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中公孙胜为何第一个弃梁山而去?

琳琳-吾辈要做淑女


公孙胜是两次离开梁山集团,两次离开的时机都很微妙。

先说说公孙胜是如何出场的,公孙胜获得梁中书要送蔡京生辰纲的消息后,是主动找到晁盖要去谋取生辰纲的。巧的是晁盖已经得信,并且和刘唐阮氏三雄吴用等人也正在谋划这件事,大家都是江湖社会人,一拍即合,立马结拜兄弟,这就是七星聚义。梁山集团的七位原始股东由此聚齐。

智取生辰纲后,七人因为事情败露,不得不上了梁山,在吴用智激林冲火并了王伦以后,诞生了梁山集团的初创团队,公孙胜排名第三。位置很高了,其实也好理解,古往今来,每个造反集团都要有三教九流人士,很需要半身半人的宗教人士来给起事者涂抹神秘色彩,给大家打一针造反天授的强心针,增加点心里暗示。公孙胜就比较适合这个角色,相当于国师吧。

晁盖当家以后,梁山完全就奔在造反的路上,直到下层官吏的代表人物宋江上山。宋江上山以后,公孙胜就突然提出要回老家照顾老母,并且真的下山了,而且下山后直接音信全无。这就是公孙胜第一次离开梁山集团。这次离开跟奇怪,没有斗争,没有任何其他导致他必须离开的外因,就是这样自己离开了。“照顾老母”的理由似乎不那么令人信服,从他离开以后梁山发生的事情来看,可能公孙胜对晁盖和宋江之间不同的政治路线认识比较清楚,而自己是晁盖的原班人马,结义弟兄,处于二人的夹缝中实在不好做人,只能选择离开。

宋江后来为救柴进攻打高唐州的时候遇阻,派戴宗去寻找公孙胜,他起先推脱他的师傅罗真人不允许他离开,然后戴总苦苦哀求罗真人同意后才又入梁山集团,帮助宋江获胜救出柴进。在这次出山过程里,第一次出现了他的师父罗真人,而且公孙胜只有在罗真人同意的情况下才最终出山。由此推断,似乎第一次下山找晁盖也极有可能是罗真人安排,完成任务后就必须回山。总之,公孙胜这次下山以后倒是一直处于梁山集团核心领导层,在晁盖死后梁山大聚义论座次时排名第四,掌管枢密机要,这是很核心的位置了。到了宋江讨平淮西回朝到达开封郊外时,他想起来罗真人遇汴而归的偈语,又一次以侍奉老母,外加一句从师学道得理由脱离梁山集团归山。这是第二次离开梁山集团。之后就是梁山集团在朝廷的授意安排下最终土崩瓦解,归于尘土。

结合公孙胜第二次入伙离开的经历看,似乎他的师傅罗真人起的作用较大,以至于不得不让人怀疑罗真人可能也是一位受朝廷奸臣集团迫害而不得不遁入道门的忠贞之事,正是在他的安排之下,第一次只是为了取了生辰纲惩罚曾经的政治对头~蔡京等贪官集团,最后公孙胜跟随晁盖等落草为寇,不能为这位罗真人接受,所以命令公孙胜回山。而第二次正好是宋江的人去请,戴总必定说了宋江的政治路线,罗真人才有同意徒弟下山,帮助实现宋江的政治理想。但是,这位以罗真人丰富的政治经验,必定明白宋江的政治理想基本上不可能实现,所以提前给自己的徒弟安排了一条退路,所谓的遇汴而归,无非就是功成名就,接下来就要见好就收,否则就有杀身之祸。这才应该是真相


