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農村,村民會把晚飯吃剩的飯菜留到第二天,熱後繼續食用,這樣會帶來哪些問題?

有點意思的事兒


為什麼要強調農村,即使是在城市裡也有很多人會把沒吃完的飯留到下一頓再吃吧,而且這麼做沒什麼問題,妥善保管,這些飯菜不會對身體有太大影響。而且這樣的做法並不是一種錯誤的做法。我倒是認為很多生活條件優越的人,出門點了菜就打死浪費,也沒有打包習慣,這樣鋪張浪費的行為有問題。

也許有很多朋友聽說過“隔夜飯/剩菜剩飯致癌”的說法,其原因是因為剩菜剩飯中會產生亞硝酸鹽,而亞硝酸鹽是一種致癌的成分,不過這樣的說法也早被闢謠,即使是隔夜飯,剩菜剩飯雖然的確產生了亞硝酸鹽,不過這些亞硝酸鹽的分量並沒有超過人體的限定攝入量:即使是把最容易生成亞硝酸鹽的綠葉蔬菜放在常溫下20小時以上,產生的亞硝酸鹽也在人體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少量亞硝酸鹽的攝入能在體內生成一氧化氮,可以擴充血管,對控制血壓還有利。而相反,我們需要擔心的不是亞硝酸鹽致癌的問題,而是這些剩菜剩飯沒有妥善保管,如果產生了很多微生物,在有害菌較多的情況下可能會對身體造成一定損害。

而在一些山村裡,生活條件較差,可能沒有冰箱,所以這些剩菜剩飯可能無法得到妥善保存。微生物在4℃左右,生長和繁殖會受到較大抑制,能有控制有害菌生長,而且還能抑制微生物釋放還原酶,把飯菜中的硝酸鹽轉化為亞硝酸鹽。如果在山村沒有得到妥善儲存的飯菜已經有了異味,發黴腐敗變質的話,那麼這些食物吃了可能就會對身體造成威脅,最好捨棄,不過如果得到了妥善保管的飯菜,其實即使過夜了,即使放到下一頓了也是完全可以吃的。不足之處就在於這些飯菜的營養成分含量可能有所流失,特別是綠葉蔬菜類,隔夜有營養流失率可以高達80%,所以如果是綠葉蔬菜類最好不要留到下一頓,如果要自己帶飯到第二天吃的話,多選擇莖杆類、瓜果類的蔬菜料理。

不過剩菜剩飯雖然保管好了不會對身體有太大威脅,但也不建議放置時間過長,如果冷藏了好幾天,那麼一定要看看這些菜飯有沒有變質腐敗,而且因為營養流失肯定已經很嚴重了,還是建議捨棄,選擇新鮮食材料理。最好要養成吃多少做多少的習慣,特別是綠葉類蔬菜,最好現做現吃,肉類中蛋白質保留率雖然較高,但也不要超過一天,肉類很容易變質。


只有營養師知道


在一些農村,村民會把晚飯吃剩的飯菜留到第二天,熱後繼續食用,這樣會帶來哪些問題?在農村這樣的現象是比較常見的,鄉居小菜小時候也經常吃這樣的飯菜,不覺得有什麼,而且晚飯吃剩的飯菜是經過一定處理保存才留到第二天的,沒有壞掉,是可以吃的,但不夠現煮的鮮,少吃為好。

一、農村晚餐煮得豐盛,吃不完倒掉浪費

以前的農村人們生活條件比較苦,而且平時忙於農活,早餐、中餐都是吃得比較簡單的,自制的辣醬送白粥吃或者是吃點青菜面的,傍晚煮晚餐才會稍微吃點豐盛一點,偶爾有點肉,有時候煮得多了吃不完就留到第二天吃,不然直接倒掉拿來餵豬挺浪費的。

二、晚餐特意煮多點,留第二天早上吃,可以早點去幹農活

當然了,也有些是特意晚餐多煮一些飯菜,留第二天早上起來吃的,因為農村的農民早上很早就起來幹活了尤其是炎熱的夏天,而早上起來煮粥要耗半個鐘頭這樣,而剛煮好的粥比較燙又不能馬上吃,就算通過其他的土方法弄暖些,也要十來分鐘半個鐘頭的,早上光起來弄吃的都花費不少時間了呢。

三、晚飯吃剩的飯菜留第二天吃有什麼影響?

