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哭的电影又来一部

在我心中,因为电影,伊朗这个国度显得神秘又神奇。

它有着那样严苛的电影审查制度,却诞生诸多蜚声国际的电影大师和作品。

《樱桃的滋味》《何处是我朋友的家》《随风而逝》《特写》《一次别离》《推销员》……

都是能直接载入影史的佳作。

而要我挑一部最能打动人心的伊朗电影,《小鞋子》必须拥有姓名。

看哭的电影又来一部


《小鞋子》剧照


故事缘起格外简单——

哥哥阿里意外弄丢了妹妹莎拉唯一的一双上学穿的鞋。

做错事的孩子最怕让父母知道。

更何况阿里家母亲重病父亲收入微薄,生活本就艰难。

于是当哥哥的开始了找鞋、共享自己的鞋、报名长跑比赛去赢鞋,最后乌龙夺冠再次失鞋的过程。


看哭的电影又来一部



院长不记得自己为《小鞋子》里的兄妹俩心疼过多少次。

可能就是从这个特写开始:

鞋匠手里这双烂得不能再烂的鞋,却是莎拉唯一的珍宝。

有了它,体育课就不自卑了。


看哭的电影又来一部



也可能是失鞋之后,兄妹俩每天像传递交接棒一样换鞋跑步上学。


看哭的电影又来一部



不要冠军,要第三名,只有这样才能给妹妹赢一双鞋子——这是阿里比赛时唯一的信念。


看哭的电影又来一部



“天不遂人愿”这句话是从头到尾贯穿《小鞋子》的主线。

哥哥意外夺冠,把老师和教导主任激动坏了,失去鞋子奖励的阿里却在镜头前哭了起来。


看哭的电影又来一部



又试问你如何能忘,这双泡在金鱼池里的小小的脚。


看哭的电影又来一部



金鱼替上帝,也替站在上帝视角的我们,去抚慰阿里这个“天堂的孩子”(片名的波斯语直译)。

《小鞋子》展现的,是儿童最纯粹、最干净的世界。

可以讲述苦难,但绝不卖惨。

相反,处处是人性的善良给生活的苦闷以救赎。

从此,我记住并喜欢上了除了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之外,伊朗又一位电影导演——马基德·马基迪


看哭的电影又来一部



他的另两部代表作《天堂的颜色》和《麻雀之歌》同样成绩斐然,在豆瓣上都拿下8.7的高分。


看哭的电影又来一部


虽不高产,但出手必是经典。

再细细对比看来,《天堂的颜色》和《麻雀之歌》都像是《小鞋子》的延展。

你甚至能看出马基德·马基迪整个电影创作理念的勾连

01 孩子们永远代表纯真、善良、善解人意

《天堂的颜色》中,盲童默罕默德被父亲嫌弃安置在祖母居住的乡间,但他学会了用手感知世界与造物主的伟大。


看哭的电影又来一部



《麻雀之歌》里,父亲为大女儿的助听器费用奔命,男孩子们就立志把烂泥塘变成清澈水渠饲养金鱼换钱。


看哭的电影又来一部



02 从不讳谈社会现实问题

贫富加剧导致生存环境越发恶略,成年男人面临着莫大的生活压力。

《天堂的颜色》里丧偶还要带着盲童拖油瓶的懊丧父亲,质问母亲为何自己没有甩掉孩子,拥抱幸福二婚的资格。

《麻雀之歌》里的老爸搞丢了富人的一只鸵鸟,不得不孤零零站在山里伪装成鸵鸟寻找逃跑踪迹。


看哭的电影又来一部



03 动物、鸟、河流等元素一再出现

《小鞋子》里出现的金鱼,《天堂的颜色》里的奶奶也放生了一尾,《麻雀之歌》中,金鱼更是直接成为美好生活的象征。


看哭的电影又来一部


看哭的电影又来一部



04 马基德·马基迪电影主题,最终回归人性的价值

一切外在的故事安排,电影表现形式,最终都要为人性的价值服务。

你可以说它是悲苦的现实生活里的希望之花,是命运嘲弄之后心里尚存的不灭的信仰,是《小鞋子》里神来一笔的兄妹吹肥皂泡……


看哭的电影又来一部



人性的价值,也可以说是马基德·马基迪电影一直被观众喜欢,并为之感动的核心。

就在三天前,马基德·马基迪导演带着他的新作《云端之上》来到了北京电影节。

能在大银幕上提前看到这部新作,实在是一桩惊喜。


看哭的电影又来一部


相比于马基德·马基迪以往的作品,《云端之上》的故事背景国情有别,文化有差,信仰不同。

他能讲好一个地道的印度本土故事吗?