奥特快一号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公孙胜的高明之处。

公孙胜在江湖上也是有名的,道号一清道人。

他的武功很厉害,晁盖的十多个庄客都拦不住他。

但公孙胜厉害的不仅仅是武功,还在于江湖经验。

书里说,公孙胜行走江湖多年,江湖上所谓一清道人也是赫赫有名的。

他和晁盖一伙抢劫了生辰纲案发,被迫逃上梁山。在逃上梁山之前,公孙胜也和阮氏三雄他们一起杀了不少官兵。

到了梁山以后,晁盖他们发现王伦不愿意收留,又无处可去,就联合林冲火拼了王伦。

当时,公孙胜就感到了危险。

外面是大宋官兵围剿,内部还有这些火拼的可能。

好在晁盖这个老大很讲义气,也重情义,将公孙胜列为第三位,仅次于晁盖和吴用。

但是,公孙胜以自己的江湖经验,认为晁盖这个人头脑比较简单,不够心狠手辣,怕是不能成就大事,也难以约束住部下的野心派。

自然,那时候晁盖的部下还比较简单,不过是阮氏三雄、刘唐之流,都是比较直爽的汉子。

但宋江上山以后才几天,公孙胜就借口回老家探望母亲,一去不回。

大家注意,晁盖拿出一盘金银作为路费,公孙胜只拿走了一半。

要知道,当时十万贯生辰纲可是公孙胜出力抢走的,他应该至少分1万贯巨款。

但现在公孙胜连一盘金银都只拿走一半,一是装作真的是回去看望母亲,另外则是说明他是不惜代价,宁可不要钱也要离开梁山。

为啥?

公孙胜明白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知道宋江绝对不是什么好角色。

以当时江湖名气来说,宋江名气远远大于晁盖,也强于柴进,堪称江湖第一人。

以手腕来说,宋江毕竟是个官吏,很懂政治,精通尔虞我诈的政治手段,这是老粗晁盖比不了的。

而且,宋江这人心狠手辣,也不是相对仁慈的晁盖可以相比的。

宋江为什么杀阎婆惜?并不仅仅是阎婆惜接着梁山的书信敲诈他。

其实阎婆惜就是个弱女子,宋江劈头盖脸捶几拳,抢回书信烧掉就是了。

空口无凭,阎婆惜没了证据还能要挟他吗?

而宋江却直接杀人,摆明了是灭口,不让他私通梁山的风声泄露出去。因为私通贼寇,是满门抄斩的罪名,宋江不愿意冒险,就干脆杀人。

阎婆惜虽然不良,好歹是宋江的小妾,一日夫妻百日恩。

宋江杀起来毫不手软,头都割了。

再看,宋江为了招收霹雳火秦明,不惜派人假扮秦明杀死了青州城外无数百姓。

这些百姓又有什么罪?仅仅为了招募一个将领,宋江就能残杀这么多无辜,可见这个人的狠毒程度。

相反,晁盖主政梁山以后,下令不得滥杀无辜,连抢劫也是只要东西不杀人。

这些公孙胜都看在眼里,他明白晁盖绝对不是宋江的对手。

宋江上山以后,梁山的局势会发生变化,下面肯定是一场内斗。

后来聪明的如吴用、林冲、刘唐之流,直接倒戈投靠到宋江那边去了,不和晁盖一条心了。

相比起来,公孙胜聪明程度不亚于吴用,但他比较正直,不愿意背叛之前的大哥,就干脆离开梁山这个是非之地,跑路了。

事实证明,公孙胜跑的很正确。后来没多久,晁盖就不明不白被射死了,宋江成为梁山大哥。

之前就投靠宋江的吴用、林冲、刘唐大体被重用,但阮氏三雄则被冷冻。以阮氏三雄的武艺,又是对于梁山极为重要的水军,阮小二不过排列36将的第27位,阮小五第29位,阮小七第31位,几乎都是最末流了。

书中最后写道,平定淮西后,公孙胜就脱离了宋江阵容,回到老家继续做道人,最终得以善终。

而其他107个兄弟,善终的也就是十分之一吧。


公孙胜,也是一个高人。


萨沙


公孙胜是梁山上唯一个二进宫(两次上梁山)的人。

宋江上了梁山之后,公孙胜借口要回家孝敬母亲,侍奉师父,就回去了,约定百日内即还,但是几个月过去,还不见回来,宋江心下生疑:

“公孙先生莫非昧信不来?”

