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情人节,不存在的

今天是七夕了,又成为了商家的狂欢、“单身狗”屏蔽朋友圈的时候了,那么,简单了解一下七夕,七夕是由牛郎织女的传说而变成的情人节,实际上这些都是商家为了促销的炒作,目的只是为了让男女情侣们多购买东西而已。实际上七夕只是乞巧节,并不是情人节,现在听我给你娓娓道来。

七夕情人节,不存在的

鹊桥相会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魁星节、七巧节或七姐诞,亦称七夕、双七节、晒书节。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在民间,有姑娘与少妇七夕乞巧的习俗,每逢七夕,富裕的家庭常常在庭院中摆酒宴、食物、瓜果,遥拜牛郎、织女双星。年轻妇女一手拈针对空,一手提线,作穿针状,谁家穿好针,即为乞到“巧”。唐宋时,每到七夕,街头搭有“乞巧楼”、“乞巧棚”,并有专卖乞巧物的“乞巧市”,热闹程度与春节不相上下。也有女子在夜晚星光下将绣花针投在水中,看针影摇曳,根据它的形状判断投针者的拙与巧。

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乞巧节,民间姑娘信以为真,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

在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时,要在银河上搭一座天桥,这需要大量的绳子。于是民间于七夕前夜,要解下孩子手腕上的彩绳,扔在屋顶或窗台上,让匆匆来去的喜鹊和燕子衔去搭桥。七夕更深入静,牛女二星相会时,相传不会撒谎的少女此时躲在花鲜叶嫩的黄瓜架里,可偷听到牛郎织女“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相思细语。据说,这一天,连喜鹊和燕子都极少见,那是为牛女相会搭桥去了。

七夕情人节,不存在的

七夕习俗

女子于七夕乞巧,男子则乞文采,拜魁星。民间有魁星主文运事之说。拜魁星前要糊一个象征魁星的纸人,蓝面环眼,锦袍靴,左手斜捋飘胸红髯,右手执朱笔,将其放在案上。人们围坐魁星像前,以桂圆、榛子、花生三种果干,代表状元、榜眼、探花。某种果干放桌上,任其滚动,某种果干滚到某人的面前停下来,某人即为状元、榜眼、探花。如投下的果干都滚偏,则大家均无功名,须再投,都投中,称“三及第”。旧文人为向魁星标榜书籍如山或知识渊博,常于七夕正午倾书房之所有搬院中晾晒。以求魁星见怜,希望自己能金榜题名。拜魁星是七夕星崇拜的延伸。

七夕情人节,不存在的

七夕

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七夕的热闹程度不亚于春节。但如今的七夕节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只是中国的情人节,它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正在被人们遗忘。

可见七夕原来只是乞巧节,随着牛朗织女的传说的加入才成为了七夕节,寓意美满的婚姻,注意,重点来了,虽然有牛郎织女的加入,但是依然不能称为为情人节,国外的情人节又叫圣瓦伦丁节或圣华伦泰节,即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之一。这是一个关于爱、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贺卡的节日 男女在这一天互送礼物用以表达爱意或友好。

也就是西方的情人节是关于爱和浪漫,这一天是用来表达爱意的,但是中国的七夕却是一年一次的家庭团聚,你要真这样算的话,牛朗织女的七夕更像八月十五中秋节,一家团聚,更重要的是牛朗织女寓意的是忠贞的爱情,但是他们俩已经结婚,你见过情人节带孩子去的吗?所以,七夕应是为已婚有小孩的人准备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