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人生中背诵的第一首诗词是什么?

百日读书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谈起这首诗,可谓是记忆满满啊!


记得教我这首诗的老师是为40多岁的男老师,听我爸爸介绍这位老师也教过他。


你可以想象一位中年男人按照整首诗的意境,做完整套连贯的抬头低头转头的动作,那是多么滑稽的画面。现在想起来可谓是满满的心疼,毕竟这位老师是真的爱我们。


情感故事治愈者


我七十年代初期上小学,众所周知的原因,当时教育还没走上正轨,我们玩的天昏地暗,小学课本里也没记得有诗词学习。直到1976年1月份吧,广播喇叭里传出感情丰富抑扬顿挫的总题目为”词二首”的词朗诵:毛主席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那气场一下子把我震撼住了!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何等豪情万丈、气势磅礴、壮志凌云、霸气溢露、气魄宏大!任何伟岸遒劲的溢美之词形容都不为过!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 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文白相间,超越奇美,以古说今,心忧天下,嬉笑怒骂间把对手把玩于鼓掌…… 虽然我的小学语文老师连拼音都不会,更无法给我讲解“水调歌头”“念奴娇”的词牌意义,但毛主席的词二首,彻底唤醒了我的诗词学习热情,后来不仅伟人公开发表的诗词几乎全部背过,我还试着练习诗歌写作,曾有几首小诗在校刊发表。不夸张地说,最先学习的这“词二首”直接间接地对我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




每日十条忆童年


第一首?

那时候太小了,字都不认识,都是我爷爷教我背的。

那会我爷爷买了一个儿童版的唐诗三百首,每一首都带插图,然后每天教我背一首,后来只要指着插图,我就能全文背诵。

那本书后来在卖废品的时候被卖掉了,我到现在都还记得,那是一个正方形的书,插图画的不怎么样。

记得最清晰的图是王维的《杂诗》,因为图上画了一个大窗子,外面开着一枝梅花,一个方块脸的诗人正在窗子边看花。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小时候我非常不喜欢这一首,我觉得写的不好。读起来很拗口,还不是很明白是啥意思。

我认字之后,经常翻到那一页看,反正到现在也没觉得哪里好。

还有就是贺知章的咏柳。

我对这首诗感觉一般吧,我爷爷讲解说为啥像剪刀的时候,笑得可开心了。

我就喜欢贺知章三个字,单方面觉得是那些诗人里最好听的名字。

于是在背诵的时候,会重读贺知章。

想着想着,有那么几首浮出记忆的水面了。

不能确定哪一首是第一。

李白的《静夜思》

李绅的《悯农》

骆宾王的《咏鹅》

但根据我对那本书的记忆,骆宾王的咏鹅绝对是排在第二或者第三的,因为那幅图在书的左页,左页必定不是第一首。

所以第一首不是静夜思就是悯农。

我爷爷早年是个大夫,有自己的药铺,公私合营后,他辞去职务,回到家种地。

所以他最喜欢的那首诗一定是《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我怀疑这就是他教我的第一首诗,也可能是我背的第一首诗。

他好像说过,我吃的饭,都是他的汗变得。

一粒一粒的不是米,是他的汗。

我陪我爷爷去种地,我在田边玩,他戴着草帽,弯着腰,从田这头到田那头,再从那头回到我这头。

我看他到那边去,离我有点远的时候,我就不玩了,盯着他,防止他不见了。

看着他面朝我过来了,我就低着头继续玩我的。

我喜欢地里的土疙瘩和蚂蚁,还有树叶子,草根,然后幻想出一个世界。

我爷爷会写诗,尽管现在想起来都是打油诗,他写了整整一个本子,给我五毛钱让我买一个新的本子,他工工整整地誊抄上去。可惜那本子后来我找不着了,我想,是奶奶或者叔叔伯伯们在他的坟前焚化了。

同样失踪了的是他的武侠小说,也可能不是焚毁,而是被卖废品了。留下的有水浒传,聊斋,隋唐演义。还有被人借走就再不还的说岳,那位老先生大约四五年前过世了。

原来根植在我血液里的,诗歌,武侠,都是从我爷爷那里来的,忽然间有些想哭。

有一回受了委屈,我一个人跑到我爷爷的坟前,把他教我的诗一首一首背下去,直到我爹找到我。

堂姐问我,你不害怕吗?