于是派戴宗去找,戴宗把蓟州翻了个遍,逢人就打听,也没有公孙胜的消息。

第二次,派戴宗带着李逵去找,遍找不见,遇见个老丈,这才知道公孙胜隐名换姓了,人家不叫公孙胜,也不叫公孙一清了,只叫做清道人,怪不得打听不着。

戴宗和李逵一路打听着“清道人”,一下子就找到了公孙胜的家。

公孙胜这才道出实情:

“幼年飘荡江湖,与好汉们相聚(年轻不懂事上了梁山),恐山寨有人寻来,故意改名清道人,隐居在此。”

不难理解,人家公孙胜起初只想捞点外财,劫了生辰纲就分钱走人的,结果误打误撞跟晁盖当了土匪。

公孙胜为什么不想当土匪了呢?他的师父一句话道破:

一清既脱火坑,何得再慕此境?

这意思再明白不过了,梁山是个火坑。

所谓的回家侍奉老母,参拜师父,都是借口。

本人头条号有一篇专门关于公孙胜中途退群的文章。欢迎关注“Ta是无双”的主页围观梁山为何不允许公孙胜退群。


Ta是无双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公孙胜是小说《水浒传》中的一个虚构人物。他也是梁山108将中唯一一个懂得一些道术的人物。绰号“入云龙”。公孙胜最初上梁山是因为劫了生辰纲之后无路可走,所以和晁盖等人上梁山避难。也可以说公孙胜最早是晁盖一系的人马。


很多人看《水浒传》觉得梁山108位好汉上下一心确实值得称赞。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梁山之上实际也是派系林立。大家之间虽然互相都是为了兄弟情谊聚在一起,倒不如说是被逼无奈在一起抱团取暖。而且梁山之上人员也确实复杂。有原先白衣秀士王伦时期的残留人物自成一系,有晁盖的人马自成一系,有拥护宋江的人马,还有二龙山之类其他小土匪首领的人马自成一系。可以说他们内部其实竞争还是蛮激烈的。

最主要的就是他们内部对于招安的态度。可谓是泾渭分明。双方之间也因为招安吵的不可开交。而这其中以晁盖和宋江两个阵营为首。晁盖原本就不相信朝廷根本不愿意招安,而宋江呢?原本就是一个小官吏,一直还对朝廷抱有期望。实际上在整个小说故事中。梁山好汉的陨落和宋江是脱不开关系的。他们的死可以说是宋江一手导致的。尤其晁盖死后宋江掌握大权之后。公孙胜就逐渐生出了离开梁山的打算。因为最初他看好的就是晁盖,而晁盖死后没有了人可以制约宋江。而宋江就是一股脑的要把梁山兄弟往招安的火坑里带。这在公孙胜看来是十分愚蠢的。而且宋江掌权之后对于晁盖的原手下也不是很放心。因为当初宋江上山之后晁盖想要让位给宋江,但是受到手下众人抵制。公孙胜想要把全自己,所以就假借思念母亲跑回了家,再也不回梁山了。



我说宋江自私小心眼可能很多人都不赞同。但从一些桥段中确实可以看出宋江的自私。林冲可以说是梁山的元老级人物了。一家人被高球迫害的是家破人亡。在宋江力主接受招安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到林冲的感受。甚至也没有好言安抚林冲。反而是强逼林冲不可以坏事。这简直就是不近人情。还有宋江在最后临死之前还用毒酒毒死了李逵。理由就是怕自己死后李逵再次造反。天可怜见,李逵可是宋江最忠心的马仔。就是这么一个人宋江都以一些莫须有的罪名给害死了。这足以证明宋江的自私。



