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陈果会是下一个于丹吗?

爱看社戏的闰土


这个问题提的很精彩,先赞一个。

两位美女都是很优秀的,口才一流,粉丝众多。世界上的人很多,差不多有多少人喜欢你,就有多少人反对你,你越出名,骂你的人可能越多。

于丹讲解《论语》有心灵鸡汤、励志按摩之嫌,但人家做的本来就是经典普及,你对一位科普教育者,硬要和爱因斯坦比,然后说前者浅薄,合适吗?

陈果是大学老师,自己并没有参与社会上的活动,只是课堂上的讲课视频在网上很火而已。

如今这个世界,想成为网红的人很多,成功的寥寥无几,请尊重网红。




饼叔看电影


去年居士我在悟空问答上批评于丹不懂装懂,曲解《论语》,结果被一个于丹的脑残粉追着骂了好久。从那以后我没敢再说于丹,不过陈果的影响力没有于丹那么大,粉丝没有于丹那么多,所以居士我今天就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平心而论,虽然陈果和于丹都以贩卖鸡汤而出名,但我认为陈果比于丹要好得多。于丹解释《论语》,虽然引起了大众对于经典的兴趣,但是她错误百出,误导了人们对于《论语》的认识。而陈果只是在讲台上向学生们说出自己的见解与人生感悟,无所谓对错。

有人讥讽陈果讲课全是鸡汤,没有干货,我认为这样的批评也太过偏颇了。陈果讲的可不是专业课,而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也就是所谓的政治课。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上政治课的,反正我没怎么听过,上课时环顾四周发现别的同学基本也都在作其他事情。而陈果却能让学生们如沐春风,如痴如醉的听完每一节课,其实也没什么不好。

不过,有人说学生听陈果的课很有收获,我认为也是言过其实了。不错,陈果的课很受学生欢迎,很难抢到,据说有的人直到大三都没能抢到陈果的课。但是居士我相信:能让你获得成长的,绝对不是那些让你感觉轻松的东西。陈果的课如此受欢迎,正说明她说的都是一些易于消化吸收,但没什么营养的鸡汤啊。想要受学生欢迎很简单,陈果在大学教师里算是相貌出众,仪表堂堂,风度翩翩,又口舌便给,舌灿莲花,说的又都是一些看似高大上,但又很好理解的内容,怎么能不被学生喜欢呢?但这真的能说明学生在她的课上能学到东西吗?我看请郭德纲、于谦来讲课同样能达到场场爆满的效果,绝对比陈果更受欢迎。

另外,我在网上查到,陈果似乎是一位基督徒,她发表的很多文章也与基督教有关,比如:

2005年7月,撰写的“‘光’(理性) 与‘影’(非理性) 编织的绮丽——评奥托的《论神圣》”,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三辑)。
2007年1 月,翻译的“学校教育的核心:论道德的形成和大学的教育 (美)迈克·贝梯(Mike Beaty)”以及因此撰写的“面对繁多的一种坚持:展望大学中的道德教育”,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五辑)。
2007年1月,上海基督教新教教会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调查报告(梗概),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五辑)。

2008年,撰写的《耶稣为何如此言语?》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六辑)。

那么让这么一位有基督教背景的老师来给大学生们上政治课,指导他们的思想品德修养,这样真的好吗?这样的老师到底会怎样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呢?

另外,网上有一段视频,陈果在上课时把并不算太生僻的词“耄耋”读成了“毛至”,让人大跌眼镜。作为一位大学文科教师,犯这样的错误,未免太跌份了吧?这让我不由得不怀疑她的学术素养,具体请见我的这一篇回答:https://www.wukong.com/answer/6675204068907942157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


梦露居士


于丹和陈果,都是我比较厌恶的学者类型。虽然于丹的名气比陈果大很多,但两人之间确实有某种程度的相似。虽然传播知识、宣扬正能量有很多种方式,但恰恰是她们的讲授方法,让我这种有一定生活阅历、且正在从事实际工作的人颇为反感!

她们的讲授方法,具体来说,就是选择一个“虚无缥缈”的话题,说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之”的抽象概念,大幅度的扭动肢体动作,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夸张表达方式。让人咋一听,好像颇有点与众不同的意思。仔细一回味,其实等于啥也没说!

