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到底有多殘忍?

話說歷史再觀今時


有句老話叫做“好戰必亡 忘戰必危”,只有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人才會渴望戰爭!在冷兵器時代,依靠刀槍劍戟廝殺,刀光劍影,殘忍清晰可見;火器時代的戰爭,依靠槍炮彈藥廝殺,血肉橫飛,是爆裂的殘忍;而現代科技下的戰爭,各種導彈、遠程彈藥殺人於千里之外,威力之大甚至讓被襲擊者絲毫不剩,只有被傷害者周圍的人才會感受到殘忍!如果發生核戰爭的話,那將會是對全人類的殘忍,而也只有人類自己才能避免這樣終極的殘忍!


對人類而言,戰爭沒有受益者,尤其是對兒童!

戰爭是人類的自相殘殺,這本身就是極大的殘忍!

現代戰爭的殘酷更加徹底!

戰爭的殘忍,肉體傷害方面還只是初級殘忍,更深層次的殘忍是對人精神、意志的摧殘。作為被傷害的一方,身體的殘缺或者失去親人的傷痛,將會影響一生;即便是作為戰爭中主動的一方,很多人在經歷張CD殘酷經歷後也會喪失理智、無法再過正常的生活,這對其自身及其家人來說都是巨大的傷害!因此,戰爭的殘忍不只是對被打擊一方,施加的一方也無法全身而退。


戰爭前後對比,物非人也非!


戰爭前後的巴格達,繁榮不再、黎民塗炭!

戰爭的殘忍還包括另外一種形式,那就是面對不公的對待卻無力反抗!雖然目前全球的大形勢是和平發展,但是弱肉強食的情況從未停止過。而國與國之間的經濟、科技、軍事差異之大,超出一般人想象,長矛對抗機槍、彈弓對抗坦克的情形依然存在!那些相對“原始”的國家、民族所面臨的殘忍可能永遠不會有機會展露於世,但確實在不斷髮生,而那些受害的人們的生命於螻蟻無異,誰又會在意呢?!
石塊對抗坦克,內心有多崩潰?!

眼看著死亡來臨卻無能為力,不夠殘忍嗎?!

雖然面臨各種挑釁與威脅,但我們國家維持了相對平穩的國際環境和安定的國內發展局勢,綜合國力不斷提升,軍事實力大幅提升!雖然我們不畏戰,但也要慎言戰,“上兵伐謀”、“不戰而去敵人之兵”才是最優選擇,而這都是建立在足夠強大的實力之上的,只有自身強大才能夠避免戰爭的殘忍施加到自己身上!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

足夠的實力才能避免戰爭的殘忍!


威吶解析


雖然小編也是從戰場上走出來的退役軍人,但你就是和一起當兵而沒有到過戰場的說起戰場的殘酷,他們都感覺到你是在吹噓自己,和普通的平民百姓說他們只是在聽故事。記得第一次和排長聯繫上後去廣東中山會面,排長宴請我們並叫來他的幾個戰友過來陪,排長的這些戰友都參加中越自衛反擊戰的老兵,而且都立過功提了幹,而且有的人在南京高級軍事學院畢業,在沒有開飯之前我們都靜靜聽著老兵們講述戰鬥故事,並翻出他們那時的相片給我們看,當排長給他的戰友介紹我們幾個是他在前線帶的兵時,幾個參戰老兵站起來向我們敬軍禮,他們向我們這些普通士兵敬禮的理由很簡單,在自衛反擊戰中他們只經歷十幾天的殘酷戰鬥,而我們在法卡山前線陣地堅守了將近三年,只有從戰場走過的人才知道戰爭有多麼的殘酷。無需過多的描述,看看敘利亞內戰的殘牆斷壁,整個國家變成廢墟,平民百姓在飢寒交迫中逃離家園就知道戰爭有多麼殘酷。珍愛生命,珍惜和平,遠離戰爭。











老虎208626539


先說一件日本年輕初級軍官的回憶往事吧!

