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還有後人嗎?有什麼依據?

錢塘安東陽


歷史上農民起義的成功的沒有幾個,能當上皇帝的更是少之又少。但是就是在這種千萬分之一的概率下,劉邦和朱元璋脫穎而出了。

可能是朱元璋年少時的經歷過於可憐,因此朱元璋為了保證子孫後代的幸福,特意為子孫設立了各種福利,連一歲孩童都可以擔任親王,並且這種制度是永久制。使得到了明朝末年,朱氏子孫高達100多萬。


可就是這樣龐大的家族,到了清朝時期卻被消散的乾乾淨淨,民間但凡說起朱氏都是談虎色變。而朱元璋到底還有沒有後人,其實從旁枝末節分析估計還是有的。

首先是朱元璋的嫡系,長子朱標雖然早早去世,但是其長子也就是後來明朝的第二位帝王朱允炆卻是成功登上皇位,同時也保證了朱元璋嫡長系這一脈的傳承。但是隨著朱棣的造反,使得在正規歷史的記載下,朱允炆與其長子全部喪失在火海。所以從朱元璋嫡長系這一脈來說,已經是後繼無人。

但是歷史上朱允炆是否真正的喪失在火海,還是一個謎團。若當時朱允炆僥倖脫逃或者是朱棣篡改歷史放過侄子一馬,那麼在民間朱元璋的子孫還是存在的。


而朱棣登位之後,給後世子孫留下一道聖旨,“天子守國門”當然崇禎帝也很好的遵循了這一點。李自成打到北京城之時,崇禎帝不願意投降選擇上吊向祖宗謝罪。而為了避免後宮遭受李自成的欺辱,因此嬪妃、公主甚至是皇子都被處死。

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說,生活在宮廷中高貴的皇族已經徹底在當時消失殆盡。而在《鹿鼎記》中曾經出現出一個公主的角色,自稱是崇禎帝遺留的公主。是否是真,這不得而知。但是也從這方面得知,當時崇禎帝確實是親手屠殺了整個皇宮中人。從皇帝嫡系一脈上來說,朱元璋已經沒有了後人。


所以這與皇宮關係不大的其他人宗室,就成為了朱元璋香火的延續。但是就是這些後人,也沒有被全部的保留。

當時明朝已經是戰火紛飛,以李自成和張獻忠起義的等人,凡事遇到朱氏子孫,統統一個不留。所以當時生活在山西一帶的明朝後人,幾乎都被屠殺,活下來的是少之又少。

李自成等人對於朱氏子孫是深惡痛絕,畢竟當時因為朱元璋一項不能更改的政策,使得朱氏子孫發展的如此龐大,簡直就是當時國庫的米蟲,不用從事任何事業就可以平白得來財務。所以李自成等人攻城的路上,可謂是見到朱氏子孫就毫不留情的處決。

但是朱氏子孫還是有一部分保留了下來,只不過是改頭換面,隱姓埋名了,比如說清初的大畫家八大山人,便是朱元璋的後人。

朱元璋後人中絕對不會只有八大山人一脈留下了,肯定還有其他的,比如說在浙江一個叫田後蓬村的小村莊,村裡人全部姓朱,自稱就是朱元璋的後裔。村裡面還有一些東西出自明朝的皇宮,據考古學家認定是真的。

按照朱元璋給後人取名的規律,我們其實很容易發現朱元璋的子孫後代依然活躍著,其中還產生了一名著名的總理。


小鎮月明


朱元璋給子孫取名居然用元素週期,他的後代上至農民下至總理?如果要說依據,查血脈可能不現實。也只有家譜,可以作為參考了。
一個朝代的興衰更替,從出生要經歷取名,從成長要經歷繁衍,那麼國家的更替會給後代人帶來什麼?

尤其是那些背井離鄉皇室血脈,他們又是以什麼樣的身份生存在社會中間的呢?

弄巧成拙——名字成了元素週期表

每個人都有名字,它代表我們的獨特性。名字對於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種符號,它能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人的性格。

古代有很多皇帝也特別看重自己血脈的取名,所以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獨到的取名方式。

比如在明朝的時候,朱元璋就在這一方面相當講究。在當時他規定子孫的第二個字要按照自己欽定的輩分取名。

第三個字必須是五行中的那幾個字作為偏旁,或者由“金木水火土”五個,其中一個組成的字。

剛開始還好,常用的字都有。但是後來隨著人口爆炸性增長,常用字不多了,否則和祖輩重名豈不是亂了套。所以明朝皇室開始造字,很多生僻字開始出現。


後來化學家徐壽,把元素週期表翻譯進來中國。但找比較複合的漢子比較困難,正好看到了朱氏家譜。於是就把朱氏家譜作為依據,根據元素特性命名。

所以朱元璋的後代名字其實也是一個元素週期表,比如“朱公錫”或者“朱勤烷”。

農民自稱朱元璋後人

2004年的時候有一個自稱自己是朱元璋後代的農民,他叫王茂堂,拿出家譜來,經過專家的驗證確實是朱氏血脈無疑,而他也確實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