公孙胜之所以第一个离开宋江。就是看出了因为宋江的关系。梁山内部已经开始出现瓦解的迹象。并且宋江的所作所为就是让大家去送死。用大家的命去搏一个前程。事实上公孙胜也是非常明智的。之后梁山兄弟好汉死的死伤的伤,公孙胜及时的退出,保全了自己的性命,逍遥的生活到了晚年,可谓是梁山好汉中头脑眼光双全的一位英雄。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发表自己的观点。


小小小百科全书


古典名著水浒传中,梁山排名第四的入云龙公孙胜,为何会第一个舍梁山好汉美名于不顾,弃山归故里,超然而去?有的说,这是因为公孙胜后来见了梁山作风,与自己理想背道而驰,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大失所望之下,也就不愿呆下去了;有的说,梁山一些好汉的血腥残暴,和大头领宋江的虚伪奸诈,实在难入公孙胜的法眼,他当然不愿置身其中了;也有人说,公孙胜的能耐无人可及,却被宋江、吴用几个厚黑之徒,逐渐驾空,志不得伸,心灰意懒之下,也就飘然而去也--------

呵呵呵,道理似乎都不错。

不过,以今日人们的思维和觉悟,去揣测古人施耐庵的创作意图,和去领会水浒小说的要义,从而去置评公孙胜其人,总有要让人产生,格格不入的感觉。

以愚观之,公孙胜之所以会第一个弃山而去,乃是作者的创作需要,和“剧情”的发展需要,不得不然!

诸位需知,晁盖等智取生辰冈时,除了阮氏三雄,算属于弱世群体外,其他几个,都不是穷困潦倒之徒。晁盖是不用说了,有足够的资产,仗义疏财。吴用作为私塾老师,且有晁盖相助,生活也还惬意。而公孙胜,自言“觑万贯如草芥”,当然也是个衣食无愁之徒。即使赤发鬼刘唐,能够千里迢迢,只身远赴东溪镇,撺唆晁盖举事,可见也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这几个背景如此,哪为何还要担着杀头的干系,去做那要被杀头的勾当呢?施耐庵老头,其实早给出了一个理想主义开头:众人发誓,此正是不义之财,取之替天行道!---------乃是有深意的。

再反观各人的作为,也是个性迥异,鲜明卓然。“白龙庙小聚义”时,那个“英雄”李逵,举斧狂砍,快意发泄,然而只有晁盖在发急阻止:“不干百姓事,休得乱砍!”谁是真英雄,谁是狠恶徒,早用事实,呈现给了观众。只是,那个氛围,那个国度,往往是英雄气短,奸雄逞强,最终,本是梁山老大的晁天王,也不得不尽早为“及时雨”让贤,先一命呜呼!

这一伙在乱世出英雄的年代,披着替天行道的外衣,凭着原始欲念,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而四处抢掠,草菅人命的好汉,果真能始终得意乎?果真能一厢情愿,妄想招安后,光祖耀宗乎?否!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作者要给这伙草莽,按排个凄惨结局了,最后落得:宋江三十六,回来十八双,内中有四个,谈笑却还乡,十折其八,生还者折臂断腿,且几乎无一善终。试想,过去咱们牛皮的大批什么“宣扬投降主义”,这真是什么“宣扬”吗?

