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当下有许多农产品是农民卖不掉,市民吃不起的,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Granduser


我认为首先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局限性,市场农产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供应量与生产成本及运输成本等中间环节的费用。当下许多农产品卖不掉是一个相对普遍的现象,但是说市民吃不起就有些夸张了,除了一些大型超市和一些精品水果店的水果价格偏高,其他的农产品的价格相对于正常的价格也是相对比较便宜的。



那么这些问题能反应那些问题?

1、农业经济效益低下,从目前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整体的效益是比较低的,同时一旦有比较有效益的项目,很对资金就会向此类项目投资,到达一定的时间,自然会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

2、整体经济发展势头的放缓,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经济发展较好,市场消费就会加强,同时会带来其他产业的跟进与发展,从近几年农民工返乡势头的情况和就业形势,就可以预估经济发展势头的逐步放缓趋势。



3、供大于求,供大于求是一个表面现象,这反应了一个我国农业产业亟待升级,产业结构亟待调整,供货期或者上市期的相对集中,更能反应出生产力在结构上的单一性现象严重,可以说的通俗一点便是:人有我有,我有人也有,你行我也行。这样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必然的会造成单一性、普遍性的问题突出。



4、产业结构必须调整,出现普遍性的供大于求问题,那么从市场规律上讲,必然会促使产业的倒逼车。昨天和一个在上海做市场管理多年的朋友交流,他虽然有很多的门路和销售渠道,但是面对今年的供大于求的问题,也是深有感叹。

而这些问题又能给我们那些启示呢?



个人认为,虽然从表面看是一种滞销现象,但实际是一种农业技术相对低下、经济发展放缓的一种效应。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表面上是一种坏事,但它可以起到对于农业结构调整,尤其促进产业升级。如果我们的农业还处在一种相互模仿、人有我有的状态,这种供大于求的局面必然会多次重复的出现。因此个人认为,应当在区域特色、人无我有、不可模仿上下功夫,也就是技术升级上下功夫,同时用好国家的相关政策与保护措施。


瓜农之友马博士


流通环节

去年9月份回了一趟老家,家户屋檐下堆的南瓜啊,冬瓜啊堆的跟小山似的!问种这么多干嘛,回答说喂猪。一想也是,地头岸边的种一粒种子下去,起码能收上十几个大南瓜,比较起来确实比用粮食或者红薯喂猪划算多了。还有丝瓜啊,茄子啊,西红柿啊等等,自己家吃不了的都喂了猪了。

你看超市里的南瓜冬瓜便宜的时候也得1.5元,贵的时候2.98元。其他的菜狠不得五六块了。可路途遥远的没农民去城市里卖,也没商人下乡去收。


方登建


看到一篇报道,说广西沙糖桔的,说目前销售量不足三成,又一篇报道,说为什么人们不愿意去广西收购沙糖桔,综合来看,多方面问题导致农民卖不掉,市民高价吃的问题。

农民自身问题卖不掉

我以沙糖桔为例,有人说收购商去收购,农民谈好价格,3.5元,来了个人说抬高五分钱,农民卖给价高者,毫无契约精神。伤了收购商的心,收购商不来,卖不掉正常。



又有人想等价格再高点栽卖,挂在树上不采,卖不掉也正常,收购商收不到,又伤一批人的心。

供大于求卖不掉

像2018年的青花菜,我听说江苏响水一个县,10万亩西兰花一个播期,一个品种种了10万亩地,市场怎么可能在几天时间里消化掉这么多菜,况且还是一个东西。这也就是供大于求,农民卖不掉。这样的情况多的是啊,陕西的甜瓜,几乎同时上市二十几万亩,不说卖不卖的掉的问题,卖掉了价格也不太高,好在那个时候其它地方的瓜没有上市,也是量大的问题。



市民高价吃

农民出手的价格低的很,但是市民确吃高价东西,这就流通环节层层剥皮的原因。收购商要赚,运输过程要出运费和司机赚的钱,分销商要赚钱,最终的销售终端还要赚一次钱,每个环节加上30%的利润,一块钱收的,最终就要三四块吃。毕竟中间这么多人靠这些东西吃饭,最终都是老百姓买单。

这个东西无可厚非,也很容易理解,雁过拨毛,老祖宗早就把这事看透并总结了。想吃低价菜低价水果也可以,自己去产地买,比如说我们去云南买芒果,6公斤,36块钱,想快递回来,说运费要接近50,想想太贵,背回来的。我们在自己的城市吃到世界各地的东西,付出的费用比较合理,毕竟每个人都要吃饭,利润得给人家。



就算再便宜的东西,经过层层拔毛,到我们手里也是高价了。


农科小孙说


有人说,当下有许多农产品是农民卖不掉,市民吃不起的,问题出在了哪里?

