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果用最直白的白话解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纤迅说


古文的记载没有标点符号,因此衍生出千万种解释和读法……

我个人认为,应该这样念: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二个“道”应该是“说道”,第一三个“道”应该是“道理”,“事物发展规律”。“一阴一阳謂之道”嘛!;“常”应该是“恒”,“常道”就是永恒的真理,演变成“经”,诸如《易经》,《道德经《,“经”是什么呢?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恒久之至道”。既然是永恒真理,那就颠扑不破,也就字字珠玑句句有理,刘勰称之为“不刊之鸿教”。这话直译过来,就是“一个字都动不得的伟大教导”,也就是绝对真理。这些永恒真理和绝对真理写成书,就叫“经”。

第二个“名”应该是“说”“讲解”;第一三个“名”应该是“现象”“表象”,而不是比较共识的“名字”“名利”,这样解释的话是不是显得老子太简单了!本来老子的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是中国哲学的最早雏形,目的是为了研究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

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应该这样解释:能够说出来的道理就不是永恒的真理;能够说出来的表现,就不是永恒的现象。

个人之管见,抛砖引玉,欢迎大家探讨……


西北狼0604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果用最直白的白话解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天道是可以用言语去解释的,但用言语去解释的天道与真实的天道有距离,并非是完全的天道,只能是不断的接近于真实的天道;任何事物都可以用名字来命名,但这个名字不是一成不变的,总会发展和变化。道是隐匿的,名是显扬的。名为有,道为无。无中生有,有中生无,生生不息。

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汉代为避恒帝的讳,才改为“常”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无名为空,有名为色,色空不二。在空、色之间,若能观察细微,洞悉天机,那么就能打开众妙之门,了解宇宙的真相。就如同现在的自然科学所做的所有工作和贡献一样。名之为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等。这些道理就是不名也一样存在。这段话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回答了哲学的本源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从哪里来?道生我,到哪里去?我成道。我是谁?有名与无名,合道而一。

我们人类来自宇宙自然,经历成、住、坏、空,自然也要返回宇宙自然的怀抱。若道之,若名之;不可道,不可名;不用道,不用名。

一家之言,难免偏颇,希望友友们多多交流。喜欢我的回答,请点击关注和转发。


晨曦小荷


很多人总是把一些古籍经文解释的那么玄妙、那么神奇,那么的晦涩难懂!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老子也好,孔子也罢,写出这些经文,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他的思想和智慧,而不是为了“装深沉,秀智商!”。

《道德经》之所以流传千年,被各国翻译阅读,是因为《道德经》讲的是“本源”之道,无论你什么行业、什么学历、什么国籍,都有着相同的本源,都需要遵循着自然的规律,都能够从经文中寻找到认同感,所谓“万物归一”正是此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道德经》中《道经》开篇第一段话里面的一句,所揭示的是一种自然规律,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经历的一种规律,容我细细道来。

“道”,就是道路的意思,扩展为途径、方法,引申为规则、规律。

道路是通往目的地必须经历的,除了曹操可以说到就到,我想应该还没有人可以不用经历过程,直接获得成功吧?

走海路需要坐船,走陆路需要坐车,这就是方法、途径。

开车去游海,那车一定会沉,开船去越野,那船一定抛锚,这就是规则、规律。

第一个“道”,意思是规则、规律;第二个道,意思是途径方法;第三个道,意思是道路。合起来“道可道,非常道”是说“人们总结的规则、规律可以是实现某种目的的途径或是方法,但绝不能是一种已经固化的道路!”。这是明语。

里面有三个道字,“三生万物”,是隐喻着变化无穷,才能生生不息。这是暗语。

明暗相合,才是整句话的意思,不仅寓意深刻,而且对语言运用也暗含阴阳哲理。

交配的方式是为了更好的繁殖,但如果这种方式,成为了固化的模式,人们将会更加执着于交配,而不是繁殖;教育的方式是为了更好的施行教化,但如果这种方式,成为了固化的模式,学生将会机械的被动学习,而不是主动汲取教化的养料;管理的方式是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但如果这种方式,成为了固化的模式,人们将会执着于寻找管理方式的纰漏,而不是身心投入到企业的未来建设。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用白话文解释就是“人们总结的规则、规律可以是实现某种目的的途径或是方法,但绝不能是一种已经固化的道路!人们命名的事物名字可以是属性特征的集合,但绝不能是一个注定永恒不变的概念!”。


