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酷的新加坡教育分流:“窮孩子”仍有逆襲機會!重新定義學習

殘酷的新加坡教育分流:“窮孩子”仍有逆襲機會!重新定義學習

「和千尋一起看電影」 第57期

影片簡介:紀錄片《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以兩名正在面臨小學升初中考試的新加坡孩子的故事為線索,解讀被譽為亞洲第一的新加坡教育體系,這些年面臨的挑戰以及做出的改變。

適影範圍:成人


教育,一直是新加坡的亮點。

一個600萬人口,自然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能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體之一,很多人將它成功的秘密歸功於先進的教育體系。

作為一位普通媽媽,我對新加坡教育感興趣,是始於新加坡數學。

千尋四歲左右,我用新加坡數學的教材陪她做練習,親身感受了很有特色的CPA教學法(C Concrete 具象化、P Pictorial 形象化、A Abstract 抽象化),開始覺得新加坡的基礎教育有很多值得學習和借鑑的地方。

就特意在網上找了很多新加坡教育的資料看,其中紀錄片《無聲地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對我觸動特別大。

殘酷的新加坡教育分流:“窮孩子”仍有逆襲機會!重新定義學習

為什麼觸動大呢?

因為這部片,記載了近幾年,新加坡教育不斷反思、改進的過程。過程中,我看到了中國教育的影子。

記得之前跟大家分享過芬蘭教育的文章。

說實話,對芬蘭教育,我內心的感觸是:

好是好,但和我們距離太遠了,不論是教育的發展軌跡還是社會文化背景,都缺少重合度。

但新加坡教育和芬蘭教育不一樣。

新加坡和我們同為亞洲國家,在社會文化背景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教育發展軌跡上,新加坡也經過了一個拼命推娃的階段,和我們現在所處的教育階段很像。

透過這部紀錄片,或許可以窺見中國教育未來的走向。

這對我們家長來說,不論是做教育選擇,還是堅定教育決心,都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以上就是我強烈推薦它的原因。

其實,還有個小心思,琢磨著平日分享給大家的教育方法都比較接地氣,在每隔一週的“和千尋一起看電影”欄目,就想多分享一些能開拓視野的好紀錄片,咱們低頭走路之餘,也別忘了抽空仰望星空。:)

殘酷的新加坡教育分流:“窮孩子”仍有逆襲機會!重新定義學習

接下來,我就聊聊我從紀錄片裡收穫的一點心得。個人的思考難免有侷限,我說的不見得全面、正確,大家有一樣或不一樣的感受,記得留言告訴我。

1、【曾經】這裡的教育“不談公平”

伊莎貝爾12歲了,六年級課程學習已經過半,今天對她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她要參加小六會考。

殘酷的新加坡教育分流:“窮孩子”仍有逆襲機會!重新定義學習

圖片源自視頻截圖

伊莎貝爾有些緊張,因為她想就讀的瑞士村中學,收分不低,伊莎貝爾對自己的數學沒有太多信心,擔心拖累整體分數。

在新加坡,為了確定孩子的發展方向,教育部設置了一系列考試,首先就是小六會考,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去什麼中學。

而去什麼中學,決定了他們今後接受的教育,教育又將決定他們未來的職業規劃。

新加坡教育部長坦言,“我們崇尚的教育理念是每個人都必須接受教育,發揮全部潛能,但這並不是說,每個在新加坡出生的孩子,都要接受大學教育。”

殘酷的新加坡教育分流:“窮孩子”仍有逆襲機會!重新定義學習

圖片源自視頻截圖

在信奉精英主義的新加坡,教育暗含了分流的意思,最終能進入優質大學的,只是少部分精英。

其他國家,比如美國,認為所有學生理應接受同等教育。

新加坡教育卻是,小學畢業後,就通過會考細分學生的去向。

這正是新加坡教育的獨特之處,“不談公平”,因材施教。他們認為,學生應該接受適合自己的教育,不同學生就有不同的去處。

殘酷的新加坡教育分流:“窮孩子”仍有逆襲機會!重新定義學習

圖片源自視頻截圖

伊莎貝爾是幸運的,雖然她的會考分數,無法讓她進入理想的瑞士村中學,但至少可以進入其它二類中學。

還有一些沒能通過小六會考的孩子,就比較悲催了,他們只能進技術學校,選修職業科目。

在當時新加坡家長的認知裡,孩子一旦進入技術學校,就意味著他將來會從事一份體力勞動的工作,成為低收入人群。

所以,不論是家長還是孩子,都非常重視小六會考,學校也會幫助孩子積極備考。

殘酷的新加坡教育分流:“窮孩子”仍有逆襲機會!重新定義學習

圖片源自視頻截圖

跟中國現階段的教育環境很相似。

只不過,新加坡是國家教育理念就是應該競爭分流,我們更多是資源有限導致的競爭分流。

比如,北上廣深等一、二線城市,名校資源非常有限。

家長都清楚,不論是師生比、優質教師人數,還是獲取教育經費的額度,名校都遠勝於普通學校。

整個社會對教育的認知也和當時的新加坡很像。

多數家長內心還是比較認同,一路名校,是孩子未來獲得一份高薪職業最穩妥、最確定的途徑。

殘酷的新加坡教育分流:“窮孩子”仍有逆襲機會!重新定義學習

結果就出現了“獨木橋”現象,大家都想讓自己孩子享受優質教育,都往一座橋上擠。

龐大需求和有限資源之間的矛盾,倒逼得篩選機制越來越嚴苛。

早幾年,我在媒體上,看得比較多的是“小升初”競爭,現在早已提前到了“幼升小”焦慮。

雖然,我們國家提倡的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讓每個孩子都有書讀(和新加坡“每個人都必須接受教育”的初衷何其相似)。

