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桀都城到底在哪?《尚书》《史记》说得很明白,可惜今人看不懂

“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灭亡。”《尚书 五子之歌》

夏桀都城到底在哪?《尚书》《史记》说得很明白,可惜今人看不懂

青铜覆面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

关于夏朝的问题一直是中国上古史研究的核心关键。夏朝若为虚构,则尧舜禹也就难说,遑论三皇五帝了。

对于夏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史料的解读和遗迹的发掘上。总有朋友说,夏不存在是西方人对于中国的认识。其实,西方人对于中国历史的所谓研究,也不过是拾人牙慧,借用了中国古代某些学者的观点而已。

夏桀都城到底在哪?《尚书》《史记》说得很明白,可惜今人看不懂

青铜镶嵌绿松石玉戈(夏或商)

比如说,西方认为中国第一个朝代是商朝,商朝始于公元前1766年。而中国官方的说法是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

其实这个公元前1766年,是北宋时期大儒邵康节先生在《皇极经世》中考据出来的,并且在民国写进了教科书,目前港澳台和西方汉学家不过是沿用他的说法。而西方学者一般认为商没有那么早,是大约前1500年左右建立的,美国学者布朗著的《中华文明史》就持该看法。

夏桀都城到底在哪?《尚书》《史记》说得很明白,可惜今人看不懂

陶寺古城

而到了1959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被发现和发掘之后,二里头是夏是商就起了争论。由于碳十四检测证明,二里头文化的最早年限应该为公元前1735年左右,所以某些学者捡起民国以来邵康节的观点,商起于前1766年,那么二里头毫无疑问就是早商遗址,和夏都没有关系了。这,就是目前关于二里头遗址是夏还是商存在争议的根源所在。

其实,暂且不说商起源于哪一年,夏桀最后灭亡之都城,不应该是偃师二里头,而是另外一个地方,这在最古老可靠的文献《尚书》和中国第一部信史《史记》上已经说明白了,可惜年代久远,今人不识。笔者批经阅典,追古溯源,终于搞明白了夏桀最后的都城何在。那就是夏桀都城在安邑。也就是山西运城夏县一带。

夏桀都城到底在哪?《尚书》《史记》说得很明白,可惜今人看不懂

山西陶寺出土陶器

夏都安邑,自古无疑

说夏桀都城安邑,其实是自古以来史学家公认的事情。《史记》【集解】:孔安国曰:“地在安邑之西。”,那么最早的证据来自何方呢?

证据一:本文第一段,来自《尚书 夏书 五子之歌》,是夏初帝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失位,太康的五个兄弟悲悼之歌。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灭亡。

陶唐,就是帝尧陶唐氏,他是夏禹之君,也是虞舜之君。尧,舜,禹是一脉相承的关系。禹,则是夏第一位帝王。

夏桀都城到底在哪?《尚书》《史记》说得很明白,可惜今人看不懂

陶寺帝尧观象台

冀方,就是冀州。古代的冀州乃天子所居,指今天的山西中部到南部一带。考古发掘发现的山西临汾陶寺遗址,被认为是陶唐氏尧建都的地方。从《五子之歌》来看,太康时期,夏都城还在冀方,所以才有“冀方。。。灭亡。”之歌,意思是我们夏王从帝尧陶唐氏手上继承的冀方,今天灭亡了。太康之夏都在山西无疑。

证据二:“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尚书 汤誓》“。”古有夏先后。。。假手于我有命,造攻自鸣条,朕哉自亳。”《尚书 伊训》。

夏桀都城到底在哪?《尚书》《史记》说得很明白,可惜今人看不懂

商代的将军头盔

伊尹,又名阿衡,是商早期著名人物,他辅佐商汤灭夏,功不可没。《尚书 汤誓》是商汤伐桀的战争宣言,它的两个地名很关键,可以指出夏桀都城的方位。《尚书 伊训》是伊尹训导商汤之子太甲的文字记录,他也有两个地名,一个是鸣条,一个是亳。

陑,《尚书正义》曰:“陑在河曲之南”也就是今天山西永济。

鸣条岗,孟子曰:"舜卒于鸣条。"

鸣条岗位于山西运城市境内,中条山北,柏王山之南,是东起夏县,西延临猗的一脊黄土岗。《史记 秦本纪》中说:“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於鸣条。”费昌是秦人先祖,夏时为费侯,和商汤同为夏桀诸侯之一。他叛夏归商,商汤实力大增,所以能战败夏桀。

那么,今天的鸣条岗就是古代的鸣条岗吗?

