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載譽
專注歷史與文化,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戰爭是一群人有組織有計劃的行動,不是簡單的決鬥,因此這與身高沒有直接關係。
更何況,儘管身材矮小些,但蒙古人在強壯方面並不遜於歐洲人。
首先我簡單介紹一下蒙古人的作戰方式。
蒙古軍隊編制
蒙古大軍在軍事行動前都會有作戰會議進行計劃,碰到大規模的遠征都是如此,所以,蒙古軍隊在出兵之前都會有全盤的作戰計劃。
而大軍開動時,一般在大軍的前面,會設置前鋒部隊,在前鋒部隊的前面還會有哨騎。軍隊人數幾百人以上的隊伍,就規定必須派出哨騎。哨騎負責刺探各類情報,有的負責登高遠眺,逼近敵軍軍營,刺探敵情;有的負責搜索居民,詢問四周的地勢、兵力分佈、有什麼要塞、有什麼軍事基地、哪裡可以補給等等。
這種哨騎在行軍時的分佈,有時可以遠至大軍的前面兩百公里之遠。一旦發現情報,根據情報的重要程度層層上報直到統軍大帥。因此,蒙古軍隊幾乎從來沒有被伏擊過。
在蒙古正規軍的後面,是稱為奧魯的老少營,主要來自被佔領區的奴役人員,這些人人數眾多,主要負責勞役,有時也要加入戰鬥充當炮灰和敢死隊,只要經過多次戰鬥不死,便可被編入民籍。
蒙古軍隊行軍打仗還允許攜帶家屬,被稱為軍眷。這些婦女兒童平時負責後勤補給,戰鬥關鍵時刻也可加入戰鬥。
蒙古徵兵制度
蒙古的徵兵制度,所有男丁15週歲以上就得準備服兵役,隨時有被徵召的可能,除了剛開始時的全民當兵的需要,後代的蒙古大汗多數是按比例徵召。
在二次西征時,每十人徵二人。這樣的比例不要說比定居民族,就是比同樣的遊牧民族,也高出許多。
但即便這樣,仍然無法滿足蒙古軍隊的兵源需求。於是蒙古軍隊後來又組建了漸丁軍,所謂漸丁軍,就是還沒成丁的十三四歲少年,漸丁軍並不直接參與戰鬥,但是需要準備戰鬥作為預備部隊,這樣,當他們成長到 15週歲時,就已經是經驗豐富的老兵可以直接編入部隊了。
而到了後來,漸丁軍的成分更加幼小,因為西征路途遙遠,12歲的少年在蒙古草原加入西征軍隊,等 他走到前線的時候,差不多也就15歲可以投入戰鬥了。
蒙古軍隊戰備
每次出征前,蒙古軍隊都要按照慣例檢閱軍隊,此時每支隊伍都要將武器裝備曬出來,如果被發現武器裝備有遺漏殘缺,就會受到處罰。於是,蒙古軍隊的戰備狀態一直是保持的最好的。
看到這裡,你就會感覺到,其實比起俄羅斯,當時的蒙古人才是真正的戰鬥民族,這是一個全民皆兵,全民皆可戰的民族。
西方歐洲歷史上的遊牧民族也不少,但沒有任何一支遊牧民族達到過蒙古人的成就,那是因為這些遊牧民族除了文明程度較低之外,作戰沒有系統性的戰略方針,軍隊也沒有組織紀律,歸根到底,只是一群慣於殺戮的野蠻人而已。
而來自東方的遊牧民族蒙古人,早就有了系統性的戰略目標和指揮系統,軍隊有完整的編制系統和行動紀律。
西征的蒙古人是一支真正的軍隊,而不是歐洲人口中的野蠻人。
再來看看當時的歐洲。
歐洲騎兵
當時的歐洲仍是十字軍的時代。由貴族組成的騎士(重騎兵)是戰鬥的主力,雖然每年都有比武大會訓練騎士們的單兵能力,但這種能力或許還及不上蒙古軍隊中一個普通的騎兵士兵。
這些貴族擔任的重騎兵,也不是想象中的那種騎兵部隊,因為彼此都是領主貴族,因此相互之間不存在配合協調。
歐洲步兵