题主的这个问题在全国各地都普遍存在,就我们地方而言,许多农产品农民卖不掉,市民吃不起的问题就出在“产供销”三个环节和全民诚信二字上。


首先说说“产”的问题。我们这里虽然属于山区,但是生态环境和水质较好,再加上立体的气候条件,所以各种时鲜蔬菜和水果均很适合种植。

但由于传统单一的种植模式,导致农户无论是蔬菜还是水果,存在缺规划、缺眼光、缺统筹等,还有就是农户自己小打小闹形不成产业和规模,虽然栽种出来的蔬菜和水果品质好,但是要么产量小,在本地销售不掉,运出去外地卖又不划算。

要么就是不懂市场行情,人家种什么自己种什么,最后自己产品再好也卖不出去。


其次是“供”的问题。在农村有一种潜在规则:栽菜的菜民不卖菜,栽果的果农不卖果,换句话说就是卖菜卖果的几乎都不栽菜栽果,他们就是连接农户和市场的中间商,也叫商贩。

就我们当地而言,商贩每天辗转于农田和市场,农产品不仅是市场说了算,而是商贩们说了算。我曾经做过一个市场调查发现,商贩去农田边或者村子里收购农产品,譬如市场上6块多一公斤的番茄,他们给到农民的价格最多3块一公斤或者更低,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收购价只能是零售价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不然他们就得亏本。


还有一点是商贩们收购农产品也有潜规则,要么是本地商贩垄断,要么是划地域或农户收购,其他商贩即便给再高的价格,也插不进去或者农户也不敢卖给你,怕没有诚信,这次来了怕你下次或者长期不来。

还有就是商贩们收购农产品一般都是先拉产品,等他们卖出去了再回来给农户钱,这就明显存在不公平,风险全部由农户承担,商贩们稳赚不赔。


三就是“销”的问题。由于各地缺乏大的市场调节运作,好多地方及销售商都没有能力建冷库,销售渠道单一,农村电商销售又没有经验,所以即便再好的农产品都或多或少存在存储难、保质难、运输难问题。

再加上运输成本高,农产品利润薄,即便在我们这边收购的是很便宜的时鲜产品,加上燃油费用、司机工资、维修开支等,拉到各大城市超市农产品价格已经翻了几倍,市民也就难于承受了。

在这里我就想起一个小故事,一次我们村的一个菜农去广州走亲戚,看到亲戚买番茄,问多少钱一斤,亲戚回答16块一公斤,惊得菜农大呼,我种了一辈子番茄,最多的时候也就卖过6块钱一公斤,低谷时候5毛钱一公斤都没人要,全倒河里或捂在田里。


综上所述,每次看到农村里各种蔬菜、水果、畜禽产品等销售不掉农民们愁苦的面容,再看看一些大城市超市里天价的农产品,我不禁感慨,除了“产供销”三个环节出问题外,是否和“诚信”二字有关?

除了金钱和价格外,我们每一个人是否守得住良心的底线,诚信做人、诚信做事、诚信买卖,也许社会就会更和谐一点了,你说是吗?


花腰妹


这个问题很现实,农户直销的产品是十分少的,只是在很小的范围内销售,城市建设规划入城门槛提高了,以前可以入城有规定的地方销售摆卖,现在城市的农贸市场已经是层层承包经营而农户直接入城销售城管执法人员会追你满城跑,没有固定的地方销售,就是现在农户的质量和产量保证,也会中间商力压低价格和运输物流成本,农户卖不出去,而消费者又买不到优惠品质高端的农产品,主要环节在于中间商与物流运输两方面,户到户消售是十分重要又是困难的,主要解决问题物流运输和中间商,城市规划地方市场营销


人之初159816128


我以前开大车拉过蔬菜 从山西应县拉到广州江南市场 大概算下 收购商到当地收购蔬菜 收购上来的雇人清理打包然后放入冷库打冷 (好多蔬菜拉运之前得到冷库打下冷不然运输过程中就捂坏了)这是一笔开支 一四年从应县到广州运费是一万八(绿通免过路费)这是一比开销 到了市场以后进市场 一车三十三吨得给市场交一千多将近两千的进场费(到现在也不明白 商户不是租了摊位了吗为啥还要进场费)然后档口得租金是笔开销 然后到二级批发商 三级批发上层层加加 最后到客户手上翻几倍价格属于正常了


运城盐湖区人


我们拿苹果来进行说明:

普通的苹果产地收购价便宜的时候几毛钱一斤,行情好一两块钱。但相比吃苹果的人购买的价格,相差似乎都不大。那这个苹果是如何卖到七八块十几块一斤的?


