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述而第七》共38篇主要是记录孔子言行。以此引发孔子的学问之道、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

传承和创新是做学问所要面对的两个基本命题。传承是对旧事物的或是传统的事物中的优良的事物进行继承。创新则是在对传统的事物中的优良的事物进行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提高事物的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孔子又是如何看待传承与创新呢?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对六经进行整理,保留了传统文化;周游列国、招徒讲学又把传统文化加以发扬光大。但是孔子却是“述而不作”。(“述”为遵循之意,承续古人;“作”为创作)。孔子对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只是整理,承续前人,并没有加以创作;记述其言行思想的《论语》也是其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整理的。孔子之所以“述而不作”,在于他“信而好古”的态度,就是对于传统文化深信不疑,对于西周礼乐制度的向往。并且要求人们“克己复礼”以恢复昔日的统治秩序。孔子有如此高的地位却还谦虚的说“窃比于我老彭”(老彭一种解释为老子和彭祖,另一种解释为殷商时期的贤大夫)。也就是说,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过是向先贤看齐罢了。由此可见孔子对待传统文化的真诚的态度和自己治学的谦虚的精神。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毕竟社会是发展的,历史是进步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中又体现出孔子思想的保守复古主义的一面。如果只是“述而不作”,对古代的文化只能去重复和再现,就缺乏了创新和发展。“信而好古”对于过去曾经美好的事物深信不疑,即使春秋时期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变,而孔子一生都在为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奔走呐喊而不能看到社会进步。认为这一切变化都不合乎“礼”,要求人们“克己复礼”。孔子的保守复古束缚了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近代以来,传统与现代成了一个不断被争议的焦点论题。人们往往把二者割裂开来,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把传统文化看作是社会发展的障碍,就有了偏激的绝对化的思想倾向。而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是源远流长奔流不息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传统与现代是对立与统一,是继承与发展的。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社会发展必然要求创新,我们更应该看到,没有文化的积累、不重视文化的薪火相传,创新从何而来?现在的问题是,人们争先恐后地进行所谓改革、创新,却忽视了对既有文化成果的“保而守之”。结果是很多所谓的“创新”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往往都成了空中楼阁不切实际。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对于传统文化的既要坚持文化自信,不能妄自菲薄,否则就会失去自我,迷失道路;当然也不要骄傲自大,闭目塞听,而是要与时俱进,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