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不把犯人关进监狱,而是要发配?

用户58665083619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就是一句话,古代不养闲人。

古代和今天不同。

今天的监狱也是要干活的,减刑什么都必须根据干活的成绩来算。

不过,今天监狱从事农业生产的很少,主要是做一些加工活或者手工活。


为啥?

监狱不养闲人,你要自己赚钱解决监狱的基本开销问题。

国家会给一些拨款,缺口必须监狱自己解决。

今天的监狱,一般是接加工活然后作为考核指标,让犯人们完成。

但是,今天工业、加工业发达,有无数这类的活计。

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哪里有什么加工活可以做。

所以,古代的犯人的工作只有两种:

第一,种地。

除了发配边疆的犯人,可能会有大片荒地可以耕种。

如果是内地的犯人,根本就找不到什么土地耕种,因为耕地都被瓜分干净了,农民自己都没土地可以种。

于是,犯人种地在很多地方,也就是不靠谱了。

第二,做军队的杂务。

古代技术条件落后,军队后勤压力中。

一个士兵在前面打仗,后面要有好几个民夫为他提供后勤。

即便是现代我军的淮海大战,也是如此。

据统计,华东军区共动员了543万民工,支援60万解放军。到了战役第三阶段,支前民工与参战兵力的比例达到了9:1,远远超过了战役初期预计的3:1。

看看!

自然,古代打仗可以强行征集民夫,但时间长了也要给钱给物,不然老百姓肯定造反。

即便如此,征召民夫也是很困难的。因为农民缺乏壮劳动力,需要家里男人去种地,这才是最重要的。

况且,很多边疆地区又荒凉又危险,搞不好就病死或者被杀死,给几百两西银子也没民夫愿意去。

所以,即便政府愿意给钱给物,也难以征召到大量的军队民夫。

那么,最实际的就是将犯人发配利用,从事军事后勤工作。

这样一是不养这些闲人,不白给犯人吃饭;二是正好解决军队民夫奇缺的问题。


大家注意,水浒里面的林冲,后来就是看守军队草料场的,这是后勤机构,为马匹供应草料的。当时法度很严格,草料场被烧,林冲就是死罪了。

再看,武松发配孟州,本来也是作为军队杂务的。

书中写道:武松那日早饭罢,行出寨里来闲走,只见 一般的囚徒,都在那里担水的,劈柴的,做杂工的,却在晴日头里晒着。

看看,其实发配也是很惨的,民夫成日做苦工,没有一点人权,还要向管理人员行贿。

如果是女人,通常是被连坐的家属就更惨了,一样也要做活。而且,他们是很容易被军人或者狱卒霸占为妻的。


萨沙


在一些古装剧里,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犯了罪的人和他们的家属,被发配到边远的地方,而不是关进监狱。发配到千里之外的话,路途遥远,而且还要有人看押着。不是更麻烦吗?当时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

一、为了节省粮食和其它支出。

在我国古代,粮食并不是很充足。如果把犯人关过监狱,就要消耗掉一定的粮食。犯人多了,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再者,要把犯人关进监狱的话,国家还要拿出一笔钱来建造监狱,还要安排狱警等工作人员。这些都是相关的一些必要的支出。


因此,当权者不愿意拿出闲粮和闲钱来养活这些犯人,不愿做得不偿失的事。

因此,对于重刑犯,有的直接砍头。而相对较重的,则发配到千里之外。

二、为了让犯人遭受精神及肉体上的双重折磨。

我国古代交通、通讯都不发达。

人们通常都有乡土情结。一个人可能一辈子固守着故土,繁衍生息。如果让一个人背井离乡到千里之外,而且重刑在身,或许自从他离开故土的那一刻起,就代表着跟他的家人生离死别了。

这对于犯人来说,是很恐怖的。这本身对犯人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

还有在发配的千里路途中,看押犯人的人,也不会善待犯人,轻则会对他们拳打脚踢,重则实施各种折磨手段。

再加上气候、蛇虫猛兽、疾病等因素,犯人在一路的发配过程中,真的是生不如死。

一些官宦之家的女眷,本来以前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更是受不了颠沛流离之苦。被发配的女犯人或者犯人的女眷,势必成为押送官兵和守边战士的泄欲工具。这对于女性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伤害。


因此,发配的过程,也是对犯人的一种双重惩罚。

三、为了让犯人们人尽其用繁荣边疆。

在古代,人口相对来说较少。虽然当朝统治者占了不少的土地,但是好多边疆地区,比如一些西北绝域、西南边陲、东北苦寒,以及一些荒无人烟的海岛,都没有人口居住。

把犯人发配到这里,可以让他们开垦荒地,种一些粮食,来供给内地。

再者,犯人们能在那里生存下来的话,他们在那里世世代代繁衍下去,使边疆地区增加了人口,也繁荣了经济。这样,也能防止外族的入侵,保持了自己领土的完整,以解除皇上的后顾之忧。


还有,有些犯人发配其实是“充军”,让这些犯人充实到军队中,也算人尽其用,让他们在保护国家安全方面做一些贡献,也算让他们“将功折罪”。

因此,流放他们的收益,远远大于发配他们到边疆地区的支出成本。

四、为了彰显皇帝的“仁慈”。

一些犯人,如果让他们进监狱,或者处以死刑。尤其是结束一个人的生命,好像显得有点残忍。因此会让犯人发配到千里之外,明着保住了他们的性命,既显示了当权者的“仁慈”,又能得到那些不明真相的百姓的爱戴。

把犯人发配到千里之外,实在是古人的一种智慧。既惩罚了犯人,又节省了钱粮,还让这些犯人发展了生产,充实了军中力量,还彰显了皇帝的仁慈。

对于统治者来说,这样的“好事”,他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监狱要有建筑,安全设置,需要食品供应,还要有专人管理。以美国为例,每一百五十人中有一个关在监狱里,需要庞大的开支。所以大规模开办监狱都是工业革命后经济有条件才做的事。

古代监狱非常小,基本就是现在派出所拘留室那种水平,附属于县衙。影视剧里面那种空间宽大的狱室是不存在的,通常只有几平方,犯人只够转个身,睡个觉。不象现在盖专门的监狱。

古人处理罪犯,最早就是贬为奴隶。中世纪改为发配(仍有一部分可以贬为奴隶)。都是因为当时没条件建设监狱。


科技文化郑军


古代为什么喜欢把犯人发配到边疆,而不是进监狱

\n

{!-- PGC_VIDEO:{"status":0,"video_md5":"5242af530622641d57228a749ab4fef2\


因为,一:在古代不发达的时代里,监狱无法看押那么多犯人;

二:古代经济交通不发达,将犯人发配到边远地区,就危险不到朝廷的利益;

三:发配也可以让他为国家的边防效力,增添兵丁;

四:皇帝为了显示他的英明治世,显示自己仁君的一面,皇上自认为是留犯人的一条命,让他在边疆反省,改过自新;

五:在古代,发配是一种仅次于死刑的一种惩罚,被流放地都是偏远,环境恶劣的地方。


边看边说


古代刑部或地方也有监狱,但监狱总是人满为患,所以定了刑的犯人就要劳动改造来腾地方。古时只有边远地方才是国家的场所,城市或农村的位置都有私人占着。所以要发配到比较偏远的地方去。


彩云东升戴宝山


发配是一种劳动改造或者是流放到边远地区,和前面的不矛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