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的俠客精神有著怎樣的內涵


在歐美文化有騎士精神,象徵著守護和忠誠;在日本有著武士道精神,象徵著不怕犧牲。而我們卻往往忽視了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俠客精神,我們細讀戰國曆史會發現當時的士階層非常注重氣節和忠義,他們可以為了國家和人民赴湯蹈火,我們只知道古語有“女為悅己者容”這句話,很少有人知道後面還有一句叫“士為知己者死”。司馬遷曾為戰國時期的俠客立傳,他們的事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對於我們當代人來說該怎樣去理解俠客精神呢。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戰國時期有關俠客精神的事蹟,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想必許多人都聽說過。荊軻,是戰國時期的衛國人,他少年時便身懷俠義之風,擅長擊劍,不過他卻一直沒有用武之地,直到遇到了燕國的太子丹,面對秦國的虎視眈眈,太子丹請求荊軻刺殺秦王以挽救燕國,荊軻為了回報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毅然決然的踏上了前往秦國的道路,雖然他最終行刺身敗,但是他的名字卻響徹千古。

惜哉,燕趙自古出奇人,以一人之力去撼動天下之勢,何其壯哉,這是一種不懼強權,敢於抗爭,舍小我成大我的俠客精神。第二位人物是聶政,他是戰國時的韓國人,他同荊軻一樣,少年時就好行俠仗義,劍術高超。他為了贍養母親,以盡孝道,甘願在市井中屠狗烹羊,韓國的大夫嚴仲子聽聞了聶政的俠義之風后,送給聶政豐厚的禮物,希望聶政可以除掉自己的仇人俠累,而聶政卻說:“我的母親還在世,我還沒有盡孝,所以我不能為你效命。”


聶政的母親去世後,令人沒有想到的是聶政竟然獨自一人前往俠累的府邸將其刺殺,之後聶政毀去自己的容貌,自殺而死。韓國朝廷將聶政的屍體放於市場上,希望有人可以指認出他的姓名,聶政的姐姐聽聞這個消息後,悲傷的說:“聶政是為了不牽累我,才自毀容貌的,我怎麼能埋沒聶政的名聲呢。”聶政,高義之士也,為了自己的母親甘願輕賤自身,為了嚴仲子敢於犧牲自我,為了自己的姐姐自毀容貌,這是一種忠孝兩全,不怕犧牲的俠客精神。

第三位主人公是豫讓, 他是晉國人,豫讓曾經是晉國貴族智伯的家臣,後來智伯被趙襄子所殺,豫讓憤恨不已,誓要為智伯報仇,在第一次刺殺中他喬身打扮,卻被趙襄子識破,但趙襄子對豫讓的忠義之心非常敬佩,並沒有殺掉豫讓,而是把他放走了。不過豫讓仍然沒有放棄,他將自己打扮成乞丐,埋伏在趙襄子的必經之處,不過又被識破,趙襄子不忍心殺他,豫讓請求趙襄子脫下衣服給他,並且用劍擊刺趙襄子的衣服。

然後說道:“我不能親手除掉你為智伯報仇,只能刺你的衣服,不過這樣我也可以安心去見智伯了。”說完後,拔劍自刎。豫讓的俠客精神是士為知己者死的精神,他可以為了報答智伯的知遇之恩而甘願赴死,可以為了行刺不惜自己的身體,不可謂不壯烈,至今仍有豫讓刺殺趙襄子的遺蹟留存。戰國的歷史是一部慷慨的壯歌,而其中的俠客精神更是其最精彩的地方之一。古之俠者,秉承著忠孝仁義的理念,這一點上與儒家的思想不謀而合。


當然我們在看到俠客精神內涵的同時,也要看到它的弊端,要用“揚棄”的方法去看待它。俠客精神中拔劍相助的行為在現代早已不可取,我們要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學習俠客精神,做一個擁有忠孝仁義等美德的人,也要學習俠客精神中的氣節,不崇媚洋外,不盲目從眾。同時更要把俠客精神發揚光大,在生活中學會幫助他人,要敢於奉獻自我,為社會和國家做出貢獻,這便是俠客精神在當代的一種內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