蜩螗沸羹,北宋被黨爭送上了不歸路

北宋的覆滅,外由金人入侵,內則黨爭毀壞。今不說金人入侵,只講黨爭一事。先讓我們來看一下北宋黨爭的履歷:北宋太祖皇帝右文賤武、中央集權,使原來天下人才文武兩道的進身,轉而為文職一條路。所謂官有數而人無數,有限的官職,便成為眾多士人爭奪的目標。太祖、太宗、真宗之時,邊患威脅太大,還不得不用心應付,朝廷的爭吵,也還限於邊務。到了仁宗朝,邊患威脅變小,朝堂上的是非之爭便密集起來。先由范仲淹與呂夷簡開了爭論的先河,經常因為進用人才等事項,你說東,我就說西;你講南,我就講北。幸喜他們的爭論,還沒有形成大面積的站隊。公元一六O三年二月,宋仁宗病死,無子,養子趙曙即位,是為宋英宗。英宗本是宋太宗四子元份之孫,被仁宗收養。問題來了,趙曙做了皇帝,他的生父濮王趙允讓怎麼稱呼?韓琦、司馬光、歐陽修、呂誨、範純仁等均赤膊上陣,援引同黨,引經據點,給皇太后上言、上書,觀點針鋒相對,甚至開罵,史稱“尊濮之儀”,最後由皇太后拍板,以範純仁、呂誨等被貶出京而結束。英宗在位四年而亡,其子趙頊即位,是為宋神宗。當時天下官多事多,入不敷出,大政治家王安石主張變法,而朝中舊有大臣,如韓琦、唐介、孫固、呂誨等,不以為然。安石政令不得通行,便培植羽翼,一時呂惠卿、章惇、曾布等被陸續啟用。然而,舊派人物也不願束手待命,就是不同意變法,口水、文字爭論不休,實際行動中相互掣肘。當時神宗皇帝支持變法,於是王安石毫不手軟,把守舊派統統趕出朝廷。守舊派也不是吃素的,利用熙寧七年(1074年)出現的天下大旱、饑民流離大做文章。舊派鄭俠給皇帝上疏,繪流民圖,並說:“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古人怕天,皇帝更怕天,安石無法,就辭職了。安石引薦的呂惠卿,急於上位,竟也上疏倒安石,使本來想緩緩再幹的王安石,心如死灰。神宗去世後,十歲的哲宗繼位,欣賞司馬光的高太皇太后執政。此人很是硬朗,她態度分明,啟用舊黨。司馬光出任宰相,舊黨還朝,詆誹新法,排斥變法黨人,不遺餘力。把新法罷卻淨盡。司馬光的這種連小孩和洗澡水一起倒的做法,讓他們舊黨人士中也有人看不下去,如蘇軾,直接指斥他為“司馬牛!”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皇太后去世,哲宗親政。哲宗是傾向新黨的,又啟用變法派人員章惇等。章惇這個人不比司馬光差,對舊黨的報復無微不至。章惇一黨中有個人物叫蔡京,後來曾長期在朝廷執政,禍亂朝廷幾十年,列北宋末年四大奸臣之首。他們把黨爭上升到歷史高度。安排專人把舊黨人物言行進行整理,選官編類,人為一帙,妥善存放,用以警示後世。一共編了一百四十三帙,秧及七八百人,可謂工程浩大。正當他們熱火朝天清算舊黨時,哲宗去世了,敗國皇帝徽宗趙佶即位,向皇太后執政。向氏向高太皇太后學習,又啟用舊黨,貶斥新黨,打牆的板兒翻上下,舊黨又復活了。可惜,向太后在位七月徽宗便親政了。

蜩螗沸羹,北宋被黨爭送上了不歸路

王安石

蜩螗沸羹,北宋被黨爭送上了不歸路

司馬光砸缸

蜩螗沸羹,北宋被黨爭送上了不歸路

北宋皇陵

哲宗親政的一幕得到重演,新黨復起,舊黨又原路返回。復得勢的蔡京,吸取教訓,再次把黨爭上升到新的高度,他不許舊黨作官還不解氣,一定要把舊黨治罪;治罪還不解氣,一定要把舊黨列為奸黨,並樹之以碑,讓其永世不得翻身;樹奸黨碑還不解氣,明確規定奸黨子孫不得在京城作官、禁止與皇族宗室通婚。硬是把新舊黨的政見之爭,演變為對舊黨的黨錮之禍。後來北宋的局面大家都 知道了,徽宗在蔡京等的襄助下,把國家搞垮,自己眼看幹不下去了,來了個辭職當太上皇,把爛攤子推給兒子趙桓,結果趙桓背了個靖康之恥。

總結歷史上的黨爭,大多是小人陷害君子,唯獨這個北宋的黨爭極其複雜。王桐齡在《中國史》中說:“其性質複雜而極不分明。無智愚賢不肖,皆自投於蜩螗沸羹之中。一言以蔽之,曰:士大夫以意氣相競而已。”“故有宋一代之歷史,謂之爭奪政權之歷史可也。不肖者固爭焉以營其私;賢者亦爭焉以行其志。爭之既急,意氣自出乎其間。彼此相詆,而以朋黨之名加人。於是新舊黨傾軋之禍,遂與北宋相終始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