在抗戰期間,日軍隨著軍國主義的不斷宣揚,很多軍校的畢業生必須進入到戰場,這是硬性規定,初次上戰場的年輕士兵看到血淋淋的戰場,一般都會直接嚇傻。

所以,年輕軍官在上戰場之前都會進行一件特別的戰爭洗禮,殺一個戰俘,這樣才可以更好的融入戰場。

侵華戰爭的日軍回憶錄,曾經有一名日軍的高級將領說起過他的戰場往事,那是他剛從軍校被迫進入戰場,剛剛進入軍隊的他看著眼前這些年輕的士兵,他們的眼睛往往能夠看到的都是仇恨和憤怒,所以剛去部隊的第一天他便深深地感受到戰爭所帶給這些年輕人的思想洗禮,想要征服這些殺紅眼的士兵們,成為他們的戰場指揮官,他需要斬殺一名中國戰俘。

看著眼前被迫跪在地上,被一條黑布蒙上雙眼的5名中國戰俘,他仍然有點下不去手,但是他還是選擇拔出了他的武士刀,因為只有這樣他才是一名合格的軍官。

另一名和他一起的軍官就沒有他這麼幸運,他的武士刀沒有直接把戰俘的腦袋砍下來,戰俘盯著腦袋滿院子亂跑,最終是被眾人用軍刀刺死的。

第一次見到活生生的人的鮮血,正是那場血紅色的記憶才讓他成為了一名真正的日本軍人。

其實,當太平洋戰爭爆發的時候,日本在中國戰場上已經略顯疲憊,整個日本國內的形式處於疲軟的狀態,但是一向鼓吹軍國主義的日本還是選擇開始了多線作戰。

由於戰爭的步步為艱,日本在中國大範圍內開始選擇使用生化武器,便是後來我們所熟知的毒氣戰爭,這嚴重了違反了《日內瓦公約》,但是為了迅速的解決戰鬥,他們還是會選擇小範圍的使用毒氣彈,來加速戰爭的結束。

而毒氣彈的使用也十分的講究,一般都會選擇冬天或者其他颳風的季節使用,因為這樣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毒氣彈在夏天的時候,由於溫度較高,一般都會往高處飄散,所以效果特別不理想,但是他的致命作用卻是極為強大的,那些中了毒氣彈的士兵往往都會被俘虜,而結果自然是成為日軍生化研究的最好對象。

使用毒氣彈最為致命的直接原因是,在亞洲戰場的日軍已經耗費了極大的國力,抗戰中期日本整個國內的工業已經被拖垮,能夠製造重型武器的重工業,能夠製造生化武器的化學工業,還有醫療行業已經幾乎處於極度乏力的狀態,國家沒錢,人們的生活水平極度的下降,之所以這些消極的消息沒有張揚出來,為大眾所知,是因為當時的主流媒體幾乎都被日本軍政府所控制。

但是毒氣彈的使用,卻是日軍一場慘無人道的舉動,對於整個國際社會而言,都是被人千古唾罵。

戰爭雖然結束了,但是今天的我們,依然無法想象真正的戰場有多麼的恐怖,有多麼的殘忍,我們能夠做的或許歷史正視歷史,不讓曾經的戰爭再次重演吧。


歷史總探長


我父親曾是我軍華東野戰軍的一名戰士,聽他生前說,漣水戰役時,國民黨軍隊的火力大到一人多高的彈雨傾瀉過來,像颳風一樣,根本無處可躲,一線戰士基本上……。

國民黨的74軍,士兵最低排級待遇,全是青年學生,槍打的很準,打起仗來也是不怕死很勇敢的。面對強敵,拚火力打不過,乾脆命令都把槍收起,一人發一把撅頭或鐵叉,衝到敵人跟前近戰去拚命。

