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情人節,不存在的

今天是七夕了,又成為了商家的狂歡、“單身狗”屏蔽朋友圈的時候了,那麼,簡單瞭解一下七夕,七夕是由牛郎織女的傳說而變成的情人節,實際上這些都是商家為了促銷的炒作,目的只是為了讓男女情侶們多購買東西而已。實際上七夕只是乞巧節,並不是情人節,現在聽我給你娓娓道來。

七夕情人節,不存在的

鵲橋相會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魁星節、七巧節或七姐誕,亦稱七夕、雙七節、曬書節。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傳統節日,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在民間,有姑娘與少婦七夕乞巧的習俗,每逢七夕,富裕的家庭常常在庭院中擺酒宴、食物、瓜果,遙拜牛郎、織女雙星。年輕婦女一手拈針對空,一手提線,作穿針狀,誰家穿好針,即為乞到“巧”。唐宋時,每到七夕,街頭搭有“乞巧樓”、“乞巧棚”,並有專賣乞巧物的“乞巧市”,熱鬧程度與春節不相上下。也有女子在夜晚星光下將繡花針投在水中,看針影搖曳,根據它的形狀判斷投針者的拙與巧。

後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融入乞巧節,民間姑娘信以為真,於是每到農曆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

在傳說中,牛郎織女相會時,要在銀河上搭一座天橋,這需要大量的繩子。於是民間於七夕前夜,要解下孩子手腕上的彩繩,扔在屋頂或窗臺上,讓匆匆來去的喜鵲和燕子銜去搭橋。七夕更深入靜,牛女二星相會時,相傳不會撒謊的少女此時躲在花鮮葉嫩的黃瓜架裡,可偷聽到牛郎織女“柔情似水、佳期如夢”的相思細語。據說,這一天,連喜鵲和燕子都極少見,那是為牛女相會搭橋去了。

七夕情人節,不存在的

七夕習俗

女子於七夕乞巧,男子則乞文采,拜魁星。民間有魁星主文運事之說。拜魁星前要糊一個象徵魁星的紙人,藍面環眼,錦袍靴,左手斜捋飄胸紅髯,右手執硃筆,將其放在案上。人們圍坐魁星像前,以桂圓、榛子、花生三種果乾,代表狀元、榜眼、探花。某種果乾放桌上,任其滾動,某種果乾滾到某人的面前停下來,某人即為狀元、榜眼、探花。如投下的果乾都滾偏,則大家均無功名,須再投,都投中,稱“三及第”。舊文人為向魁星標榜書籍如山或知識淵博,常於七夕正午傾書房之所有搬院中晾曬。以求魁星見憐,希望自己能金榜題名。拜魁星是七夕星崇拜的延伸。

七夕情人節,不存在的

七夕

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裡,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七夕的熱鬧程度不亞於春節。但如今的七夕節在大多數人的眼中,只是中國的情人節,它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正在被人們遺忘。

可見七夕原來只是乞巧節,隨著牛朗織女的傳說的加入才成為了七夕節,寓意美滿的婚姻,注意,重點來了,雖然有牛郎織女的加入,但是依然不能稱為為情人節,國外的情人節又叫聖瓦倫丁節或聖華倫泰節,即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之一。這是一個關於愛、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賀卡的節日 男女在這一天互送禮物用以表達愛意或友好。

也就是西方的情人節是關於愛和浪漫,這一天是用來表達愛意的,但是中國的七夕卻是一年一次的家庭團聚,你要真這樣算的話,牛朗織女的七夕更像八月十五中秋節,一家團聚,更重要的是牛朗織女寓意的是忠貞的愛情,但是他們倆已經結婚,你見過情人節帶孩子去的嗎?所以,七夕應是為已婚有小孩的人準備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