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湘橋廿四洲,錯!不信你數數


潮州湘橋好風流

十八梭船廿四洲

廿四樓臺廿四樣

二隻鉎牛一隻溜


這首潮州人耳熟能詳的歌謠,唱的就是廣濟橋(也稱湘子橋)

下面,我們看著湘橋的全景照片,再來唱唱這歌謠。

潮州湘橋廿四洲,錯!不信你數數

十八梭船,沒錯,就是十八條梭船連接起來,成了浮橋。

這也讓湘子橋成為了世界第一座啟閉式橋樑。

潮州湘橋廿四洲,錯!不信你數數

再讓我們橫轉手機,數一數這二十四個洲……

潮州湘橋廿四洲,錯!不信你數數

你沒數錯,就是十九個洲,東邊十二個,西邊七個。

說好的二十四個洲呢?是不是我們唱了這麼久的歌謠,都唱錯了嗎?

消失的五個洲去了哪裡?


為了解開這五個洲之謎,長光伯和長光裡的精靈妹查閱了饒公的《廣濟橋史料彙編》、曾楚楠老先生的《湘子橋歷史》,諮詢了潮州文史學者陳賢武先生並走訪了對湘子橋有著多年研究的退休建築工程師許世冠老先生。

潮州湘橋廿四洲,錯!不信你數數

許世冠老師畫圖說明各洲位置

消失的第一個洲是廣濟橋東段第十三洲,它沉在了韓江裡,連帶把鉎牛也牽走了。根據海陽縣誌的記載:

道光二十二年(1842),夏秋淫雨,大水,江東堤潰,廣濟橋墩多坍,鐵牛失其一。

據許世冠老先生回憶,在1957年浮橋改建為鐵橋期間,有關人員水下勘探時,也發現了那沉沒了的東段第十三墩。

1842年由於該橋墩底基經多年河水沖刷被掏空,發洪水時整個橋墩轉了個90度後橫著倒下沉沒在水下沙層中,原來應該向著上游的迎水尖端,現在朝向了廣濟樓。


潮州湘橋廿四洲,錯!不信你數數

連同該橋墩沉入韓江之中的還有橋墩上的鉎牛,這也是歌謠中“二隻鉎牛一隻溜”的來源。

現在民間有個說法,說是該鉎牛已被打撈,但其實它應該還沉沒在韓江之中。

消失的其它各個洲呢?這就需要了解一下韓江河面寬度的歷史變化了。

現在濱江長廊以前就是江面!

對湘子橋有著多年研究的退休建築師許世冠老先生,認為古代湘子橋的起點應該是在目前桂芳街所在位置的附近。

潮州湘橋廿四洲,錯!不信你數數

其證據有二:

潮州湘橋廿四洲,錯!不信你數數

位於如今饒宗頤學術館內部的宋代城牆,可以說明當時的城門樓“登瀛樓”位置還要比現在內移數十米,照此推斷,當時的堤壩也是在如今大約廣濟門的位置上。

潮州湘橋廿四洲,錯!不信你數數

潮州湘橋廿四洲,錯!不信你數數

而在另一邊的天后宮也更好地佐證了許老先生這一說法,因為在古代天后宮祭祀的是水神,所以其選址都是在江邊。

潮州湘橋廿四洲,錯!不信你數數

而天后宮與宋代古城牆的位置大致平行,所以按照許世冠老師的推論,可以得出:

潮州湘橋廿四洲,錯!不信你數數

所以我們要找的消失的第二個洲,它就是現在韓江西岸湘橋的入口處的樓臺下,消失的第三和第四個洲,它被埋在了濱江長廊下。

潮州湘橋廿四洲,錯!不信你數數

至此,我們已經找出了廣濟橋的廿三洲!

消失的第五個洲,也就是湘子橋的第廿四洲在哪裡 ?

曾楚楠老先生所寫的《湘子橋歷史》書上除收集了廿三橋墩的明確建造年份的記載,提出了不同看法:廣濟橋歷來就只有廿三洲!