但事實上的競爭和分流,從幼稚園開始,就已經存在了。

2、【反思】競爭式精英教育的優缺點

說到競爭,可能會有家長反感。

我也反感過,尤其是千尋五歲後,“幼升小”壓力撲面襲來的那段時間。

但反感歸反感,完全佛系我還是做不到。

因為我一直覺得,談教育不能脫離現實環境。

除非家長有能力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送他出國接受西方教育,否則,正視國內教育環境,就是一門繞不開的功課。

我只能用好的學習方式,來弱化“競爭壓力”和“孩子天性”之間的矛盾。(好無奈啊,是弱化,而不是完全消除)

比如:

  • 數學,我就從數感培養、具象化的建模開始;
  • 識字就結合閱讀和字卡,配合親子游戲來進行;
  • 最近在嘗試把思維導圖用到精讀和邏輯練習中,效果也不錯。
殘酷的新加坡教育分流:“窮孩子”仍有逆襲機會!重新定義學習

這樣做,大人要付出更多心血,但好的是,孩子吸收知識的難度降低了,牴觸情緒沒那麼濃,家長也不用每天經歷”忍不住發火“的煎熬。(掩面)

而且,從思維角度出發,水到渠成地學知識,孩子天性和學習熱情,不會損壞太多。

也許,正是因為有這段“策略推娃”的經歷吧,我會更客觀地看待競爭。

其實,強調競爭的精英教育,既有它正向的一面,也有需改善的Bug。

在新加坡,精英教育改變了特別是貧困人群的態度,因為人們看到,只要付出努力,就能選擇自己想去的學校。

這不只是理論,數據顯示:新加坡有一半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考取了小六會考中三分之二的高分。從而進入更好的學校,獲得了社會地位的提升。

不管怎麼說,考試競爭,對眾多普通家庭的孩子來說,還算一條相對公平透明的通道。

殘酷的新加坡教育分流:“窮孩子”仍有逆襲機會!重新定義學習

圖片源自視頻截圖

評估考試,還能反映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老師的教學水平。

讓老師和學生獲取了更多信息,包括如何複習某方面的知識,以及今後該怎樣回顧某方面的知識。

這也是一個比較積極的意義。

殘酷的新加坡教育分流:“窮孩子”仍有逆襲機會!重新定義學習

圖片源自視頻截圖

但隨著競爭加劇,家長和孩子感受到的壓力越來越大,問題就浮現了。

紀錄片裡,一個學生家長回憶了在女兒小學階段經歷的痛苦:

就好像是一份全職工作,她早上跟爸爸同時出門,晚上上完補習班又跟爸爸一起回家。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到晚飯時間才能看到她。

因為學習任務重,平時交流都特別少。

女兒的生日派對也被推遲了,因為我們開不了派對,在學期中間沒有人會來,大家都要上課和上補習班。

我們不得不把2月的生日延遲到3月假期……

殘酷的新加坡教育分流:“窮孩子”仍有逆襲機會!重新定義學習

圖片源自視頻截圖

是不是很有同感?相同的無奈,也正在無數中國家庭裡上演。

對壓力的不滿,讓越來越多的家長和教育人士站出來,開始對新加坡精英教育提出質疑:

真的有必要在小學階段就通過競爭分流來確定孩子以後的發展路徑嗎?

還是說可以把競爭延遲到更晚一些,給孩子慢慢成長的時間。

那些不擅長學科學習,卻有著極強動手能力或者社交能力的孩子,是否也是社會的棟樑?

進入技術學院,就意味著未來不可能成功嗎?

新加坡教育,是否應該有更深層的內涵?

殘酷的新加坡教育分流:“窮孩子”仍有逆襲機會!重新定義學習

圖片源自視頻截圖

看到這裡,我真是蠻感觸的。

從民眾的質疑聲中,我感受到了新加坡教育,最寶貴的其實是反思精神。

所謂“無聲的革命”,並不是大家呼叫著,徹底打破一樣東西,而是在之前的基礎上,不斷調整、改進。

既認可積極的一面,也不避開問題,在實踐中摸索前行,這是教育者應有的態度!