正遇上十幾天連連下雨,天天泡在戰壕水坑裡,行軍不管颳風下雨,一走七八十里,走著走著就睡著了。走路淋著雨,溼衣服綁在身上勒緊了,尤其是軍裝帶風紀扣的,因為不懂,沒解開,身上還揹著揹包,揹包淋溼了很重,衣領壓迫頸部血管大腦缺血昏迷倒下就死了……後來下雨時都讓解開風紀扣,揹包用油布包上,但很難找上油布。

當時只有一個念頭就是,早點戰爭結束了,回老家農村種地去!只要能活著就行,哪裡能想到以後的生活待遇。

說實話,四大野戰軍中,打惡仗最多、參加戰役最多、敵人最強的還是三野,尤其是缺少後勤支援,最後多虧了山東老區人民的接濟,所以他後來最愛唱的歌就是《沂蒙山好》,電影《紅日》的插曲。據說拍電影《紅日》還有《南征北戰》《英雄兒女》時,演員都到他所在部隊來體驗生活。這讓人聯想到現在的演員拍戲……

我父親的戰友,凡是一線戰鬥部隊的,解放後許多壽命都不長,早逝的多,年輕時消耗太多……他本人從不計較待遇,而是很感謝國家的照顧,總是說那麼多人都死了,自己活下來幸運多了!


不在活在別人眼中


看著上面朋友發的畫面,雖來自網絡,卻是真實的場景。關於戰爭到底有多殘酷,我是有發言權的。我做了近一年的戰地記者,隨蘭州軍區採訪組奔赴老山戰區的,在那場戰爭中,我經歷了太多太多殘忍的場面,至今都不願提起,想起都心疼心痛,有許多的戰友都留在南國了,而我們還活著,我們的社會,我們的祖國應該銘記他們,我最愛的戰友。

我曾隨九偵大隊隨行採訪,早晨我們還在坑道里一把吃飯,上午部隊與越軍的主力正面交鋒,形成拉鉅戰,我軍很勇猛,敵人也很頑強,回個回合下來,敵人基本被殲滅,而我軍也傷亡很大,陣地上全是屍體,絕大部分都是越軍的,也有我們戰友的,有的頭炸飛了,有的軀體只剩一半,有的腿斷了還連著筋骨,有的…算了,我說不下去了。

在戰地救護所裡,我曾眼睜睜的看著戰友斷腿上的神經突突的跳著,眼看著他在我面前痛苦的閉上雙眼,那種痛是無法用語音言表達的。還有我一起在軍區新聞教導大隊學習過而且是上下鋪睡的戰友袁熙,我記得他是甘肅西峰的,現在好象變成慶陽,,他是一名攝影記者,一場戰葉中,他正用相機拍照時,敵人的炮彈雨點般落下,,志熙的四根勒骨被齊齊切斷,腹部炸開,內臟全湧了出來,手中的相機都燒焦了。聽到消息後我把自己關在房子裡,噪子都哭啞了。到現在我都暈紅色。

作為一名曾經的軍人,我不怕戰爭,但我真的不希望再發生戰爭,因為,戰爭地確很殘忍,很無情。和平才是這個世界的主題。





筆墨瞬間


我是兵說,我來回答。

老話說,“一將功成萬骨枯”,戰爭的殘忍是其性質決定的,對作戰雙方來說,“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我認為最殘忍的一點,是戰爭對民眾的捲入,造成生命如草芥。

關於這一點,可以以我軍圍困長春之戰為例說一說。

這場戰爭,無疑是城市封鎖作戰的經典戰例,但造成很多平民由於兵圍長春而活活餓死。原國民黨長春市市長尚傳道在自己的回憶錄中認為,因餓、病而死的長春市民共達12萬人。長春守軍總指揮鄭洞國則認為,“因飢餓而死的長春市民都不下10萬”。國民黨《中央日報》則報道“前後堆積男女老少屍骨不下15萬具”。無論哪種說法,超過10萬民眾被餓死,是確定無疑的。