夏桀都城到底在哪?《尚书》《史记》说得很明白,可惜今人看不懂

运城舜帝陵

据埋葬于运城鸣条岗的《汉征士卫公讳皓之墓碑》上说:鸣条岗,"东南数十步临安邑道。。。背稷山,带涑水,面中条山,如列屏障。中开广原,为虞夏帝都所在。"这座墓碑的主人为东汉的卫皓,他是王羲之书法老师卫铄之先祖,可见汉代此地就是安邑之鸣条岗。

帝尧时大舜建立十二州,帝禹时分为九州。安邑属冀州,为中国。古代又称河东,以其在黄河之东命名。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

“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

见下图;

夏桀都城到底在哪?《尚书》《史记》说得很明白,可惜今人看不懂

三河示意图

亳,有很多说法,商汤都亳。现已发现河南郑州早商遗址和河南偃师早商遗址。亳都就在这两个遗址之内。

搞懂这几个关键性地名,就能够解读桀骜难懂的《尚书》了。这些文字说的都是一件事,那就是商汤都亳,也就是从河南郑州或偃师往西征伐夏桀。经过了山西永济,绕过太行天险,在运城夏县鸣条岗打败了夏桀的军队。夏桀没有被俘,逃亡到了山东定陶地区。商汤跟踪追击,在山东定陶再次打败夏桀,夏桀被俘,被商汤流放到南巢,后来抑郁而亡。

夏桀都城到底在哪?《尚书》《史记》说得很明白,可惜今人看不懂

山西运城盐湖美景

由此可见,山西运城夏县一带才是夏桀最后的都城,也就是安邑所在。那么,除了这几个地名,历史上对于夏桀之都还有其他说法可以论证夏桀之都一定在运城吗?

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崤函之险,打败夏桀的关键所在

在解说这一节之前,先看一个墓:夏后皋墓。

夏后皋墓位于河南陕县雁翎关以北的高地上,距三门峡市约28公里。《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载,"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即指此地。

皋是夏代帝王孔甲之子,在位11年。夏亡国之君夏桀就是他的孙子。

夏帝又称夏后,帝皋之墓为什么在三门峡呢?这是一个问题。让我们看看这幅地图:

夏桀都城到底在哪?《尚书》《史记》说得很明白,可惜今人看不懂

从这幅山西地势图我们可以看到,三门峡在黄河南岸,和山西运城夏县隔河相望,偃师在它的东面,而永济在它的西面。这里是古代著名的崤函之险之所在。

在今三门峡市东部黄河南岸,有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山脉,横亘在三门峡市区和渑池县之间,成为隔绝东西交通的天然屏障,这便是崤山。先秦时代著名的崤之战就发生在此处。

崤之战大败之后,秦国认识到了这条道的重要性,通过战争据为己有,建立了函谷关,从此从东到西进攻秦国就变成了极为困难的事情。要攻击位于关中的秦国必须穿越崤山,走崤山道。崤山道又可以再分为南崤道和北崤道。南道开发较早,主要缘河谷而行,路途险恶。

夏桀都城到底在哪?《尚书》《史记》说得很明白,可惜今人看不懂

崤山道示意图

夏商之际没有函谷关,商汤就是走南崤道,从河南偃师出发,西进,故曰“升”,也就是从地势低的地方向地势高的地方走。

商汤军队通过这条道,绕到了夏桀的背后。所以《清华简 尹至》说,商汤伐夏“自西哉西邑”。西邑就是商所指的夏国,在商国之西。哉,就是攻伐的意思。

商汤之国在夏之东,本应该自东哉(伐)西邑,为何自西呢?就是因为要走崤山道,到达黄河拐弯处的风陵渡,渡河绕道运城之西的永济。由于此路极为隐秘,并且险要难走,夏桀的重兵都在东面防守,没想到商汤从背后偷袭,夏桀败亡也就顺理成章了。