当然,目前看来,于丹比陈果要高明得多,选择“论语”、“庄子”这样的冷门话题,也比陈果说“哲学人生”这种大众化话题显得更有深度。不过效果都一样,稍微有点思想深度的人,都能看出她们思想的苍白、内容的空洞、表达方式的拙劣。

她们能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力,或者说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只能说是迎合了一部人的心理需求。但我确信:绝大多数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是不会吃这一套的。




临时客


凡是做学问之人沾染铜臭味后,其学问也就不是学问了,而其人亦不算学问人了,此时的言行论谈就如同艺人一样在表演,趋于流行或弄些唬人的噱头,要么哗众取宠,要么假装高深,如此这般,若底子厚还能混长久些,若修性不够,时间一长就显露出诸多毛病,或品性上的缺陷,如于丹,正当红中显自大,言行受人诟病,跌落神坛,或文化底蕴不足,如陈果,耄耋二字都不识。何为学问,边学边问,自己都没学好,偏要出来装大师,怎不栽跟头呢!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讲的些话蛮有道理的,艺人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何况一个教授,敢开坛宣教,没有深厚积累沉淀是不行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做学问此境界才差不多。陈果其实在文化底蕴上比于丹差的不是一星半点,但却敢邯郸学步,其结果可想而知了。


无为128808420


陈果会不会是下一个于丹有待观察,我个人本来觉得陈果并不讨厌,可是随着网上的追捧发酵,看的多了她的讲课视频,颇觉无味和肤浅,她宣传的论调是不切合实际的自我主义,或者说叫升级版的精神胜利法,大概的意思是,你要活成你自己,别人怎么看你不重要,喜欢你也挺好,不喜欢你也挺好,各位看官,你们觉得现实吗,如果你自己还不确定,你会不会把这个当成至理名言告诉你的孩子,要自我,不要管别人的评价,这个法则是适合学生还是职场,所以她貌似真知灼见,其实是美丽的谎言。另外,作为一个复旦的教授,水平也就是培训机构老师水平,车轱辘话,就那点玩意。但她能不能成为于丹呢,但也未必,陈果这种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如果不去商业化,误认自己就人生导师了,或把自己包装成人生导师骗钱,不一定走到于丹那一步,毕竟小资比国学大师好装。另外一点也不容忽视,陈果比于丹颜值稍高一点,如果把板牙矫正一下,再年青几岁,还是可以的。


万千度


于丹和陈果本来就是两个人,怎么会一样,你能问出这个问题我就知道你没什么水平。

现在的人很多不懂什么叫哲学,也不懂哲学用来干什么。

我可以告诉你它用来干什么,假如你有一天穷的吃不上饭了,你在街上流浪,看着别人幸福快乐,你满面愁容,想要一死了之时,你站在屋顶突然想起曾经有人对你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如果生命没有了,我真的一文不值时。

你可能泪流满面的放弃死去的年头。

先不说矫情不矫情,你不可否认,你在一生之中会想很多问题,也会受到很多人的点播和帮助,他们可以给你提供实际的,也可以给你提供精神上的,一个人精神垮了,无论多富有,都等于零。

孔孟之道,鬼谷之学,佛学等都是哲学,佛家一首诗讲的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些话有实际的意义吗?没有,但是当你经历时你在回想起,你会大彻大悟,明白哲学是什么。

一门学问,不要用鸡汤不鸡汤去形容,世间的知识只有你懂和不懂得区别,不存在错还是不错。


幸运丿薯片


不会的。理由:重要的不是她在与别人分享她的观点,而是在分享对事物的认识方法。她在授哲学知识,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她的授课能够让人接受哲这门学科!就其个性或者特质而言,当然她会遇到所谓传统、所谓保守,所谓建制类型实际上被边缘化了,缺乏包容性的现代九斤老太,用算命先生的口吻对她评头论脚,并且期待他们的评论得到证实。这是其一。其二,我感兴以她的悟性,完全可以用通俗的语言和现实生活(现实世界)中的种种实倒讲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乃至在这个方面成为有良心的理论专家和权威。


