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曾有半年时间截胡汉献帝,为何最终没有实施?

leejq1985


东汉末年,汉献帝其实是很尴尬的存在,因为东汉经过黄巾之乱,董卓乱政之后,摆明了已经衰微,即将灭亡。微妙的是,在这将亡未亡之间,不仅汉献帝很尴尬,东汉末年的诸侯们也尴尬,要听东汉的朝廷的,明明已经式微,好好的诸侯不做,为何要受汉献帝的领导和掣肘呢?那如果把汉献帝架空算了,这不就是曹操了吗?被骂了几千年的“奸臣”,没几个诸侯有如此魄力。如果不奉朝廷,自己称制呢?袁术就是个好例子。所以,大部分的诸侯都选择观望,袁绍也一样,从这点来说,只能说袁绍确实没有人家曹操的魄力。



更何况,当年董卓废少帝立汉献帝,《三国志.袁绍传》说得明明白白,这非袁绍的本意。都说袁绍为人犹犹豫豫,不能明断,奇怪的是,袁绍在拒绝董卓立汉献帝一事上,表现却是十分果决的,袁绍那是横刀长揖而去,逃之夭夭了。此后,袁绍开始风生水起,豪杰之士大多来归附,十一路讨伐董卓时,袁绍更是被推为盟主。到了二袁争霸时,袁绍还打败了劲敌公孙瓒,可以说整个袁绍集团是压着袁术集团打的。所以,袁绍势力鼎峰之时,拥有四州之地,文有沮授,田丰,郭图,武有河北四庭柱,实力超过了任何一个诸侯,曹操是他的小弟。这一切,并非只是袁绍的出身,能力带给他的,关键还是建立在反董这个天下的大趋势之中。



再看被董卓擅立的汉献帝,从一开始就被架空,成了傀儡。更要命的是,这个傀儡还命运多舛,董卓被王允吕布杀了后,日子稍微好过点又遇到李榷,郭汜等西凉军的反攻。此后,汉献帝又被控制在帮军阀的手中,关键这帮军阀还内讧,李榷还拿着刀在汉献帝面前说郭汜的坏话,汉献帝只好唯唯诺诺。汉献帝每次见李榷,身边的侍中,郎中都得带刀护卫,搞得李榷以为汉献帝要杀他,幸亏老乡李祯的开解,李榷才释怀,裴松之注引《献帝起居录》。随后,趁李榷,郭汜大乱斗,汉献帝好不容易逃脱控制,带着公卿大臣逃出逃,又遇到大饥荒,此时上下级全乱了,天子的威仪早就不在了《三国志》并裴注《魏书》。袁术正是以汉献帝出逃,下落不明,这才称了帝。



汉献帝逃到了河东,张扬奉食于道,汉献帝一高兴,封了张扬为大司马。那袁绍在干什么呢?其实这是袁绍最接近汉献帝的时候,可惜袁绍仅仅只是派郭图出使,还拒绝了郭图迎汉献帝到邺城的建议。这里史料出了矛盾,《献帝传》记载沮授劝袁绍迎帝,被郭图,淳于导劝住了。无论如何,袁绍始终没有接来近在咫尺的汉献帝,最重要的原因估计是,袁绍本来就对董卓迎立的汉献帝不待见,所以讨董时,本是想拥立刘虞的,无奈刘虞不肯。但是,有了这件事后,假如袁绍迎来汉献帝,第一,君臣已经有了隔阂猜忌,第二,袁绍不是给自己打脸了吗?第三,从后来袁绍让三子一甥各领一州来看,这不就是帝王的“分封制”吗?



