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苗期關鍵技術——中耕防病、化調、封眼等,苗期管理有哪些?

穀雨一過南北疆大部分都都播完種了。由於前段時間北疆播種後遇到大雨,南疆沙塵不斷,在這樣的天氣情況下,棉苗出來的都不是很壯,有很多棉苗出現不同程度的根腐病及立枯病。苗期現階段需要做些什麼呢?我們一起來梳理一下。

1、天氣多變,出苗後需立即中耕。

中耕的作用:

1)中耕能疏鬆土壤,增加土壤通氣性。增加土壤中氧氣含量,增強棉苗根系的呼吸作用。棉苗在生長過程中根系生長要不斷的消耗氧氣,釋放二氧化碳,使土壤含氧量不斷減少。中耕鬆土後,大量氧氣進入根層,二氧化碳排出土層,使根系呼吸順暢,可加速苗期根病傷口癒合,促側根生長。

棉花苗期關鍵技術——中耕防病、化調、封眼等,苗期管理有哪些?

棉花苗期關鍵技術——中耕防病、化調、封眼等,苗期管理有哪些?


2)中耕提升地溫,疏鬆的土壤能增大受光面積,吸收熱量向土壤中傳導的能力增強,提高土壤溫度,尤其是粘性重、板結的土壤中耕後棉苗長勢明顯加快。

3)中耕的散墒、保墒作用,中耕能切斷土壤表層的毛細管,減少土壤中水分向表土運送,減少耕作層土壤水分蒸發。同時地表水份蒸發量加大,可降低土表較大墒情。

4)中耕除新發的雜草,今年播種期雨水較多,很多封閉藥打時雜草都已經發芽,播種後又遇降雨,溝中的雜草較多,中耕能很好的將棉溝中的雜草清除。

苗期中耕深度可根據土質耕深在10-15釐米左右,土質較板的地塊以不將大土塊拉起傷苗為準,儘可能深的中耕。

2、顯行後子葉期化調。普通棉田子葉期化控縮節胺量大點對棉花後期生長不會產生影響,你放心打吧。

中耕完後第二項工作就應該是子葉期化調了,子葉期化調是苗期管理的一項關鍵技術,這技術與中耕相互結合,促進根系生長,同時還可加入防治棉薊馬的藥劑一起進行防蟲。

子葉期噴施縮節胺,一般問題不大,不用擔心打住的問題,一般來說,1~2克安全性還是可以的。這個量的大小隻能改變子葉節到地面的距離。不管是手採還是機採,子葉期化控都不會對後期株高及機採始果節高度造成太大影響。但是,出來新葉的時候,就需要慎重了。

棉花苗期關鍵技術——中耕防病、化調、封眼等,苗期管理有哪些?


苗期如何化控:一般噴施時間為棉花出苗達到60-70%及子葉期

1)子葉期棉苗對縮節胺不是很敏感,這個時期使用縮節胺重點是在縮節胺化控時機的把控上,也就是說這時期縮節胺用量大點(1-2克/畝)對棉花生長沒有太大的影響。但需注意一點:鹽鹼大的地塊棉花出苗後授土壤鹽害的影響,棉花生長會非常緩慢,只有等現蕾後鬚根群透過鹽土層後才能夠快速生長,因此在子葉期需注意化控用量減少或不用,改在3-5葉期或7-9葉期再進行化調。在時機的把控上,最佳時機化控時間是在棉花出苗後兩片子葉展平轉綠進行。因為這個時期相對較短,不易把握,一般日間溫度在25℃左右,棉花顯行後一個星期就會出真葉。對於那些幹播溼出的棉田,更應做好棉花子葉期化控。

2)一般棉花子葉期對縮節胺都不敏感,主要原因是即使子葉節被鎖,但這個高度是有限的,對棉花後期的生長不會造成任何影響。一旦進入真葉期後,棉花對縮節胺就會變得敏感,這時期縮節胺的用量就要小心了,不能用量過大(建議真葉期用量0.2-0.3克/畝)

3)鹽鹼重的地塊一般不建議子葉期重控,噴施縮節胺時可補充些鋅肥或蕓薹素有利於根系生長。同時在鹽鹼地出苗時應密切關注土壤墒情,因鹽鹼地極易形成假墒現象。看著墒情可以,棉種就是不發芽,這種情況需要及時補水,補水時必須加入黃腐酸改良種子周圍環境。畝滴7-8%的礦源黃腐酸0.5公斤或1.9-3%的礦源黃腐酸2-3公斤,否則棉田很有可能要重播。

4)與縮節胺一起噴施防棉薊馬與地老虎的藥劑。在選用藥劑上,一般對蚜蟲類、飛蝨類有效的藥劑對薊馬也有效,如果噴治無效,可試用未用過的“新藥劑”或“新劑型”。新疆防除棉薊馬的常規藥劑:啶蟲脒、吡蟲啉、噻蟲嗪等。新型藥劑:噻蟲胺、烯啶蟲胺、乙基多殺菌素、唑蟲酰胺等。根據薊馬晝伏夜出的特性,建議在下午用藥。薊馬隱蔽性強,藥劑需要選擇內吸性強並且添加有機硅助劑,儘量選擇持效期長的藥劑。

棉花苗期關鍵技術——中耕防病、化調、封眼等,苗期管理有哪些?

3、齊苗後需及時封眼。

在打完縮節胺後下一步工作就是封眼。這一階段工作也是苗期管理中的一項重要工作,棉花在長到3-5葉期時,有些正封土棉田和側封土的棉田都需要及時封苗眼。因今年雨水較多加上大風把南北疆很多農戶的棉田中地膜上的土都刮跑了,有些正封土種穴的土都很少,側封土就更不用說了。種孔長期裸露在外對棉花生長是不利的。

主要危害:

1、雜草會從種孔處長出來,與棉苗爭肥爭光。

2、種孔周圍土壤中的水份被吹乾,影響棉苗生長。

3、新疆晝夜溫差大,不利於土壤保溫,保墒。另外在下雨後種子還容易長期處在低溫高溼的環境中,易產生苗病。因此需在中耕、化控後第三項工作就是及時封苗眼。來源:農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