地面部隊人數最多的還是步兵,因為騎兵的全套裝備除了有錢的貴族,一般的人,包括普通貴族,根本無法提供。步兵都是臨時徵召的農民和農奴,不但訓練低下,而且很多人負擔不起武器的費用,在作戰時只能拿著根木棍就上戰場。
一直到那個時代,歐洲都還沒有出現專業的職業步兵軍人。每次戰爭都是有大小領主們帶領著自己臨時徵召的農民們走上戰場。
當時只有在北意大利熱那亞、威尼斯等地,才有一定數量的僱傭兵是職業步兵。
歐洲戰略情況
在戰略方面,中世紀歐洲,除了拜占庭帝國之外,全部可以忽略。拜占庭上承羅馬希臘,中間又根據與阿拉伯人多年的戰鬥經驗而修改,從軍事理論到軍事著作,一直到兵力動員、戰區劃分、作戰時機、作戰方式等都有自己完整的一套。相比之下,中西歐就毫無戰略可言了。
西歐的騎士制度決定了這些騎士平時是不可能在一起訓練的,因此他們只會單打獨挑,只是在戰爭的時候才臨時集結起來一起去打仗,完全就是一群散兵遊勇。
歐洲人的城堡
歐洲人的城堡也是個軟肋,蒙古人是野戰的高手,在野戰方面,歐洲人絲毫不是對手,被蒙古人打怕的歐洲人只能龜縮在城堡中固守。
但歐洲的城堡都不大,可以儲存的糧草也不多。在決心圍困城堡的蒙古軍隊面前,困守的歐洲人也最終在物資耗盡後歸於失敗。
第二次西征概括
第二次西征,蒙古人先是僅用了六個月,就滅掉了俄羅斯境內六十萬的反抗軍隊,開啟了俄羅斯三百年的統治。
緊接著,經過整理,總計十二萬的蒙古軍隊,分成四支大軍,分別由四大家族的第二代(託雷系是屬下將領速不臺)率領,以拔都為名義上的統帥,速不臺為實際指揮者,分三路殺進了西歐。
需要注意,蒙古三路大軍的進攻,是互相呼應,互相聯繫的,每路軍是有極其明確的戰略意圖的。
而反觀歐洲軍隊,仍然是簡單的集結--作戰模 式,不同的部隊彼此之間沒有任何戰略上的關聯,甚至連戰役級別的關聯也沒有,一場戰鬥便是一場戰役。
蒙古軍隊放眼於整個歐洲擺開軍事行動,而歐洲各地仍然只在應對各自眼前的衝突危機,加上本來戰鬥力就不敵蒙古軍隊,被各個擊破的命運自然就不可避免。
當波蘭-條頓騎士團聯軍三萬多人被蒙古軍隊在波蘭境內擊敗後,歐洲就再沒有力量可以阻擋蒙古人的腳步了。
總結
沒有對比就沒有說明,中世紀歐洲與阿拉伯之間的纏鬥,只能說明雙方實力差不多。
有時候你覺得自己厲害,只是因為坐井觀天,沒有看到外面的世界。
而蒙古軍隊橫掃歐洲與阿拉伯半島,以實際行動證明了蒙古軍隊的戰鬥力遠高於歐洲與阿拉伯的軍隊,後者只是渣而已。
這裡延伸說明一下,以後不要再問冷兵器時代,東西方的軍隊哪個厲害,東方絕對完勝西方。蒙古軍隊的戰力也淬鍊於在東方的一場場戰鬥。無論是戰術理論、戰略思想,還是軍隊建制,東方的中原朝廷都遠遠先進於歐洲。就看看南宋,這個中國歷史上軍隊戰力最為國人不齒的朝代,抵抗了蒙古多久?
我都敢說,矮小又薄弱的黃皮膚中國人,在那個時代都能吊打高大強壯的歐洲人。
我,指定我的孫子拔都為蒙古大軍的統帥,要他去征服世界,直到最後的海洋,直到蒙古馬蹄能夠踏到之處。到那時,瘟疫、飢餓和旱災就會停止,普遍和平就會降臨!——成吉思汗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歐洲人長得牛高馬大,蒙古人相對來說比較矮小。雖然我們並不太清楚十三、十四世紀的情況,但是根據今天的人種情況,也可以推斷出當年歐洲和蒙古的情況,大致也是那樣的。照理說,冷兵器時代,體格強壯,絕對是打仗最重要的先決條件,為什麼當年蒙古人在征伐歐洲的時候,體格強壯的歐洲人,卻完全沒有抵抗能力呢?