有什么怕的呢?我现在读了那么多诗,我自己也写诗,可是我爷爷一首都听不到了。

---------丸---------


祁门小谢


小时候因为家穷、兄弟姐妹多,作为家里的晚崽,在那个温饱都成问题的时期,年年家里都是靠“周转”捱过日子的。我一直到十岁才得以上学。那时候,乡下非常缺乏书籍及古诗词的学习,我人生接触第一首诗词是在我七岁时,读初中的二姐教我唱的近代人李叔同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首词是弘一法师未出家时作的,词意优美,离情绵长。这首词在民国时期就被谱上曲调而广为传唱!

才我把这首词背得滚瓜烂熟后的第三个年头,我才得以背上五哥用过的旧书包高高兴兴地踏上求学的田埂路,直到那时,我才有机会读到了人生第二首诗: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阿燚黄南开


说来遗憾,直到今天我都没有翻完《唐诗三百首》,只是需要的时候找一下。

如果说我能喜欢诗词,我要感谢我的父亲。我的父亲是农民,他虽然学历不高,但是酷爱读书,直接影响到了我。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就教我背诵诗词,我记得教的第一首诗词既不是唐诗,也不是宋词,而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父亲几乎没有出过远门,老老实实在家中务农,他也许不能理解马致远这首小令的含义,他教给我的初衷也只是因为简单短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父亲教我的时候,只是让我记忆,我能够认识小令中的每个字,却不能理解连在一起的意思,能做的只是背诵。

后来,我了解到马致远,知道他一生都在漂泊,更加知道了悲秋是中国文人传统的习惯,早在战国时候的屈原,就已经写下了悲秋的诗句: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的这句诗为中国文人“悲秋”开启了先河,后来的文人一次又一次用自己的诗句演绎着这个主题。

汉魏时期,著名的魏武帝在他的短歌行之中写道: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他的儿子魏文帝曹丕在他的燕歌行里面开篇写道: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

曹操父子三人都是著名的诗人,虽说风格不同,但是在悲秋上却是如出一辙。

所以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主题是继承下来的,描绘的一幅凄凉动人的深秋图,传达出作者异乡漂泊的境遇。

悲秋通过描写秋日的萧瑟景象,抒发出作者人生或者仕途的失意之感,而且将秋色所产生的凄苦悲凉和多舛的命途交织在一起,更加富有感染力。

我虽没有悲秋的感觉,却依然感觉自己现在是“断肠人在天涯”。


诗书君


要问我头次接触的诗词,从我上五年级的时候说起。文革期间,五年级上册无教科书,学主席语录.诗词.九大文献,农村的民办教师也不懂什么诗词,只是读一读,有的老师三年级的数学都不会。我有二个小妹同生人,母亲没奶水,下学带小妹,在二十岁以前也就看过四大名著小说,一共也就看过十几本吧!直到我六十一岁那年过年时,我们亲叔伯兄弟十一个加上外甥凑在一块,十弟是教师,说:现在人还写不出唐诗宋词,我当时就记在心里,下决心学学,不打扑克闲玩了。从县城大集书摊上买了几本旧唐诗宋词,读一遍又一遍,好比登天,别谈什么意思,很多字也不认识,就想放弃,闲着无趣,又从旧书摊上有用的书买上几本,三年苦战,也就能写点东西。还有爱好东跑西癫,收完秋做点小生意,全国各地到处乱跑,挣点钱够路费就行,九零年前带上三百二百的就在外边饱一二个月,其实也没有什么径验,平着感觉丰富的想象。人生阅历三天三夜说不完的,别不多说,谢谢各位师友。


w雨亭


关注飞鱼,关注教育,关注学生健康成长!



我看了不少人的回答,其中都显得比较“高大上”,甚至还有第一个就背《沁园春长沙》的,实在是厉害啊!

我可没有他们那么厉害,我告诉你我人生中背诵的第一首诗是什么?

它的名字叫做《咏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重要影响

这首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是很多人学会背诵的第一首诗,包括我。现在已经把这首诗谱写成一首儿歌了,很多人都会唱,小朋友们尤其喜欢。

当然,肯定也有人会问,“这是一首诗吗?”“怎么第一句只有三个字?”的确,这首诗第一句只有三个字,跟我们一般印象中的诗歌概念有点不一样;但是,这首《咏鹅》确确实实就是一首诗,只有三个字的第一句依然改变不了它在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这首诗的作者叫做骆宾王,他是初唐时期的大诗人,乃“初唐四杰”之一。《咏鹅》是一首五言古诗,它还是骆宾王在7岁的时候写成的呢!厉害吧,7岁就写了一首流传千古的五言古诗了,真不愧为一个神童!



