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述而第七》共38篇主要是記錄孔子言行。以此引發孔子的學問之道、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學習態度、孔子對仁德等重要道德範疇的進一步闡釋。

傳承和創新是做學問所要面對的兩個基本命題。傳承是對舊事物的或是傳統的事物中的優良的事物進行繼承。創新則是在對傳統的事物中的優良的事物進行繼承的基礎上進行新的提高事物的發展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孔子又是如何看待傳承與創新呢?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孔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孔子刪詩書、定禮樂、系易辭、著春秋對六經進行整理,保留了傳統文化;周遊列國、招徒講學又把傳統文化加以發揚光大。但是孔子卻是“述而不作”。(“述”為遵循之意,承續古人;“作”為創作)。孔子對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經只是整理,承續前人,並沒有加以創作;記述其言行思想的《論語》也是其弟子以及再傳弟子整理的。孔子之所以“述而不作”,在於他“信而好古”的態度,就是對於傳統文化深信不疑,對於西周禮樂制度的嚮往。並且要求人們“克己復禮”以恢復昔日的統治秩序。孔子有如此高的地位卻還謙虛的說“竊比於我老彭”(老彭一種解釋為老子和彭祖,另一種解釋為殷商時期的賢大夫)。也就是說,我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不過是向先賢看齊罷了。由此可見孔子對待傳統文化的真誠的態度和自己治學的謙虛的精神。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畢竟社會是發展的,歷史是進步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中又體現出孔子思想的保守復古主義的一面。如果只是“述而不作”,對古代的文化只能去重複和再現,就缺乏了創新和發展。“信而好古”對於過去曾經美好的事物深信不疑,即使春秋時期社會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鉅變,而孔子一生都在為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奔走吶喊而不能看到社會進步。認為這一切變化都不合乎“禮”,要求人們“克己復禮”。孔子的保守復古束縛了思想的解放和社會的進步。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近代以來,傳統與現代成了一個不斷被爭議的焦點論題。人們往往把二者割裂開來,新文化運動“打倒孔家店”把傳統文化看作是社會發展的障礙,就有了偏激的絕對化的思想傾向。而人類社會發展的長河是源遠流長奔流不息的,抽刀斷水水更流。傳統與現代是對立與統一,是繼承與發展的。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社會發展必然要求創新,我們更應該看到,沒有文化的積累、不重視文化的薪火相傳,創新從何而來?現在的問題是,人們爭先恐後地進行所謂改革、創新,卻忽視了對既有文化成果的“保而守之”。結果是很多所謂的“創新”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往往都成了空中樓閣不切實際。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對於傳統文化的既要堅持文化自信,不能妄自菲薄,否則就會失去自我,迷失道路;當然也不要驕傲自大,閉目塞聽,而是要與時俱進,在傳承中不斷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