長春曾作為“偽滿洲國”的“首都”,經濟相對繁榮,物資儲備充足。之所以會被餓死如此多的平民,一方面,是因為被四野圍困後,長春守軍大肆搶奪民糧,造成糧荒。在居民飢餓的狀況下,國軍卻將搶來的食物高價出售,有的國軍軍官在居民的屍骨上發了大財。國共雙方回憶都承認,無一國軍士兵因封鎖被餓死。

另一方面,長春守軍為減輕城內糧食奇缺的壓力,除了“殺民養軍”外,還有“逐民出城”政策,要求一個警察要趕走8人,一個保長要趕走8家,將市內饑民、乞丐和犯人,大批驅趕至卡哨之外。這導致很多市民淪為難民而餓斃。

在圍城期,解放軍成立了難民委員會,共收容難民約15萬人,發放了4千餘噸救濟糧、6億元救濟金和5萬斤食鹽,但依然杯水車薪。

戰爭永遠是殘酷的,祈願沒有戰爭!


兵說


坦克從我們的身邊大約10米的地方疾馳而過。我聽到了一聲巨響,我們的一發反坦克火箭彈在坦克車身上爆炸了。那輛鋼鐵怪獸立刻減慢了速度,然後濃煙從坦克的炮塔與車身結合的縫隙裡冒了出來,坦克的艙蓋打開了,艙蓋重重地砸在了金屬車頂上,發出刺耳的聲音。然後就聽到了裡面的喊叫聲,接著一聲巨大的爆炸淹沒了這叫聲。巨大的爆炸把這輛坦克的炮塔撕了個粉碎,在炮塔的殘餘部分到處掛滿了血淋淋的人體組織碎片,這些被巨大爆炸撕開的金屬呈現著紫色和金色。我們的陣地上沒有人發出歡呼聲,只是不時響起的反坦克炮的聲音。


無所不能混世小魔王


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人是無法體會到戰爭的恐怖與殘忍的,戰爭就是敵我之間的血腥殺戮。作為軍人就得隨時準備著面對死亡,戰場上的子彈、炮彈、導彈、地雷、手雷可不長眼睛,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在與它們的照面中受傷或者死亡。只要戰爭還沒有結束隨時負傷或死亡的威脅就不會解除,很多時候前一分鐘還在說笑的同伴後一分鐘就可能已經變成了一具屍體。

對於平民來說在戰爭的環境之中首先面對的就是死亡的威脅,其次就是各類生活物資的短缺。或許很多人對生活物資短缺沒有什麼概念,反正自己生活的環境當中只要有錢就可以買到所需要的一切。但是身處在戰爭當中除了要面對死亡的恐懼,更多的時候是食物的短缺,鈔票黃金在戰區完全沒有一包食物金貴。

前一段時間大家肯定對白磷彈有所瞭解,它對人員的殺傷及折磨完全會使受到攻擊的人生不如死,白磷濺落到人的身體之上將會開始自動燃燒,直到燒蝕到完全沒有可燃之物,對人來說就是燒蝕到骨骼。試想一下這樣的痛苦誰能夠忍受,戰爭當中的這種類似的苦難會不停的發生,並且不會有人真正的去過問。

處在戰火之中或許死亡就是一種解脫,只要活著就得時刻承受著恐懼的壓力,尤其是沒有經歷過戰火的人們。因此我們還是祈盼和平安定吧,那種頭腦發熱受人鼓譟而把整個國家帶入戰火的人,可以毫不客氣地說他們就是整個民族的罪人。看看目前身處戰火中那些國家的人民,他們除了得到無盡的恐懼,是否得到過戰前所許諾過的美好生活,什麼民主、自由、人權統統是災難的導爆索。

不想經歷戰火苦難的人們還是小心面對社會上各種可能把國家陷入戰火的言論吧,一旦戰端開啟,那就是把大家帶進了人間地獄。永遠銘記混亂必定生戰,戰爭無疑是世間最嚴重的人造災難。因此大家要小心警惕那些製造混亂的敵對分子,他們絕對不會為大家帶來承諾的美好,這是不斷髮生的事實充分驗證過的。


