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聊三國:青梅煮酒話梅子,不僅可以釀酒,還是地道的美食

作為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不僅有英雄將星的故事和氣勢磅礴的戰爭,還有不少關於美食的描寫,比如我們今天要聊到的——梅子。演義第21回,曹操看到劉備案前擺放著一盤青梅,一尊煮酒,於是想到了自己和梅子的故事,便說到:

適見枝頭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徵張繡時,道上缺水,將士皆渴;吾心生一 計,以鞭虛指曰:‘前面有梅林。’軍士聞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見此梅,不可不賞。

吃貨聊三國:青梅煮酒話梅子,不僅可以釀酒,還是地道的美食

梅子之酸

這就是成語“望梅止渴”的由來。從中也可以瞭解到,梅子做為數不多原產於中國本土的水果之一,在當時已經是人們常吃的水果之了。除了作為水果,梅子還是重要的調味品之一。

吃貨聊三國:青梅煮酒話梅子,不僅可以釀酒,還是地道的美食

《尚書·說命》中曾記載(註釋1),商朝第二十三代君王武丁,在任命傅說(yuè)(註釋2)為宰相時,曾鼓勵他說:

若作和羹,爾惟鹽梅。

意思是說,希望傅說要象做菜離不了的鹽和梅一樣,成為國家最為需要的人才。可見在當時人們的生活中,鹽的鹹味和梅子的酸味,是主要的烹飪(肉類)調料。而梅子本身的酸味,則主要來源於其本身含有豐富的檸檬酸、蘋果酸和碳水化合物。 也正是因為含有的豐富酸類物質,才有了文章開頭提到的“望梅止渴”的故事。

梅子在我國有悠久的栽培史。1975年我國考古學家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發掘出一具精緻的食器銅鼎,發現裡面裝有許多已經炭化的梅乾和梅核。可見在距今3200多年以前的商代,黃河流域一帶就已經有了梅子的種植。

吃貨聊三國:青梅煮酒話梅子,不僅可以釀酒,還是地道的美食

雖然說如今北方的氣候已經不適合梅子的種植了,但在古代,黃河流域的自然環境十分溼潤,完全滿足梅樹存活環境需要。梅子的花開得較早,梅果很酸,果形較小,其含有的豐富酸性物質,非常適合作為煮肉調料。梅子又稱烏梅、燻梅、青梅、酸梅、春梅、梅實等,之所以有如此多的名稱,和梅子的成熟程度,以及加工方法有關:

  • 未成熟時稱為“青梅”、“酸梅”
  • 初熟時稱為“黃梅”
  • 炕焙或煙燻至黑色時稱為“烏梅”
  • 鹽或糖漬的稱為“白梅”

梅子之食

梅子雖然味酸,卻營養豐富,其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檸檬酸、枸櫞酸、蘋果酸、琥珀酸等,還含有鐵、磷、鈣、鉀 等礦物質。 最初梅子只是用來生食,後來隨著吃活們的“開發”,梅子被製成了蜜餞、果醬等,比如如今人們喜愛的零食奶油話梅、陳皮梅、酸梅汁、酸梅晶等。

吃貨聊三國:青梅煮酒話梅子,不僅可以釀酒,還是地道的美食

梅子加工成的零食,就太多瞭如用鹽醃過的“漬梅”,用蜂蜜和砂糖製成的“蜜餞梅”,用火烘乾的“乾梅”,以及用配料調製的“醬梅”。特別是產自嶺南的“話梅”和“陳皮梅”,估計是大多數人童年的最愛,尤其是對早孕嘔吐的婦女,暈車暈船的乘客,喜愛零食的小姑娘,話梅更是“愛不釋手”之物。

吃貨聊三國:青梅煮酒話梅子,不僅可以釀酒,還是地道的美食

冰糖話梅的製作也並不複雜:取烏梅250克,冰糖250克,白糖適量。將烏梅洗淨放入鍋中,加水適量浸泡發透,再用文火加熱,煮至5成熟時撈出去核,把果肉用刀切成丁,再放入原液中,加碎冰糖繼續煎煮,至7成熟爛,收汁即可。待冷卻後外部再蘸上一層白糖,冰糖話梅就大功告成了。功效:具有開胃、生津,幫助消化功效。對於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酸缺乏患者有良好作用。

梅子之酒

除此之外,梅子還可以釀酒,如我們熟悉的,煮酒論英雄中的青梅酒就有它的身影。青梅酒,又稱梅子酒,在中國雲南、廣東、福建等地十分常見,其製作製作方法主要分為兩大類:

一種是浸泡法,是採摘新鮮的青梅果實,洗淨浸泡到提前準備好的米酒或白酒中,密封保存30天左右,浸泡法制作的青梅酒口味清酸,同時還具有清熱解暑,生津和胃,止痢止瀉,止痛止嘔的功效。目前市面上大部分青梅酒都是用浸泡法制作的。