看完之后,我觉得自己是多虑了。

《云端之上》虽发生在印度,讲的依然是全世界观众都能看懂、并会看入心的故事

主视角从小孩子升级成了小青年埃米尔(艾萨·安哈尔 饰)。

马基迪上来用几个跟拍长镜头,交代了他的职业——小混混。


看哭的电影又来一部



视角的改变源于导演在印度的亲身考察——

他发现,在那儿,青少年的问题更为繁杂严峻。

“你也可以理解为《小鞋子》的小孩子长大了,需要在更加残酷、更加严苛的社会环境中,面对更加严峻的问题。”

由此,我们得以跟随埃米尔的脚步,亲眼见证这个平凡的大男孩在成人世界的挣扎成长,以及他对命运的抗争。

一次犯事之后,为躲避警察追捕的埃米尔,不得已逃到了亲姐姐塔拉工作的贫民窟,被姐姐的老板抓住把柄。


看哭的电影又来一部



原来,老板觊觎离婚独身的塔拉已经很久了,他利用这把柄强行求欢,被塔拉一板砖开了瓢。


看哭的电影又来一部



按照印度的法律,原本是受害者的塔拉,被视作杀人未遂,直接进了监狱。

她能不能走出监狱,要看躺在医院里的老板是否放弃追责。

正式收监的第一天,塔拉就看到同屋的狱友发病几乎死在狱中。

如果老板死了的话,塔拉将面临终身监禁,早晚有一天跟那位狱友一样。


看哭的电影又来一部



面对弟弟,她崩溃大哭,但没有指责弟弟。

这让监狱外的埃米尔,更加焦急。


实话实说,平日里这对姐弟俩的关系,相当不符合马基德·马基迪之前作品里对兄妹或姐弟相亲的设定。

埃米尔不知道姐姐原来已经有钱按揭买房子。


看哭的电影又来一部



姐姐也立马回怼一句从小到大你都是惹祸精。

于是争吵开始,字里行间把姐弟的过往经历透露个干净。

从角色上看,无父无母的埃米尔,被姐夫家暴长大,成为混混之后,朋友也为钱出卖了他。

他被仇家按在池塘泥地里殴打,正应了他此时的人生写照:

陷于污淖,泥泞不堪


看哭的电影又来一部



姐姐是典型的印度女性,社会地位底下,承受家暴,贫民窟里工作,还要忍受性骚扰。

相比而言,《云端之上》里成年姐弟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碰撞,比《小鞋子》时代的社会环境更为残酷和复杂。

