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回乡偶书》是古绝还是律绝?

巴湘人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共有两首,都不是律绝。

贺知章的一生官运亨通,寿长体健,算是诗词史上不可多得的顺达人士。所以他的诗作开朗清新,朴实无华,少有雕琢。他是陈子昂同时代人,却经历了李白、杜甫、王维、宋之问等诗人的大爆发和近体诗规范时代。当格律体成型的时候,虽然立刻得到上层文人的喜爱和推广,但是作为这一过渡时期的诗人,古体诗和近体诗同时创作基本上是以习为常的事情。李白虽然也写七绝,但是歌行体成就更大。

他们裹挟在诗的格律进化历史中,并不自知。所以,那个时期的绝句也都是从古绝开始往律绝进化,不合格律是常有的事情。后人为了方便分类,还特地为他们的诗创造出“折腰体”之类的名词。

但是宋以后,到今天,我们就可以凭着平仄格律关系很简单地判断出古体和近体。一是因为现今格律早已标准化,基本上不会有异议。顶多也就是“折腰体”到底算近体诗还是古体诗之类的问题。这个其实问题不大,大家求同存异就好。

来看《回乡偶书》之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我们标出首句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按照首句平仄推出整首诗的平仄关系,如果符合就是律绝,如果不合即是古绝。这是首句仄起押韵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有朋友一定要说了,用普通话来论平仄,这是错误的。那你告诉我初唐这些字怎么读啊?千年下来,字的发音肯定变化很大,但是音调变化相对要小些。而且按照这些朋友的思维,那就什么都不用做了,反正是错的,等到哪天时光机发明了,我们再来看这首诗是律绝还是古绝?

以上是题外话。

我们标出《回乡偶书之一》的平仄,看看和七绝仄起押韵格式是否相符合: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七言近体诗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就是在奇数字位置有些是可平可仄的。所以我们看到第二句第三字“无”发平音是没有问题的,前两句是合律的。后两句上下是相对的,同样第三字发音相反我们不用管,但是后面三字出句“平平仄”变成了“仄平仄”,对句“仄仄平”变成了“平仄平”,这样是否有问题?

这其实是没问题的,对句“平仄平”可以看做是对这一句首字发仄音造成整句孤平(仄仄仄平仄仄平——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音)的拗救,同时也救了出句“仄平仄”。

所以这首诗的是符合近体格律诗七绝仄起押韵格式变体的。

等等,第一句话不就说这首诗不是律绝吗?

这是因为另外一个原因。韵脚“回”、“来”在平水韵中是“十灰”部,而读音更像的“衰(cui)”却属于“四支”部。也就是说,按照平水韵来说,这三个字不押韵!如果是第一字不押韵,还说得过去,那叫做“孤雁出群格”,而这里是双数句尾不押韵。这肯定是出律。

所以,完全可以断定这就是一首七言古绝,简称七古。

再看《回乡偶书》之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照例得出首句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注意'“别”字为入声字,发仄音。这也是仄起押韵格式(首字不论),平仄关系和上一首诗应该是一样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再标出全诗实际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首先,这里二三句失黏了。如果只是二三句失黏,还可以判断为折腰体,但是我们看三四句的第六字都发平声,这就是很明显又失对了。既失黏,又失对,完全出律。

别的都不用看了,这首之二也是古绝。

所以,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共有两首,都不是律绝。

当然,这并不影响都是好诗。只不过是我们把它划分在古体诗中的古绝而已。

贺知章绝不会想这么多。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贺知章这老头,在大唐算一幸运之人:书读得好:中进士,当状元。官做得大(三品),且顺。寿延还长。当然诗也写得棒。其人还是发现天才李白,惊为“谪仙”的伯乐呢。

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不知者很少吧?其文:

少小离家老大回,(仄仄平平仄仄平)

乡音无改鬓毛衰。(平平平仄仄平平)

儿童相见不相识,(平平平仄仄平仄)

笑问客从何处来。(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首传咏千年,几乎家喻户晓的唐诗,用几近白描的笔法,活泼诙谐地展现了一幅老翁归家图。

从韵律上讲:此为七言古绝,为仄起平收(首句押韵)式,非格律七绝。

主要是该诗用韵。回、来为平水韵上平十灰部。(律绝诗正格都押平声韵)但第二句末“衰”字,无论读摔或摧,仍属平水韵上平四支,亦为换韵,此算出韵,因律绝应押同部韵脚。(近体诗之律绝首句可借邻韵,称“孤雁出群格”除外)

从平仄上讲,倒符合律绝之粘、对要求。先说对:即除尾字外(平收式),从奇句到偶句,其逢双字处(单处一般平仄不论)平仄应相对立(反)。

此诗中:小对音、家对改、大对毛。余之如是。

次说粘:即从偶句到奇句,其逢双字处(单处平仄可不论)平仄应相粘住(同)。

本诗里:乡对童、改对见、毛对相。余之如是。

至于第三句之“不相见”,为仄平仄,(此在律绝转句中常见)正格为平平仄,但第四句之“何处来”为平仄平,正格当仄仄平。恰是这般小拗救亦合格律。

还有:绝句不强调对仗。即可对可不对;可对首联或尾联;还可全对仗。(如老杜之“两个黄鹂对一行白鹭”那首)