而为了情节需要,作为真正当世高人的一清道人公孙胜,当然只能第一个离山了。不独如此,象什么神医安道全,这样的能人,也只能早早离山。而乐和之类,就只是陪衬罢了。试想公孙胜,号称入云龙,几近神仙一个,山寨一旦有天大困难,有他仗剑行法,一切迎刃而解。如果梁山始终有其人存在,哪还会有征方腊时,十折其八的凄惨?打败仗有入云龙出来解救,伤人有神医安道全出手施治,结果还不是会同战大辽一样,满载而归,高唱凯歌,志得意满?这可真是“宣扬”投降主义了------故让其先离山,再按排众好汉的损兵折将,既合情合理,顺乎自然,又满足了创作需要,不得不为。

其次,逻辑缘故,同时当然要给其,给出离山的合理缘由。公孙胜原是不计个人得失,热衷于造反的高人,然而在眼见了宋江上山后的更旗易帜后,便兴味索然了。更何况,公孙胜与乃师罗真人,是“神仙”一般的存在,早了然这一伙草莽的“结局”,世外高人,当然不愿掺和红尘纷争之中了,在知晓前因后果后,公孙胜便一改原先造反的兴头,要归隐作方外高人了--------作者的用意,便借着不便明喻的玄学,表达了出来。这其实和鲁智深五台山参禅时,师傅知真给他的“谒语”,什么遇夏而执,见腊而擒,听潮而圆,闻信而寂,是一个道理,作者借着玄语,早给这一伙所谓的梁山好汉,义士豪杰,早早按排好了结果,同时作者的著书深意,也隐悔地告示了读者--------这其实也是该名著,见仁见智,众说纷云的原因所在。

所以,今人凭着今日各自的现代理念,去评说古书,实在有些风马牛不相及的味道。

-------------------

看水浒,当看百回本。因为细究书中情节,百回本,才最可能接近原著,其他如一百二十回本,或者其他版本,都是后人凭着自己的“聪明”,要么在添油加醋,要么抽枝断干。只有熟读原著,方能领会著者意图,和原作精神。离开了原著的要义,而去评说书中的人物,不免南辕北辙了。

愚云:个性意味真实,人云亦云只是走肉。愚以一以贯之的独个诌扯,愚人说道,谬误、失实难免,欢迎诸君用更有道理的学识,不吝赐教。


愚人说道


在《水浒传》梁山好汉的排名中,公孙胜位居第四,属于核心领导层人物。从小学习枪棒,上山前在紫虚观和罗真人学道,仙骨飘然,能呼风唤雨,驾雾腾云,人称入云龙。

公孙胜与晁盖、吴用等人一起智取生辰纲,后为避难躲入梁山。上山后,公孙胜屡出奇谋,化绝境而逢生。从晁盖一步一步被架空,到晁盖死去,吴用早就倒向了宋江,道不同不相为谋,公孙胜被他俩孤立在外了。

在宋江实施招安的时候,宋江早已不是刚上梁山的宋江了,已经彻底变了。招安被宋江披上华丽的外衣,冠冕堂皇地说是为了兄弟们的前途,其实在招安里宋江夹杂了自己的私心,想要制止宋江招安已经很难,真正的明白人也没几个。

最糟的是,此时的他已经掌握了梁山的生死大权,所以有的好汉,就开始慢慢疏远宋江,甚至借故离梁山而去。公孙胜就是第一个离开梁山的人,前后一共离开过两次。

第一次离开特意找了个借口,探母参师

公孙胜是晁盖死后第一个与宋江明争暗斗的好汉。公孙胜虽是梁山的奠基人之一,坐第四把交椅,但还是斗不过宋江。公孙胜当时上梁山的初衷只是为了除暴安良,没有想去朝廷做官的念头,可如今为了招安争斗不休。公孙胜自然要找出路,后来他找了一个借口,回家探母参师,悄悄地离开梁山返回家乡。

而公孙胜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虽与宋江道不相同,不相为谋离开了梁山,但一听说梁山有难,为了一百单八将的兄弟情义,他急忙再次出山,帮助宋江攻破高唐州,并留在了梁山一段时间帮助宋江南征北战。

第二次离开是直接离去,不再需要任何理由掩盖

等到平定淮西的王庆之后,征讨方腊之前,公孙胜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去,成为第一个离开宋江的人,原因有四点:

第一,公孙胜在梁山的地位已被架空,再留下来也确实尴尬;

