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易經(〇)易:變化之道

  • 《易》者,變也

這個世界只有“變的這一規律”才是不變的,其他的都要在變。如我們以前認為“恆星”不會變化,實際上恆星都要經歷生死、互動的過程,再如沒有一樣東西可以靜止在絕對零度(0K),即使可以,這個絕對零度的物體也處於宇宙的運動之下,隨著地球、太陽系、銀河系在一起運動,可見,沒有絕對靜止不變的東西。

讀易經(〇)易:變化之道

太陽系的運轉(一個地球年示意圖)

  • 《易》與象、數

《易》是群經之首,諸子百家沒有人反對,古往今來很多人研究它非常的著迷。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周易》就是基於伏羲三個“爻”的八卦,由周文王姬昌演化為八八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六爻(yáo)構成,爻分陰(以數六表示)、陽(以數九表示),六個爻的組合,內容千變萬化。

讀易經(〇)易:變化之道

(宋)朱熹《周易本義·八卦取象歌》: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

卦有象。彖和象分別是總論和分述,用以解釋卦爻的涵義。但是,依然晦澀難懂,究其根本,在於“大道無形”,“道可道非常道”,依然想要說出“道理”,必然只能用言語來形容而無限接近其本意,而不能確指。

象,是象徵代表著規律外表的現象: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xùn)代表風,震代表雷,坎代表水,離代表火,艮(gèn)代表山,兌代表澤。

  • 《易》的魅力

孔子對於《易》的崇拜之情必然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般。後代,包括魏晉的王弼、韓康伯,宋代程頤、朱熹,包括蘇軾,都好讀《易》、注《易》,

樂而忘憂,韋編三絕。

《史記》: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繫、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讀易經(〇)易:變化之道

韋編三絕

為什麼這麼多大家如此“沉迷”《易》?

根本原因,是因為人生在世,遇事無數,人的境遇、心態也在不斷變化。《易》可以用於解釋一個個人生境遇,提示可能發展的方向,指出當時你可以做出的選擇。

如此一來,尤其處於您處於不惑、知天命的年紀,讀懂卦象,細數自身經歷或現在的境遇,就會感同身受,這一點很重要,並且可以從孔子晚年喜《易》中,側面看得出這一點!

讀易經(〇)易:變化之道

  • 《易》的方法

當然這些個人化的情況,不可能在《易》中“直接”看到答案。

古人以當時的認識,把普適規律(“道”)演繹為古代的一些常見行為,而我們要演繹到我們現在的具體事情上,必須通過“形而上”的方式,基於卦象,將古人演繹的事物歸納到“道”的境界,再通過其中的關聯關係,演繹到我們自己的境遇上,藉以指導我們此刻的行為,並提供一個合理的預期。

讀易經(〇)易:變化之道

先歸納再演繹

先歸納再演繹的過程,是一種超越具體事物上“道”的運用過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道可道非常道”,“道”的深奧之意在此,只能讓道潛在事物背後去運用其中的規律。

  • 《易》的過程

《易》有六十四卦,每一卦有六爻。每一卦可以看做一個過程,而每一爻是過程的一個階段,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注意每一卦是從最底下的初爻開始,向上解析,直至最上的“上爻”,主卦上爻是第三爻,客卦上爻是第六爻。

卦與爻相互聯繫,是個有機的整體。彖辭是卦的綜述,象辭是爻在具體位置上的表象。注意這些表象,必須加上自己的解說,也是就上一節說到《易》的歸納和演繹過程,才是一個對於您適用的方法。

讀易經(〇)易:變化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