有人會說長期吃這樣的剩飯菜不好,說實在的,我也是在農村生活,小時候沒少吃過這樣的剩飯剩菜,讀小學的時候早上起來都是吃前一晚剩的白米飯去上學的;特別是村裡的一些老人,習慣吃晚飯剩的飯菜了,不吃還不習慣呢,而他們很少生病的還比較高壽呢,大多數都是超過70歲的壽命,有些還超過90歲的壽命呢,像我媽媽的外婆就是了。

要說吃這樣的飯菜有什麼影響,我現在是沒有發現,而我爸媽都快六十歲的人了,他們吃得比我更多,也沒見有什麼,很健朗。

四、晚飯吃剩的飯菜怎麼保存到第二天吃?

以前人們煮的飯菜比較清簡,一般只放少量的油鹽煮好就可以了,有時候放點蔥蒜的,沒有什麼添加劑多的配料,食材很健康;而且因為在農村要幹活,吃晚飯比較晚,晚上七八點這樣才吃,剩的飯菜留到第二天早上好七點這樣吃,也就隔半天這樣,最主要的是那些剩飯菜被人們保存得好才留到第二天吃的,那麼他們是怎麼做的呢?

1、剩飯菜煮滾

最常用的做法就是把晚飯吃剩的飯菜煮沸盛好放著,這樣留到第二天就不會壞了;像我媽媽就經常那麼做的,剩粥就直接煮滾,剩飯就倒點點開水上去煮熱就可以了,剩肉也是加點點水煮滾(本身有汁的話就不加),而綠葉蔬菜是不留過夜的。

2、隔著冷水保存

若是天氣不怎麼熱的話,有時候也不需要煮沸的,而是借用冷水來保鮮;農村家裡都有水缸儲水的,裡面的水很清涼;可以用盆裝適量的冷水,然後把裝有剩飯菜的瓷盤放在冷水盆裡,注意冷水不要放太多,不然水位太高流入剩飯菜裡就適得其反了。

當然了,現在農村很多人都有冰箱了,一般晚飯吃剩的飯菜都是放在冰箱留到第二天再熱來吃的,更方便了。


鄉居小菜


在農村,村民炒菜不可避免有做多了吃完的情況,出於省吃儉用的精神,一般都會把菜留到第二天繼續吃,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這個生活方式在農村幾乎沒發生改變。

我記得讀初中的那會,那個時候還沒冰箱,每天一大早起床上學要帶菜去學校,都是前天夜裡把菜煮好,基本上是煮晚飯的時候,順便把第二天帶去學校的菜炒好,夏天為了避免蚊子或者老鼠之類的,都是用一個碗蓋住。

第二天用一個塑料罐子裝好,要裝兩餐,早上一餐,中午一餐,特別是夏天的時候,因為罐子透風性不是很好,早上天氣涼爽,罐子裡的菜還吃不出什麼怪味,可是一旦到了中午,當打開蓋子的那一刻就會聞到一小股刺鼻的味道,不過都已經習慣了,當下午放學回到家就會發現罐子裡面味道特別大,難以忍受,當年農村窮,沒辦法,變質的菜也得吃。

對於村民而言,不是不知道隔夜菜吃了會對身體不好,可是吃不完就丟掉就覺得太可惜了,特別是一些葷菜,就這麼丟了肯定會感到非常可惜,甚至心疼,而且他們過去都是這樣過來的,也沒吃出什麼問題,就覺得無所謂,再加上現在有冰箱,認為只要放在冰箱裡,放幾天都沒事,或許更是覺得身為農民,沒有城裡人那麼嬌貴吧。

這種習慣很難改變,而我老媽就是典型的例子,反正吃不完就放冰箱,我老婆就經常跟我媽說,叫她晚上吃多少做多少,青菜放冰箱,第二天會滋生大量的細菌,吃了對身體不好,肉菜放冰箱第二天吃問題到不大,但是最好不要放到第三天,說多了,我老媽也有所改變,對於青菜一般都是吃多少就做多少,每餐都如此。

