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思維的差異——理性與知覺

東西方思維的差異——理性與知覺

分析思維和感性思維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分析思維是基於概念和邏輯的分析。這種分析是從局部開始的,只要有了初始條件就能夠推理出最終的結論,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所以,通常我們又將這類思維稱為理性思維。而感性思維則是基於感性知覺和對系統的冥想。這種思維是從整體的自洽出發,所有的局部特性都必須滿足整體的自洽,而滿足整體自洽的系統或理論並不是唯一的。這種思維沒有理性的分析過程,具有一定的主觀能動性。

分析思維起源於古希臘的形而上學,強調分立的概念和局部之間的邏輯關係。比如,在古希臘時期,泰勒斯將萬物歸結為水,阿那克西美尼提出世界萬物的本質是氣,畢達哥拉斯認為世界的本質是數的和諧,赫拉克利特認為世界是由火組成的,而留基伯則認為世界是由基本的結構單元——原子構成的。上述這些人都是古希臘時期的學者,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思維特點,就是將整體歸結為局部,用“一”的存在及其性質來邏輯地推論和說明“多”的存在與特性

東西方思維的差異——理性與知覺

比如,亞里士多德提出了四因說,他認為現實世界的各種現象都可以由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和目的因等四種不同的原因分別予以說明。實際上,亞里士多德是將世界的本質歸結為四種不同的原因,並認為由此出發可以解釋整個世界。對於亞里士多德來說,具體的原因比整體的自洽更為重要和本質。1000多年後,在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經典力學的建立及其獲得的巨大成功,使分析思維的發展達到了頂峰,由此形成了機械的世界觀。因此,我們把理性的分析思維又稱為西方思維。

感性思維起源於印度的宗教,具有濃厚的神秘色彩,強調系統的自洽。比如,印度教認為“梵”是終極的實在,“梵”是所有事物的精髓和本質,是無限的,超越了所有概念。“梵”既不能以理智的方法來理解,也無法用語言進行恰當的描述。又比如,佛教認為“空”是實在的精髓和本質,是一切生命之源和一切形式的實質。在這裡,“空”並不是無,而是用“空”來超越一切有形的事物,即超越各種具體的物質、事件以及用語言來描述的理性思維

。再比如,中國的道教認為,“道”是無法定義的終極實在。“道”具有內在的運動特性,是宇宙的本質和過程。“道”是無所不在的,世界上的一切存在及其變化都是由“道”決定和支配的。由於這種感性思維基本上都是在東方國家建立和流行的,所以人們習慣上將這一類思維統稱為東方思維。這種思維的最大特點就是從系統的整體出發,強調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滲透和相互轉化。

中國的道教認為,世間的一切事物都可以被劃分為陰陽兩種不同的類型。例如,男人、太陽、土地和白天為陽,女人、月亮、河流和黑夜為陰,而各種事物的發展和變化都可以藉助陰陽兩極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來予以說明。太極圖便是這一思想的集中反映,如圖所示。

東西方思維的差異——理性與知覺

反映中國道教思想的太極圖

圖中黑白兩色分別象徵著陰陽兩種不同的勢力。根據圖形我們可以看出,它們並不是靜止的,有一個由小變大和相互轉化的過程。根據物極必反的互動思想,當黑變得最大時,白就在黑中開始孕育,產生出一個白點;同理,當白變大時也會走向其反面,產生出一個黑點。這種辯證的思維適用於對系統的描述,而西方形而上學的思維適合於對局部的把握。

雖然,在東方人的宗教哲學中也具有把世界歸一的傾向,但它們作為歸一的“梵”、“空”或“道”和西方人作為歸一的水、火或原子有著本質的區別。東方思維的“一”是從整體的角度出發,並不是一個固定的“一”,其與各種事物之間的聯繫沒有固定的形式和限制,具有更為廣泛的內涵和可塑性。例如,中國古代的元氣說,通過其聚集與擴散這兩種不同的形態,來說明世間萬物。在此,元氣說既體現了事物的統一性,又沒有凌駕於其他事物之上的絕對的“一”。反之,西方思維中的“一”總是從局部的角度出發,強調由局部形成整體的必然性和確定性。