如苹果树上收购价是0.5元/斤。水果贩子在产地收购了30吨苹果,并雇了一辆挂车,运输距离为1000公里,运费为9000元(农产品走绿色通道,减免路桥费),加上收购产生的开支约3000元,合计每斤成本增加2毛,合计7毛每斤。


从收购苹果到拉到地区性水果市场到分销完成,中间产生了损耗,约8%,即6万斤损耗8000斤。每斤增加成本1毛。合计8毛/斤。


算上水果市场摊位费、管理费等等,每斤增加1毛钱,合计9毛。


如果是当应季水果卖:老板一斤赚5毛,以1.4元批发给周边各类小型水果批发市场的老板。


假如周边水果市场离地区性水果市场200公里,一次拉水果2吨。运费合计800元。每斤增毛2毛。合计1.6元。


损耗6%,每斤增加1毛钱。合计1.7元。


算上店铺、人工及其他成本,每计合计1毛钱,合计1.8元。然后以4元每斤的价格销售。没毛病。


如果按错季水果卖,还要增加冷库冷藏存储费用,视时间长短、损耗多少,价格则会水涨船高。一斤苹果卖到七八元很正常。


由于水果属于生鲜,运输保鲜保全比较困难。在网购的时候,要增加包装费用。按五公斤为最小发货量,一斤苹果的包装成本分摊下来约5毛左右,加上快递的费用每斤约合1.5元。合计2元。要想营利,一斤苹果最少也要卖到4元以上,否则高昂的推广费用及人工成本,很可能不赚钱甚至亏本。


我曾经在河北往家里发黄杏。树上搞2元一斤。黄杏不能久放,发普通快递寄到几本全熟透压坏了。最后发的是顺丰生鲜。10公斤黄杏,加上包装11.5公斤,首重20元/公斤,续重8元/500克,杏子本身40块,运费就花了188元。合计每斤杏子11.4元,这可还什么都算,要是开网店这么干,一斤杏子卖15-20也不算黑!


养龙虾的小哥哥


这个问题我最的资格回答了,因为我爸爸就是在农村种地、种田,每年都遇东西买不出去或买不上好的价格,其实有这这些几点原因:

一、农产品卖不出去的原因

1、小面积种植

农村基本上每家每户没有多少田地,其实是像我们江西上饶这边,我和二姐都没有分到田地,我们家有六口人用四口人的田地养活我们六口人,小时我们家都不够吃。现在好多人外出务工了,就把别人的田地拿来种植就有一点剩下的,但是还是属于小面积种植,也达不到被收购商收购的那个数量,所以只能自己拿到镇里集市去买。

2、种植都是一样的

农村基本上每个季节种植就种植什么农产品,比如到了种植白菜的季节,家家户户都是在种植白菜,等下成熟的季节大家都是有好多的白菜,所以大家不缺

3、供大于求

因为大家都是种植一样的农产品,每年都是出现大家的可卖的农产品都是一样的,就会造成农产品供大于求的滞销的情况。

4、购买的人少

就像农村滞销的农产品情况特别严重,农产品多但是要购买的人少了,好多人都在外面务工这部分需求就减少了,买的人少了当然会造成农产品卖不出去的局面。

二、城里人吃不起的农产品的原因

农村的农产品卖不出去,城里人吃不起农产品,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购买渠道的限制

因为城里买农产品基本上都是在菜场和超市购买的,购买渠道遭到垄断当然价格就是受到限制,价格的高低就是菜场和超市所控制了,当然会造成农产品的价格受到控制。

2、外地的农产品

基本上菜场和超市的农村产品都是从外地运输过来的,所以价格上当然会比较高,所以价格就会受到市场的波动和运输环境的影响。

3、农产品不好收购

大家都知道我们农村大部分都没有一个好的规划,所以农村人口也是比较分散由于这个原因也让收购农产品的困难和运输成本比较高,这也是城里人吃不到本地农产品的一个原因,也是影响农民卖不起,城里人的吃不起的尴尬的一个现实的局面了。


相信随着国家对新农村的建设,农民卖不出去和市民吃不起的局面会慢慢得到相应的改变,相信不久的将来农民种植的农产品买得出去也买得好的价格,市民也能吃得便宜和安全、新鲜的农产品就会到来了。


以后回答由于农村文武提供,欢迎分享、评论、转发,也可以在评论留下你的觉得造成这个情况都有哪些的原因呢?