其实这两句话,就是一种自然规律,所有事物发展变化都会经历出生、成长、终结,这三个阶段,成长的好,就可以生生不息,成长的不好,就意味着走向终结。

老子能够从“道”和“名”这种很平凡、很平常的概念中,思悟出关于世间万物生灭变化的规律,智慧远见,远远不是我们能够相比的,这或许就是“圣人”的伟力。


都市修道人


“道可道,非常道”是《道德经》第一章的开篇句子,全文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作为道家哲学思想来源的先秦著作,《道德经》开篇有点不友好。很多人一翻开就晕了。老子五千言,既命名为《道德经》,自然是阐述道、德的内容,虽然是韵文,朗朗上口,便于诵读,可千人千解。

这里讲一点个人理解。因为千百年能人异士无数,对《道德经》这本可以称得上中华文化之源的奇书也是解读无数,所以这里的解释只代表文字本意和个人看法。

《道德经》整篇分很多小章节,但这些章节是平行的,并非有前后逻辑关系,也就是说你从某个章节单独去读,也没有问题,所有章节都是对老子核心理论的不断阐叙说明论证。我们要理解开篇无头绪的这么一句话,不妨先看第二十五章,来理清一下老子说的“道”到底是什么。

《道德经》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这么个东西,浑然天成,生于天地之先,无声无形,无需外力辅助,独自周而复始的运行,从不停歇。可以视为天地之根本。 我也不知道这个东西叫什么,权且称之为“道”,再勉强取个“大”的名(所以我们应该叫它“道大”么……)。

它广大无边,运行不竭,连绵扩展到至远而反,再从本原开始运行,在时间和空间里里周而复始,从不停歇。所以我们称宇宙之道为“道大”(果然叫道大),天地之道为“天大、地大”,人中之道为“王大”。

老子很坦白,我知道有这么个万物根本,生生不息的东西,但我也不知道叫他什么,就叫他“道”吧。

我们从上面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来粗浅地理解,“道”是规律。所谓“得道”就是顺应规律。可“道”是不可捉摸和表述的,我们只是指代,当我们说出“道”是规律的时候,这个“道”就变成了一种“术”,即方法。我们不可避免地会用这种“术”来顺应“道”,以求合乎“道”的结果。也就是说,当你把“道”总结、指代出来的时候,这个已经不是“道”了,或者说你不过是发现了一个小规律而已,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有更大的“道”在后面运行,生生不息。

其实老子的思想就是一种发现道,顺应道,发现道不是道,求得思维上更大突破的哲学过程。所以他的“无为”也是“有为”,通过“无为”这种有为法来尽可能地参悟接近终极的“道大”。

回到题主问题,也就是第一章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大概就好理解些了:“能阐叙的道,不是真正的道,术而已;名可以用来命名,但并不是这个物件的本质,称谓而已。”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答:这个问题我想解答一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老子”的开头两句。照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说可以说出来的东西,就不是恒常的,可以用名去称谓,就不是恒常的名称,照这样解释,道和名都是指称谓,言说或指称。这是道、名的第一层意思。

但是,道的本意是道路,当然也可以引申为人生的道路,人的一生就像在一条道上行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有的人因偶然的机会,两条道路碰在一起;有的人虽碰到一起却随即又分开了;有的人走进了羊肠小道,走进了歧路,从此再也碰不到了;道是人走出来的,正如鲁讯先生说,这地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因此所谓“道”,也就是说要有一条人人都走得通的路,因为我们走的路不通,表面上我买都在道上行走,但我们都是在可道上行走,都不是常道,因此有的人走在半途就停下来了,有的走进了歧路,有的人走的很辛苦。在人生的道上,我们都会进行种种的活动,每一项活动大抵都会有所成,这有所成也就是名。所谓功名是也,每项活动都是可道,每项做成的活动都是可名,因此“名”不必专指称谓,事实上老子关心的也不是事间所有事物的称谓是否长久的问题,“桌子”作为桌子的名称故然是可名,但这一可名是否是常名却不是老子可关心的。名,是功名,名份或人间的一切价值,人生的一切活动都是创造,都要实现某种价值。但是,道是什,当我们创造了很多东西,自以为是实现了很多价值,老子却说,你所实现的价值是真的实现了吗?这就叫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虽然没向我们解释道是什么,但是却接着提出“无”和“有”,要我们从无和有去体会道,首先,老子把我们引入天地万物。他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始,是根源,天地本就是无,就是说天地之初开,本没有什么东西去推动,天地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天地虽然不去推动无物万事的形成,但万物却在天地中形成了,这就是“有,名,万物之母”,有,是对万物的总称“母”,也就是万物都存在了,因此,天地的“无”并不是什么都没有。

