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二戰的時候希特勒讓隆美爾全權指揮,打蘇聯能贏嗎?

喬治85744078


希特勒是戰爭狂人不假,但是他絕不是智商和情商低下的瘋子,納粹德軍在東線戰場跟蘇聯紅軍廝殺的都是功勳卓著經驗豐富的老將,後起之秀隆美爾去了算老幾?將一手快速提拔起來的“網紅元帥”派往蘇德戰場打仗這事,希特勒連想都沒有想過,因為無論是資歷還是能力,隆美爾根本不可能勝任。



隆美爾是1943年3月被希特勒召回德國的,美其名曰“養病”,其實是此時德軍在北非戰場大勢已去,弄不好愛將就被抓俘虜了。可是蘇德戰場大戰猶酣,如果隆美爾真有在東線扭轉乾坤的能力,希特勒為什麼讓他坐了大半年冷板凳呢?

即便是把板登坐熱乎以後,給他的職務也是西線的“B集團軍群”總司令一職,需要對付的是美英盟軍,而不是蘇聯紅軍,顯然,希特勒不看好他能在東線有什麼作為。

(克魯格元帥)

隆美爾在國防軍中的資歷和輩份太低。

雖然隆美爾1942年6月就晉升為陸軍元帥,但眾所周知,這裡面有一定希特勒拔苗助長的成分,政治因素佔據很大比例。我們不妨下回憶1940年法國戰役期間,德軍的作戰序列和隆美爾少將的隸屬關係。

隆美爾的第7裝甲師隸屬於A集團軍群(龍德施泰特)的第四集團軍(克魯格)之第15裝甲軍(霍特),法國戰役大獲全勝後希特勒論功行賞,龍德施泰特和克魯格晉升陸軍元帥,霍特晉大將(一級上將)軍銜,而隆美爾剛剛獲晉中將。到1942年斯大林格勒戰役時霍特還是大將,如果隆美爾元帥舞舞扎扎去了蘇德戰場指揮全盤戰事,這幫曾經的上級不得集體辭職啊?



(霍特一級上將)

隆美爾一直被東線國防軍將領所鄙視

東線戰場被德軍內部稱為“地獄”,戰爭極度殘酷,龍德施泰特、克魯格、古德里安這樣的名將,都因為撤退和抗命被解職過,包括利斯特、克萊斯特等元帥莫不如此,他們在東線苦苦支撐,每天被希特勒罵的狗血淋頭,而隆美爾卻在北非兩年多連蹦四級,這些將軍心裡豈能平衡。

估計他們早就私下抱怨過,你隆美爾來東線試試?you can you up!隆美爾後來在西線的兩任上級龍德施泰特和克魯格,都是在東線被免的,在法國看見隆美爾氣就不打一處來:“你指揮過比一個師大一點的部隊嗎”?軍中是講資歷的,在他們面前,隆美爾也得憋著。



隆美爾根本不具備絲毫與蘇軍作戰的經驗

隆美爾沒有參加波蘭戰役,那會他還是負責希特勒安保的“大本營”警衛指揮官,雖然在法國戰役中作為一名師長表現出色,但隨即就被派往北非戰場,跟英聯邦軍隊和美軍都有交手,但根本沒有跟蘇軍的作戰經驗。在筆者看來,僅就陸軍戰鬥力而言,二戰時期的英軍比毛子軍隊至少差了兩個段位。

所以希特勒的任命是有道理的,既然隆美爾熟悉英美軍隊和作戰方式,就應該去“大西洋壁壘”準備對付肯定要來的兩棲登陸,至於東線還是算了,搞不好就得把這位“直升機幹部”打回原形,在1943年,希特勒還是非常信任和寵愛隆美爾的,輕易不會讓他冒這個風險。



隆美爾的特長不適合1943年的東線戰場

到1943年以後,納粹德軍在東線已實際喪失戰略主動權,雙方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戰線,基本沒有了戰爭初期的大縱深大合圍機會。一直爭取東線指揮權的曼施坦因元帥,就非常排斥希特勒的“靜態防禦”戰法,而力主進行機動防禦,最終矛盾加劇被希特勒給擼了(法國戰役期間曼施坦因是軍長,級別仍然高於隆美爾)。

我們知道,隆美爾“沙漠之狐”的稱號,來自於他善長快速的機動作戰,無論是長距離奔襲還是撤退,都以運動戰為主。既然曼施坦因的機動防禦理論都不能被希特勒所接受,隆美爾的作戰特點更是無從發揮,而讓他去打陣地戰的話,阿拉曼輸給菜雞蒙哥馬利就是最好的證明。

他去了幹嘛?他去了能幹嘛?