所以,袁绍不接汉献帝,开始是袁绍是反董起家,不待见董卓也不待见他立,威仪全无的汉献帝,后来,又起了帝王之心。怪不得袁绍即使后悔了,也只是让曹操把汉献帝迁到比较近的鄄城,后又拒绝田丰偷袭许都夺帝的计划。只是,袁绍有帝王的资本,却最终没有称帝的时机,毕竟东汉虽然衰微,人心并非完全失去,再后来还有刘备立国,蜀汉北伐之事,人算终究还是不如天算呀。


大飞熊骑士


其实袁绍集团讨论过迎汉献帝,原因很简单,他们毕竟都是汉臣,在当时道德的要求下,做为臣属,有义务把汉献帝接到自己的营下。

而且当时的袁绍实力最为强劲,他坐拥冀州这个大粮仓,粮食十年吃不完,皇帝却在外面饿肚子,怎么也说不过去。我们讲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所以于情于理,袁绍应该迎汉献帝。

袁绍所据的冀州离洛阳也并不远,只有七百公里,跑快点也就是十来天的事情就能把这个事情办妥了。拥有了汉献帝,那曹操就不好对付袁绍了。

所以,袁绍的手下田丰跟沮授早就看到了这一点。劝袁绍早早迎汉献帝,这样一来,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服,谁能抗之御之!”

袁绍原本是想采纳的。但这时,另一位谋士郭图则提出:“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今英雄据有州郡,众动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若迎天子以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

这时候,袁绍就改了主意,尽管沮授又说:"今迎朝廷,至义也,又於时宜大计也,若不早图,必有先人者也。夫权不失机,功在速捷,将军其图之!"

但是,袁绍已经不会采纳了(绍弗能用)

为什么呢?

有人说袁绍不聪明,没有曹操的雄才大略,有的说袁绍鼠目寸光。其实这有点不对,袁绍是个很聪明的人,他也是有才能的,不然怎么会成为士人领袖,怎么能够坐拥数州。

我们现在看袁绍,有点成王败寇论,认为袁绍失败了,曹操赢了,那曹操就是棒棒的,袁绍输了,袁绍就是大笨蛋。那这个估计曹操都不会同意。

袁绍之所以没有走出迎汉献帝这个棋,一是这个棋,曹操可以走,袁绍未必可以走。

曹操当时的势力一般,他需要扯一面大旗,所以他对汉献帝感兴趣。

而袁绍已经是当时的一哥,他已经不需要汉献帝这面大旗,迎过来反而是个牵扯,所以他心中的小算盘就是汉献帝最好死在外面算了。

我们看袁绍之所以不迎汉献帝,其实就是自己想当皇帝。

沮授劝的时候,是把汉献帝当爷迎回来的:将军累叶辅弼,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毁坏,观诸州郡外讬义兵,内图相灭,未有存主恤民者。且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对汉献帝,沮授使用了大驾、安宫等等,其实是真的想匡扶汉室的。这一来,袁绍当然不太乐意。

我们再看郭图,通常认为他是个小人,是个笨蛋,其实也不是的,他也是一个聪明人,而且善于迎合上司的旨意。他就看出了袁绍的心思:想当皇帝。

郭图说:秦失其鹿,先得者王。

其实就是表示汉家江山已经亡了嘛,以后是谁胳膊粗谁当皇帝嘛。

这一说,就说到了袁绍的心坎上,所以打死他不会迎献帝了。


脑洞历史观


袁绍确实有时间、有精力、有财力去截胡曹操,先一步迎取汉献帝。但事实,他没有去做。


为什么呢?很多爱好历史的师友们回答的也很到位全面了。


散发弄舟就再罗唣几句,从袁绍性格、心理上推究瞎侃一二。姑妄言之,君妄听之。


世人言:性格就定命运。此句诚不欺人。古今多少王侯将相,因为性格或正或偏,走向神坛或跌落尘埃。


袁绍什么性格呢?从各史料不难看出,此人应该是面慈易近而实则气傲,甚或骄纵。言辞慷慨崇义而实则当断不断。

袁氏家族在汉末权倾朝野,天下尽知。袁绍的父亲的父亲,父亲的爷爷,在朝中都是位居过三公的人物,是和皇上可以聊天的地位。地方上很多州府官员,不是受过袁家的庇荫就是袁家的门生。袁家门前,每日门厅若市。自己觉着有两把刷子或是想走捷径的才子、士人争相谒见攀附。袁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生的,可以说是含着钻戒钥匙出生的。


