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趙國在戰爭的生死存亡之際,都不啟用北方李牧軍團?

90後女孩打工日記


說起來,在戰國後期趙國能稱得上是生死存亡之際的戰爭,無非就是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

然而在這個時期,李牧在朝中的影響力十分有限。

李牧具體生活在趙孝成王和趙悼襄王時期,被趙王遷害死,最輝煌的時期並不是在趙孝成王時期,而是在趙悼襄王時期。

(戰國四名將之一的李牧)

而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都發生在趙孝成王初期,這個時候李牧在趙國的職務很低,而趙國也不缺乏名將,前有趙奢,後有廉頗,就連樂毅的兒子樂乘當時也在趙國,可以說,趙國並非沒有良將,趙孝成王選擇趙括為主帥並非是趙國無良將,而是趙孝成王挑花了眼,不知道用誰了。

那麼長平之戰的時候,李牧什麼處境呢?在北方抗擊匈奴,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李牧在北方大權獨攬,掌管當地的稅負全部用來發展軍事,因此實力很強。

據《史記》中記載,李牧在北方經過數年防守,最終以15萬人戰敗匈奴,使得匈奴不敢再次入侵。

(李牧抗擊匈奴)

史記上,這是以結果為導向,如果以過程為導向的話,就不是如此了,李牧被趙惠文王派往北方的時候,不過是駐守一個地方而已,據資料記載,李牧當時每天宰殺數頭牛犒勞士兵,你說幾頭牛夠多少人吃的,從這句話就可以得出,當時李牧的兵馬並不多。

李牧是在取得了當時的經濟特權後,開始逐漸發展軍隊的,在軍隊訓練完成之前,李牧採取的是“能而示不能”的戰術,就是堅守城池,先拖垮匈奴,然後再跟其進行戰略決戰。

在堅守的階段,不但匈奴認為李牧膽怯,就連趙軍也認為李牧怯戰,可以說,在戰略決戰之前,李牧也是飽受爭議。

所以,長平之戰的時候,北方匈奴隱患未除,可用軍隊少;李牧在朝中影響力低下,口碑不好;趙國也並不缺乏將領,一拽一堆。

(廉頗)

我們再來看李牧的戰績,李牧在前期北方對抗匈奴最佳戰績就是以15萬人擊敗匈奴,而這一次時間應該是在長平之戰後,所以,真正當李牧有能力的時候去支援趙國的時候,邯鄲之戰都已經結束了。

再來看趙國的地圖和戰國時期的形勢來看,趙國北方有匈奴,東方有燕國,這都是需要常規軍隊的駐紮,不可能隨意調動的,在長平之戰時,匈奴來勢洶洶,李牧當時很可能根本就沒有15人人,而是常規的幾萬人,把這幾萬人調入長平也無濟於事。

燕國和秦國本身就是盟友關係,在邯鄲之戰後時候,燕國還要從背後插刀,由此可見,趙國其他各路軍隊並不可能全部調入西線對抗秦國,趙國也是四戰之地,不能顧此失彼。

(趙國中期巔峰時期的趙國)

另外要說的一點是,長平之戰不是輸在軍隊人數上,恰恰是因為調動的軍隊太多導致糧草供應不上,假如趙國能夠供上糧草,按照廉頗堅守的戰術,未必會被秦國敗的如此之慘。

正是因為堅持不下去,趙國才換趙括與秦軍尋求決戰,故才有此大敗。

總之,戰國的事情因為牽扯的事情太多,往往導致事件也很複雜,我們研究戰國曆史,大多也是根據相關的史料做出推測,主觀臆斷也是經常有的,正如司馬遷在《史記》中經常說的那樣,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這樣認為的。


史論縱橫


李牧軍團在趙國後期是抗秦的主力,並非沒有啟用。

在秦對趙發起的滅國戰爭中,李牧作為趙國的中流砥柱,一次又一次抵擋住了秦軍的進攻,秦軍久攻不下,秦王嬴政便派出王翦前去與李牧抗衡。


但當時王翦認為秦軍目前最需要的是速戰速決,縱然他很渴望能在戰場上與這麼一名敵手好好較量。但王翦知道,如果這麼做秦軍短期內難以取得勝利,縱然勝利也定是慘勝,對秦國國力消耗過大。於是王翦決定從趙國廟堂著手,使用反間計,從另一個方向擊敗李牧。