(曼施坦因在東線戰場)


度度狼gg


一場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太多了,它不止關係到軍事因素,還有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等。但是僅從軍事角度而言,由隆美爾代替希特勒指揮東線戰事,確實會給東線戰場的局勢帶來根本性的變化,至少是好的一面的變化。

希特勒和隆美爾究竟有何不同呢?隆美爾是一位真正的懂軍事的將領,從其在法國戰役和非洲戰役中的表現來看,隆美爾是一位優秀的裝甲兵將領,尤其擅長機動作戰。而希特勒並沒有接受過體統的軍事教育,也沒有任何指揮經驗,他在一戰中連低級軍官都沒有做過。這意味著希特勒缺乏基本的建立在經驗基礎上的軍事能力,儘管他擁有一些“軍事直覺上的天賦”,但是無法彌補他基本軍事指揮能力的缺乏。這也是為何希特勒總是從戰爭經濟的角度來思考戰略問題,而不是軍事角度,說白了他不懂。



所以如果隆美爾負責指揮東線戰事的話,最大的改變就是一切戰略問題都以軍事上的獲勝為基本出發點,而不是希特勒的戰爭經濟角度和政治角度。例如在1941年的基輔和莫斯科問題上,隆美爾會毫無猶豫的選擇莫斯科,力求在冬季到來之前同蘇軍在莫斯科決戰,佔領這個交通樞紐。在將蘇軍戰線分割為南北兩段時,再回過頭來對付波羅的海三國的蘇軍或者南翼的蘇軍,擇其弱者而進攻。


由隆美爾指揮東線的另外一個重大改變就是作戰方式的改變,隆美爾是裝甲兵將領,深諳機動作戰的優勢所在,他無疑會大大加強對裝甲部隊的正確使用,不會採用希特勒的“硬性防禦”的策略。機動作戰是德軍最為擅長的,所以隆美爾接管東線指揮權雖不能說一定取得最後勝利,但是顯然蘇聯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至於說隆美爾本身的軍事能力,尤其是其戰略指揮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說隆美爾是“戰術上的巨人,戰略上的矮子”的人都是沒有深入瞭解隆美爾的人,他的軍事才能令人歎服!


戰略論


國內媒體經常見到這樣一句話:決定戰爭成敗的不是先進的武器,而是人,人才是戰爭的根本。

這句話放在鴉片戰爭以前的中國,無疑是正確的,打仗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兵多將廣,糧草充足,加上一兩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謀士,就是打勝仗的標配了。

諸葛亮等人能在歷史上佔據一席之地,靠的就是這種觀念。

但對著近代工業革命的變化,以及戰爭觀念的變革,老傳統變的越來越不適用。

就拿上世界50年代的朝鮮戰爭來說,志願軍以數倍的兵力硬抗美軍先進裝備,雖然在戰略上取得了一定勝利,但卻是以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物資損失換來的,如果是全面戰爭,肯定是後繼乏力,無法維持。

《亮劍》中的李雲龍、丁偉、孔捷曾對此有一段精彩的論述:以前以為美國士兵都是少爺兵,不能吃苦,不能打仗,交手以後才知道美軍士兵素質很高,空軍海軍陸軍的協同作戰出神入化。

三位老兵的感悟可以看做是先進軍事理念對傳統軍事理念的巨大沖擊,打戰不再是一人一隊,也不是一時一事,一個點子可以逆轉乾坤,而是涵蓋陸海空天軍事經濟情報人員素質等綜合實力的競爭,缺一不可。

隆美爾與曼施坦因、古德里安並稱為“德國三大名將”,在北非戰場大放異彩,就連他的對手也對他的指揮才能讚譽有加。

丘吉爾曾在一次演講中講道:“儘管我們在戰爭中互相廝殺,但請允許我說,他是一位偉大的將軍。”