海博的外公


这女人和马云 有的一拼

口才很好可以说是好的一塌糊涂

其实听她内容 感觉就是鸡汤 很鲜很美味 但是总觉得喝下去 没营养 感觉贫血一样。现在感觉就像添加剂 没有营养成分。

这女人 网络赋予她更强生命 但是慢慢的摧残着她的发展,也可以说网络催化剂让她加速灭亡。

做老师也难啊,只有文字数量的洗脑式教学毕竟被淘汰了,没事秀一下行但是主食还是必须的,课堂毕竟不是洗脑的,是让人授教的。

听她的课开始激情澎湃但是真的乏味至极,都是化学元素的积累 反应,丝毫没有物理作用。最多放热吸热 过程很短。


日尧体细胞技术


我认为二者性别一样,都是女中豪杰春香,都是善于彰显自我,创造奇迹的网红“文化人”,走红方式殊途同归,借助于一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所谓“文化论调”和“哲学观点”博取眼球,吸引观众,其吸引力和影响力堪比时下新派网红“屌丝祖师爷”,流浪界“鼻祖”――“流浪大师沈巍先生”,都属于曾经红极一时的所谓“文化名流”。未来发展的路径也会有相似之处:倍受文化爱好者,喜欢和追崇,却始终遭圈内人士和教育学术界人士,尤其是教授学者圈的人反感,甚至有点“小讨厌”(介于面子和师道斯文不想表现得太讨厌),读过几本书,也善于包装和表现,都招异性喜欢,都犯一些“文化人”常犯的错误:喜欢高深莫测的知识、学问,譬如经典国学论语、老庄、孔孟、黑格尔哲学、尼采等,常常口若悬河,时常兴起发挥失常,会错意,读卡壳,诸如:信口开河,胡说八道,一知半解,南辕北辙,老至(耄耋)之年……等等经典文化和高深哲学,讲得眉飞色舞,出神入化,听得津津有味,激情澎湃,却总是似懂非懂,似是而非,云里雾里,就像张飞打岳飞,打得满天飞,极度精彩,却总是让人捉摸不透:其实讲了让我们凡人 听不懂 ,却总是疯狂追捧,无比崇拜,也恐怕是没有人,能够出其左右,望其项背了!但回过头来,我等凡夫俗子,怎么能够妄下结论,妄议文化名流,巨星大咖呢?有点自不量力!总之,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喜欢的人,懂她的人,说什么就是什么,看什么像什么。不喜欢的人,看不懂的人,那就什么也不是。譬如:我孤陋寡闻,没有见过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只当凤凰是一只掉毛的落汤鸡,而您却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偏说脱毛的落汤鸡,就是凤凰传奇,梦里花开,我也奈何不了!桥归桥,路归路,如果仅从性别和外貌而言,我还是蛮喜欢两位文化名流和“学界巨星”的,就像传销界的人喜欢宁姐,喜欢安之哥,工商界的人喜欢小马哥、马老师一样,值得尊重,值得理解!而我独喜欢:王国维、鲁迅、辜鸿铭、季羡林、叶嘉莹、泰戈尔、南怀瑾、汤一介、饶宗颐、欧阳修、李煜、乔帮主、霍元甲、成龙、李小龙、贝多芬、舒伯特、莫扎特、宋祖英、谭晶、张也、雷佳、费翔、费玉清、谷建芬、王洛宾、伏尔泰、舒婷、徐志摩、梁启超等,甚至有一些貌似过气的明星,却总是美好的歌声嘹亮,优美动听的嗓音甜美可人,让我流连忘返,但对于别人来说,也许是不屑,甚至有一些恶心……如此种种,不好评价,以上胡言乱语,仅为个人观点,不必参考,权当胡说八道,不必走心,不必强求,不必在意,无需认同,只当喧闹的凡尘,飞过的一只蚊子,不论公母,不管雌雄,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是否同意,无关紧要,是否点赞自己看着办,不求认同,只有无过,拜托拜托,权当娱乐而已!谢谢!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加荣


陈果和于丹没有区别,一个贩卖现代鸡汤、一个贩卖古代鸡汤而已。

心灵鸡汤本质上就是麻醉、催眠,当然也可以理解为精神治疗。

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偷换概念、转移视线,反转的剧情,甚至奇迹,令你精神为之一震,感觉好高逼格!

例如,“不要羡慕别人,你的劣势可能是你最大的优势”,你听了是不是很开心?

“与其抨击丑恶,不如发现美好”,是不是让你觉得自己太不善解人意了?

还有什么在应聘的路上不经意捡起地面上的一块纸屑,被董事长无意中看到而被重用的纯粹扯淡的故事。

心灵鸡汤有很多种类型,其中励志类和警醒类的,近十几年来在院校学生、求职者中非常受用。也是传销头目、成功学演讲者、鼓吹焦虑者必备的工具。

国内的鸡汤鼻祖就是新东方学校了,据说早期新东方学校的教师必须要熟读《读者》之类的杂志,教师们煽情催泪故事的能力要远远强于业务能力。事实也证明,从中镀金过的大忽悠们,出来不管从什么行业都能靠收割残粉赚得盆满钵满,从李笑来到罗永浩可见一斑。

为什么你越来越需要鸡汤了?可能有人正在给你“贩卖”鸡汤!

多读书、读好书。你会发现,你根本不需要鸡汤,这些鸡汤就是毒汤,那些贩卖鸡汤的人在认知上非常肤浅,连他们本人其实都不相信鸡汤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