(矮小的蒙古兵)
這個問題,我覺得可以用幾個字來概括。
一、怕。
蒙古人發動對歐洲的進攻,被稱為蒙古人的第二次西征。在這次西征之前,蒙古人已經統一了漠北,已經打下了半個金國,已經在第一次西征的時候打下了西方強國西遼、花剌子模及周邊一大片土地。也就是說,蒙古人強悍的名聲,早已經傳遍了整個歐洲。
要知道,在蒙古人攻打花剌子模這一片西亞土地之前,歐洲騎士團十字軍也已經發動了多次東征,也試圖拿下西亞那一邊土地。但是,十字軍騎士敗多勝少,勞而無功。而蒙古人卻輕易就徹底拿下了西亞,這給歐洲人的震撼是強烈的。
給歐洲人震撼更強烈的,還有蒙古人的屠城和殘殺。一座城一座城全部被殺得精光,腦袋全部砍下來,堆金字塔。這樣恐怖的傳說,早已把歐洲人嚇破了膽。所以,歐洲人還沒和蒙古人打,先就害怕了。
事實也是如此,當蒙古人在拿下欽察,進攻俄羅斯的那些公國的時候,那些公國都不敢主動出戰,而只是躲在城堡了,加固城牆。希望通過防守讓蒙古人知難而退。這顯然是一種最笨的打法。如果歐洲人不怕,他們也不會在戰術上這麼保守。
(前進中的蒙古軍團)
二、散。
歐洲人當時在和蒙古人作戰的時候,最大的特點就是一盤散沙。每個國家都會只考慮自己的利益。還是拿俄羅斯來說。當時的俄羅斯有三個大公國:也烈贊公國、弗拉基米爾公國和諾夫哥羅德公國。蒙古人在進攻第一個公國也烈贊公國的時候,他們當時是派了使者向第二個公國弗拉基米爾公國求救的。但是,弗拉基米爾公國一是因為畏懼蒙古人,害怕惹火燒身,二是本身與也烈贊公國有仇,巴不得也烈贊公國滅亡。在這樣的心理作用下,弗拉基米爾公國並不前往營救,結果,也烈贊公國被蒙古人圍起來打,從容地打,很快打下來了。
打下來以後,蒙古人並沒有因為弗拉基米爾公國沒有前往營救,就饒過他們,反而是繼續進攻,那時候,弗拉基米爾公國的大公才害怕了,丟掉城市逃跑。結果他也沒有逃掉,被蒙古人搜出來給砍了。
在蒙古人發動的第二次西征期間,類似這種互相拆臺的情況特別多,歐洲的這種一盤散發,也是蒙古人能輕鬆打敗歐洲的重要原因。
(大軍行進中的蒙古軍團)
三、死。
歐洲當時處在中世紀,人們的思想被宗教嚴酷禁錮著。因此,歐洲人無論在思想文化,還是戰略戰術上,都顯得非常死,非常僵化。當他們在面對蒙古人的時候,從宗教的角度來考慮,就覺得這是上帝把惡魔降臨到人間,是上帝對人間的一種懲罰。面對這種懲罰的時候,他們往往會選擇逆來順受,選擇承認現世苦難,把希望寄託在去世後的天國。這和蒙古人追求人間的極致慾望,完全是兩回事。所以,就算他們有強健的體格,打起仗來,也是畏手畏腳。
除此外,政治上的死氣沉沉,也是他們打敗仗的重要原因。各國的皇帝是受教皇控制的,而教皇既不能把大家團結起來,也不能靈活地打仗,當然最後就只能被動挨打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回答個問題之前,說個史學爭議,歐洲人自古就比亞洲人高大,目前還沒有直接證據
古時的歐洲人普遍喜歡重騎兵,騎士們往往將自己武裝到牙齒,如此一來雖然戰鬥破壞力方面來說,歐洲人能夠完勝同時期依舊停留於遊牧狀態的蒙古人。然而蒙古人非常的聰明,積極向大自然求得“捕獵”法寶。