東西橋墩建造年份及主持人建造者

西橋(丁侯橋)

位置:西七洲

年代:乾道七年(1171)

數量:1

主持建造者:知州曾汪

位置:西六、八洲

年代:淳熙六年(1179)

數量:2

主持建造者:知州朱江

位置:西一洲

年代:淳熙九年(1182)

數量:1

主持建造者:通判王正公

位置:西二~五洲

年代:淳熙十六年(1189)

數量:4

主持建造者:知州丁允元

位置:西九、十洲

年代:紹定元年(1228)

數量:2

主持建造者:知州孫叔謹

東橋(濟川橋)

位置:東一、二洲

年代:紹熙五年(1194)

數量:2

主持建造者:知州沈宗禹

位置:東三、四洲

年代:慶元二年(1196)

數量:2

主持建造者:知州陳宏規

位置:東五~八洲

年代:慶元四年(1198)

數量:4

主持建造者:知州林㟽

位置:東九~十三洲

年代:開禧二年(1206)

數量:5

主持建造者:知州林會

清.林大川《韓江記》引姚竹園《湘子橋》詩謂: “蟬聯墩排二十三,如黿如鼉架兩旁。”

清楊鍾嶽《重刻廣濟橋記》亦謂:有明宣德間,太守王公源壘石為墩,西計有十,東計十有三”。

其它地方誌籍,亦均明列廿三洲而從無廿四洲之記載。

是否有廿四洲的存在?


饒公的《廣濟橋史料彙編》中,不止說明了明宣德年間的廿三洲,也寫明瞭後來的廿四洲。

明宣德十年乙卯(一四三五)龍巖王源為潮州知府,以橋久圮,乃募民萬金重築之。

西岸十墩九洞,長四十九丈五尺;東岸十三墩十二洞,長八十六丈八尺;中空二十七丈三尺,則造舟二十四為浮樑,以餘金為亭屋。自西厓至磯計五十間,自東厓至磯計七十六間,共百二十六間。

橋成,更名曰廣濟。會稽姚友直為之記。

厥後屢經修築,增墩一,合二十四,舟減六,為十八。

——饒宗頤《廣濟橋史料彙編》

據許世冠老先生考證,宋曾汪建橋時,曾有碑記說明橋長一百八十丈,也就是600米。

由於廣濟橋東段橋墩數量基本沒有爭議,東岸起點也應該沒有什麼變化。

我們用現在的衛星圖片測距,能精確的測量到宋代廣濟橋的起點。


潮州湘橋廿四洲,錯!不信你數數


它應該就是位於現在廣濟樓後地面古城地圖的位置。


潮州湘橋廿四洲,錯!不信你數數

這和許世冠老先生依據饒館古城牆及天后宮推斷出的宋代韓江西岸位置是相符的。

潮州文化愛好者許立耿也在附近位置發現了不少古堤防界石,進一步佐證了這個推論。

潮州湘橋廿四洲,錯!不信你數數

潮州湘橋廿四洲,錯!不信你數數

潮州湘橋廿四洲,錯!不信你數數

堤防界石

許世冠老先生認為,橋東原寧波寺(今廢)供奉的廿四橋墩神及潮州歌謠所唱的廿四洲也證明了廿四洲的存在。消失的第五個洲就是宋代曾汪建橋時西岸的第一洲,應該就在現在廣濟樓門洞靠城內的這個位置。

潮州湘橋廿四洲,錯!不信你數數

謎底尚未揭開


廣濟橋上的介紹牌上說明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形成年代是嘉靖九年(1530)。


潮州湘橋廿四洲,錯!不信你數數

史資記載:

明宣德十年(1435年),由潮州知府王源主持對橋進行規模空前的重修,全面加固23個橋墩,墩上加梁,木石間用,樑上鋪厚板,板上再鋪磚,並用灰勾縫以防火。為使行人免遭日曬雨淋,還在橋上建起126間亭屋,亭屋間建造了12座樓閣(也稱“樓臺”)。江心急流處,仍用24艘船隻連結為浮橋。浮橋用3根鐵索固定,每根鐵索重達4000斤。橋修好後,更名為“廣濟橋”,寓意為“廣濟百粵之民”。

明嘉靖九年(1530年),州守丘其仁減去浮橋用船六隻,“十八梭船廿四洲”之格局從此形成。自創設以來,共歷時359年。

這裡出現了有趣的內容:

1435年全面加固23個橋墩,中間24艘船連結為浮橋。

1530年減船6只,但未提及增建1個橋墩。估計只是船體加寬,從原來24梭船變成了十八梭船。

而在1370年,登瀛樓已拆除,並外移建成了廣濟樓。此時,許世冠老先生推斷出的西岸第一洲已經被壓在了廣濟樓下。也就說即使原來有廿四洲,1370年廣濟樓建成之後,浮現在水平最多也只有了廿三洲。而此時,十八梭船格局又未形成。

所以,韓江水面上從來就不曾出現過“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景象!???

是否因為“廿四”為國人喜愛的吉祥數字,潮州人才把“十八梭船廿三洲”唱成了“十八梭船廿四洲”?還是有著其它的原因?

長光伯才疏學淺,沒辦法給出權威答案,希望你能在下方留言參與討論,留下你寶貴的看法。

潮州湘橋廿四洲,錯!不信你數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