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山文化研究系列文章之四:顾关村乡绅杨少三家族事略

顾关村乡绅杨少三家族事略

讲 述:杨少三的后代

记录整理:杨新儒 晋宏志

说起城西的老财,人们的第一句话就是“顾关村的杨、碾槽沟的王”,接下来,便会眉飞色舞讲述一件民国年间发生在杨少三家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1923年,晋军第三军张荫梧带领混成旅两个团进入浑源县,驻扎到了城西北坡的顾关村,他们打开杨少三家的粮仓,两个团的人每日三餐海开大吃,吃了两个多月,也没有把杨家的存粮吃掉多一半。存粮之多,着实让人惊讶。

杨少三,名叫杨绍普,其曾祖父杨建国原居应县罗庄。曾祖父杨建国幼年丧父,为了生存,他和他的弟弟杨建邦跟随母亲投奔浑源县顾关村开铧炉的杨姓亲戚。刚到顾关村的几年,他们家穷困潦倒、饥寒交迫,为了生活下去,两个儿子非常勤劳吃苦,每天拉犁三十多亩,回家后累个半死。饿得厉害的时候,甚至抓起鸡粪吃。就这样,由于辛勤劳作,省吃俭用,他们的温饱得以解决,家境逐渐好转。到杨少三这一代,他们已是富甲一方的大财主,从顾关村到西坊城村都有他们的田地,深涧村、西辛庄和西胜明村也有他们的田地,神溪村还有他们的苇地,浑源城、大同、太原、天津、北京、内蒙都遍布他们的买卖字号。

曾祖父杨建国虽然家境贫寒,但特别注重培养后代读书,据他的墓志铭记载,他给后人立下的家训是“诗书教子孙,勤劳立家业”。在他孜孜不倦的教诲下,他的孙子杨永旺考取了贡生,他的重孙杨巨观,也就是杨少三的父亲,考取了廪贡生。

他的重孙杨巨观是太原警备司令荣甲三的舅舅,民国初年曾任京议员,回乡后曾任浑源县教育会会长;1924年,还曾参与浑源县政府与外国传教士王涅克签订李峪青铜器买卖合约之事。

杨少三有七子二女,均为大学生。长子杨增沃留洋回国,先后在天津汽车制造厂和中国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任工程师,建国后曾为刘少奇主席设计红旗小轿车;次子杨增录留学美国,归国时因病死在轮船上。杨少三其中一个女婿是张少卿将军,湖南人。

杨少三的兄弟杨少四的后代都在"日本",都获得博士后学历。杨少四的女婿曾任陕西省委副书记,介休人。

杨少三家庭几代人谨遵祖训,不但教育后人诗书耕读传家,而且还教育后人积德行善。文革前,杨少三祖先德泽碑楼上曾有一块牌匾,上面雕刻有“德性可风”四个大字。每有逃荒者、乞丐走到顾关村,杨少三就留他们先住下,管他们吃住,然后或出资帮他们建豆腐坊等小买卖,或给他们找活干让他们自力更生,糊口度日。遇到灾年,他就开仓放粮,帮助穷人度过难关。他从不拖欠长工的工钱,每天晚上收工后都现结账。

杨少三给长工们的伙食是黄糕、大烩菜、莜面,长工们想吃多少就吃多少,越能吃他越高兴。如果一旦发现某一个长工几天只喝稀饭,不吃稠的,就劝他回家,不要再干了,先回去养好身体。

杨少三虽然家财万贯,但非常节约,他和长工吃一样的饭,吃山药从不剥皮,如果有人上门借粮食,他先端一盆煮山药请借粮食者吃。如果借粮食者拿起山药不剥皮就吃,他就非常痛快借粮;如果借粮食者先慢慢剥掉皮,然后再吃,他就会对借粮者说,我吃山药也不舍得剥皮,你剥皮吃说明你不缺吃的,你回吧,我不借。

浑源城解放前后,乔日成的"土匪军"到了顾关村,走时放火烧了杨少三的粮库,看守粮库的杨少三的一位亲戚也被烧死了。

土改前,杨少三抛下家业,离开浑源县顾关村,迁居到了内蒙生活,从此就在内蒙繁衍生息。浑源毕竟是杨少三的家乡,杨少三的后代有时候会回浑源老家顾关村走亲戚,把家乡的风土人情和沧桑巨变告诉留在内蒙的亲人们,以慰思乡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