身披重甲的歐洲騎士在他們眼中就如同是巨大的野牛,而他們自身個體為敏捷的群狼,狼雖然單個破壞力不如野牛,但勝在人多且出手和收手夠快。
可以將野牛折磨得精疲力盡後再屠殺。而蒙古族遠征歐洲各國時,將這群狼戰術可謂發揮到了極致,蒙古騎兵在作戰衝鋒的時候,大致將正面分成2組。
第一組配備有基本的護甲,能夠抵禦一定遠程攻擊,第二組則幾乎完全沒有護甲。衝鋒時第一組騎兵的齊射,將歐洲方陣中的遠程武器打啞火。
然後第二組騎兵維持持續性的箭雨,當距離過近時,騎兵紛紛向兩翼跑回末尾,隨後再重複上面的行為,如此一來在歐洲重裝方陣前面構建了一個持續性的“機槍”。
與此同時當蒙古人發現歐洲重裝騎兵要衝鋒的時候,往往就會拔腿就跑,並邊跑邊回頭射箭,根本不會在歐洲騎士體力充沛的時候跟其短兵相接。
而一旦騎兵在追擊中或者被動防禦中出現疲憊的姿態,蒙古人立馬就會停止射箭,拿出冰冷的“狼牙棒”,該武器在紡錘的木製或鐵製的錘頭上,固定有很多像狼牙一樣的鐵釘,然後配上長柄。
外觀看上去雖然沒有馬刀和長槍那樣割血見肉的快感,但在面對被盔甲武裝到牙齒的歐洲鐵騎時它更好用,刀槍很難突破盔甲,而狼牙棒可以直接製造猛烈撞擊,穿過盔甲震碎被錘擊者的內臟。
就這樣蒙古人靠著“聰明”的騎兵戰術,配上行之有效的攻擊武器,完成了它稱霸歐洲百年的事業。
配圖來源網絡,沒發現版權申明,版權人若覺不妥,聯繫我們
參看資料:蒙古馬與古代蒙古騎兵作戰藝術 納古單夫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歷史所
袁載譽
作者問這個問題很無知,我看了一些回答說的有模有樣更無知!首先古代歐洲人並不高大強壯,蒙古人天天吃肉喝奶身體粗壯而且從小訓練個人戰鬥力很強遠超歐洲人!然後蒙古軍隊訓練有素遊牧民族的騎兵戰法很強,這裡就是前面有些人說的了風箏戰法,所為風箏戰法只是戰術的一種,並不是全部和主要的。蒙古人西征人數並不多,從亞洲達到歐洲上萬裡國家眾多人口無數,如果每一場戰鬥都是一上來就硬拼,蒙古人戰鬥力再強也會很快把人打光,所以蒙古人就用輕騎兵騷擾包抄突襲等戰術,重騎兵在敵人隊伍出現混亂時一槌定音,一舉殲滅,這只是野戰。最多的就是攻城,用投石機破城以後騎兵很難派上用場了,基本是巷戰,蒙古人如果單兵素質不強能打下城池嗎?還要在自身損耗很低的情況下滅城。所以說古代歐洲人的個人戰鬥力是遠遠比不上蒙古人的,蒙古人是以少數人征服了上百倍的亞歐人還有土地。
純陽投資
1,蒙古馬雖矮小,但速度快,耐力好,穩定性好,適合騎射。
2,蒙古人擅騎射,所有打法是遠射近砍,戰術是圍獵射殺,不正面突破衝刺。
3,後勤保障,遊牧民趕著牛羊去打仗,速度快,擅遠征。
4,蒙古人全民皆兵,男性從小訓練騎馬射箭,參加圍獵,身體強悍勇敢善戰。
5,蒙古在對抗歐洲騎兵時,已經國力強盛,裝備一點都不差。盔甲,彎刀,鈍器,盾牌,弓箭等。
歐洲騎兵,裝備是長矛,盾牌,佩劍,打法正面突破衝刺很單一,缺少戰術,說白了,就是硬拼。
在遇到,速度快,追不上,糾纏你不正面衝,圍著你射箭的蒙古騎兵,馬射死了,在砍你。
這丈怎麼打?
