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保圩角有个落篷湾

咸保圩角有个落篷湾

落篷湾,也叫落帆湾,位于咸保圩的西北角,水阳江在此形成一个90度的大甩弯。每到汛期,因河面狭窄、水流湍急,特别是遇到大风,由此经过的往来船只,必须将帆落下,以保证船只顺利通航。由于此处是黄池到芜湖的水路必经之地,沟通着水阳江和青弋江两大水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清军与太平军就在芜湖、清水河、黄池一带发生过多次水陆激战。落篷湾的得名也跟清朝的一位叫彭楚汉的将军有关。

据民国八年《芜湖县志》记载,清同治二年(1863)二月初五,彭楚汉将军率水营士兵从黄池驰船去清水河追击太平军,经过蜈蚣渡到达七里滩西几百米的一大滩咀河湾处,西北方天空突然乌云翻滚,刮起呼呼大风,船顿时颠簸起来。随从卫官凑到彭将军身边说:“将军,这样大的风浪,我们把帆篷落下来,不然会翻船的!”舵手兵又大声喊:“将军,前面不远有个大水湾,水流很急,漩涡很大,我们把帆蓬落下来再走吧!”彭将军听了很不高兴,大声骂道:“你们这些怕死鬼,我转战南北,跨过多少江河,见过多少大风大浪,难道还怕小小的大水湾不成?不许停船,后面的船也赶快跟上!”随从和舵手只好吃力地噤声划着。一会儿,狂风呼啸,黑云盖头,风越刮越大,像一条黑龙在咆哮着,忽然,只听“啪!啪!啪!”几声巨响,几条战船的桅杆断了。船被风浪刮到了流水湍急的湾子里,来回旋转,到处乱撞,船与船互相碰撞起来,船身被撞碎,水兵纷纷落水,因漩涡太大,水兵淹死甚多。彭将军也被急流冲得很远很远。待狂风渐息,水兵们找到了彭将军,将他抬到岸上,他已经奄奄一息,有气无力地说:“都怪我任性了,应该落篷避风,这个大湾,水流得太急……”说完闭上了眼睛。水兵们纷纷摘帽默哀。水师总帅吴全美得知彭将军遇难后,传令各路水兵:以后,水兵路过水阳江大河湾,不论刮风下雨,还是晴天阴天,一定要落篷行驶,要记住这个血的教训,它不但是个“落篷湾”,也是“落彭湾”啊!

除清军与太平军在此多次激战之外,抗日战争期间这里也发生过多次战事。我在咸保中学教书时,曾听一位老教师说过这样一个故事。鬼子在黄池建立据点后,需要从芜湖运送后勤补给物资,经常开着小火轮沿青弋江上行,从清水河进入水阳江到达黄池。落篷湾、蜈蚣渡等因河道狭窄、水流湍急,日寇在此设了关卡,盘查过往行人,还经常派人上岸沿途巡查。有个叫龟田的鬼子更是狂妄嚣张,一路上见人见动物就开枪射杀,见女人就追,见房子就烧,弄得圩内外人人心慌。为了安抚民心,教训敌人,新四军派侦察员王大保等三名游击队员潜入咸保圩,连续端掉了蜈蚣渡和落篷湾关卡,俘虏了几个鬼子和伪军,押送到大官圩交给了粟裕的部队。据此,我创作了一篇小小说《智擒龟田》发表在多家报刊上,算是我为落篷湾添上的一抹亮色。

落篷湾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因帆与篷同义,人们也称“落帆湾”。落帆湾平时水深约10米,汛期约20米。每到汛期,因由此经过的往来船只必须将帆落下才能顺利行驶,这给在此出没的水盗造成可乘之机,抢劫之事便时有发生。清朝一姓邵诗人的《宿蜈蚣渡遇雪》中,有这样一联:“更闻濒盗寇,只在落帆湾。”可见落篷湾得名,既有地形方面的自然因素,也有水盗抢劫的人为因素。许多年来,人们抛石护坡,下面有上万吨石头加固,所以圩堤一直安然无恙。

因为濒临河道,落篷湾的商业一直比较繁华,尤其以周秀德的杂货店、王次东的粮行等比较有名。1946年,在王次东粮行的基础上改办国民小学,培养了许多人才。1952年,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国民小学被迁走,建起了落篷湾粮站,一直经营到1997年才迁至圩内中心点三十八。这个粮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全圩人卖粮、买粮的唯一地点,我参加工作之后还多次去买过商品粮。再就是位于落篷湾圩堤外侧的咸保农机厂了。这个厂创建于1972年,以农机具修理及为外单位加工简单配件和翻砂件为主。因为父亲就在厂里当翻砂工,而外婆家也在对岸,所以我的童年几乎都是在厂里渡过的,对落篷湾自然不陌生。

因为有粮站、有商店,有农机厂、平瓦厂等,落篷湾当时很是热闹,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入高峰。随着水路运输的逐渐冷落和陆路运输的不断兴起,大约从1997年起,这些厂陆续搬迁,商家也随之搬迁,许多居民也纷纷外迁,寻找更加热闹繁华之所,落篷湾也渐渐冷落下来,只有当初的那个粮站的几间破烂不堪的房子还伫立在宽阔、厚实而空荡荡的防洪大堤之下,默默地诉说着昔日的荣华。

对于落篷湾来说,2008年5月1日可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那天,沉寂多年的落篷湾又再次热闹起来,成了媒体和当地群众关注的热点。电视连续剧《一个女人的史诗》首个大场景——淮河大堤抗洪救灾现场,就在这里拍摄完成。这样的热闹虽然很短,但随着《一个女人的史诗》在全国播出,定格于镜头之中的落篷湾又将通过现代的电视语言向世人诉说她别样的美丽和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