吃貨聊三國:青梅煮酒話梅子,不僅可以釀酒,還是地道的美食

另一種則是傳統的以青梅為原料,堆積發酵生產釀製成的青梅酒。但因為製作工藝落後,無法工業化量產,所以即使這種方法產出來的青梅酒口感獨特,在市面上卻很難見到。關於青梅酒,歷代文人騷客也不吝辭藻,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就曾寫到:

梅花開盡百花開,過盡行人君不來。

不趁青梅嘗煮酒,要看細雨熟黃梅。

梅子之藥

曬乾後的梅子還是一味中藥,被稱為烏梅。烏梅的製作需要趁在立夏時,採收未成熟的梅子,利用高溫環境在器皿中炕焙,在6成干時,翻動一遍,炕焙兩三晝夜,然後再燜兩三天,變成黑色即成。

吃貨聊三國:青梅煮酒話梅子,不僅可以釀酒,還是地道的美食

藥材烏梅呈扁圓形或不規則球形,直徑1.5~3 釐米。表面棕黑色或烏黑色,皺縮,凹凸不平。有的外皮已破碎,核露於外,果實一端有明顯的凹陷,那是果柄脫落之處。果肉質柔軟,核堅硬,棕黃色,內含淡黃色種仁1粒,形狀及氣味極似杏仁。藥材烏梅以個大、肉厚、核小、外皮烏黑色、不破裂露核、柔潤、味極酸者為佳。烏梅性味酸、溫,歸入肝、脾、肺、大腸經,概括地講,有以下幾種功能:

第1是酸澀收斂。常用於止瀉、止血、止痢,並有斂肺止咳的作用。對於脾虛久瀉,大腸滑洩不止,甚至脫肛不收,可用本品酸澀固腸以止瀉;對於大便下血、月經過多,也可用本品酸澀止血。

第2是生津止渴。對消渴、煩熱口渴等症,常配合麥冬、沙參、石斛、玉竹、花粉等,組成複方應用,也可單獨煎湯服。

第3是驅蛔止痛。烏梅有驅蛔蟲的作用,因為蛔蟲見酸則軟,可用於蛔蟲腹痛、膽道蛔蟲症、膽囊炎等症。常用的驅蟲方子,如“烏梅丸”、“安蛔湯”等,都是以烏梅為主藥的。

第4是補養之功。烏梅因養陰生津而潤胃護脾,又滋養肝陰,故精氣耗傷之證皆可用之,有良好的補養效果。另外,梅子還有軟堅、消胬肉、祛黑痣、治雞眼的作用。取烏梅1兩,鹽水浸泡24小時,去核,加醋適量,研磨成軟膏,敷於雞眼上,外用橡皮膏貼之,數日即可將雞眼去掉。

梅子之湯

在炎熱的夏季,還可煎酸梅湯飲用。酸梅湯是老北京人十分熟悉的傳統消暑飲料,有生津清熱、消暑解渴的作用。製作原料主要有烏梅、山楂、桂花、甘草、冰糖等材料

酸梅湯的製作並不複雜,家庭就可製作。用料很簡單,主要有烏梅、山楂、桂花、甘草、冰糖等。將烏梅放入鍋中,加水適量,再 用文火煮40分鐘,加入桂花、白糖。放涼後,便成了消暑解渴的佳品——酸梅湯了。

吃貨聊三國:青梅煮酒話梅子,不僅可以釀酒,還是地道的美食

關於酸梅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朝,在南宋人周密所著的《武林舊事》中曾提到一款名為“滷梅水”的飲料,可以看作是中國最早的消暑飲料。而如今我們喝到的酸梅湯,則源自清宮的御膳房,只可惜其正宗的製作方法早已失散,部分流傳到了民間。同樣在《夢粱錄》中,也有相似的描述:

在茶館中兼賣“縮脾飲”,即以烏梅、砂仁等煎湯代茶,略似今日的酸梅湯。

以上分別從5個方面(梅子之酸、梅子之食、梅子之酒、梅子之藥、梅子之湯)介紹了《三國演義》中的美食——梅子。小小的一顆梅子,不僅讓人感到沁人心脾的甜美,更蘊含著千年文化積澱。讓我們品嚐美食的同時,為身為中國人感到驕傲!

“吃的不僅是美食,還有歷史嘛!”

註釋1:《尚書》,最早書名為《書》、《書經》,約成書於前五世紀,傳統《尚書》(又稱《今文尚書》)由伏生傳下來。傳說為上古文化《三墳五典》遺留著作。

註釋2:傅說,殷商時期著名賢臣,傅氏始祖。

吃貨聊三國:青梅煮酒話梅子,不僅可以釀酒,還是地道的美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