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日记: 垂死于彩虹之上的人—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

本文作者“虫二”,欢迎去豆瓣App关注Ta。

“当你把人们同他们的河流分开,你得到的是什么?”

“你的道路是什么——乖孩子的路,疯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荡子的路,任何路。那是一条在任何地方、给任何人走的任何道路。到底在什么地方,给什么人,怎么走呢?”

——杰克·凯鲁亚克

豆瓣日记: 垂死于彩虹之上的人—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

杰克·凯鲁亚克

从二十世纪“迷惘的一代”到“垮掉派”,我们给某一时代或某一地域范围内的作家群体贴上了标签,分类排列,秩序井然,美感全无,陷入文学理论的集体崇拜。而所幸的是所有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包括重视结构的俄国形式主义,都无一不对读者群体挥臂呐喊着——回到文本。回到文本,意味着每一个作家都是独立之个体,这些文本诠释他们独立之精神。

“思潮”一词的精妙就在于此,你无法概括持久涌动的潮水,我们所观得的仅仅是这潮水袭来的方向,以及它所携带的惊人力量。

两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初,作家们对于“心灵之战争与和平”的关注被削弱了,海明威捏着鱼钩和手稿回到海岸,菲茨杰拉德带着宿醉着奔走于疗养院,沃尔夫醒着做梦想要返回已不存在的家乡。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被扩展放大,作品明显带有自传的意味,讲述着曾经“美国梦”的破碎过程。

豆瓣日记: 垂死于彩虹之上的人—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

流浪是这另一群体的求索方式,这种追求直观表现为放纵,喋喋不休地讲述他们的真理,保持着天生的真诚,这也意味着在其他方面,他们并不令人满意,因为从不牺牲自我去取悦于人。相信自我的真理,是下达给作家的命令。对于我个人而言,“垮掉派”群体与海明威一行作家的“梦碎”相比,则更像是造梦者,他们在别处立起了全新的梦境,这梦包罗了贫穷、困顿、精神药品、性欲和失望,这也成为美国小说众多支流的传统叙述模式之一,视角和人物塑造没有过多修饰,技巧性时有时无,简直像个孩子。

直到当下,这种自以为是、率真无礼、甚至显得有些头脑简单的叙述方式依然是某种美国文学的特色。对于欧洲文学已经开始尝试的实验性和先锋性写作,以及其对于婚姻与家庭关系的严谨态度,“垮掉派”报以的是汽车后座的性爱,刺激性的混合酒精,昼夜循坏的放纵。你能够感觉到同一时期欧洲文学大多数情况下是冷静的,而在“垮掉派”,叙述者已经进入疯狂。

“我看见这时代最伟大的头脑毁于疯狂”

豆瓣日记: 垂死于彩虹之上的人—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

我一辈子都喜欢跟着让我感觉有兴趣的人,因为在我心目中,真正的人都是疯疯癫癫的,他们热爱生活,爱聊天,不露锋芒,希望拥有一切。他们从不疲倦,从不讲些平凡的东西,而是像奇妙的黄色罗马烟火筒那样不停地喷发火球、火花,在星空像蜘蛛那样拖着八条腿,中心点的蓝光砰的一声爆裂,人们发出“啊!”的惊叹声。

粗略来看,《在路上》是本二十世纪美国本土流浪与滋事指南,经考证,叙述者萨尔·帕拉迪斯即是凯鲁亚克本人,“垮掉派”扛鼎之诗作《嚎叫》的作者艾伦·金斯堡化名为卡洛·马克斯,角色迪安·莫里亚蒂是卡萨迪。叙述者外出探索美国,一路结识众多同伴,小说里故事纷至沓来,事件与邂逅众多且迅速,叙述者无意刻意将某个事件放大,因为事件发生地太过迅猛,来不及思考和解释便连缀成片犹在梦中,他来回穿梭于众多不同的梦,追逐着一条路,一个“伤心的天堂”。

豆瓣日记: 垂死于彩虹之上的人—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

杰克·凯鲁亚克在这本书上消耗了接近四年时间——“我有一种非理性的贪欲,想把我知道的一切都记录下来”。这样的欲望以及他口中的“自发式散文”与自由联想的技巧,驱使他工作了几年,试图摆脱文学参考,摆脱托马斯·沃尔夫、威廉·布莱克等人对他的影响。

