉我这首格律诗是“以意当先”的,是“言志”的格律诗,这不是在搞笑吗?一千三百年里有哪一首格律诗正格作品是因“格律害了思想”的吗?或者说有哪一首诗是只有格律而无思想的吗?你看,“不以格律害意”这句话是多么的无聊乃至庸人自扰。

格律和所谓的意境,思想,“志”从来都不是对立的关系,我十分不理解,为何有人把这种只在新人学习过程中才会出现的小问题无限放大成“时代的痛点”,我只能求求你们如果实在已经“升华”到这个地步就别创作格律诗了,去写古风吧,期待你创作出《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三吏三别”》《琵琶行》《长恨歌》《春江花月夜》“古风2019首”这样的作品。

以上浅见,欢迎批评指正。骂我的人是小狗。(图片来自网络)






风云散士


此话说的没毛病。不唯写格律诗,其它的如散文,现代诗。对于初学者来说,都是由喜欢,欣赏,得其要义,然后学习模仿,再到纯熟。犹如小儿学步,有一个爬,坐,立,行的过程。不可能从襁褓中下地就走。

格律诗要求严,对于现代的初学者,除了难体味古人的语境外,更难复制古人的生活体验。因此,要叩击古代诗人的心门,是要下番功夫的。格律诗对结构,声律要求高,句式,词意要求对仗,声调平仄要求押韵。没有较深的浸淫是难写出的。

对于我这样的三脚猫,野路子出身,出于爱好,偶尔信手凃鸦,写点所谓的拟古诗,图的是高兴,发给渚友交流,获得点赞后,颇有成就感的。享受这样一个快乐的过程,足矣!至于引得高雅之士的嗤笑,我是不理会的。

正是:

偶攀古贤附风雅

凃得乱鸦头条发

江河不辞涓流水

绿叶甘願衬红花


太白山人5911


其实说到这问题!好多人认为格律诗,就是好诗,其实他们弄错了。当然格律是好诗。所谓近代格律,是唐以后朝庭为了考试区别,官方规定的文言格律诗体,必须以平水韵为准的平仄韵诗,但是只要会写七言五言诗的人,照表作诗都做得象,要找几个合平仄,合韵的字很容易,若是要做到自然词性与平仄对绝,达到通俗易懂,意境完美,前后呼应,词与意不重复象作对联一样就很难很难,没有绝对的背景是写不出合格的平仄诗来,除非你借用生避字,写成文言诗体载,这样一来可能有些词组连汉语词典上就难找到,别人不查字词典,根本弄不懂你写的什么!根据当今白话文时代,这样的诗已经不受欢迎了!真要去写格律诗,先要学的不是平仄和韵,这个是死东西,很容易,主要先学会词性在诗词中的地位和区别运用,这个掌握了在去对表作诗就很容易了!


蓝天白云126978817


建议先读一读毛主席关于写诗的三封信再写诗。

诗言志,最忌因格律而限制了思想。思想一禁锢,即使再合乎格律的句子,也就如同嚼蜡,毫无意趣。

唐诗浑然天成,有浪漫,有携咏,有想像,有现实。

李白的诗飘逸,大气磅礴,想像力丰富,成为千古奇皅,被称为诗仙。

杜甫的诗携咏,现实,笔力深厚,耐人寻味,故称诗圣。

李贺的诗,新奇,不饰雕刻,让人过目不忘!

……

唐诗也没有严格的格律,诗咏自然,故有很大成就。

唐诗之后,由于因循守旧,重格重律,死板教条,比如宋诗就很少有成就。反而由于宋词不受格律限制,突破条条框框而出现了又一个文学高产期。元曲亦然,以及后来的戏曲,小说都是沿着这条道路前进的!

因此在学写诗之前,多阅读前人经典,这没有错,诗词文学是靠积累而来的,但要切记,不可为格律限制了思想!


狼烟一九三一


对于一个无论是兴趣爱好还是志向,打算去写作的人来说,首先要阅读,阅读对写作至关重要,大量的阅读能提高你的欣赏能力,只有自己的欣赏能力进入到了一定的高水准,你才可能写出高水准的作品来——你连一个作品究竟好在哪里、怎么好法的都一窍不通,你怎么能判断自己写的作品水准高低?

写格律诗的难度不仅仅在于严格的格律、平仄声,还在于字词句的运用,其实字词句才是一首诗的最重要骨肉,格律和平仄声问题,只是皮毛,骨肉不行了,皮毛还有什么意义?好像那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意思,因为一首诗,其实不论古典格律诗词还是现当代的自由诗,字词句是打造一首诗词生命和灵魂的最主要材料,格律和声调运用,终究是浅层的东西,是壳子的东西,就好像诗评家们说的,苏东坡写诗词大都格律遵守的不好,可这似乎并不影响苏东坡的很多首词被誉为经典之作。

常人一般接触到古典诗词,其中诗基本上不是绝句就是律诗,只有当你阅读到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这样的诗,你才会恍然大悟,古典格律诗中竟然还有如此豪放、潇洒、自由自在的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你不读过几遍这样的唐诗,你怎么能够提高自己的写格律诗的水准呢?

阅读未必能够提高你的写作能力,但一定能够提高你的鉴赏能力,而鉴赏能力,是你写作出好作品的基础能力之一。


久卓子60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