因此,本章第一句是提出一大道,当然老子没有正面说出大道是什么?他只是说我们的道不可道,不可名的,然后第二句指出道的特点,即“道”通过“无”“有”化生万物,第三句则是落实到人的修养层面来讲。最后第四句是做一个总结。

从道的观点看,万物都是玄同混一,根本没有分别,这就是道的奥妙深远,只是我们能体会到道的奥妙深远,也就是进入了众妙之,即进入了一无边广大的天地!


梦漫烟花91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道德经的开篇。

圣人的思想其实是很简单的,只是被世人曲解了。

打个比喻,从这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圣人是直达,而普通人则是从这坐山爬到那坐山。所以圣人才会说大道至简。

再说道可道,非常道,与金刚经里的,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是一个理。

个人认为,道可道,非常道的解释是,道可以是道,但不非是道不可。

而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是为了强调前面的,也就是告诉世人,名可名,不非是此名不可。

这两句放在道德经的开篇,就是为了解释道的来历,而与道德经里面的内容没有关系。

纯属个人理解。

个人也认为小道至繁。


玄学心灵导师春年


《道德经》原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白话文直解:道是没办法用语言说明白的,道也是没办法下个具体定义的。

1、佛祖说法49年,最后说:不可说。意思是他说出来都不是真经。

2、苏格拉底讲了一辈子课,最后说: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什么也不知道。

3、孔子晚年也说:我什么也不想说。

4、老子说一张嘴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归纳一下这四位圣人其实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意思:真正高等的智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只不过其他发现这个问题比较晚,而老子张嘴之前就交代了这个问题。


屯元国学文化


千百年来,研究过道德经的人,都会有一个感觉,玄之又玄,让你感觉很有道理,很精深的样子。似明白又难明白。都觉得老子故弄玄虚,有人说,你写道德经不就是为了传承吗?又为什么,不说清楚点呢?

我说这就是老子之所以入圣,其高深的地方。有人说,千人看千人解,这也正符合了大道三千,殊途同归的天道至理。也是道法自然的精髓。你悟了才是你的道。大道三千,随人随性随悟,不能强加,不能约束,不要用自己的理念,去干扰别人的思路。一切自然,才能让你悟自己的道。“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老子就此杜绝了这个弊端。因知道而顺应天道,不画框框,让你随意随心,发挥你的想象,综合自己的感悟去触摸,去感觉,道之至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我理解是:道可道非常道~老子对大家说,对于道的理解,我可以讲,又不能用常规的办法去讲。我讲了我的道,也许会干扰你的道。

“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道之所以为道,不能用常规的办法去理解。

那怎么办呢?老子说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就是告诉我们,从开始的“无”,到天地出现了第一个意识“有”。从无到有,有了相对的概念。所以说我们看事情,要以辩证的眼光去看,不同角度去看。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所以~要用不掺杂自己执念的眼光,去观察事物。再用自己的感悟去观察事物,分析他的不同。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告诉我们要用不同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去分析事物。会因此得到不同感悟,这就是同出而异名。

都称为道,不同的角度得到不同的道,而从中感悟更深层次的道。这就是我们参悟的门道。

以上都是我的理解,或许可以叫我的“道”吧!