王翦派人潛入趙國都城邯鄲,重金收買了趙王寵臣郭開,讓郭開在趙王面前進讒言。昏聵的趙王聽信了郭開的話,設了圈套將李牧逼了回來,最後將其斬殺。

王翦在李牧死後立刻發動攻勢,大敗趙軍,隨後攻陷邯鄲,滅亡了趙國。

因為,長平之戰時還沒有李牧軍團。 後期秦滅趙時,李牧軍團就在抗秦戰場上,何談不用? 前後差了近40年啊,長平戰時李牧才多大,還是一卒呢,哪來軍團。

因為當時的李牧軍團正在防守北方的匈奴,一旦將他們調入內地抵禦秦國,也許就會讓匈奴有可趁之機。如果匈奴大舉南下的話,就會造成西周末年,堂堂中華美麗之邦被蠻夷夷狄所滅的恥辱。這是不能允許的。這也是戰國時期各國君主的一個相互默認的共識。



戰國之世,雖然中原各國之間彼此鬥爭進行的如火如荼,但是對於北方所謂蠻夷的防範,卻從來不成輕忽過。其中,以趙國,秦國和燕國為代表。他們都有各自需要防禦的蠻人。

在西周末年,周幽王昏庸無道,要廢長立幼,遭到諸侯國的反對,申侯聯繫北方的少數民族犬戎攻擊周幽王,都城被佔。盛極一時的西周王朝就此覆滅。後來周平王聯絡西方的秦國,才將戎荻趕走,周平王建立東周,秦國也從一個西方的蠻夷之國,一躍成為春秋時期的重要列國。

有鑑於此,東周末年,各家諸侯國漸漸坐大,但是對於戎荻的防範卻依舊很嚴謹,也很自覺。燕長城,趙長城都是為了抵禦遊牧民族而修建的。即便中原各國的內鬥如何慘烈,也始終沒有將抵禦異族的力量抽調,投入到列國紛爭之中。這是中原各國的一種自覺。

首先,李牧剛登場對匈奴是惠文王晚期至孝成王早期,那時候趙國國內大將雲集,如廉頗,趙奢,樂毅,田單這些將領對其他六國的經驗比李牧長期在外的經驗和戰績是豐富的,其次李牧所統領的部隊也是各種步騎混雜,有塞外投靠的戎羌騎兵,有亡中山後收的狄人步兵,這些部隊安置在雲中代上用於防備匈奴和燕更妥當,只能偶爾作奇兵,用於對內作戰不太適合,部位走遠了也不好帶。長平之戰後趙國又經歷幾次戰爭也基本把國內青壯年打光,而孝文王死後悼襄王通過李牧的扶持繼位封李牧相國,也立即啟用了這隻部隊,確實給秦軍打的出其不意,但李牧就算不被亡國遷所害趙國遲早也得被滅,這隻僱傭性質的軍隊越打越少,國力也不支持對抗秦國,被秦滅只是時間,王翦使用反間計只是提早的結束,趙王能中計也不是愚蠢,從悼襄王后趙國青壯年國民減少,而逐漸依靠李牧的邊軍,打了幾場勝仗後,老李估摸朝政上也老是給老趙難堪,老趙和貴族集團也早就看不順眼了,乾脆除掉老李,把這隻野人組建的邊軍自己控制在手,不過這隻邊軍也只服從李牧,李牧死,邊軍人心也就散了,自然而然的就敗了,滅亡只是提前了。

人才輩出啊所以秦國統一天下都是用反間計美人計不然的話秦國不可能統一天下的

長平之戰,李牧估計就幾歲哦!長平之戰到李牧成主帥的時候,將近30年!李牧死的時候45左右!

那時李牧還沒有成名了

李牧那時才出生,何來軍團?

就戰國秦漢時期兵制和趙國的人口而言,長平之戰已經是動員了趙國全部的機動兵力和後勤資源了。四百萬人口的趙國在長平一線維持十個軍的兵力和相應的輜重兵,至少需要接近六十萬人力的後勤保障力量(長平距離邯鄲和晉陽的後勤距離皆在六百里左右)。單單長平這一個方向就能把趙國接近五分之一的人力全部集中過來,還不談邯鄲、晉陽和代北等地需要有一定的留守兵力。

所以結論就是趙國已經動員不出更加多的兵力來進行增員了,長平主力被圍之後到是有可能依靠邯鄲和晉陽的兵力與剩下的半數後勤人員來組成西援兵團。但是秦王親至河內,動員了河東全郡十五歲以上男丁組成阻擊部隊遮決趙國的援兵了。

其實用韓信就好了

那時候風氣就是這樣,寧可滅國不會把駐守邊疆的軍隊拉回來,國家之間的仇恨遠比不上民族大義,包括後來秦國被滅也是同樣如此,所以對比起來滿清狗的寧予外族不與家奴就高下立判了,可笑現在還這麼推崇清史

當時李牧不過是個百人將而已

這個問題就要考慮到當時的環境 分裂時期是相互爭鬥的 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開戰 往往不可能把全部兵力 精力全集中對付一個敵人 總要留些兵力以防那些不軌人坐收漁利!趙國在戰國時的歷史環境是很險惡的 史書稱趙國為四戰之國他是個周圍敵人環似的國土 不但要和中原國家戰鬥 也要和遊牧民族戰鬥 國家內部還有一個算是中等強國的中山國 林胡 樓樊 東胡 匈奴都騷擾趙國,趙國騎兵多數都在北邊防禦遊牧民族 國內大多數還是步兵!