袁绍一步步长大,全是在蜜罐子里成长,除了袁术看不惯他遮出,妒忌他交友更广,出言嘲讽过,他人面前,真是一路奉承话。挑指话长大的。


最盛时,来投靠袁家的门客,袁绍不论才大才小,都笑脸相待,给予恩惠。《后汉书》记袁绍列传,说道{取译文}:袁绍降低身份倾心结交士人,来的士人不论贵贱,在礼节上袁绍舆他们对等,来拜访的宾客的各种车辆挤满了大街小巷。皇帝身边的侍臣对他很反感。中常侍趟忠在禁中说:“袁本初安然而做抬高自己名声身价的事,喜欢养不怕死的人,不知道这小子究竟想干什么!”袁绍的叔父太傅袁隗听到以后将袁绍叫来,拿趟忠的话训斥他,但袁绍始终不改。


本来,以袁绍、袁术官二代的身份,当时随便下到一个地方州府游玩,当地高官必高接远送,奉若上上宾。袁绍这一效仿东周孟尝君,岂不人气更旺。


当时当势,袁绍人气就是旺,一例为:十八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他全票当选总盟主,是必须的。二例为:他避居冀州,冀州牧韩馥竟然心敬心惧,交出官印,让出冀州,交于袁绍打理。

此种背景,此种情势,搁谁也不可能不有点儿飘。


飘得结果就是,看惯了手下笑脸阿谀,听惯了顺耳之词。天下为我独大,自负上了头的不自觉心理。什么事,我得是定盘心的孤傲。


后面,有人进言,迎取天子以便师正有名,他也认为主意不错。可是又有人进言了,当年秦国失去大势,先进军得手的为王{秦失其鹿,先得者王}。


他一想也是,把汉献帝弄来,虽说可当个傀儡。可是面子上事还得有,也挺麻烦的,谏表了奏章了,得有个形式,琐及小事了也不可能冷寒了天子,不传不达了。再者,手下还有不少忠于汉的老脑筋,真有了二心,对我也不利。到时我一嘴一手断言的面子可就打了折扣了。


这应该是袁绍的当时心理想法,加上优柔寡断的性格。于是,一恍惚间,汉献帝被曹操先弄去了。


袁绍表面看似宽厚大度内心无主见的性格,还表现在对待手下幕僚上。手下幕僚为了投其所信任倚重,互相打压不断。袁绍呢,似乎很接受手下这种不和。到时他一出面,打些哈哈,一派大哥大的范儿,谁不偮手称是。他似乎很接受这种,他一出面,手下“太平”的效果。甚或可能是,手下几天不斗斗,不找他调停,他心里会落寞几分。殊不知,这样的团队,已失去了聚力,攻坚力。看似偶然的小打小闹团队不和的小事,其实存下了日后出大事的必然性。


骄纵的性格加做惯大哥大的心里趋势,容易听不进刺耳的话,刺耳的忠言。他手下本有两位大智之人:沮授、田丰。可巧这两人又都是直性子人,进言不注意方式,或许热血有多。几次谏言,话直些,再加上其他不睦的幕僚诋毁。不但没讨到好,还受了一身气。

官渡袁绍败于曹操后,沮授被俘,求死不降,忠直之后,也能看出此人是犟性子之人,虽有大谋,但性情耿直少于变通。田丰在狱中听到袁绍兵败,料到自祸将至。也能看出此人大智,熟知袁绍性情,但却之前也是一直良言进谏,期望袁绍更好。却导致被袁绍下狱。也说明直性子、烈性子一人。惜乎,跟错明主。


性格决定命运。不管怎么说,势大威大的袁绍如繁花最终凋零成泥,其行事处事方面,肯定出现了不少失误与偏差,性格因素占比绝对很大。


或许他一路太顺了,暂抛开曹操却是人杰不说。但他终归将一手好牌打成了烂局!倘使袁绍有几年在底层磨练,多知晓些没有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一些人们的经历,性格会正能上扬一些。不至于败残。


但历史没有倘使。只有历史经验告诉今人,无论出身多么金贵,切记不可骄纵。



我是爱看古书的散发弄舟,欢迎同好关注交流赐教。


跨越时空—散发弄舟


我一个人吃饭旅行旅行到处走走停停……

大家好,我就是那个有时呼之即来;有时不请自来;一直坚持原创和厚着脸皮求赞求关注的小小三国迷——暮雨夜行归何处,大家也可以叫我归何处!