3、【改變】重新定義“學習”

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反思之後,新加坡教育做出的改變。

加法爾,是一個在數學上有困難的孩子,課堂上他完全跟不上老師的進度,很多題都聽不懂。

加法爾的姐姐十分擔心他通不過小六會考,加法爾自己也很沮喪,隨著會考日子的逼近,他變得越來越沒有信心。

殘酷的新加坡教育分流:“窮孩子”仍有逆襲機會!重新定義學習

圖片源自視頻截圖

加法爾的能力,只有在划龍舟時才會體現。

在這裡,數學並不重要,身體素質、毅力和領導力才是關鍵。

殘酷的新加坡教育分流:“窮孩子”仍有逆襲機會!重新定義學習

圖片源自視頻截圖

像加法爾這樣的孩子,以前只能進入技術學校,很多孩子因此一蹶不振,對自己的人生失去信心。

現在,這樣的孩子可以進入專科學校。

2007年,新加坡為沒能通過小六會考的孩子,創辦了北爍學校。

如果學生兩次沒有通過小六會考,他們就會收到一封信,受邀到北爍學校上體驗課程。

殘酷的新加坡教育分流:“窮孩子”仍有逆襲機會!重新定義學習

這是一所顛覆了大多數人想象的學校。它看起來不像是“後進生”的收納地,更像是富有愛心的創新型學校。

上課都是小班教學,學生很少,每次學生有問題,老師都能解答。加法爾第一次感受到了需要的關注。

在北爍,老師鼓勵學生重新定義成功。

加法爾剛來北爍學校的時候,情緒低落,缺乏自信和自尊。

但很快,老師們就發現,加法爾的動手能力很強,課外興趣廣泛,開始引導他完成一些擅長的教學任務。

當加法爾通過這些體驗獲得小小的成功時,他看到了一個全新的自己,慢慢恢復了自信。

殘酷的新加坡教育分流:“窮孩子”仍有逆襲機會!重新定義學習

圖片源自視頻截圖

加法爾最終考取了他夢寐以求的工藝教育學院,在小六會考結束時,這可是他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卻已夢想成真。

北爍學校校長,提出了自己對教育新的理解:

一個社會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我們的很多學生動手能力強,我們要意識到這點,接受這點,他們也能成為社會的棟樑。

有的人擅長口才,有的人擅長思考,這些人是實幹型人才。我們需要他們,這樣的社會才算完整。

殘酷的新加坡教育分流:“窮孩子”仍有逆襲機會!重新定義學習

圖片源自視頻截圖

除了改變對學習的刻板印象,認可不擅長學科學習的孩子一樣擁有光明前途,併為這部分孩子提供實質性的幫助。

新加坡還在延遲競爭,強調學科學習之外的軟實力等方面做出了改變。

就在前不久,新加坡宣佈了多項教育改革措施,不異於一次教育界的地震:

  • 新加坡小學一、二年級將取消所有學校考試;
  • 中小學的成績單將不再顯示學生在班級和全校的考試成績排名;
  • 學科計分取消小數點零頭,只取整數;
  • 年終成績單上原本用下劃線或顏色標註的“掛科”也會消失。

一個最明顯的改變是,對一、二年級的小學生,衡量學習水平的數字標準被大大弱化,老師改用“綜合表現評價”取代分數。

不論是創辦北爍學校,還是一系列的改革舉措,都顯示出了新加坡教育部門,重新定義“學習”的決心!

殘酷的新加坡教育分流:“窮孩子”仍有逆襲機會!重新定義學習

在宣佈教育改革的新聞發佈會上,新加坡教育部長王乙康說:“我們的教師、家長和孩子,都在一趟高速列車上……奔跑、評估、備考……我覺得,是時候按下暫停鍵了。”

這段話讓我百感交集,好像透過縫隙看到一道光芒。

我們的今天,是新加坡曾經走過的昨天。

我們的明天,或許就是新加坡的今天。

從強調精英主義和競爭,到為孩子提供更多選擇,給他們慢慢走的時間;

從強調學科學習到關注軟技能,讓加法爾這樣的孩子,也能擁有屬於自己的廣闊天空。

起跑線的推後,是一個必然的方向。

而我們今天還處在焦慮的頂點。

早在2017年,中國新聞週刊曾針對教育焦慮的問題做過一次專訪。

上海家長周騰,和妻子都畢業於知名大學,進入世界500強公司工作。有了孩子後,他擔心孩子的天分沒得到充分發揮,又擔心孩子學無所成,無論是上幼兒園還是小學,他都和妻子詳細討論、力求周至。

周騰將推娃的過程形容為一場軍備競賽,“當別人在朋友圈炫耀說,他家孩子已經造出幾十個核彈了,你的孩子卻還在研究土法制地雷,你會不會焦慮?”

他坦言說,就算不被四通八達的網絡信息所左右,也無法抵抗親朋好友、同學家長的質疑。

——【源自:《中國新聞週刊》2017年第22期】

周騰的焦慮,也是中國大多數中產家庭的焦慮。

這場焦慮到底何時結束,誰也不知道。

也許,只有當大家都意識到,過早競爭就是個“家長痛苦、孩子痛苦、老師痛苦,明明大家都很痛苦,卻不得不拼命往前跑”的惡性循環時,才會有了停下來反思的動機。

才可能像今天的新加坡一樣,對高速行駛的列車,按下暫停鍵。

【終有一天,我們也會按下暫停鍵】

紀錄片《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想看的朋友,可以私信我,回覆:新加坡視頻,獲取視頻鏈接^_^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