東西方思維的差異——理性與知覺

例如,在18世紀盛行機械的世界觀,牛頓就曾認為,只要由上帝給予第一推動力讓世界運動起來,以後的演變就會按照經典力學所規定的方式展開和變化。此外,原子論在西方人的思想中是根深蒂固的,西方人認為宏觀物質的各種性質都是由微觀粒子的性質決定和演繹的。夸克理論就是原子論這種思想最典型的代表,該理論將基本粒子的性質機械地轉移至夸克身上。該理論認為基本粒子的單位電荷(1)是由夸克的分數電荷(2/3和-1/3)算術疊加形成的。這一理論不但沒有使我們獲得更多的關於電荷的認識,而且還要創造另一個理論,來專門說明為什麼分數電荷是不可觀察的。

根據分析思維,一般西方人認為,“一”比“多”更為本質,而且由“一”到“多” 只是一個簡單的線性疊加過程。而根據感性思維,一般東方人則認為,“多”與“一”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因為“一”只是表明了在“多”的內部具有統一的有機聯繫,是可以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和相互轉化的。所以,在它們之間並不是簡單的線性關係。比如,我們都知道氫原子是由一個電子和一個質子組成的,但一個氫原子的質量小於一個電子和一個質子的質量之和,即在氫原子中1 + 1是小於2的,其質量差就是由新的封閉效應所釋放出來的結合能。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看到了東西方思維的差異。東方思維沒有明確的認識中間過程,它試圖超越語言和邏輯,僅憑知覺這一感性認識來解釋世界。例如,中國的禪宗是佛教的一個重要流派,他們對弟子的教誨,並不是靠講經佈道,而是藉助公案,即講一些典型的故事或日常平凡的事件,使聽者產生頓悟,昇華自己的思想境界。當有人問百丈禪師什麼是“禪”時,他回答說:“飢來吃飯,困來即眠。”雖然這句話聽起來是再簡單不過的大白話,但仔細想想,除了神仙,又確實沒有幾個人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這恐怕就是“禪”的特性,具有東方思維的典型意義,簡單且出人意料,但卻又寓意深遠。

東方思維實質上是從感性認識的知覺直接昇華到哲學的層次,其認識過程省略或超越了理性分析的階段,因而具有神秘的色彩。東方思維的優點是,可以使人類的思維不受語言和邏輯等已有的理性框架的限制,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然而,東方思維也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不能使其認識更進一步地深入與發展。

東西方思維的差異——理性與知覺

東方思維是一種高級的思維,是關於

系統的思維,但也正因為如此,使得東方思維不屑於解決具體問題。對於這種思維來說,沒有任何值得深入分析的問題,因此也不可能提出任何新的問題。東方思維適合於將已知的各種分立經驗與知識系統化,為建立和獲得更多的經驗與知識提供新的視野。正是由於東方思維具有這種侷限性,所以東方思維在過去的數百年間,並沒有像西方思維那樣在文藝復興時期獲得極大的成功,只是停留在簡單的知覺層面上。

反之,西方思維實質上是一種理想的理性思維,其優點是在認識的初期便於思考與分析,然而其弱點則是不能與現實的有機世界相吻合。所以,當物理學的研究超出了經典力學的宏觀範圍,人們發現,在宇觀尺度、微觀尺度和高速狀態的範圍內,空間效應是不可忽視的。於是,只是將物質作為研究對象的理性思維就不再適用了。世界呈現在人們面前的,不再是分立的現象,而是一個有機系統。在這個系統內,所有的事物包括物質和空間,都是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的。於是,人們驚訝地發現,作為西方思維的產物,現代物理學不再與西方思維保持一致,反而轉向了東方思維。

現代哲學的目的就是要藉助東方思維的整體性,在哲學上超越西方思維的對立。如果理性代表西方思維,而知覺代表東方思維,則知覺對理性的超越,實際上就是要在認識上突破傳統的思維框架,從系統的角度重新審視我們周圍早已熟悉的現象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