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每小时约有1人被新诊断为癌症

4月15日至21日是第25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主题为“科学抗癌,预防先行”。旨在倡导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加大防癌抗癌科普宣传,提高群众对癌症预防筛查和早诊早治的认知和接受度,切实降低癌症带来的社会危害和疾病负担。

我市每小时约有1人被新诊断为癌症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运用现有的医疗措施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株洲市中心医院肿瘤科主任李高峰提醒市民,与其谈癌色变不如提早预防。

每小时约有一人被新诊断为癌症

我市每小时约有1人被新诊断为癌症

癌症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国家卫健委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超过350万,死亡病例超过200万,防控形势严峻。数据显示,每小时,我市约有1人被新诊断为癌症。“我们科室每年的住院人数达到4000多人次,病房经常是爆满的状态,而该数据在逐年递增。”市中心医院肿瘤科主任李高峰介绍,根据株洲市抗癌协会的统计,我市的肿瘤粗发病率约为213.2/10万,与全国的平均水平持平,这意味着我市平均每小时有1人被新诊断为癌症。

哪些恶性肿瘤高发?

我国最常见的癌症包括肺癌、乳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食管癌、子宫颈癌、甲状腺癌等。近年来,肺癌、乳腺癌及结直肠癌等发病呈显著上升趋势,肝癌、胃癌及食管癌等发病率仍居高不下。

李高峰介绍,根据统计,我市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名前六位的依次是肺癌、肝癌、结直肠癌、食管癌、胃癌和乳腺癌,它们占总发病例数的68%。癌症是否会传染?“癌症是自身细胞基因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它不具有传播性。但是,一些致癌的病毒因素会传染,这个应该重视和预防。”李高峰说。日常生活中,哪些常见病毒能导致癌症发生,市民又该如何注意,李高峰对此进行了分类建议。

肝癌传染病毒

我市每小时约有1人被新诊断为癌症

乙肝乙肝、肝硬化、肝癌,被称为“肝癌三部曲”,肝炎病毒在人的肝脏内进行复制、繁殖,导致肝脏细胞炎症、坏死,对肝脏造成持续损害。临床数据显示,80%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合并患有乙肝,不加干预,近1/3的乙肝会转变为肝硬化,肝硬化患者中约3%至6%会恶化为肝癌。

胃癌传染病毒

我市每小时约有1人被新诊断为癌症

在胃癌的演变过程中,幽门螺旋杆菌扮演的地位很初级,但这种疾病却不得不防,目前能够证实1%的幽门螺旋杆菌,和胃癌病人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家人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并注意防护,最好分餐,或用公筷、公勺盛饭夹菜,不要相互夹菜,杜绝用嘴喂孩子。碗筷清洗干净、高温消毒。

宫颈癌传染病毒

我市每小时约有1人被新诊断为癌症

HPV病毒,病毒的16型和18型已被明确为宫颈癌的直接病因。正常情况下,HPV病毒会被人的免疫系统清除,所以短暂的感染很正常,类似于你得了一次病毒感冒,并不会发展为癌前病变。只有少数免疫功能较弱或免疫机制缺陷的女性,无法消灭进入体内的HPV,导致HPV持续感染,才有可能发展成为宫颈癌。传播途径主要是性接触传播,通过接触感染者的衣物、生活用品等也有几率中招。前提条件是宫颈有破损,病毒进入宫颈上皮细胞内。接种HPV疫苗是最好的预防方法,接种后可以预防70%的宫颈癌。目前,国内可以接种二价疫苗和四价疫苗。

及早预防是关键

“不少人谈癌色变,甚至将其等同于绝症。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已将恶性肿瘤列为与糖尿病、高血压一样的慢性病。”李高峰介绍,1/3的癌症是可以治愈的,关键在于早预防、早发现。目前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吸烟、喝酒、肥胖、压力、缺乏运动等都是癌症的高危因素。

我市每小时约有1人被新诊断为癌症

如何预防恶性肿瘤发生?李高峰提醒市民,可通过三级预防进行防控。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减少外界不良因素的损害;二级预防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三级预防是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相关链接

4月15日至21日是第25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为了响应宣传号召,同时更好的提高群众对癌症预防筛查和早诊早治的意识,4月17日上午我市抗癌协会携手株洲市中心医院、省直中医院、株洲市二医院、株洲市三三一医院的肿瘤专家教授,在天元区天元超市广场开展"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公众健康咨询义诊活动。活动进行中免费发放专家门诊号,为广大市民提供更贴心、更直观的抗癌诊疗服务。

我市每小时约有1人被新诊断为癌症

本次义诊活动阵容强大,由株洲市抗癌协会理事长兼株洲市抗癌协会党支部书记、株洲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包正军带队,抗癌协会众多专家教授莅临现场为广大群众答惑解疑。

我市每小时约有1人被新诊断为癌症

此次活动得到了市民朋友的好评,为了更好的提高群众对癌症预防筛查和早诊早治的意识,医务人员也将多组织开展此类义诊活动。

通讯员:事业发展科 宋玺;肿瘤科 刘一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