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大强,若想全家“都挺好”,就学学人家朱熹吧

最近,电视剧《都挺好》热播,柴米油盐的剧情让观众看到一个普通家庭的酸甜苦辣,剧中人鲜明的性格和不同的处世态度也令人感慨、发人深思。而剧中倪大红扮演的苏大强,更是火遍了网络,他的故事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身为家庭中的老人,却无理取闹,一不遂他所愿,就哭闹撒泼,扰得一众儿女都不得安生。若是想全家都挺好,苏大强很有必要跟宋朝著名教育家朱熹学习下。

@苏大强,若想全家“都挺好”,就学学人家朱熹吧

朱熹身上有太多标签了,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等等,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是一个教育家,并且是继孔子之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是唯一一个不是孔子的亲传弟子却位列孔庙的教育大家,他的程朱理学不仅对宋朝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直到今天,他的思想继续引导着我们不断地前进。朱熹不仅重视对整个社会的教育,对待自己子女的教育也是极其重视的。

@苏大强,若想全家“都挺好”,就学学人家朱熹吧

朱塾,是朱熹的长子,他很好地继承了朱家的血统,从小聪慧,深受朱熹喜爱。可是,父母的爱,总是过犹不及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朱塾逐渐变得懒散起来,这个时候朱熹就开始关注到这个问题,并对他进行耐心的督促和教诲。尽管如此,朱塾的这个恶习到了二十岁的时候,还仍然如此,这让朱熹很是头痛。

@苏大强,若想全家“都挺好”,就学学人家朱熹吧

无奈之下,朱熹想起了儒学亚圣孟子的故事,决定仿效孟子,对朱塾进行“易子而教”的策略,决定将朱塾送到自己远在浙江的的老朋友吕祖谦那里去。吕祖谦,是同时期不逊于朱熹的另外一位儒学大家。朱熹,为了儿子朱塾的成长,也算是煞费苦心,临行前还连夜亲笔写下了一封家书,叫《训子从学贴》,在这封家书里面,朱熹对朱塾循循善诱,定下了一系列的规矩,一位严父的爱子之情,跃然纸上。而朱塾也没有辜负朱熹对他的这一番苦心,听从父亲的建议,在日后做到了礼部侍郎的位置。而反观苏大强,要是苏大强能在苏明成小的时候就拿出一个父亲真正的样子来教育他,想必苏明成长大后也不会发展成为了一个啃老都啃得理所应当的米虫吧。

@苏大强,若想全家“都挺好”,就学学人家朱熹吧

朱熹将儒家学派的因材施教发挥到极致,对待儿子朱塾就十分严格,对待女儿却体贴温和。有一次,朱熹去看女儿和女婿的时候,女婿沈蔡不巧外出,女儿便热情地招待父亲。可是,由于自己的夫君是一个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性情中人,所以生活一直很贫寒,因此只能拿出葱汤麦饭来招待远道而来的父亲,女儿感到很是羞愧。可是,朱熹不仅不嫌弃女儿拿出的粗茶淡饭,反而很高兴地安慰女儿,觉得女儿准备的饭菜比美酒佳肴更加的可口,甚至还当场写了一首诗,“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

@苏大强,若想全家“都挺好”,就学学人家朱熹吧

反观《都挺好》中的苏大强,一遇到明玉被欺负,就假装去上厕所,从来都不会为自己的女儿伸张正义,更别谈贴心问候了,作为一个父亲,苏大强是极其不合格的,尤其在妻子去世后,苏大强的表现更是差强人意,作天作地的,扰得三个儿女都不得安生。反而自己优哉游哉的,还学人家写诗,“请君伴我一路行,青山绿水和鸟鸣,突发灵感心清净,昼夜作诗到天明。”看看朱熹人家的诗,再看看苏大强的诗,这就是差距!

@苏大强,若想全家“都挺好”,就学学人家朱熹吧

说这么多,笔者不是为了想要贬低苏大强,而是看不惯苏大强的所作所为。家,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每一位家人的所思、所言、所行,其实都影响着一个家庭的温度,决定着一个家庭的走向。苏大强,你可长点心吧,多跟人家朱熹学学,不行吗?关于苏大强的做法,大家都是怎么看待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