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不可能了,看我孩子了!”多少人因這想法放棄追求自我?

前幾天,同事下鄉正好可以順路載我一程。一路上我們開玩笑說出國後不懂外語的人全是文盲,紛紛感嘆不少人出國留學以後就不再回國發展,國家因此失去了不少的人才。

我便說:“你也可以努力一把,出國留學深造去。”她看我的眼神好像我是一個瘋子:“我?你沒開玩笑吧?我是不可能了,我女兒倒可以。不過她還這麼小,不想讓她早早就出國了。”

“我是不可能了,看我孩子了!”多少人因這想法放棄追求自我?

我突然想起了同事小妍。當時我們約好一起出去逛街,兩人在高樓林立的街邊一邊散步一邊談天說地,話題不可避免地聊到了彼此的愛好。

小妍先開了口:“我很喜歡舞蹈,鋼琴這些藝術類的事物,小時候超羨慕那些學藝術的女生。”

我立馬鼓勵她:“去學啊!現在經濟獨立了,想學什麼去學就是了。”

她毫不猶豫地反駁我:“我不學。以後我有了孩子,我會讓他去學。舞蹈鋼琴架子鼓小提琴等等,他會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你呢?”

“我的一生就這樣了。以後,找個有錢的對我好的男人結婚,再生個龍鳳胎,好好培養他們。”

有多少人以愛的名義,抱著“我不用做,培養孩子就行了”的想法麻痺自己,理所當然地決定了自己的人生走向,安然停在原地,把自我/希望和夢想寄託在了孩子的身上。

“我是不可能了,看我孩子了!”多少人因這想法放棄追求自我?

《無聲告白》中講述了迪莉亞揹負著媽媽的希望和夢想,一味委屈自己,不敢追逐自我,最後選擇跳湖自殺。可悲的是,當她在湖中終於想清楚要向媽媽訴說內心時,她低估了游泳的難度,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

迪莉亞離世以後,她媽媽根本不相信乖巧懂事又有上進心的女兒是自殺的,直到真相一點點浮出水面,家人們逐漸走出失去親人的痛苦,轉變了自我,化解了頑固,開始尊重和珍惜身邊人。

就像書封面上寫的那樣:“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上幼兒園的時候,老師們總會教小朋友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讓小朋友們能夠更加獨立地面對生活。為什麼長大後的我們反而忘了呢?忘了自己的期待只能自己去實現。

誰也不能決定誰的人生。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誰也沒權利給誰下定義。希望和夢想從來都不應該是他人強行給予的,也沒有誰能把自己的希望和夢想賦予他人。你的夢想不等於孩子的夢想,你的成功不等於孩子的成功,自然,孩子的成功也不等於你的成功。

《擺渡人》裡有句話:“每個靈魂都是獨特的,都有各自的美德和過錯。”

既然這樣,誰又能替誰享受誰的美德,誰又能替誰承擔誰的過錯呢?誰也不能給誰定義什麼,想完成的夢想就得自己去完成。代替完成的夢想從來就不代表你完成了夢想。將希望和夢想賦予了最親密的獨立個體後,即便他成功了,你還是一個畏畏縮縮躲在犄角旮旯裡的失敗者。

即便你為他付出了不少心血,可能他內心卻怨恨著你剝奪了他的選擇自由權,甚至那被壓迫的精神會在日復一日中崩潰,可能做出些難以置信的事情來。

“我是不可能了,看我孩子了!”多少人因這想法放棄追求自我?

曾引起網絡熱議的新聞,北大學生吳謝宇在學校是一個乖巧聽話的好學生,但卻做做出了大逆不道的事情—弒母,案發後沒有人相信他會做出這樣的事情來。他作案後封死了住處,將屍體用塑料布層層包裹,還放入了活性炭吸臭。作案結束後,喪心病狂的他還以母親名義貸款消失在了大眾視野中。

就像迪莉亞的母親不相信迪莉亞是自殺的一樣,吳謝宇身邊人的朋友親戚也不相信他做了這件事情。如果這件事情真的是他所為,他大概和迪莉亞一樣。為了成為別人眼裡的乖孩子,不讓母親失望,頂著巨大的壓力,隱藏著自己的內心,等最後那根弦崩掉時,事情失控了。

自己不能追求夢想就不要強加給家人,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退一步說,你自己都不願去實現它,它該有多假,可能你也只是為了說起來好聽而已。接受他人期待的人也不要以愛的名義委屈自己沉淪在痛苦中,勇敢說出心聲追求自我。

“我是不可能了,看我孩子了!”多少人因這想法放棄追求自我?

沒有熱情的虛假夢想從來都不能算成功。即便你做得足夠好,最終你還是要回到自己該走的路上。

所有的期待/希望和夢想都是從喜歡開始的,從喜歡轉化為熱愛後事情會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生命能夠達到的高度和幸福超乎你想象。

物理學家羅伯特J朗因為從小喜歡摺紙,為了能夠專心折紙辭掉了工作了13年的NASA工作,結果還用摺紙原理解決了太空難題。

羅伯特出生在美國俄亥俄州的一個普通家庭。羅伯特六歲時被父母送的摺紙書吸引,十歲開始創造書上沒有的東西。中學時代他迷戀摺紙但沒有影響學業考上了斯坦福大學並留校繼續攻讀碩博士。大學時,他一邊堅持摺紙來練習一邊兼顧學業。摺紙無法養活自己,於是他找了NASA的工作。工作期間,羅伯特陸續發表了80多篇相關物理研究的論文併成為了美國數學學會的成員。十三年後他決定放棄工作追求興趣。

在羅伯特的努力下,他開創了“圓河包裝”解決了一直困擾著摺紙大師的問題。此外,他還利用自己的數學知識開發出了用於製作複雜設計的計算機摺紙程序,作為一款數學摺紙軟件,被稱為TreeMake,運用該軟件上的摺紙技能與計算程序,可在無其他外力作用的情況下在一張紙上折出從沒有過的形狀。他根據經驗和摺紙手藝設計出了一款可以摺疊的太陽能板解決的太空難題,摺紙原理還被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

要知道,當初幾乎沒有人看好他的選擇,可他勇敢追求自我,憑著熱愛/經驗和知識開拓了新的行業,為社會做出了貢獻。也正因為他的父母不曾把個人的期待和夢想強加於他,他才能如願以償實現自己的夢想,達到了自己也未曾想象過的高度。

“我是不可能了,看我孩子了!”多少人因這想法放棄追求自我?

“要麼永遠不踏出那一步,要麼就是現在。”

根據心理學上所說的“花盆效應”,人如果在舒適的“花盆”中呆久了 ,就會不思進取安於現狀。人的想法一旦趨於沼澤化,難起波瀾,也難以脫離。

人生短暫,等待太漫長。不要以等待為藉口,把寄託強加於他人。該你做的事情要早點去實踐,該追求的自我要早點去實現,該完成的夢想要早點去落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