據此有好事者推斷,如果隆美爾指揮東線作戰,是否可以虎口拔牙,逆轉乾坤。

這一推斷顯然陷入了傳統的軍事理念思維方式,片面誇大了指揮員的作用,忽視了決定戰爭勝敗的其他因素。

作為二戰名將,隆米爾還有一個稱呼:戰術上的巨人,戰略上的矮子,用以形容他只會考慮戰場上的變化, 對於間接影響戰爭的因素,或者戰略方向缺乏判斷力,不適宜作為統帥。

這種說法並非毫無依據,隆美爾的大部分功績都來自北非,而他在北非指揮的兵力有限,戰役規模也不能與東線相比,不同環境不同的對手,拿來做比較,並不適宜。

同時代的另一位名將-曼施坦因倒是可以做個參照物。

作為北方集團軍群的主要指揮官,曼施坦因的綜合實力還在隆美爾之上,但他面對上下一心兵多將廣的蘇聯同樣沒辦法,縱然在哈爾科夫戰役和刻赤戰役獲勝,卻依舊被蘇聯源源不斷的兵力打的他喘不過氣來。

不僅如此,蘇聯糟糕的天氣,惡劣的交通以及督戰隊威嚇下生死置之度外的蘇軍極大震撼了滿是騎士精神的德國將官,他們口頭上鄙視崇尚蠻力、缺乏技巧的俄國人,但在戰場上卻無能為力。

一力降十會,縱然換了隆美爾,也是一樣的結局。

當然,隆米爾做為一個純軍事家,可能不會像希特勒那般過度考慮政治經濟因素。例如在東線作戰開始後,不執著於殲滅烏克蘭的蘇聯西南方面軍,而是早日集中兵力圍攻莫斯科,也許戰役的結局會有變化。

但這種假設是建立在蘇聯按部就班的基礎上,要知道,即便是基輔戰役,也是因為斯大林剛愎自用,不聽從參謀長朱可夫的建議,才造成了無可挽回的潰敗,如果德國選擇了變化,蘇聯同樣會有應變。

再遠一點,拿破崙的軍事實力比之隆美爾如何?不是同樣也敗在莫斯科城下。



日慕鄉關


二戰時希特勒讓隆美爾全權指揮的話,德國會失敗的更快。

從隆美爾在一戰和二戰的表現來看,是一個不錯的軍、師級指揮官,擅長快速攻擊,把握機會,創造了不少出色的戰績,但是他的缺點也非常明顯:

首先,隆美爾缺乏戰略眼光。

隆美爾是個不錯的軍、師級指揮官,但是也僅此而已。希特勒把隆美爾派到北非。僅僅是希望幫助意大利人穩定局面。實際上北非除了事關英國和意大利的顏面之外,在當時毫無戰略意義。英國的地中海航線在意大利參戰以後,已經基本放棄使用,連駐埃及英軍的補給都是從好望角經紅海運到埃及。而且當時中東的時候也集中在基爾庫克、阿巴丹、阿瓦士等地,在北非和埃及除了尼羅河三角洲的糧食外,沒有任何有價值的資源。在北非投入太多力量毫無意義。

但是隆美爾為了個人榮譽,不顧德國參謀部的警告,一再擴大戰爭規模。有些人覺得非洲軍的規模並不大,但是非洲軍的新式坦克數量比例超過了東線,而且為了給非洲軍運送物資,非洲軍的汽車幾乎的東線四個坦克集群的汽車總數差不多。耗費了巨大的資源,僅僅是為了獲得隆美爾的個人榮譽,這樣的人放在最高指揮官的位置上,只能是災難。

其次,隆美爾缺乏大兵團特別是戰略指揮的經驗。

隆美爾實戰指揮最大規模的部隊不過是非洲軍團,他之前的戰績大多是指揮師以下的部隊擔任突擊任務,而不是把控戰略全局。而且即使是指揮非洲軍團的時候,由於北非除了沿海有少量公路外,其他內陸都是無邊的沙漠,因此戰鬥是侷限的海邊的,隆美爾並不需要考慮各條戰線的配合。

而蘇德戰場不一樣,從列寧格勒到黑海,雙方的戰線長達4000多公里,雙方參戰部隊數以百萬計,戰線錯綜複雜,這不是一個毫無經驗的軍官能指揮的。

第三,隆美爾不重視後勤,這在蘇德戰場是上非常危險的。


在北非戰場的時候,由於缺乏足夠的港口,而且缺乏鐵路,所以無法支持隆美爾的進攻計劃。儘管後勤部門一再警告隆美爾,繼續進攻後勤將無法保證時,隆美爾卻毫不在意,除了一再提出根本無法滿足的要求外,並不考慮如何去解決問題,最終遭到了失敗。