愚从用韵、平仄讲,贺知章之《回乡偶书二首.其一》,疑为最接近于近体诗格律的一首古绝,但非严格意义上的律绝。个见,恐有误,请朋友赐教。


曼德罗


少小离家老大回/仄仄平平仄仄平(替)(韵)

乡音无改鬓毛衰/平平平仄仄平平(对)(韵)

儿童相见不相识/平平平仄仄平仄(粘)

笑问客从何处来/仄仄仄平平仄平(对)(韵)

显然,这是一首律绝!关于这首诗,头条里就有很多的讨论文章了,多的不想重复,强调一下几点应该注意的地方:

1,识:多音字。古音(按《平水韵》)为入声(相识)和去声(标识),今音(按普通话)为二声(相识)和四声(标识)。所以,诗中“识”,为仄声(入声,仄)。

2,“儿童相见不相识”:不,宜平而用仄,小拗。可救可不救(本首诗中已在对句相救——见后述)。

3,“笑问客从何处来”:何,宜仄用平,起到两个作用。一是,本句孤平自救:在“(仄仄)平平仄仄平”格式中,若宜平的第三字用了仄声,则形成“(仄仄)仄平仄仄平”,犯了孤平(除韵脚外,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且与韵脚不相连)之忌!在此情况下,为了合律,将宜用仄声的第五字改用平声,——孤平自救!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的合律的格式!二是,救上句(出句)的小拗!

4,此诗押十灰韵(《平水韵》)。按现在普通话“回”与“衰、来”已不押韵。

5,贺知章活了八十多岁,大致初唐四十年,盛唐四十年(大致按公元700年为界,前初唐,后盛唐)。盛唐为格律诗定型时期。所以,他的诗应该很大程度上参与了格律的探讨和确立。


普穑斋


我觉得这首诗应该算是古绝吧,因为他的格律没有律绝那样严谨,很自由奔放。平仄不需要太工整。

少小离家老大回(仄仄平平仄仄平),

乡音无改鬓毛衰(平平平仄仄平平)。

儿童相见不相识(平平平仄仄平平),

笑问客从何处来(仄仄仄平平仄平)。这首诗是没有平仄规律可循的。

律绝,应该是前后对仗工整,字有定音。上下句应该平仄相对。有固定的训韵脚。比起古绝来有一定的韵律。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或【平仄平仄平平仄】

【仄平仄平仄仄平】。就说这些吧。

因本人才疏学浅,对这些东西也只知皮毛而已,所以胡乱写了几句,也不知道说的对不对,还望海涵,不对的地方还望指正!!!


乐乐天香


少小离家老大回,(仄仄平平仄仄平)

乡音无改鬓毛衰。(平平仄仄仄平平)

儿童相见不相识,(平平仄仄平平仄)

笑问客从何处来?(仄仄平平仄仄平)

我们知道,格律诗一般有四种句式:平起、首句入韵,平起、首句不入韵,仄起、首句入韵,仄起、首句不入韵。以两个字为一个节奏单位,第二个字是节奏点,所以古人说不在节奏点上的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拘,节奏点上的二、四、六字,平仄必须严明。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单独为一个节奏单位,如果是平声入韵的,就叫韵脚。吟诗时,一般平声较长,仄声较短,但有区别:同为平声,不在节奏点上的略长,在节奏点上的较长,韵脚最长;同为仄声,不在节奏点上的不延长,在节奏点上的略为延长。

贺知章《回乡偶书》是一首仄起式首句入韵的七言律绝,吟诵节奏上要注意“平长仄短”的基本规律。第一句“家”是平声,又是节奏点,应拉长;“回”是韵脚,更应延长。第二句“音”“毛”为平声,又都是节奏点,应延长;“衰”是韵脚,更应特意拉长。第三句“童”“相”都是平声,是节奏点,应延长;末尾“识”字,按现代汉语是平声,在古代却是入声,属仄声,也不是韵脚,所以不宜拉长。第四句“从”是平声,是节奏点,应拉长;“来”是韵脚,又是全诗的最后一个字,故更宜吟得悠远绵长。

简而言之,古诗吟诵时,一般以两个字为一组,第二个字若是平声就吟得较长,每一句的韵脚就吟得更长;不是这些点上的平、仄声或这些点上的仄声,就吟得短些。当然,我们不能机械地照搬照套,不然就会把“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类诗句读破。


初夏染指忧伤151113280


显易而见是古绝!

但这并不影响这首诗的美,相反其意境更加深厚。因为诗人用正常的思维去组词,更加生动。

如果诗人为了追求格律而不得不去组列一些超出正常思维的词句,就会给人以青涩的感觉。



贺知章的这首诗是属于“七言律绝”!而非古绝。


西乡艺人


应该是律绝,它是截取七律的头尾两联,所以没有对偶句,很正常。


邦训


我没他们(老师)的字句,仄律水平高,记不准,凭感觉是古绝,符合我作为,重意境而非引经据典,及非常用字表述之,🙌🙌


勇敢608


是律绝。三句虽拗,四句补救,故律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