根據王茂堂的描述,祖先為了躲避戰亂就把後代都安置到凝固堡。這裡十分安全,所以他們這些後人才可以在這裡定居幾百年,而沒有任何外界的干擾。

因為害怕招來不必要的麻煩,所以一直隱姓埋名生活,這也是王茂堂一直沒有公開自己真實身份的原因。之所以不姓朱,也是因為怕被當時清朝追殺,所以都改了姓。

中國人心中都有落葉要歸根的老思想,所以他們這些人覺得如今沒有任何威脅了,是時候公開這個幾百年隱藏的秘密,要認祖歸宗。



這件事情已經得到先關權威的證實,所以每年清明節的時候,王茂堂帶著自己的家人就去南京祭祖,以此表達對祖先的撫慰。

當年朱家的血脈18代差不多有100多萬個子孫,那麼只有王茂堂一個脈存活下來了嗎?當然不是。

朱鎔基總理一脈是怎麼回事

除了這位普通的農民以外,還有一位大人物也被懷疑是朱家的血脈,那就是前總理朱鎔基。

為什麼要說他是朱元璋的後代子孫呢?其實從他的名字中可以看出來,他的“鎔”根據朱元璋的取名規矩看,他是朱元璋的第十八個兒子繁衍下來的後代。

所以說他的名字是朱元璋在600年前就已經起好了的,根據推斷,朱鎔基應該屬於第8代朱幹跬的兒子朱小魯。

他的家族從湖南遷徙到東北,後來又回遷到湖南,而朱鎔基的祖父是朱訪緒,這位祖父在光緒廿年的舉人,還在河南擔任過官職。

朱鎔基按照族譜應該取名為朱長庚或者朱鎔基,這是親人們對他寄予的寄託,他的童年是在湖南度過的,在九歲的時候離開棠坡。

在如今和平村的地方,還保留著朱氏祠堂,雕龍刻鳳的整體外觀,很有皇室的氣魄。

對於朱家的事蹟已經成為整個村莊的美聞,這位亂世的總理一出生父親就死了。姐弟六人將這股血脈傳承到如今,直到最後當上了總理。

這是朱家的榮耀,如今歷史已經離我們遠去,這些血脈也真實的流淌在他們的身體裡。


史之策


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朱元璋在冊後裔有15.7萬人,這是我們現在能掌握的明朝官方最晚的一次皇室人口統計資料。到1644年明朝滅亡,總人數只會多不會少。

明朝276年,共封了87個親王,近千個郡王。到明末,農民起義爆發之前,明朝在全國有34個親王,還有被廢的齊王、寧王、遼王、伊王、徽王等親王家族後裔。這些人主要分佈在陝西、甘肅、山西、河南、河北、湖北、湖南、四川、江西等地,分佈較廣,人數眾多。


秦王后裔


明末逃過一劫的主要有三類人:

一是遠支宗室。

到明末,有的分支已經傳到第十一代,不但與朱元璋血緣隔得太遠,與朱元璋封的第一代親王血緣也隔得太遠,早已淪為衣食無處著落的窮苦人,這些人在明末並非是起義軍劫掠的對象,所以這部分人在明末大多得以倖存。

二是被廢除的親王宗室。

被廢的齊王、寧王、遼王、伊王、徽王等親王家族後裔,人數也很多,這些親王家都是在嘉靖年間之前被廢除的,因為廢除的早,所以平民化的也比較早,做的孽也就少,這部分人在明末也大多數得以倖存。比如著名畫家八大山人朱耷就是南昌的寧王后裔。現在第一代寧王墓的周邊就有寧王后裔守墓。

寧王后裔八大山人


三是南方的宗室。

長江以南的宗室包括江西的鄱陽縣的淮王家族、南城縣的益王家族,因為地處南方,自始至終沒有受到過李自成和張獻忠農民起義軍的襲擊,清軍打過來也沒有那麼快,這幾個家族的子孫得以有比較從容的逃亡時間。比如末代益王還逃到廣州抗清,益王家族在明末的旁支有一千多人,當時危難時機,只好四處逃生,如今江西南城縣附近就有不少益王家族的子孫。

益王后裔墓


如今朱元璋的子孫到底有多少人?沒有人統計過,也無法準確統計。據瞭解,以家族群定居下來的也有不少,比如開封、濟寧、南城、南昌、蘭州、邵陽、長治等等地方都有。有人估計,除了在明末已改姓的,目前朱姓的朱元璋後裔還有20-40萬人。