而蘇德戰場的後勤補給要比北非複雜的多,面對的敵人也兇猛的多,一個不重視後勤的指揮官是無論如何都無法取得勝利的。



不沉的經遠


文史頻道第37期之沙漠之狐


蘇德戰爭是二戰歐洲的主戰場,希特勒和斯大林的對決,至今讓史學家們津津樂道。

許多的學者認為希特勒對蘇聯作戰失利,是因為惡劣的氣候和補給問題。


在筆者看來,是因為缺乏一個優秀的指揮者。

那麼如果讓隆美爾指揮對蘇作戰,他能夠帶領德國軍隊獲勝嗎?

答案是:可以。

隆美爾在北非戰場上的表現,大家有目共睹。

在意大利軍隊被打崩盤的情況下,隆美爾指揮的德國軍隊在北非戰場上,所向披靡,戰無不勝,被英國人稱為“沙漠之狐”。

隆美爾是一個非常狡猾的人,他的作戰方法和中國的游擊戰有相似之處。

第一,利用優勢地形,採取迅速的行動打敗敵人。

第二,善於偽裝自己,打敵人以出其不意。

第三,不會腦子發熱和對方拼消耗,打陣地戰

這些性格讓隆美爾指揮的北非軍團,在非洲戰場扭轉了頹勢。

如果把隆美爾調到蘇聯前線,指揮500多萬的軍隊,他的作戰方法應該不會那麼僵硬。

他會派出先頭部隊偷襲莫斯科,如果進展順利他會讓大部隊跟進。

如果戰爭受挫,他不會和蘇聯拼消耗,因為在他看來,德國的補給線太長,而蘇聯可以就地補給。

隆美爾在北非的戰術,在蘇聯方面會有所體現。


他不會允許自己的士兵,在環境惡劣的蘇聯長久作戰。

隆美爾的性格會集中優勢兵力,對蘇聯的莫斯科進行進攻。

三路出擊在戰場上,並不是最佳選擇。

所以說,隆美爾如果全權指揮,打贏蘇聯還是很有機會的。

—End—



文史頻道


換成隆美爾指揮,德軍勝利的可能更大。如果真是他指揮,那麼蘇德戰場所有的戰略指揮都會被改變。很多人認為,拿下莫斯科蘇聯就頂不住了。但是,我告訴你,不可能的。莫斯科一旦被攻破,那麼駐守在城裡的蘇聯軍民就會和德軍打起巷戰,慘烈程度絕對不亞於斯大林格勒。就算淪陷,蘇聯還有大後方,中間有烏拉爾山脈阻擋,德軍無法輕易過去。但是,斯大林格勒、庫爾斯克要是有了隆美爾絕對不會敗得那麼慘!

如果讓我選,那麼隆美爾為東線總指揮,曼施坦因為參謀長,分為ABCD四個集團軍群。A集團軍群,總司令倫德施泰特;B集團軍群司令,總司令古德里安;C集團軍群,總司令維茨勒本;D集團軍群,總司令布勞希奇。


德國沙漠之狐隆美爾


戰爭從來不是一個人能夠主導的。



首先,在1944年,不管是誰去指揮德軍,都不可能贏了。

再說隆美爾,隆美爾一向都被批評為”戰術上的天才,戰略上的矮子”。我之前仔細看了一下絕大多數的觀點,大多數都是這麼認為:

(北非德軍一開始的裝備不比法國時好多少,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後扔得不到升級,圖中是隻裝了一門37短管炮的三號坦克)


......希特勒在將隆美爾派到北非之前,明確說明只是希望牽制英法軍隊,給他的部隊也不過是一個裝甲師和一個輕裝甲師。但是隆美爾擊退了英軍的追擊後,擴大了戰事,不僅讓德國在北非投入更為龐大的軍力,一昧地窮追猛打還加重了補給的壓力,為日後德意軍隊的困境埋下伏筆......