但马基德·马基迪依旧没有让现实主义情节脱离自己的电影理念。

比如不会被外界嘈杂磨损的情感——

你看,一个变故打击来了,弟弟心怀愧疚也好,对姐姐疼爱也好,总会抛弃曾经那些不愉快,亲情为重,一心救姐。

看哭的电影又来一部


他得像对待亲人一样伺候伤害姐姐的老板。

必要时上手段威胁、逼迫也包括请求老板开口讲话,撤销起诉。

《云端之上》里最纯真的孩子们,也依然是导演电影理念框架中必不可少的。

他们像天使一样,敲开成年人用来自我保护的铜墙铁壁。

有意思的是,你会慢慢发现埃米尔自己也是一个大男孩。

他乍遇到问题时的焦躁,与他人相处时的单纯,处理社会事务时的质朴,无不彰显本性中的天真善良。

即使外表没那么稚嫩,但从本质上来说,这部电影依然延续着孩童一般的纯善视角。

看哭的电影又来一部


有时候觉得,马基德·马基迪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也是最伟大的建筑家。

当然,也如他自己所言,是一个受伊朗文学影响至深,会将“诗意化的语言运用到电影中去”的诗人。

他最为擅长找到一个被触动的瞬间,让任何人展露善良的天性。

犹如轻敲在心门上的“叩叩”声,只要有人应答,观众就能感受到个中酸甜苦辣,并跟随戏中人一同感动。

电影里,从南印赶来的老板家的祖孙三人,贫穷、无助却有点呆萌,懂得感恩。


看哭的电影又来一部



狂风暴雨之夜,三人露宿街头,激起了阿米尔的保护欲,把三人接进姐姐家。

这临时凑成的一家四口,相互扶持,竟得到了真正的家庭温暖。

埃米尔第一次尝到做男子汉大家长的成就。

他甚至不愿将真实情况告知祖孙,破坏这个临时的家。


看哭的电影又来一部



塔拉则是在监狱里照顾起孤儿卓图,补位重病去世的母亲。


看哭的电影又来一部



马基德·马基迪再次借孩子之口展现神来之笔。

所谓“云端之上”,是塔拉给卓图的一个安慰,去世的母亲生活在那,再不收疾病的折磨。

然而从出生就在监狱的孩子,从来没有见过月亮。

黑色幽默似的存在,由此为电影埋下了一个伏笔。

而隶属大人世界的奶奶,在得知真实情况之后怒视儿子。

如同《天堂的颜色》中的母亲一样,命运不的公她可以坦然面对,但人做错事,她选择站在正义与公理一边,还给塔拉一个公道。

可恶的老板也有人性转换的时刻,在面对得知一切的母亲时,满头大汗满脸愧疚。

展现人性的价值,从《小鞋子》到《云端之上》,二十年了,马基德·马基迪一直在坚持着。

看哭的电影又来一部


而如同《小鞋子》里的金鱼,《云端之上》中,马基德·马基迪依然用镜头里的动物、植物和水来表现万物的灵魂层面。

它们是替造物主传话的信使,只有内心被触动的人才能发掘。

印象尤为深刻的是那些鸟儿——

埃米尔被警察追捕时飞舞的鸽群,让人想起他亲手饲喂的那些鸽子;

埃米尔被打时,遥望他的鸟群;

女孩站在游船上,看着一片水鸟起舞;

……

扇动的不仅是翅膀,还有一颗颗向往自由与崇高的心。

看哭的电影又来一部


最后最为难得的,是在这样一个看似悲伤的故事里,我却感受到了“回甘”的味道。

那些在狱中嬉笑玩耍的孩子,那些唤起埃米尔对家庭的向往的瞬间,那些在苦难中相互依存扶持的画面,那些用善良感染他人的举动……都是在用乐观的笑容消解人生的苦难。

在看似尘埃落定的故事里,埃米尔抱起小妹妹,步入胡里节漫天的撒红之中。

他似乎已经知道命运最终的结局,但那不妨碍他从此做个坚定的有责任感的男人。

阳光漏下,沉在观者心中的,是暖意


看哭的电影又来一部



暴风雨里,塔拉带卓图完成那个伏笔——看月亮。

按照惯例天公依然不作美,乌云裹挟着狂风暴雨不许他看,两人随即把手伸出监狱室外,享受那当下的一点点自由。

相信卓图一定感受到了妈妈在月亮上不再受苦的消息。

人与自然之物灵性共通,才是《云端之上》最最触动人心的地方。

马基德·马基迪镜头下的主人公,在壁垒破碎重拾之后回归,洗净悲凉的底色

给银幕之外,都市生活的人们的疲惫内心,传递温暖纯良的善意与感动,便已足够。


看哭的电影又来一部


至于故事的结局是什么,塔拉究竟有没有从监狱出来……

院长不再剧透。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在国内院线看到这部电影,大家也可以亲自去大银幕寻找答案。

因为,马基德·马基迪值得,《云端之上》值得,人性深处的善与暖值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