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哭的電影又來一部

在我心中,因為電影,伊朗這個國度顯得神秘又神奇。

它有著那樣嚴苛的電影審查制度,卻誕生諸多蜚聲國際的電影大師和作品。

《櫻桃的滋味》《何處是我朋友的家》《隨風而逝》《特寫》《一次別離》《推銷員》……

都是能直接載入影史的佳作。

而要我挑一部最能打動人心的伊朗電影,《小鞋子》必須擁有姓名。

看哭的電影又來一部


《小鞋子》劇照


故事緣起格外簡單——

哥哥阿里意外弄丟了妹妹莎拉唯一的一雙上學穿的鞋。

做錯事的孩子最怕讓父母知道。

更何況阿里家母親重病父親收入微薄,生活本就艱難。

於是當哥哥的開始了找鞋、共享自己的鞋、報名長跑比賽去贏鞋,最後烏龍奪冠再次失鞋的過程。


看哭的電影又來一部



院長不記得自己為《小鞋子》裡的兄妹倆心疼過多少次。

可能就是從這個特寫開始:

鞋匠手裡這雙爛得不能再爛的鞋,卻是莎拉唯一的珍寶。

有了它,體育課就不自卑了。


看哭的電影又來一部



也可能是失鞋之後,兄妹倆每天像傳遞交接棒一樣換鞋跑步上學。


看哭的電影又來一部



不要冠軍,要第三名,只有這樣才能給妹妹贏一雙鞋子——這是阿里比賽時唯一的信念。


看哭的電影又來一部



“天不遂人願”這句話是從頭到尾貫穿《小鞋子》的主線。

哥哥意外奪冠,把老師和教導主任激動壞了,失去鞋子獎勵的阿里卻在鏡頭前哭了起來。


看哭的電影又來一部



又試問你如何能忘,這雙泡在金魚池裡的小小的腳。


看哭的電影又來一部



金魚替上帝,也替站在上帝視角的我們,去撫慰阿里這個“天堂的孩子”(片名的波斯語直譯)。

《小鞋子》展現的,是兒童最純粹、最乾淨的世界。

可以講述苦難,但絕不賣慘。

相反,處處是人性的善良給生活的苦悶以救贖。

從此,我記住並喜歡上了除了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之外,伊朗又一位電影導演——馬基德·馬基迪


看哭的電影又來一部



他的另兩部代表作《天堂的顏色》和《麻雀之歌》同樣成績斐然,在豆瓣上都拿下8.7的高分。


看哭的電影又來一部


雖不高產,但出手必是經典。

再細細對比看來,《天堂的顏色》和《麻雀之歌》都像是《小鞋子》的延展。

你甚至能看出馬基德·馬基迪整個電影創作理念的勾連

01 孩子們永遠代表純真、善良、善解人意

《天堂的顏色》中,盲童默罕默德被父親嫌棄安置在祖母居住的鄉間,但他學會了用手感知世界與造物主的偉大。


看哭的電影又來一部



《麻雀之歌》裡,父親為大女兒的助聽器費用奔命,男孩子們就立志把爛泥塘變成清澈水渠飼養金魚換錢。


看哭的電影又來一部



02 從不諱談社會現實問題

貧富加劇導致生存環境越發惡略,成年男人面臨著莫大的生活壓力。

《天堂的顏色》裡喪偶還要帶著盲童拖油瓶的懊喪父親,質問母親為何自己沒有甩掉孩子,擁抱幸福二婚的資格。

《麻雀之歌》裡的老爸搞丟了富人的一隻鴕鳥,不得不孤零零站在山裡偽裝成鴕鳥尋找逃跑蹤跡。


看哭的電影又來一部



03 動物、鳥、河流等元素一再出現

《小鞋子》裡出現的金魚,《天堂的顏色》裡的奶奶也放生了一尾,《麻雀之歌》中,金魚更是直接成為美好生活的象徵。


看哭的電影又來一部


看哭的電影又來一部



04 馬基德·馬基迪電影主題,最終迴歸人性的價值

一切外在的故事安排,電影表現形式,最終都要為人性的價值服務。

你可以說它是悲苦的現實生活裡的希望之花,是命運嘲弄之後心裡尚存的不滅的信仰,是《小鞋子》裡神來一筆的兄妹吹肥皂泡……


看哭的電影又來一部



人性的價值,也可以說是馬基德·馬基迪電影一直被觀眾喜歡,併為之感動的核心。

就在三天前,馬基德·馬基迪導演帶著他的新作《雲端之上》來到了北京電影節。

能在大銀幕上提前看到這部新作,實在是一樁驚喜。


看哭的電影又來一部


相比於馬基德·馬基迪以往的作品,《雲端之上》的故事背景國情有別,文化有差,信仰不同。

他能講好一個地道的印度本土故事嗎?