異域邊緣


個人是堅決的反戰主義者,因為戰爭實在是太泯滅人性,那麼它有多殘忍?筆者沒有經歷過,但是根據史料和電影電視作品稍微舉些例子,從幾點上舉例說明戰爭之殘忍:

其一:百姓如草芥。中國古代有句老話,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中國古代戰爭中,多次戰爭造成了大面積饑荒的現象發生,易子而食屢見不鮮,黃巢更是那百姓當做口糧給吃了。近代史戰爭中,中國每次被侵略都伴隨著燒殺搶掠,尤其在侵華戰爭中,南京大屠殺,731部隊,三光政策的實行現在還在耳邊繚繞。二戰,蘇德戰場,蘇軍所過之處,燒殺劫掠,姦淫婦女,無惡不作,德國滅絕人性猶太人讓其殺了四分之一。就是被稱為文明時代的現在,我們中國打的越南反擊戰,非洲的盧旺達大屠殺,伊拉克、敘利亞天天被恐襲,所以說戰爭最慘最慘的是百姓。

其二:大批軍人死亡。也許有人說,當兵就是為國效力,死得其所。但是,每個士兵身後都有一個家啊,也許他是家中唯一的兒子,需要贍養兩位老人,也許他是一位剛出生嬰兒的父親,需要承擔家庭責任,但是到了戰場,他們能夠左右自己的命運麼?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以中國古代戰國為例,死在殺神白起下的軍人有多少人?赤壁之戰淹死燒死多少人?元朝建立,清朝的建立哪個不是血染的江山?在哪近代中國抗日曆史比較,中國陣亡300多萬將士,他們身後可能就是300多萬個家庭,可能他們是1000多萬人的家庭生活支柱,沒了他們怎麼養家?我們陣亡了300多萬人,那麼受傷的呢,缺胳膊瘸腿的怎麼養活他們背後的家庭?

其三:人性的泯滅。個人比較喜歡《紅海行動》這部電影(感覺比戰狼2拍的強多了,戰狼2就是營銷做得好而已,內容真一般)。因為這部電視劇比較反應戰爭帶來的直觀傷害,迫擊炮襲擊車隊時,滿車的肢體模糊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反叛軍為了打敗政府軍,用平民的孩子逼迫平民去當人體炸彈。反叛軍佔領村子會殺了所有男士留下女士為他們做飯(其實感覺這塊應該美化了一下,殺光男士留下女士大家都知道反叛軍要做什麼)。這就是近距離的戰爭。

作為平民的我非常反感戰爭,尤其耳邊總是繚繞有能耐打這打那那些人。要知道富人會遷居和平地帶繼續過富翁生活,高官即使戰敗也還是高官,將軍很少會有衝到一線去拼命,死的傷的都是百姓,是士兵,是最底層的我們。珍惜和平,遠離戰爭。


polityW


★戰爭是政治通過暴力手段的繼續,破壞性則是暴力在戰爭中的表現形式。

戰爭破壞有物質破壞和精神破壞兩種。物質破壞既包括對軍事組織的破壞,也包括對經濟體系、交通系統、生活設施、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等的破壞;精神破壞包括對領導人、軍人、平民造成的心理損害,以及對人類文化、傳統、價值觀等無形資源的摧毀。毫無疑問,隨著生產力的進步,人類將不斷製造出威力更大的武器,所具備的或潛在的破壞能力必然不斷增強。但是,人是有理性的,能夠根據形勢選用合適的手段,因此,潛在的破壞能力並不必然轉化為現實的戰爭破壞效果,這正是減小戰爭破壞性的基本根據。