一般一個蒙古騎兵帶兩壺箭,約60只左右,保守點說殺死十個人沒問題吧。
歐洲騎兵多板甲厚盾,射死你的馬,不摔死,也只能等著被砍死了,或被後隊馬踏而死。
大規模戰爭,戰術,訓練,裝備,都很重要,而戰士們的高矮身材不重要。
周老師208294507
我來說一下我的理解。我覺得,蒙古人完虐歐洲人的原因有這幾個。
首先,蒙古人向中原地區的漢族人學習了火藥等先進的的武器製作工藝。從武器上完全能碾壓當時的歐洲。除此之外,蒙古人還有其他方面的優勢。
第一,蒙古人的勇敢指數高。蒙古人遠征歐洲時。蒙古剛實現了統一,結束了長期你殺我伐的混亂局面。長期的混亂內鬥,使得蒙古人的勇敢指數遠超同時期的歐洲人。
第二,蒙古人善苦戰。蒙古高原的自然環境極為惡劣,蒙古人因而身體健壯,極為吃苦耐勞。
第三,蒙古人的騎射技術,對騎兵戰術的運用遠超歐洲人。蒙古人是遊牧民族,號稱馬背上的民族。從小學習騎射,個個技藝精湛。蒙古人各部落間的爭鬥,都是比的騎兵。長此以往,他們對騎兵戰術的運用,已經達到了極致。
第四,蒙古人擁有睿智的領袖和一大批名將。蒙古人的領袖成吉思汗,極善沙場征戰,他手下有木華黎,哲別等一批名將。都是鮮有敗績的沙場老手。
第五,蒙古人有優良的戰馬。蒙古人培育的蒙古馬,耐粗飼和嚴寒,性格彪悍,耐力超強。無論騎乘還是駝物,都是上選,是極為優良的戰馬。
在戰場上,蒙古出動強大的騎兵。使用正確的戰術,其中,就有著名的“曼古歹”戰術。有效的限制了歐洲人的戰力發揮,同時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到了極致,打得歐洲人毫無還手之力。
德全不畏
騎射,騎射,騎射……
重要的話講三遍。
蒙古人打仗從來都是先接觸,然後運動戰,射箭,射箭,再射箭。加之蒙古弓好,輕鬆貫穿鎖甲。
也別說歐洲了,甚至漢人的騎射水平也不咋滴。大家還是習慣掄起大刀長矛勇猛衝鋒比較過癮。
蒙古其實也有重騎,但使用方式正好相反,他的重騎從來不是敢死隊第一波衝鋒用,他的重騎都是收割用。
所以看到了吧,對付蒙古軍隊的這種賴皮打法,最好的辦法就是深挖洞,廣積糧,高築牆。逼迫他打攻城戰和消耗戰。這個是蒙古軍隊不擅長的。
歷史上幾乎對蒙古的大捷都是城防保衛戰。跟這種賴皮對手打野戰確實勝算不高。
不硬懟,就是射箭,射垮你,射亂你,一亂就中我衝鋒過來弄死你。
歐洲有個君主曾經糾集了歐洲的騎兵精英,跟蒙古騎兵對決過,就是中了這種套路,被殺得慘敗。戰役名字我忘了,網上有,有興趣的自己搜搜看看。
善良之子86
當年
二戰前後
如果中國的領袖能夠保住外蒙不要告別祖國
中國人內心的自卑會減少一點。
丟失外蒙古就是漢族的恥辱
不能只罵滿族人丟失國土。
蒙古人曾經的西征史詩般壯麗
無法想象蒙古人的祖先那麼英勇強大
特別是廣闊的地域
極其多的民族
啟用不少色目人於自己的體制內
這是非常困難的。
蒙古人的文化需要進一步研究
我只知道成吉思汗只要10%的戰利品
就是說有福同享
漢族人文化與此不同。
元朝的老百姓稅負負擔只有明朝的六分之一
中央政府的收入主要來自國際貿易稅收
“自從來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漢族的政權成本偏高
以榨乾百姓血汗完成王朝使命
而且王朝的滅亡與財政困難正相關。
金帳汗國持續時間比元朝長得多
影響了那一片的審美
驛站系統
