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隻手遮天,雖被稱作“九千歲”,卻也沒能活過六十載

此人隻手遮天,雖被稱作“九千歲”,卻也沒能活過六十載

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上,出了眾多禍亂朝政、遺禍歷史的大太監,像秦朝的趙高、宋朝的童貫、唐朝的高力士、明朝的魏忠賢、清朝的李蓮英等等。而這些人中,膽敢自稱“九千歲”的,獨魏忠賢一人。

九千歲的稱呼,其實來講是“九千九百歲“。

明熹宗時期,魏忠賢得勢,極受皇帝信任,任司禮監秉筆太監,掌管特務機關東廠,被稱作“九千九百歲”,風頭一時無兩。

眾所周知,中國古時候的皇帝被稱為“萬歲”,王爺、妃嬪被稱為“千歲”,而魏忠賢竟然有“九千九百歲”,只比皇帝少了一百歲,比那些藩王妃子們都還多了幾千歲,可見其時勢力之龐大、姿態之囂張,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

此人隻手遮天,雖被稱作“九千歲”,卻也沒能活過六十載

做人不僅對別人要狠,對自己也要狠

魏忠賢自小家境貧寒,目不識丁,與賭徒惡棍為伍,成天混跡於市井流氓之地,十足的潑皮無賴。

後來為謀生計,毅然決然地揮刀自宮,經太監介紹被送入宮中做了閹宦。

從這事看來,也怪不得人家能成功,對自己的這股狠勁,真沒幾個人能幹得出來。

魏忠賢進宮後,先後巴結了大太監王安以及皇長孫朱由校的乳母客氏等人,伺候起了朱由校的日常起居,為以後的飛黃騰達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權謀上位

公元1620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不僅賜婚客氏和魏忠賢為“對食”夫妻,不久後還升魏忠賢為司禮監秉筆太監,掌管皇帝硃批,代皇帝批閱奏摺,至此開始了飛黃騰達之路。

1621年,魏忠賢和客氏陰謀殺死了對他有領路之恩的大太監王安,為自己以後的晉升道路掃掉了最大的一顆絆腳石。

1622年,朱由校修慶陵,封魏忠賢之侄為錦衣衛指揮僉事,遭給事中惠世揚、尚書王紀等人反對,均被朱由校免職。時遇冰雹,周宗建、文震孟、滿朝薦均言魏忠賢妖言所致,也相繼被熹宗罷免。

1623年,魏忠賢大舉舉薦親信擔當重要職位,遭至群臣向熹宗勸諫,熹宗不以為然。

是年,魏忠賢還多次假傳聖旨罷免、害死了多位後宮妃嬪,甚至陰謀施計讓皇后流了產,熹宗也因此絕了後。

是年冬,魏忠賢兼領東廠廠公,掌管全國特務稽查事務,號“九千歲”,達到權力巔峰。

1626年,朱由校又晉封魏忠賢為上公,加恩三等。

此人隻手遮天,雖被稱作“九千歲”,卻也沒能活過六十載

禍亂天下

魏忠賢得勢之後,大肆打壓排除異己,殺害忠良。

由其獨擅的東廠,四處橫行,凡是緝查所到之處,無不殘垣斷壁,哀嚎遍野。

寧安大長公主之子李承恩,因家中有公主所賜器物,便誣告其盜竊,判處死罪。中書吳懷賢得知此事,擊掌哀嘆,結果魏忠賢得知後,便派人抄家滅族。民間偶有言語觸犯九千歲,便被東廠之人羈押剝皮,死者數不勝數。

凡是朝野內外對其有任何不滿之人,均被魏忠賢藉以各種名義或羈押、或斬首,像韓火廣、張問達、何士晉、程注等人,雖已辭任,也要將他們從官籍中除名,重的則被充軍,死了的還要追贓,抄家滅門。

號稱九千九百歲,卻也沒活到六十

1627年,朱由校駕崩,由其弟信王朱由檢即位,年號“崇禎”。

崇禎皇帝向來不喜魏忠賢,深知魏忠賢諂媚心性,對其罪行深惡痛絕。但後者勢力太過龐大,無人膽敢揭發。於是在皇帝授意下,國子監充貢生錢嘉徵上書疏劾魏忠賢十大罪狀:

一與皇帝並列,二蔑視皇后,三搬弄兵權,四無二祖列宗,五克削藩王封爵,六目無聖人,七濫加爵賞,八掩蓋邊功,九剝削百姓,十交通關節。

魏忠賢也自知大勢已去,主動向崇禎皇帝告老還鄉,朱由檢也准予放行,可在魏忠賢回鄉途中,崇禎帝又反悔了,派錦衣衛前去緝拿,魏忠賢得到密信後,自知難逃一死,於客棧內自縊而亡,終年五十有九。

魏忠賢死後,朱由檢還不解氣,命人將魏忠賢肢解,頭懸於河間府,以儆世人。

此人隻手遮天,雖被稱作“九千歲”,卻也沒能活過六十載

為什麼有人說“魏忠賢不死,明朝不亡”?

魏忠賢死後17年,也就是公元1644年,明朝滅亡,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

魏忠賢擅權期間,雖打壓異己,但也為朱由校做了不少正事。

在朱由校即位之初,國庫空虛,財政赤字嚴重,魏忠賢便為皇帝出謀劃策,大力發展工商稅賦,一度使國家財政好轉,軍餉也充沛起來。

魏忠賢一死,東林黨人又重新得勢,立馬廢除了工商稅,改收農業稅,這讓富的人更富,窮的人更窮。所以才有後來農民出生的李自成起兵造反,一路攻到北京城。

而那些反對他的東林黨人,一口一個仁義道德,但是在錢上面,卻是一毛不拔,李自成入北京,向崇禎皇帝要一百萬兩便退兵,崇禎皇帝向大臣借錢,苦口婆心才弄來二十萬兩。而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搜刮群臣家邸就搜出了七千萬兩!

所以後世有人就說,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會缺錢,國庫有錢,軍隊就有錢,哪裡還有軍隊倒戈李自成一說,那麼明朝自然不會滅亡,崇禎皇帝也不會弔死在煤山了。

各位看官,你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