大家都知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却不知道,在曹操实行这个策略之前,袁绍的谋士沮授就劝谏过袁绍要利用汉献帝,只不过袁绍没采纳罢了!

至于袁绍为什么没听沮授的去迎立汉献帝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的原因:

袁绍太傲



袁绍一直以四世三公自诩,坐拥河北,兵甲几十万,实力强悍,在河北完全是个“土皇帝”,如果把汉献帝迎接了过来,他就要尊宠汉献帝为名义上的负责人,这对于傲气无比的袁绍是无论如何也忍受不了的。

目光短浅

袁绍的目光短浅在《三国演义》中体现的淋淋尽致,再这里我也不需要多说啥。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所有人的重点都是在争地盘,哪里能尊崇汉室王朝啊,所以说袁绍对于这个手无缚鸡之力、权势更是衰微到不行的汉献帝一点儿兴趣都没有!



至于之后看到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效果那么好之后,他又想拥立刘虞为帝则更是体现出了他的后知后觉、志大才疏、眼高手低,难有大作为!

说的不好,希望大家多多指正,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希望大家点一下关注,多多点赞,我会不定期的推送关于三国的小文章,谢谢!


暮雨夜行归何处


是这样的,他的谋士沮授曾经和袁绍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袁绍身边的很多谋士都反对,反对的原因就是:

你把皇帝接到身边,你是听皇帝的还是不听,听就不如现在自由,不听那你就是要反!所以接到汉献帝你得到了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同时也得到了千秋骂名,就像曹操这样一张大白脸。但是这个也不是袁绍不接汉献帝的最主要原因。

袁绍是和汉献帝有过节的,在董卓废汉少帝,立汉献帝的时候,袁绍就说汉献帝不是汉室血脉,不承认汉献帝,董卓后来把汉少帝杀了,就剩汉献帝了,怎么办,你不承认也找不到第二个了。

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袁绍和外戚何进商量铲除宦官,结果何进先被宦官杀了,接着袁绍又杀了宦官,好了皇帝的统治机构彻底崩塌,天下大乱,袁绍说起来是集合18路诸侯讨贼扶汉,但是其目的还是希望能够取而代之,所以会对一个传国玉玺挣来抢去,而不去抢真皇帝

对于袁绍来说,汉献帝就是烫手的山芋,要了没用,不要被曹操利用的也让自己眼红。

所以袁绍不会去接汉献帝


古往今来之浅谈


只能用优柔寡断四个字来形容!田丰,沮丧这两大谋士早都提出来了,他的魄力不够!所以没能实施!最后曹操迎回天子,袁绍就后悔了!宫渡之战亦然!最后才会之于曹操之手!都说一将无能,累死三军!一主无能,那就更可怕了!


断影super


三国时期沮授最早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这不仅仅是一种政治眼光,其实也是一种军事战略的投资,但是可惜的是袁绍以及袁绍集团内部大多数人并没有这种长远的眼光。他们认为把皇帝迎接过来是一个累赘,回削弱自己的权利,而没有实际用处,于是就放弃了这个大好的机会。

次年,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袁绍懊悔不已。


弓刀雪满


因为袁绍此时想立刘虞为帝,看不上献帝


讨寒居士


袁绍多谋寡断,情绪用事,所以从开始最大拥兵自重的最大势力到最终被覆灭


云世界3


袁绍本人就是没有主见的人,看看他的谋臣一个都没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