因此,為了健康,最好每一餐都把菜清理乾淨,不要隔餐吃,特別是晚上的菜不要留到第二天,冰箱只不過是減緩了細菌的滋生速度而已,常吃隔夜菜對人體危害特別大,年輕力壯的人因為抵抗力強,自然沒什麼問題,可是對於一些小孩子或者老年人肯定非常不利,正所謂病從口入,就是這麼來的。


老梁話三農


在農村農民的生活習慣中,第一天吃不完的炒菜,第二天仍然吃是多年來養成的習慣。農民生活勤儉節約,從來也不浪費一點點吃的,即使是第一天炒下的菜第二天也沒有吃完,那麼只要沒變質沒變味仍要繼續吃,捨不得倒掉。農民保存這些剩菜各有各的辦法,因為多年來的實踐,吃了這些農民認為沒有變質的剩菜,也沒有發生過問題,所以從古至今一直延續到現在。農民都比較淳樸,家中有客人招待時炒的菜要相當多,吃空了盤子就感到沒面子,怕說小氣。因此間就做的要比較多,這樣七碟子八碗的哪能吃完,往往就剩了很多。農民覺得這些剩下的菜倒掉了真可惜,平日裡自己還捨不得吃,你若要讓他扔掉了是不可能的。城市裡的一些生活習慣農民還真的有些看不慣,這就是城市與農村的區別,怪不得一些老年人不習慣和兒女住在城市裡要回農村。

有很多問題看你怎麼認識怎麼對待,有些事情也就不能過分講究,農村人的生活習慣是祖祖輩輩留傳,一時很難改變。講究衛生注意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這個其實很重要,可這個也要慢慢的來,多從科學方面給老年人講,也是需要一定的時間逐漸改變。光盤行動不光要宣傳還要落實在每家每戶的生活中,吃剩菜事情雖小可解決起來也還很難,如何增強全民健康意識任重而道也遠。





李增喜3


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記得關注我呦。

我從小就在農村長大,小時候很長時間也是跟奶奶生活在一起。小時候比較窮吃的東西比較少,再加上老一輩都是比較節儉。所以每次做飯吃剩下的飯都不捨得扔,鍋裡剩下的,能吃盡量都吃完,實在吃不完的熱熱下頓吃。

在我看來這並沒有什麼問題,因為只有在農村。下過地,幹過農活,體驗到耕田的辛苦,你也會捨不得剩下飯菜。你會知道每一粒米都是來之不易的。

當然許多人會顧及到健康的問題,我覺得剩菜放到冰箱裡,蓋上保鮮膜,放一夜影響是不大的,不過是剩菜剩飯的口味確實不如剛做出來的飯菜味道可口。但是不至於到無法下嚥的地步。當然如果確實放久了,有異味,還是以身體健康為主倒掉。

說了那麼多,主要還是想告訴大家,做飯吃飯時候,儘量還是根據自己飯量來做,爭取做到不浪費。畢竟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大圓圓與小圈圈


我覺得會帶來這些問題



為什麼都佔用


中國家庭不管城市還是農村,誰家不吃隔夜飯?沒有任何問題。人又不是活在水晶球裡的。冰箱是讓幹啥的,保鮮膜是讓幹啥的。


A不完美91913


我同事說幾乎不吃剩菜,我理解不了,又沒生在嬌生慣養的年代,又是農村出來的,家裡又沒礦,我有問題還是她有問題


你的月亮我的心849


我是農民從小到大都是今天吃不完明天接著吃,城市人家可以炒幾個菜,每個菜炒一點點,而農村人地裡有什麼菜就吃什麼菜也不會炒一次就吃完了。習慣了也許是城鄉差別吧再說即是吃不完的菜也扔不了家裡有小狗,會喂小狗狗的,農民節約慣了,我們覺的這樣挺好。


用戶4066957271015


別開口農村人,閉口農村人,現在的農村和過去的農村大不一樣了,農村人也注重養生,注重健康了。別把農村人說的那麼慘,不耐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