有些名詞來自蒙古語
現在克里米亞的韃靼族人屬於混血。
蒙古騎兵的大兵團作戰以及低成本補給
再加上白帳篷黑帳篷的的恐嚇
人才的吸納使用
語言系統的統一(這一點不知道怎麼做的)
蒙古人文化的凝聚力影響力
都是蒙古人西征南討的支撐力量。
透視線
四個字:風箏戰術。
蒙古人的秘密武器有倆,蒙古弓和蒙古馬。
蒙古弓是典型的複合弓,製作工藝複雜,維護也麻煩;但是性能優越,射程很長,並且體積小,便利在馬上攜帶。
蒙古馬也是一樣,雖然比較低矮,速度也不是非常快;但勝在對草料要求不高,耐寒耐疲勞,非常適合單人長途騎乘。
蒙古人的這些特點非常適合長途行軍。因為蒙古人本身就是遊牧民族,對他們來說,跨越中亞大草原不過是另外一種長途遷徙而已。而蒙古馬和蒙古弓,又不會因為長途行軍而產生太多的損失。所以蒙古人的兵力,並沒有因為長途行軍有很大的損害。
至於蒙古人打仗的時候,往往是帶上四五匹蒙古馬,然後裝載四五把蒙古弓和一大批箭矢。開戰之後,幾乎不接近對方,而在很遠的距離發射箭矢,當敵人靠近就驅馬遠離,如此反覆。偏生蒙古弓射程太遠,蒙古馬又太能跑,敵人追也追不上,打也打不著,還老被攢射,結果自然是在持久的野戰中被打的一塌糊塗。
來到歐洲和中東之後,蒙古人發現,自己是多麼的無敵:中東和歐洲的戰場主力,還是披重甲執重劍的騎士和步行騎士,機動性非常差。在他們看來,騎兵僅僅是一種用來衝鋒、破壞敵方隊形的兵種,而戰爭僅僅是發生在某個固定場地的對決。
所以,儘管身材有差距,但在武器裝備和戰術理念上比歐洲人強了太多了。蒙古人和歐洲人的戰爭幾乎是一個套路的一再翻版:騎士大軍氣勢洶洶地殺到,蒙古軍隊立即撤退,騎士在追擊一段時間之後力竭,但是蒙古人卻在一直不停地發射箭矢,最終騎士軍隊因為疲勞和恐懼崩潰。
大概就是這樣。身材,真的是戰爭中不太重要的因素。
敦復
主要是通過戰法的革新與應用。當時的蒙古軍的主戰力量是輕騎兵。這種輕騎兵以弓箭作為主要武器,通過騎馬跑動發射弓箭,在這種戰法當中,敵人的弓箭很難射中高速移動中的蒙古戰士,而蒙古軍的弓箭卻可以很大概率射中靜止中的敵人步兵或者移動笨重的敵人重騎兵。
當時歐洲部隊裝備的主要是重裝兵,包含重裝步兵跟重裝騎兵。重裝騎兵的戰鬥力非常強,衝刺起來沒人可以阻擋,是破步兵戰陣的利器,但是蒙古軍沒有步兵。蒙古人打仗就對你射箭,你一衝上來蒙古軍就從兩邊散開放你過去,然後從兩翼掠過發射弓箭射擊,等你掉過頭來繼續衝鋒的時候他又如法炮製。直到消滅了敵軍為止,往往是一場戰打下來就碰不到蒙古軍一根毛。
成吉思汗曾經在給自己義弟的講解這種戰法,特別提到運用騎兵選戰場的時候一定要給自己預留三倍以上的寬度,三兩成眾穿插遊離,絕對不跟敵人糾纏廝殺,這就是要跟敵人比速度,比箭發,比耐力。簡單的來說,就是打不過你我就跟你比快跑,快跑跑不過你就跟你你長跑,總之,揚長避短,總有一樣可以耗死對手的。歐洲重騎兵空有一身力氣完全發揮不出來用處。
其次,歐洲國家大多各自為戰,蒙古人在局部戰場上兵力佔優。在歐洲地區,重騎兵是貴族兵種,同樣少得可憐,往往有一支兩千人的重騎兵就是很強的武裝力量。而當時西征的成吉思汗軍隊有騎兵10萬人,最少的一次也有7萬人,幾萬人打幾千人本身也沒啥懸念。幹掉重騎兵以後,歐洲的重裝步兵在蒙古騎兵眼裡就只是肉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