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2S35“联盟”SV自行火炮(上)

研发背景

1940年末至1950年初,苏联进行了多个能够执行支援任务的新型自行榴弹炮的研制工作。遗憾的是,1955年根据赫鲁晓夫的指示,停止了大多数自行火炮的研制。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认为,以前由火炮承担的任务,可以借助火箭弹或核武器来解决。尽管地区武装冲突的经验显示,有时利用火炮执行打击任务占对敌火力打击任务的70%。


俄罗斯2S35“联盟”SV自行火炮(上)


赫鲁晓夫下台后,苏联恢复了自行火炮的研发工作。此时,美国能够发射0.1千克核弹的105毫米M108自行榴弹炮和155毫米M109自行榴弹炮已经开始装备部队。英国和法国也研制了类似的155毫米口径自行火炮。为了改变火炮落后于北约国家的现状,苏联在1967年正式开始新型122毫米和152毫米自行榴弹炮的研制工作。于是,可发射核弹的122毫米2S1“石竹”自行火炮(用于替换122毫米M-30和D-30牵引榴弹炮)和152毫米的2S3“金合欢”自行火炮(用于替换152毫米МL-20、D-1和D-20牵引榴弹炮)于1971年装备部队。

上世纪70年代中期,西德、英国和意大利开始利用身管长39倍口径(M109自行火炮身管长为28倍口径)的155毫米FH70牵引榴弹炮研制SP70新型自行火炮。该新型火炮系统能够在24千米距离内发射杀伤爆破弹,在30千米距离内发射底部排气杀伤爆破弹,从而使北约国家的部队能够实践“从第二梯队作战”的理论,并确保对苏联火炮的优势。上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对M109自行火炮进行一系列的改进以提高其战斗性能。1983年身管长39倍口径的155毫米M109A3自行火炮开始投入生产。

1988年南非开始生产身管长45倍口径的155毫米 G6轮式自行榴弹炮,该炮发射底部排气杀伤爆破弹的最大射程达50千米(德国PzH2000火炮的射程为56千米)。南非G6自行榴弹炮的特点是:采用了模块化发射装药,可最大限度地装满容积为23升的药室。与此相较,当时俄罗斯的152毫米自行火炮药室的最大容积不超过19升。

应该指出的是,早在1971年,苏联莫斯科第3火药中央科学研究所就在“发展”科学研究工作框架下进行了122毫米和152毫米榴弹炮发射装药药包方案的研究。尽管取得了良好成果,但第3火药研究所的最终报告还是提出“为榴弹炮进一步进行药包式装药研究是不合理的”这一结论。主要原因是当时还没有出现制造可靠而安全的硬质药包装药以及安全而有效的药室点火系统的技术解决方案。据火炮系统的研制者说,还有一个原因是军械库中保存有大量的药筒式炮弹。


俄罗斯2S35“联盟”SV自行火炮(上)


在北约国家研制和改进的自行火炮性能提升的情况下,苏联研制出了身管长47倍口径的152毫米自行榴弹炮2S19“姆斯塔”S,该炮于1989年装备部队。2S19“姆斯塔”S自行榴弹炮的性能实际上与其他国外大多数同类产品相当,而在像从行军状态转换至战斗状态或从战斗状态转换至行军状态的时间上以及射击效率方面则大大超过了世界上的大多数产品。

上世纪90年代,北约各国开展了增大155毫米自行火炮射程的研发工作,并为其制订了新标准。新标准规定155毫米自行火炮发射杀伤爆破弹的最大射程达30千米,发射底部排气杀伤爆破弹的最大射程达40千米。为了摆脱俄罗斯自行火炮落后于北约国家火炮的局面,俄罗斯开始着手研制新的改进型2S19自行火炮。但由于当时复杂的经济局势以及俄罗斯国防工业体系的崩溃,该项研究工作并未顺利完成。俄罗斯仍处于自行火炮落后于(首先是在射程方面)国外同类产品的局面。

21世纪初,俄罗斯重新启动了未来自行火炮的研制工作。由于世界自行火炮实际上是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因此俄罗斯在研制新型火炮时,除致力于提高射程、射击效率和火控自动化程度外,还优先致力于缩短单个自行火炮以及火力排或火力连完成射击任务的时间。由于缩短了炮兵分队置身射击阵地的时间,这首先提高了炮兵分队的战场生存能力。2002年初,在总设计师阿纳托利亚·罗戈夫的领导下,俄罗斯“海燕”中央科学研究所设计出了152毫米双管未来多功能战斗模块。根据方案研究结果,俄罗斯决定在两年内研制并生产新型火炮试验样机。

2004年9月,火炮台架试验结果证明原结构方案的正确性。因此决定在乌拉尔运输车辆制造厂生产这种用双管火炮取代2A64榴弹炮的2S19自行火炮。该样机通过了初步试验,试验验证了未来自行火炮装弹机结构的工作性能。其提升的可与某些齐射火箭系统相比的射击效率,证明了安装双管火炮的合理性。同时双管自行火炮的外廓尺寸和质量与通常的自行火炮相比增量不大。此外,由于缩短了完成射击任务的时间,因而确保了自行火炮作战效能的提高。


俄罗斯2S35“联盟”SV自行火炮(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