写作背景

相传,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每到春天,塘边柳丝飘拂,池水清澈见底,水上鹅儿成群,景色格外迷人。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客人见他面容清秀,聪敏伶俐,就问他几个问题。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客人有意试试骆宾王,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



简要赏析

这首诗开篇先声夺人,“鹅!鹅!鹅!”写出鹅的声响美,又通过“曲项”与“向天”、“白毛”与“绿水”、“红掌”与“清波”的对比写出鹅的线条美与色彩美,同时,“歌”、“浮”、“拨”等字又写出鹅的动态美,听觉与视觉、静态与动态、音声与色彩完美结合,将鹅的形神活现而出。




关注飞鱼,关注教育,关注学生健康成长!


飞鱼高中教育


作为一个中国人,最自豪的是我们可以读那么美的诗词,让我们可以在世代流传的诗词感到心灵不老。

当我们开始掰着指头学数字时,我们也开始对中国的诗词有了接触。我人生中第一首诗,应该是北宋邵雍的《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虽说只是一首很短的五言绝句,但是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让孩童从一到十的数字里,不是简单的学会数数,而是将日常生活中的烟村,亭台,花,排列在一起,组成一副自然的,美好的风景画,而且是具有中国风的水墨画。

烟村,多么具有诗意的画面,是杨柳堆积而成?还是夕阳下,袅袅升起的炊烟?村子笼罩在烟雾之中,让人们相起回家的门楣。

亭台,十里一亭,五里一台。长亭外,古道边,是送人离去的地方?还是供人游玩嬉戏的亭子楼台?

花,眼前能看到的只是区区八九枝,春风十里,陌上花开,眼前花虽少,但远方花满楼。

这首词是用数字连贯起江南暮春时自然的风光,既通俗易懂,又诗趣浓厚。值得孩童们去读,有时候路过幼儿园听小朋友朗朗的读书声,就不由自主地想起这首诗。





云生万重涛


小时候,在农村,物质匮乏。大人们关心的是粮食,小孩们关心的是玩耍。也记不清当时的语文课本里有没有诗词,反正家里除了父亲小时用过的课本,再没啥课外书了。好在自己一直喜欢看书,遇书就翻一翻,绝不束之高阁或弃如敝履。

有一年,上高中的时候,晚自习课上看一本散文书,记得其中一篇里有一节小诗:

初三月儿弯弯

银光洒满天

请你答应我

更像十五一样圆

岁月如水,荏苒至今。上学时的许多事情都忘了,唯独忘不了这首诗,记得那晚下课后走出教室,抬头一看,正好有一弯银月静候天心,我望着它,在走回寝室的路上高声诵着这首诗,旁若无人:

初三月儿弯弯

银光洒满天

请你答应我

更像十五一样圆

我确信,这是我生命中会背诵的第一首诗,多少年来,常常想起,从未忘记的,小诗。


语文有道


老墨生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中期上小学时己是八九岁。农村孩子,贫农家庭出身,父辈们都不识字。学前是搂草剜菜放小羊,上学是语文算术两本书。三年级以后正逢文革停课闹革命,没书没课没老师,闹腾了两年回家当半拉子劳力挣工分。但读古诗却在小学三年级时就有过。是从读初中的兄长语文课本上读到的,是李绅的《悯农》:

鋤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认识“悯,餐”二字,向哥哥求教,知道了字音和诗意,颇有感受和启发。稍长后,竟在厢房里墙上画下诗配画:田野中一老农头戴斗笠,光着膀子,挥锄劳作,汗珠四溅

,虽是涂鴉,倒也有诗情画意。后来我们公社老副乡长,(‘三八'式工农干部)下村劳动,在我家派饭,那时县乡干部下村都实行“三同”,(即与社员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付给粮票四两钱三角。看到墙上的粉笔画后还当我老\b

爹的面夸奖了一番。这也成了我以后喜欢诗文绘画的一个原动力。

如今,我也步入暮年晚岁,六十多年的风雨人生路已归途在望,告辣酸甜咸皆成过往烟云,但我依然喜欢吟哦诵唱古诗词,並教给呀呀学语的孙辈们,亦是老朽的一桩乐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