夏后皋时期,就已经意识到了三门峡崤山道的隐秘和险要,所以他死后还安葬在此。可惜他的孙子夏桀没有想到这一点,才会被商汤端了后路。

说二里头是夏都的朋友可能会不同意笔者的看法。二里头其实也是夏都之一,不过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就暂时略过。那么,除了《尚书》,还有什么记载说夏桀之都吗?接着往下看;

夏桀都城到底在哪?《尚书》《史记》说得很明白,可惜今人看不懂

偃师二里头出土的大玉戈

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厥在其南,羊肠在其北

除了《尚书》和《清华简》所指的鸣条和自西哉西邑这两条证据以外,其实战国时代的人们对于夏都何在是清楚知道的。《史记》记载,战国军事家吴起曰:“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厥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

吴起为战国时名将,和孙子并称孙吴。他的事迹咱们就先不说了,搞清楚吴起说的几个地名,就能明白夏桀都城之所在。这几个地名,就是“河济,泰华,伊阙,羊肠。

夏桀都城到底在哪?《尚书》《史记》说得很明白,可惜今人看不懂

伊阙

河济,就是济河,上古时代四大河之一。

济河,又称济水,古名沇水,今河南省济源市就是因济水的发源地而得名,古代地名济阴、济阳,现代地名山东济南、济宁、济阳,都从济水得名。在古代,济水地位非常显赫。《尔雅》中说四渎 江、河、淮、济,唐代以“大淮为东渎,大江为南渎,大河为西渎,大济为北渎。”

也就是说夏桀都城东边为济河,那么应该在河南济源县王屋山以西。

夏桀都城到底在哪?《尚书》《史记》说得很明白,可惜今人看不懂

济源王屋山

泰华,即太华,古代泰太通假,太华山就是西岳华山的雅称。

华山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在西安以东120公里处。南接秦岭,北瞰黄渭,自古以来就有“天下第一险”的说法。

也就是说夏桀都城西边为华山之险。(永济在华山之东)

夏桀都城到底在哪?《尚书》《史记》说得很明白,可惜今人看不懂

华山北峰

伊阙,就是今天河南洛阳的龙门。

今河南省洛阳市区南约2公里处有龙门。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如天然门阙,故曰伊阙。历史上著名的伊阙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伊阙在其南,所以说夏桀之都在洛阳龙门以北。

夏桀都城到底在哪?《尚书》《史记》说得很明白,可惜今人看不懂

洛阳龙门湿地

羊肠,即古代羊肠坂,为太行八陉之第二陉。

古羊肠坂,南起河南焦作沁阳市常平村,北抵山西晋城市泽州县碗城村,全长约4公里。这里是太行陉的最险要路段,是古代山西通往河南的捷径和咽喉之一。

羊肠在其南,也就是说夏桀都城一定在沁阳之南。

好了,文章到此就要结束了,地图大家自己看吧:

夏桀都城到底在哪?《尚书》《史记》说得很明白,可惜今人看不懂

山西夏县,正好在吴起说的范围之内,而河南偃师二里头,虽然符合左河济(其实济河之源头并不在偃师之左,但济河大范围还在偃师之左)右泰华的说法,羊肠也确实在其北,但伊阙也在其北,而不是其南。

再者,从郑州伐二里头,肯定是自东攻击,不可能从西边进攻。而从七里外的偃师商城进攻夏都二里头更是自东伐夏(当然,两大敌国面对面建城的可能性有多大?大家动脑筋想一想)。

所以,只有搞懂了古代历史文献和地理,才能理解真正的商汤伐夏之过程。夏都安邑,是夏亡国之都,但不排除二里头曾经为夏都的可能性。位于夏县的东下冯类型遗址,才是夏桀最后亡国之都。

夏桀都城到底在哪?《尚书》《史记》说得很明白,可惜今人看不懂

山西夏县禹王城

以上结论为真知堂上古史研究独家研究成果,首次公开发表于网络平台,请勿剽窃和抄袭。

分享真知识,传递正能量!如果你也喜欢收藏和中国历史文化,欢迎关注瓷器鉴定真知堂!谢谢你的收藏和转发!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工作。

需要更多历史文化和文物鉴定知识和图片,可以百度瓷器鉴定真知堂!去笔者博客寻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