其實說實話,我認為這麼說是非常有失公允的。而恰恰相反,在很多人眼中無足輕重的北非和地中海,卻是極其重要的。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當軸心國失去了北非後,下一個目標就是意大利和西歐。

當然更為重要的就是,一旦德意徹底拿下北非,不僅可以有機會將直布羅陀和蘇伊士封鎖,切斷英國與亞洲和非洲殖民地的聯繫,還可以進軍中東,拿下豐富的油田。

而事實上,這些東西早已經在隆美爾的手稿中預料到的。隆美爾是最早認識到地中海對德國的重要性,以及大西洋海戰和戰略轟炸的重要性。



(英國著名戰略家哈特,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英國著名戰略家利德爾哈特就很早承認,隆美爾是一個極具戰略天賦的人。從現在來看,隆美爾這方面的天賦,還是淹沒在他的戰術之下。



所以有時候在看到對他戰略上的批評的時候,我會比較可惜隆美爾在法國之後,就沒有勝任更重要的職務。他沒有到參謀總部,沒有去蘇聯指揮作戰,也許到時候他能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隆美爾幾乎拿下了埃及以西的所有北非土地)

至於他能不能幫助德國贏得對蘇戰爭,我認為不行,因為古德里安,曼施坦因等人的前車之鑑已經證明了,在希特勒直接干預之下,這些極具才華的軍人,有時也無法發揮他們的真正實力。

(1944年,隆美爾被派往次要的西線,去修築大西洋壁壘,在他上任的幾個月時間裡,脆弱的大西洋壁壘才有了質的飛躍)


視聽團仔


隆美爾是戰術上的巨人,戰略上的矮子。如果他指揮台風,按照隆美爾的戰術,他會出一支奇兵,直接在八月份奇襲莫斯科,但是如果奇襲不成功,被蘇軍前後夾擊,那麼這支奇兵會全軍覆沒。如果奇襲成功,再與前方德軍一起合圍蘇軍,那麼就不會有後來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和庫爾斯克戰役,隆美爾會指揮他的裝甲部隊在休整後往東進發,這時,烏克蘭已經是納粹德國的糧倉,整個莫斯科以東都是納粹德國的後方,隆美爾會派遣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攻打高加索,奪取蘇聯的油田。接著會攻佔中東,給予中東的英軍毀滅性打擊。這時,鄧尼茨的狼群在大西洋給英國造成了嚴重損失,英國在中東和大西洋的失敗使丘吉爾下臺,新政府主張議和。納粹軍隊進駐英國,控制英國的殖民地。隆美爾的裝甲部隊會行進的非常快不到一年徹底佔領蘇聯,。


陪伴Loveflower


隆美爾軍事才能被高估,作為計算型將才,知己知彼是成功的基礎,而遇到計算型加消耗型選手就會力不從心。而且東線打得不算差,只是在消耗中磨平了士氣,在計算上越來越算不準蘇軍的預備隊和武器裝備。

當你準備拿掉沙盤上的坦克集群時,其實那不過是些先頭部隊,而蘇軍靈活的火炮運用能力又常常讓德軍防不勝防。

甚至後期還漸漸喪失了空中優勢,對於什麼都不佔優的軍隊來講,僅靠計算能力的高級參謀將軍是改變不了命運的。

那麼善於不按套路出牌又擁有強大戰爭實力的巴頓或可一試,但遇到朱可夫、科涅夫、羅科索夫斯基、華西列夫斯基,以及協同日漸嫻熟的蘇軍,也不會有太大的差異。畢竟承受能力蘇聯要大一些,而且挺過來的蘇軍視野寬闊,只要有一點軟肋,就可能被包圍、分割。這種快速大縱深包圍學習了德軍戰術,並結合自身武器改造,應該說是達到了巔峰。畢竟真正的機械化軍也就蘇聯人真正實現過,消耗起來其他國家還真無法比得上。性能好的價格貴產量低,產量高的又打不過人家。人家坦克農民稍微練習就能從拖拉機手變成乘員,幾個小時訓練就能射擊開炮。

德軍失敗是不清楚敵人的重建能力與反抗意志也不清楚自己的承受能力,嚴重低估對手創新實力,你有世界上最好的參謀部又有什麼用?希凱申喜歡免費包郵,送人頭是常事。


maxskill


你在開玩笑吧?隆美爾的軍事才能能比得上曼施坦因嗎?戰爭不能速戰速決的結果就是進入雙方拼國力的階段,一個德國,能拼過美國加英國加蘇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