不仁道人


如果非要用直白的话来解释,我倒觉得就是那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挺相近,又或者是“神”,也是一个很精炼的概括,再大白话点来说,就是我知道你时时刻刻存在在身边,但我从未见过你,也不知道你的名字……

若是单独将这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拿出来理解,它的白话文翻译并不难,意思就是说,可以被我们说出的道,那就不是真的道;能够被命名出来,那这已经不是道的名字了。这话的释义听起来有点绕嘴,而现在的人修佛学儒居多,很少有人可以潜心来理解道家的这些经典名著,大多也都是读读而已。下面从其他方面来引证这句话。

道,是薛定谔的猫

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思想实验,叫做薛定谔的猫,当然这是个事关物理的实验。关于物理学,我是不懂的,但是这只猫的处境,我们倒是可以参考一二。


在一个盒子里有一只猫,以及少量放射性物质。之后,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将会衰变并释放出毒气杀死这只猫,同时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不会衰变而猫将活下来。

这只猫的处境很微妙,它到底是死,还是会活?我们不能简单的一言断定。这就像《道德经》这开篇第一句话,道就在我们眼前,在我们生存的方方面面,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当人们去追寻它的根本,它的真谛时,道似乎又开始远离人类,所有的概括总结都不足以描绘、说明。

道,是张三丰的太极

很早之前,李连杰拍过一个很著名的电影,叫做《太极张三丰》,我想现在很多人都没看过这部电影了,80以及之前的人印象会很深。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还很小,但是至今一个情节让我非常深刻,就是张君宝悟通过一缸水,一个不倒翁,悟道太极的时候,我至今都觉得这个情节太精彩了!

张君宝的太极悟道,就是一个得道的过程,当他步步紧逼,追求结果的时候,道越来越远,有时甚至会反过来给求道者伤害;但是当懂得顺应而为,顺道而生时,人也成为了道的一部分,甚至可以借用道的力量!




道是无所不在,先天地就存在的,试想,它的力量是多么强大,多么震撼。若一人悟道,他所拥有的力量和智慧,那是不可想象,不可衡量的。

“道可道,名可名”这句话,就像武侠小说中常会提到的武学修为一样,有道且可攀,但是强求则会走火入魔。

道则是神

外国人有外国人的神,中国人有中国人的神,同一个国度,不同地区,不同风俗,不同时间,又各自有不同的神。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而言,我们不知道鬼神是不是真的存在,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神”是存在于人间的。这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从来没有人证实过神的存在,也没有人证实神的不存在,但是人们就是相信了。这个“神”,就是被人们过度追求的“道”的形式之一。

神是什么?我们不知道的,不明的存在,都可以称之为神。对于古人而言,现代的很多东西都是“神”,对于我们现在而言,未来的一切也会是神。人,是喜欢探索的,追根问底的。道,就是所有神的最终真身,它千变万化,我们根本不能用某一个名词,或者某一种解释,一次性概括出来,对于人而言,我们只能每遇到一种,就给它赋予新的寓意和解释。道是无穷无尽的。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谈的是一句佛语,”离幻即觉,不作方便。知幻即离,亦无渐次”,其实这句话和“道可道,名可名”可谓是异曲同工之妙。佛家又常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说的不也是这个道理吗?儒家主张的中庸,又何尝不是同样的寓意?

可见,无论你是修得儒道佛,还是谈的天文地理人文化学,刨开外衣,蕴含的真理都是一样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正如这句话而言,存在,却无法触摸,甚至无法有一个具体的名字,只能一个“道”字,作为符号记录。


鱼者佩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很深奥,也非常浅显。

深奥在于它把万事万物的规律和变化,总结归纳于一句话。

读之让人非常有意境,自然而然的迸发联想,进而很容易根据自己的知识,进行最直接的对照理解。

而这也是它为何又“变”得非常“浅显”的原因。

这句话的深度内核就在一个“变”字。

如此我们可以用“变”的思维进行剖析理解。

道可道——道就是道,不变恒定,但不变恒定的是什么?

是“死”和“静”,死的东西和静止不动的东西。

世界是“死”的吗?是静止的吗?

我是“死”的吗?在静止不动吗?



不是,人是活的,世界也是动态的。



既然如此,“道”可能不是道,因为它可以活动,是“活”的——非常道。

而“道”动了之后,是不是会变得不同?它还叫道么?

若是不叫道,那是不是需要重新给它取个“名”?

呀!这样不是连“名”都要“变”了么?

所以——名可名,非常名。

总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核心本质是“变”,但“变”了之后还是本身,因为这是它的根源。

可是变了之后它相对最初的它,又是不同的,所以又不是本来的它了。

因为“变”,所以有了相对的不同,所以衍生出了“相对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