過去,破壞幾乎成為一條戰爭法則,被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指揮員大加推崇。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強調:“有些仁慈的人可能容易認為,一定會有一種巧妙的方法,不必造成太大的傷亡就能解除敵人的武裝或者打垮敵人,並且認為這是軍事藝術發展的真正方向。這種看法不管多麼美妙,卻是一種必須根除的錯誤思想,因為在像戰爭這樣的危險事情中,從仁慈產生的這種錯誤思想正是最為有害的。”“戰爭是一種暴力行為,而暴力的使用是沒有限度的。”魯登道夫在《總體戰》中指出,要對敵方整個民族實施打擊,軍人、平民、軍營、軍事經濟目標、交通等都是攻擊目標,因為既然一切都與戰爭有關,那麼破壞敵方的任何部分都是合理的。現在看來,這些所謂經典且極端的戰爭觀念確實有些落伍,很有必要加以修正。

縱觀人類戰爭史,絕大多數的戰爭程序都千篇一律:發動己方軍事力量,破壞敵方政治、經濟、交通、通信等實體目標,大量殺傷敵戰鬥人員、保障人員、戰略物質生產者甚至平民,不斷對敵方決策者和民眾的精神造成強大壓力,直至敵方屈服,或者雙方妥協停戰。兩次世界大戰成為人類釋放破壞性的巔之峰和代表作,絕對原子彈武器也從此登上戰爭舞臺。

面對戰爭的巨大破壞,古今中外不乏減小戰爭破壞性的呼聲。

在西方,歐洲早期的法理學家們是減小戰爭破壞性最先倡導者,格勞休斯在《戰爭與和平法》一書中攻擊了國際的無政府狀況,指責了無限戰爭的破壞性,建議在戰鬥、征服和榨取敵國時,包括對付敵國的平民百姓等都應當採取溫和而有節制的態度。二戰後,以富勒為代表的和平主義者也反對戰爭無節制地破壞。核戰略學家們對全面核戰爭也多持反對意見,這在本質上包含了對減小戰爭破壞性問題的關注。

在東方,我國古代軍事理論家孫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推崇“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策”:並且進一步指出,在不得已使用暴力手段時,應堅持“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的戰爭原則。孫子不可能預見到信息時代戰爭的特點,但是他把握了兩條真理,即:戰爭的最終目的是和平與發展,不是動亂和破壞;破壞不是達成戰爭目的的必須途徑,以較小的戰爭破壞也可以達到目的。

但是,這些思想明顯含有理想主義成分,並不能真正改變人們信奉的“破壞法則”。直到20世紀70年代,減小戰爭破壞性的趨勢開始在戰爭實踐中萌芽,而新軍事變革的成果和海灣戰爭以來幾場高技術局部戰爭,無疑使這一趨勢得到了強化。

在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在質量和技術方面佔據了絕對優勢,美國動用了12類50多顆各種軍用和商用衛星構成戰略偵察網,為多國部隊提供了70%的戰略情報;多國部隊集結了2790架現代化的固定翼飛機、1700多架旋翼飛機(其中600多架攻擊直升機),6500餘輛坦克裝甲車輛以及大量自行火炮、火箭發射車、工程技術保障車輛等;多國部隊雖然與伊軍在兵力數量對比上不佔優勢,人員比為1/2.4,火炮數量比為1/2.4,坦克數量比為1/1.44,但多國部隊調集的現代化裝備數量卻超過伊軍許多倍,形成了絕對的優勢:新式飛機數量比為13/1,攻擊直升機數量比為16/1,尤其在精確制導武器上多國部隊更是擁有絕對優勢。在海灣戰爭空中作戰投擲的8萬多噸彈藥中,精確制導武器僅佔總投彈量的7%,但命中率卻高達90%;伊軍共被摧毀、繳獲坦克3700多輛,裝甲車2000多輛。在擁有質量優勢的部隊面前,單純的兵力數量對比已失去了意義;各種軍事高技術應用導致的對信息的大量獲取,也使與之對陣的敵人在戰術運用方面困難重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