第二,征辽成功,梁山集团威望达到顶峰,正处在鼎盛期,公孙胜此时隐退正是时机;

第三,宋江的政治路线和公孙胜的革命理想相差太远;

第四,罗真人敏锐的意识到出征方腊困难重重,为不让徒弟公孙胜冒险,故执意将其留在身边。

在宋江征讨方腊时,方腊阵营也有几个神棍级别的人物,在公孙胜眼里压根就不入流的小伎俩却杀得梁山好汉大败。宋江见此场景,不由得仰天长叹:若是公孙老弟在此,我梁山众兄弟何苦至此?

公孙胜虽是执掌机密的军师,却一直与宋江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有吴用做对比,宋江自然不待见公孙胜。如此见首不见尾的入云龙从此隐居在山林之中,每日以诗酒作伴。最后享年82岁,成为梁山好汉中最长命的人。

公孙胜淡泊名利,正是因为他的性格,让他选择闲云野鹤的生活。他无疑成为梁山好汉中最幸福的人物之一。


刀墓手札


公孙胜出场时,称自己“自幼乡中好习枪棒,学成武艺多般,人但呼为公孙胜大郎。为因学得 一家道术,亦能呼风唤雨,驾雾腾云,江湖上都称贫道做入云龙”,听起来好像很厉害的样子,结果呢?去找晁盖,刘唐这样的人都想到了,并且还比他去得早。公孙胜还动手打了晁盖的庄客,全无半点高人形象,然后又被吴用劈胸揪住,吃了个瘪。七星聚义是吴用说的,纯属胡诌,我们能够得出结论:智取生辰纲是吴用早就算定好的,即使没有公孙胜,一样能成功。公孙胜不过是搭了个顺风车,名利兼收,还成了梁山的奠基人之一。

宋江得了天书,把老父和兄弟都接上了梁山,打算安家立业。在第三日的筵席上,公孙胜突然提出要回乡探师拜母,三五月后归来。宋江建议接公孙胜的母亲到梁山,公孙胜一口回绝了。打高唐州时,宋江束手无策,只得派了戴宗和李逵四处寻找公孙胜。罗真人特地传授他五雷天罡正法,用以破敌,并告诉公孙胜“逢幽而止,遇汴而还”。破了高廉,后面又有芒砀山降魔,公孙胜俨然职业法师。受招安时,“惟有吴学究纶巾羽服,公孙胜鹤氅道袍,鲁智深烈火僧衣,武行者香皂直裰”,这四个人里,吴用的服装可以看成名片,武松的服装其实是烟雾弹。

鲁智深是真的僧,公孙胜是真的道,二人都在找寻自己的终极归宿,也都得了尊师的偈言。鲁智深顿悟后成佛了,公孙胜顿悟后及时抽身而去,志在“从师学道,侍养老母,以终天年”,应该是得道了。公孙胜选择在征方腊之前离开,主要原因当然是罗真人有言在先。如果小说没有神道设教,没有法术之类的东西,公孙胜这个人物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天机、义气、人性、魔道,公孙胜四者都沾,降了魔,看透了人性,交代了义气,嗅到了天机,他还有必要留下吗?


上头派掌门


像公孙胜这样的人,抛开玄幻的猜想,追求人的本质,他,是一个聪明人,一个聪明人,知道了一点点消息,就能上晁盖家,劝说晁盖截生辰纲,因为他分析过,押送生辰纲的旅途中,只有晁盖那一片的地界有机会得到宝物,也只有晁盖这个地头蛇得了生辰纲才不会惹人怀疑。

在征讨完方腊后,他深知“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并且,朝廷里的聪明人太多,他算计不过,所以只能退让,做一个潇洒的国师,辅助混江龙李俊。


TBC三修德


看原著,公孙胜师傅叫他退的。。。


粉红桃子1


最先看透宋江又遁隐有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