星鵼下的誓言


非常感興趣這段歷史,感覺趙國北方的防禦也是非常重要,此時趙國還有名將廉頗,所以沒有必要調回李牧,要不然後院失火也不好辦的。可是大家都錯誤估計了秦國對此戰的決心,沒想到秦國為了這麼一小塊土地竟然舉秦國全部兵力畢其功於一役。趙王對於軍事幾乎完全是外行,否則他絕不會啟用趙括,畢竟趙括沒有任何實戰經驗,沒有過獨立帶兵打仗的經驗。後來的馬謖,二戰時德國隊的保盧斯都是這種情況。我看過很多歷史,作為軍隊主將最基本的素質不是耍奇謀詭計,而是在危機和戰機到來時能夠頭腦冷靜,情緒穩定。做到這一點非常不容易,既不能失去戰機,還不能中敵人的詭計,真不容易啊。中途島戰役,斯普魯恩斯將軍在擊沉四艘日軍大型航母后果斷撤出戰鬥,拒絕部下的建議,沒有追擊日本剩餘的船隻,事實證明他非常明智,山本的聯合艦隊就在雨霧裡等他們自投羅網呢。優秀的指揮官直覺都是非常靈敏的,因為他頭腦始終繃緊著一根弦,那就是安全。斯普魯恩斯說:“指揮官每下達一道錯誤的命令,就等於給你的部下開了一紙去往地獄的通行證”,這話說得太精闢了。

還有就是古代帶兵打仗雖然也講究廟算,講究謀略,但是古人的指揮也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那就是很多將領作戰計劃不夠全面,不夠具體。舉個例子吧,日俄海戰,參謀秋山真之做了七套作戰計劃,雖然實戰中只用了三套,但是這樣做才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失誤,彌補漏洞,應對戰場上的瞬息萬變。囉嗦了半天,我想說的是趙國上下雖然也認為秦國會不遺餘力打這場戰爭,但是具體不遺餘力到什麼程度,大家心裡都沒有數,相持了兩年,才發現消耗巨大,有點承受不了。如果事先能夠想到,完全可以考慮屯田,可以積攢糧食,耗死秦軍,逼秦軍無功而返,其實秦軍形勢更加不好,千里迢迢的巴蜀糧倉可以說遠水不解近渴,一百萬大軍的消耗簡直就是天文數字,每天消耗堆積如山的物資,時間一長肯定受不了。可惜就在比耐力時,趙國先露出破綻,真是不應該啊。困難不是不可以客服的,後來的邯鄲保衛戰在裡無糧草,外無救兵的情況下整整挺了三年,直到信陵君竊符救趙。長平大戰後,趙國幾乎家家帶孝,戶戶哭聲,可憐戰場上那些累累白骨,可憐那些孤兒寡母,可恨趙括這個殘忍的“劊子手”。


鋼鐵俠舅舅592


長平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60年,此時李牧還沒有混出名聲,甚至可以說,可能才出生不久,怎麼可能去支援長平之戰呢?豈不是天方夜譚。

假設當時李牧在的話,趙王也未必會調李牧回來,畢竟趙孝成王為人有點糊塗,是非不分,且太急於求成了,當時被人吹了下耳邊風,就自亂陣腳了。

放著一個廉頗都用不好,還怎麼會用的好李牧呢?性格和糊塗使然,終究結局還是一樣,因為當時長平之戰最好的打法就是固守,秦軍會因為長時間的久攻不下,而自亂陣腳,否則也不會出離間計,來致使趙王來換人。

如果李牧回來了,那麼李牧的戰略也會和廉頗一致,以固守的方式,來耗著秦軍,長時間的僵持,秦軍一定會因為糧草的匱乏和士氣低下,自動瓦解。但趙孝成王又怎麼會耐得住性子呢?所以結果還是會一樣。


森蟻聊史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

長平之戰中,李牧還在北方率軍和匈奴作戰,抵禦匈奴的進攻。長平之戰秦軍勝利後,雖然白起提出的迅速滅亡趙國提議沒有被秦王採納,但是後來秦王沒有使用白起依然進攻邯鄲。在秦軍威脅趙國邯鄲時,李牧集中兵力,製造假象,趁秦軍不備擊敗秦軍,又設伏大破趕來增援的秦軍主力。再後來秦國開啟統一六國的戰爭,李牧作為趙國名將,同時也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接連擊敗秦軍,後來死於反間計。


毅少1990


不是說一個戰神出現,就立馬被人看出來了。被賞識,被提拔都需要時間的積累


觀史臺


李牧與長平之戰不在一個時間段上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