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面人魏忠賢,“九千歲”可不是吹的,你還有不知道的另一面

雙面人魏忠賢,“九千歲”可不是吹的,你還有不知道的另一面

明朝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朝代,因為它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從草根階層走出來的,等於說是小溪裡的泥鰍有朝一日飛龍在天,所以朱元璋對於權力非常看重。他沒有宋太祖一杯酒的慈悲,他眼裡的收權方式只有一個字,那就是殺,如同千年以前的漢高祖劉邦一樣,立國之後以雷霆手段大殺功臣。

功臣尚且被打壓,那後宮內院裡的太監就更不用多說了。朱元璋深知,明朝之前的多個朝代,太監都是腥風血雨的起點,比如說秦朝鹿馬顛倒的趙高,東漢末年霸權宮廷的十常侍。各朝各代對太監都進行了極大的權力束縛,朱元璋也不例外,直接鑄造一塊鐵牌懸於宮門之上,明言內臣不得干政。

雙面人魏忠賢,“九千歲”可不是吹的,你還有不知道的另一面


雖然說在朱元璋的洪武朝,太監活在天威之下,絲毫不敢僭越,但是到了朱棣手上,事情發生了變化,太監開始擁有越來越多的權力。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朱棣登位少不了太監的幫忙,而他執意遷都,就要拉攏好舊都的內廷的宦官。最大的例子就是鄭和,下西洋會外邦,相當於今天的外交部長了,可見其權力之大。

朱棣的做法給明朝埋下了巨大的隱患,尤其是他還設立了由太監掌管的東廠特務機構,直接把太監的權力推向了頂峰。此後將近三百多年的大明王朝,實權太監層出不窮,王振、劉瑾之輩更是禍亂朝綱。而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一位明朝大太監,雖然在各種小說和影視劇裡的名聲很臭,但是歷史上的他其實很有才能,他就是魏忠賢。

雙面人魏忠賢,“九千歲”可不是吹的,你還有不知道的另一面


魏忠賢的大名很多人都聽說過,尤其是"九千歲"的稱號霸氣磅礴。一提到他,總是和一些大奸大惡的詞彙捆綁在一起,更有甚者,把明朝滅亡的原因也歸結於他,這純屬胡扯,而且真實的歷史裡,魏忠賢是明朝末年不可或缺的一個擁有大才乾的人,如果不是他,明朝可能會提前滅亡。為什麼這麼說呢?下面就聽小編給大家慢慢分析。

首先,解釋一下為什麼會說魏忠賢有大才幹呢。這不是我個人對魏忠賢的評價,而是明熹宗死前對崇禎說的,說魏忠賢恪守本分,有大幹之才,可以重用。雖然崇禎沒有聽哥哥的話,一上位就把魏忠賢清除了,但是作為一朝皇帝,朱由校臨死託孤時,能對一個臣子有這樣高的評價,說明魏忠賢確實是有過人之處的。

雙面人魏忠賢,“九千歲”可不是吹的,你還有不知道的另一面


但是有很多人會說朱由校不過是一個木匠皇帝而已,不懂政治不懂人心,他對魏忠賢的評價不過是憑感覺來的,所以是不可靠的。那麼我們拋開朱由校的評價,再來看看魏忠賢的官職。魏忠賢在宮中擔任的是司禮秉筆太監,從字面上看就知道是給皇帝代筆的太監,也就是能批閱奏章。能批閱奏章,就等於說是可以處理國家政務,可謂是權力極大。能做到這個位置上的人,你覺得僅僅就只會是一個奸詐的小人麼?沒有一定的手段和才能,魏忠賢自吹出"九千歲"的稱號麼?

雙面人魏忠賢,“九千歲”可不是吹的,你還有不知道的另一面


我們再來談談,為什麼說沒有魏忠賢,明朝就會提前滅亡。魏忠賢在坐上司禮秉筆太監的位置後,他要鞏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須要清除異己,這無可厚非,每一個成功的政治家都會這麼做。但是,魏忠賢並不只是利用權力來一味打壓政敵,至少有一件事,他做的非常出色,甚至可以說延續了大明王朝幾十年的國祚,那就是收稅。

雙面人魏忠賢,“九千歲”可不是吹的,你還有不知道的另一面


魏忠賢利用幫皇帝代筆的職務,乾的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力排眾議,強收商稅。收商稅有什麼好處呢?收稅了國庫就豐滿起來了,錢多了自然就好打仗,邊界就安穩了。另外呢,明末各地災害不斷,朝廷有錢了才能賑災,能賑災老百姓才會安心。

很多人又會說,魏忠賢收商稅,不過就是為了自己能多貪點,國家財政最後進了他的私囊。那我們不妨來比較一下,魏忠賢被剷除之後,東林黨順勢而起,而它的成員大都是江南士族,商稅就是針對他們的,所以他們就逼迫崇禎停掉商稅。這一停不得了,國庫馬上消耗殆盡,軍餉發不出去了,賑災沒有銀子。於是,軍隊沒了戰鬥力,給了女真族一個進入中原的機會。農民也開始騷動,闖王李自成殺進北京。一比較就能看出來,魏忠賢的收稅政策絕對不是弊政,甚至是說如果沒有魏忠賢的收稅,可能女真族早就進關了,或者李自成早就進北京了。

雙面人魏忠賢,“九千歲”可不是吹的,你還有不知道的另一面


很多人對魏忠賢的認識都來自影視劇,這其實是不科學的。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歷史上的魏忠賢應該是一個雙面人,他既有陰險殘暴的一面,也有為國為民的忠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