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才能产生美

距离才能产生美

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布洛提出“心理距离说”认为我们观赏者对于作品所显示的事物在感情上或心理上保持距离,这种距离由于消除我们对作品的实用态度而使美感有利于快感,因而使我们对眼前的事物产生了崭新的体验。康德也认为:“一个审美判断只要掺杂丝毫的厉害计较就会偏私,而不是单纯的审美判断,人们也必须对对象存在持冷淡的态度,才能在审美趣味中作裁判人,这里所说就是审美距离。

卓文君不守寡,私奔司马相如,陪他当垆卖酒,我们现在把这段情史传为佳话。我们读李长吉“长卿怀茂陵,绿草垂石井,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觉得它是多么幽美一幅画啊,但在当时卓文君失节却是一件秽行丑迹,当时的人受实际问题的牵绊,不能把这些人物行为从极繁复的社会信仰和利害关系圈套中出来,当做美丽的意象欣赏。

以饕餮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在宗法制体制体现是统治者的威严,力量和意志,在今天,他们是完全变形了的风格化的,幻想的,可怖的动物形象,它们呈现给你一种神秘的威力和凌厉的美,社会愈发展,文明愈进步,才能愈能欣赏和评价崇高和凌厉的美。在宗法制社会中,它们并非审美对象,而是诚惶诚恐的祭祀的宗教礼器,在封建时代,也因为害怕这种狞厉形象而销毁事实。恰恰在远离那个时代今天,才能被人们所理解,所欣赏,才能成为真正审美对象 。

距离才能产生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