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西方理论界有“一千个读者,一个哈姆雷特”的观点,而中国古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明确提出“诗无达诂”,刘勰也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圆莫该”这些都说的是不同审美主体对同一作品审美感受不同。正如鲁迅所说“读《红楼梦》,经学家看见了易,道学家看见了淫,才子看见了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了宫闱秘事”。

首先同一主体对同一个艺术作品也会有不同的感受。比如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也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作者选取三个不同人生阶段,做的同一件事就是听雨,虽然审美活动一样的,但少年不知愁滋味,听雨与琴瑟相合,中年时漂泊孤苦,听雨自觉凄凉,老年时,壮年愁恨与少年的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听雨方显心境高。因此即使是同一个审美主体,同一个审美活动,由于当时的际遇不同,获得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其次读者对一个作品是至关重要的。萨特认为,创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了艺术作品。其理由在于作品是一个开放的对象,作品中还有许多未知数,有待读者去充实。这充分肯定了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作用,这完全符合文学欣赏的实际过程。本杰明在其艺术消费论也指出过去的作品总是未完成的,它必须在历史的具体历史过程中由具体读者去实现。以《红楼梦》为例,《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学科”是每个时代对其的解读都不同,每个时代都在不断丰富《红楼梦》内涵。最早的是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用叔本华的观点提出了《红楼梦》是悲剧中的悲剧这个观点。蔡元培的《石头记索引》代表了索引派的观点,把贾宝玉与曹雪芹等同起来,把作品中的人物与朝中的人物一一对应,由红联想到朱,由朱联想到明,由玉联想到欲,由此推断《红楼梦》写吊亡之事。此外还有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俞平伯的《红楼梦辨》,张爱玲的《红楼梦魇》等等都对这部作品不同见解,不断丰富其内涵。

最后艺术作品的理解具有一致性。大家都知道“一千个读者,一个哈姆雷特”这名言,但这只是这句名言一半,后面半句是“但哈姆雷特不会成为李尔王”。这才是这句名言完整表述。哈姆雷特无论在怎么变,它总是哈姆雷特,不会是别的什么人。艺术作品需要有不同的见解,但基本作品主旨,人物形象应该是一样的,否则造成对艺术作品的误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