看完之後,我覺得自己是多慮了。

《雲端之上》雖發生在印度,講的依然是全世界觀眾都能看懂、並會看入心的故事

主視角從小孩子升級成了小青年埃米爾(艾薩·安哈爾 飾)。

馬基迪上來用幾個跟拍長鏡頭,交代了他的職業——小混混。


看哭的電影又來一部



視角的改變源於導演在印度的親身考察——

他發現,在那兒,青少年的問題更為繁雜嚴峻。

“你也可以理解為《小鞋子》的小孩子長大了,需要在更加殘酷、更加嚴苛的社會環境中,面對更加嚴峻的問題。”

由此,我們得以跟隨埃米爾的腳步,親眼見證這個平凡的大男孩在成人世界的掙扎成長,以及他對命運的抗爭。

一次犯事之後,為躲避警察追捕的埃米爾,不得已逃到了親姐姐塔拉工作的貧民窟,被姐姐的老闆抓住把柄。


看哭的電影又來一部



原來,老闆覬覦離婚獨身的塔拉已經很久了,他利用這把柄強行求歡,被塔拉一板磚開了瓢。


看哭的電影又來一部



按照印度的法律,原本是受害者的塔拉,被視作殺人未遂,直接進了監獄。

她能不能走出監獄,要看躺在醫院裡的老闆是否放棄追責。

正式收監的第一天,塔拉就看到同屋的獄友發病幾乎死在獄中。

如果老闆死了的話,塔拉將面臨終身監禁,早晚有一天跟那位獄友一樣。


看哭的電影又來一部



面對弟弟,她崩潰大哭,但沒有指責弟弟。

這讓監獄外的埃米爾,更加焦急。


實話實說,平日裡這對姐弟倆的關係,相當不符合馬基德·馬基迪之前作品裡對兄妹或姐弟相親的設定。

埃米爾不知道姐姐原來已經有錢按揭買房子。


看哭的電影又來一部



姐姐也立馬回懟一句從小到大你都是惹禍精。

於是爭吵開始,字裡行間把姐弟的過往經歷透露個乾淨。

從角色上看,無父無母的埃米爾,被姐夫家暴長大,成為混混之後,朋友也為錢出賣了他。

他被仇家按在池塘泥地裡毆打,正應了他此時的人生寫照:

陷於汙淖,泥濘不堪


看哭的電影又來一部



姐姐是典型的印度女性,社會地位底下,承受家暴,貧民窟裡工作,還要忍受性騷擾。

相比而言,《雲端之上》裡成年姐弟與社會現實之間的碰撞,比《小鞋子》時代的社會環境更為殘酷和複雜。

但馬基德·馬基迪依舊沒有讓現實主義情節脫離自己的電影理念。

比如不會被外界嘈雜磨損的情感——

你看,一個變故打擊來了,弟弟心懷愧疚也好,對姐姐疼愛也好,總會拋棄曾經那些不愉快,親情為重,一心救姐。

看哭的電影又來一部


他得像對待親人一樣伺候傷害姐姐的老闆。

必要時上手段威脅、逼迫也包括請求老闆開口講話,撤銷起訴。

《雲端之上》裡最純真的孩子們,也依然是導演電影理念框架中必不可少的。

他們像天使一樣,敲開成年人用來自我保護的銅牆鐵壁。

有意思的是,你會慢慢發現埃米爾自己也是一個大男孩。

他乍遇到問題時的焦躁,與他人相處時的單純,處理社會事務時的質樸,無不彰顯本性中的天真善良。

即使外表沒那麼稚嫩,但從本質上來說,這部電影依然延續著孩童一般的純善視角。

看哭的電影又來一部


有時候覺得,馬基德·馬基迪是一個神奇的魔術師,也是最偉大的建築家。

當然,也如他自己所言,是一個受伊朗文學影響至深,會將“詩意化的語言運用到電影中去”的詩人。

他最為擅長找到一個被觸動的瞬間,讓任何人展露善良的天性。

猶如輕敲在心門上的“叩叩”聲,只要有人應答,觀眾就能感受到箇中酸甜苦辣,並跟隨戲中人一同感動。

電影裡,從南印趕來的老闆家的祖孫三人,貧窮、無助卻有點呆萌,懂得感恩。


看哭的電影又來一部



狂風暴雨之夜,三人露宿街頭,激起了阿米爾的保護欲,把三人接進姐姐家。

這臨時湊成的一家四口,相互扶持,竟得到了真正的家庭溫暖。

埃米爾第一次嚐到做男子漢大家長的成就。

他甚至不願將真實情況告知祖孫,破壞這個臨時的家。


看哭的電影又來一部



塔拉則是在監獄裡照顧起孤兒卓圖,補位重病去世的母親。


看哭的電影又來一部



馬基德·馬基迪再次借孩子之口展現神來之筆。

所謂“雲端之上”,是塔拉給卓圖的一個安慰,去世的母親生活在那,再不收疾病的折磨。

然而從出生就在監獄的孩子,從來沒有見過月亮。

黑色幽默似的存在,由此為電影埋下了一個伏筆。

而隸屬大人世界的奶奶,在得知真實情況之後怒視兒子。

如同《天堂的顏色》中的母親一樣,命運不的公她可以坦然面對,但人做錯事,她選擇站在正義與公理一邊,還給塔拉一個公道。

可惡的老闆也有人性轉換的時刻,在面對得知一切的母親時,滿頭大汗滿臉愧疚。

展現人性的價值,從《小鞋子》到《雲端之上》,二十年了,馬基德·馬基迪一直在堅持著。

看哭的電影又來一部


而如同《小鞋子》裡的金魚,《雲端之上》中,馬基德·馬基迪依然用鏡頭裡的動物、植物和水來表現萬物的靈魂層面。

它們是替造物主傳話的信使,只有內心被觸動的人才能發掘。

印象尤為深刻的是那些鳥兒——

埃米爾被警察追捕時飛舞的鴿群,讓人想起他親手飼餵的那些鴿子;

埃米爾被打時,遙望他的鳥群;

女孩站在遊船上,看著一片水鳥起舞;

……

扇動的不僅是翅膀,還有一顆顆嚮往自由與崇高的心。

看哭的電影又來一部


最後最為難得的,是在這樣一個看似悲傷的故事裡,我卻感受到了“回甘”的味道。

那些在獄中嬉笑玩耍的孩子,那些喚起埃米爾對家庭的嚮往的瞬間,那些在苦難中相互依存扶持的畫面,那些用善良感染他人的舉動……都是在用樂觀的笑容消解人生的苦難。

在看似塵埃落定的故事裡,埃米爾抱起小妹妹,步入胡裡節漫天的撒紅之中。

他似乎已經知道命運最終的結局,但那不妨礙他從此做個堅定的有責任感的男人。

陽光漏下,沉在觀者心中的,是暖意


看哭的電影又來一部



暴風雨裡,塔拉帶卓圖完成那個伏筆——看月亮。

按照慣例天公依然不作美,烏雲裹挾著狂風暴雨不許他看,兩人隨即把手伸出監獄室外,享受那當下的一點點自由。

相信卓圖一定感受到了媽媽在月亮上不再受苦的消息。

人與自然之物靈性共通,才是《雲端之上》最最觸動人心的地方。

馬基德·馬基迪鏡頭下的主人公,在壁壘破碎重拾之後迴歸,洗淨悲涼的底色

給銀幕之外,都市生活的人們的疲憊內心,傳遞溫暖純良的善意與感動,便已足夠。


看哭的電影又來一部


至於故事的結局是什麼,塔拉究竟有沒有從監獄出來……

院長不再劇透。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在國內院線看到這部電影,大家也可以親自去大銀幕尋找答案。

因為,馬基德·馬基迪值得,《雲端之上》值得,人性深處的善與暖值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