农村文武


大家都说中转环节多,钱被层层盘剥了。其实都没说到点子上。主要就这几个环节。

农民种,头道贩子收走和卖去批发市场,二道贩子买去进自己水果蔬菜店或超市酒店等(其中量稍大的就去干头道贩子的事情去了),第三道,直接已经是市民购买了。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多环节吧?

假设农民白送一吨哈密瓜给头道贩子,条件是把地里这一吨哈密瓜自己拉走。头道贩子假设会要(不要的情况占多数,价格高农民不会送,价格低时贩子拉走卖不掉,都是由市场行情决定,也就是有没有市民或其他终端,在这个时间买哈密瓜),

现在头道贩子拿去批发市场卖或直供终端,他有包装费,打包装人工费,拉去批发市场运费,进市场后还有档口费或房租等。假设为二元每公斤(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够的),且这中间任何环节不可出错或发生之外,比如天气,可能一场雨或雪就两千块钱没了。就像几天前的那次降温一样,这是最直接的方式了,假如他能卖到2.2元每公斤给终端客户,他可以在二天时间内表面盈利400元???两天时间,投资2000元,不出任何意外,都不能有损耗,表面盈利400,

进终端之后,比如哈密瓜专卖店卖3元每公斤,他得有损耗,得有房租,得有运费,得有人工水电等各种杂费,假设卖两天(???)每天1000斤。

大约需费用与损耗400元(不一定够)。表面盈利400元。两天时间,投入2200元,不出意外情况,也是不如随便打工。

这已经是最直接的方式了,最少的环节了。农民赔钱白送,头道贩子不如打工,哈密瓜专卖店不如转让给别的任何行业。

市民现在花7元钱买到了一个哈密瓜之后,发出感慨,听说哪里哪里的哈密瓜都白送都没人要,怎么还卖这么贵,吃不起啊!

为什么会是这样??????欢迎评论,转发。



中国水果人


作为一个已经回乡创业的新农人,三年以来,一直忙于打通农副产品生产,运营销售和终端网点打造,这个问题我从三个方面提提个人看法。

引子:

一方面农副产品严重滞销,另一方面城市居民购买价格也不菲,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很简单,这是完全市场化,恶性竞争导致,缺乏商品宏观计划性。而生鲜又是一种不易保存,每天必须面对快销商品,经营者都必须要保障合适的利润,确保每日可以运营。针对农业信息流的对称,农业经营得很好的发达国家,比如小日本和比利时,都有类似于我国的供销合作社或者其他专业农业合作社等相关组织在调配市场,而这方面,我国略显有一些不足,仍需改进。我从三个方面大慨谈谈问题的矛盾点

第一:专业种养基地对信息管理不及时,行情一好,所有基地一窝蜂上,导致产能过剩。欣慰是国家已经在努力,通过现有发达的网络信息传播源,建设了更多的数据信息库,通知到相关部门,对农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期待更加完善

第二:批发市场一旦饱和,除了分销缺乏其他通路,出现滞销,销售市场有限,批发商会压低采购单价,产能越过剩,越低,低到有时候低于农户耕种成本,甚至都不来收购,农户只能烂在田间地头,而批发商销售有限,面对农副产品不易存储的特性,价格不管多低,也不可能囤货,而是销售空库存,不愿在吃货。



第三:零售商对不易仓储和每日必购也不可能多购的生鲜产品,必须保留一定利润,确保长期运营,所以不管基地多不多生产,会不会滞销,终端销售市场始终是必须保障每日衡量的销售,保障利润不受伤害,不可能大范围降价促销。

后记:

有问题就有商机,如果有一家企业其一可以运作出城市居民信任品牌,其二加盟农村分散小型家庭式种养结合农场,引导其生产优质农副产品,其三在懂得网络推广和分销渠道建设,这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规模,利国利民伟大的民生事业工程,既解决三农问题,又解决了城市菜篮子问题,蕴含巨大的拓展空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