1957年7月,《在路上》样刊出版,争论立即开始,《纽约时报》等报刊对小说进行了表扬,而《星期六评论》说这部小说是:“令人眩晕的旅行见闻”,保守派谴责凯鲁亚克是在“浪漫主义小说的最后抽泣”中赞美“粗鲁者与犯罪分子”。这种争议与不满让凯鲁亚克极其恼火,《在路上》问世三年之后,他表示此书不及另一本《科迪的幻想》,甚至打算晚年将全部的自传性小说改为统一的装帧,恢复书中人物的真实姓名。他并无机会年老了,1969年十月,凯鲁亚克由于长期酗酒导致腹腔出血死亡。

凯鲁亚克或许并无意在小说中带出战后的“废墟精神”与“自满情绪”,但此书的政治意味与社会影响无法忽视,大量的青年人走上旅程,牛仔裤与煮咖啡机销售一空。此间这里不乏媒体对于“垮掉份子精神”的炒作,社会与人群如此迅疾地包容了此种精神,是因为此种精神,那些对于混乱和叛逆的幻想与期待,已经首先存在于他们心里。

“汽车、烟酒与蛊惑之力”

豆瓣日记: 垂死于彩虹之上的人—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

于是,在美国太阳下了山,我坐在河边破旧的码头上,望着新泽西上空的长天,心里琢磨那片一直绵延到西海岸的广袤的原始土地,那条没完没了的路,一切怀有梦想的人们,我知道这时候的衣阿华州允许孩子哭喊的地方,一定有孩子在哭喊,我知道今夜可以看见许多星星,你知不知道熊星座就是上帝?

关于“如何定义垮掉”的这一问题,自《在路上》出版开始伴随了凯鲁亚克的一生,他被要求给出一个答案,被认为为美国新一代的人群下了定义。凯鲁亚克曾在最初耐心回应——表示“垮掉”一次是多年之前他在时报广场从一个名为赫伯特·洪克的混混口中听来,用来形容一种亢奋而精疲力尽的状态,在凯鲁亚克眼里,这一引语能够联系整个时代的精神信仰,联系福音,联系梦与天堂。他用七年时间的游荡来践行这一引语,又用了三周时间来写出它们。

豆瓣日记: 垂死于彩虹之上的人—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

无论是凯鲁亚克专注写作时汗湿的上衣,或是书中迪克由于精神药物与酒精刺激而身体颤抖,这样的生活看似极其萎靡,却隐隐带着蛊惑之力,是我们渴望破坏与损毁一切,是我们在被要求保持理性的同时无法隐藏的兽欲,或者是单纯的刺破与试探,对自己进行无法无天的试验。吞下不知名的药物,喝下那些混合酒精,与不知姓名的年轻女子做爱,听后巷里的爵士音乐,而上帝眷顾这群任性的彩虹之子。

凯鲁亚克曾经将《在路上》视为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或是约翰·班扬《天路历程》之类的作品,同时加入现代的音乐性与他终其一生都迷恋至极的流浪气质,虽在文学素养与立意上与前两者依然存在差距,但并不妨碍《在路上》成为垮掉派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毕竟凯鲁亚克试图寻找的,也是约翰·班扬所说的“正直、纯洁、永不褪色的遗产”。

“我看见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挨着饿歇斯底里浑身赤裸,拖着自己走过黎明时分的黑人街巷寻找狠命的一剂,

天使般圣洁的西卜斯特渴望与黑夜机械中那星光闪烁的发电机沟通古朴的美妙关系,

他们贫穷衣衫破旧双眼深陷昏昏然在冷水公寓那超越自然的黑暗中吸着烟飘浮过城市上空冥思爵士乐章彻夜不眠。”

——艾伦·金斯堡

豆瓣日记: 垂死于彩虹之上的人—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

注:引用来自杰克·凯鲁亚克著 王永年译《在路上》、结尾诗句引用来自艾伦·金斯堡著《嚎叫及其他诗集》;

参考书籍:苏珊·桑塔格《重点所在》、安·查特斯《<在路上>引言》、杰克·凯鲁亚克《垮掉的一代》、维基百科 凯鲁亚克 条目;

(全文完)

本文作者“虫二”,现居Pai,目前已发表了117篇原创文字,至今活跃在豆瓣社区。下载豆瓣App搜索用户“虫二”关注T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