坐看東南了


朱元璋是有後人的。這個答案的依據就是他後人的數量很多,而這些人中肯定有躲過了明末動亂和清朝追殺的。

想當初朱元璋建立大明,因為建了一個新政權,所以在許多方面都要和前朝,和其他政權不同。因此他在各方面都做出了革新。

對待老百姓,不再收那麼多稅,減少他們的壓力,恢復了社會生產力。

對待自己手下的官員,凡事都要按照法律來。要是有不作為和貪贓的,處以極刑。

對待周圍的敵人,自己親自帶兵馬去征討,一定要把他們打服為止。

對外方方面面都讓他安排到位了,對內自然也不會放鬆。這個兒子分在哪,那個兒子做什麼王都很清楚。

而且為了老朱家血脈的純正,他還給後代規定了一套起名的辦法。正是這個辦法才讓我們知道,哪些是他的後人。


不過這個辦法一會再說,我們先來分時期看看朱氏後人的生存情況,進而證明如今朱氏後人還存在。

第一段時期,明朝時期

這個時期肯定是這些朱家人生活的最滋潤的時期了。此時江山都是他們家的,而姓朱的人不是皇室就是貴族,普通老百姓是沒有使用這個姓氏資格的。

回到明朝開國時期,朱元璋已經把江山都打下來了,但是他還怕坐不穩這個位子。因為老朱家人少啊,政權的根基還不穩定。只有皇室這一脈興盛起來了,國運才能久盛不衰。

於是他鼓勵生育,並且提前為後人想好了起名的方式。不管那個姓氏都有輩,一般第二個字就是輩分。這一點不改。

但是第三個字就有講究了。他規定,皇室子孫姓名第三個字必須偏旁是五行中的一個。這個講究看起來頗有內涵,而且到時候看家譜一排排的人名下來,心裡肯定會覺得這名字起的真整齊。

在鼓勵政策作用下,到萬曆年間,1604年的一次人口普查朱氏後裔的人數為近16萬。儘管和全國5000多萬人口比還是少數,但也已經是一個相當龐大的數字。



第二段時期,清朝-民國時期

從明末爆發各種起義開始,這些姓朱的皇室日子就沒有那麼滋潤了。

因為起義這些人都是被朝廷逼得活不下去的人,最痛恨的自然就是他們這些平日高高在上而不問下層人民死活的人。

除去起義軍,關外的威脅也不小,而且他們的目標也是皇室這些人,這些權貴。因此,在這兩股勢力的包圍下,尤其是清軍入關後對皇室的殘殺,使得朱氏後裔數量大量減少。

有關資料記載,在入關後五年裡,滿人屠殺明皇室人口數量達到一萬。剩下的四散而逃,一部分逃到臺灣,躲過一劫。

後來臺灣地區被清朝打下來後,當時的皇上也沒有在追究,只是把他們四散分佈到了內地。之後這些人都成了平民,後面的動亂也沒有再影響到他們。

第三個時期,民國時期-現在

因為遠離了權力中心,這些朱氏後裔都變成了普通老百姓,人口自然也得以延續下去。

不過也正因為這樣,才不好找出現在姓朱的人中哪些是明成祖的後裔。但是有些東西真的是誰都說不準。

就是現在,在河南的一個小村莊內,存在著一群明成祖的後人。不過他們現在不姓朱,而是改姓王。村裡有位老人說是祖先清朝時為了躲避追殺才改的。


他們這一支朱氏後裔曝光後,很多人不信服。但是他們有證據。第一件證據是族譜,裡面人的取名方式和朱元璋當年規定的一樣,都是最後一字用五行偏旁。

第二件證據就更有力了,是一副朱元璋的自畫像,並且已經鑑定為真跡。現在已經被收到國家博物館中。有了這兩樣東西,這群居民可以確定是朱氏後裔。

所以說,朱元璋是有後人的。另外,不管怎樣,希望這個身份不會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困擾。


小小嬴政


說到朱元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一想起他,人們也就想到明朝,確實,明朝的開始就是在他的手中,當年若是沒有他,那麼也就不會有後來的明朝。而明朝自從在他的手中出現之後,整個在朝代也是在歷史上存在了相當長的時間的,而且關於明朝所發生的事情,那也是可以拿出來為大家說上個幾天的。

不過歷史的潮流終究還是會褪去,有些朝代會出現,但是也並非一定會長遠下去。明朝這個時代也是一樣,隨著後來朝代的慢慢衰敗,明朝最終也是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朱元璋這個人也真的是夠有實力的,想當初他只是一個連書都讀不起的一個貧窮人家的孩子,甚至為了能夠吃上飯而小小年紀的他,就在自己的村子裡給別人放牛。要說這樣一個孩子,在日後能夠成為皇帝,那是打死也不會有人去相信的。

但是也就是這樣一個看著平凡的人,居然在後來真的靠著自己的本事平定了當時的時局,然後坐上了那個最高位子,還自己創建了一個嶄新的朝代。這樣的一個人也是挺讓人佩服的。畢竟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到他那樣的。

想必在最初朱元璋建立了明朝的時候,也想著要讓自己的這個國家一直的長遠下去吧,但是未來也並非是他可以操控著的。這個由他創建的王朝在經過將近三百年的漫長存在之後,終究還是沒有逃得過被滅的命運。不過雖然後來明朝這個朝代不存在了,但是朱元璋的後人應該會有吧?而咱們今天要探討的這個話題就是和朱元璋有關的,朱元璋這個人到底有沒有後代呢?如果他真的有後代的話,那麼有什麼具體的依據嗎?

據說朱元璋的後代們很喜歡生孩子,在被滅族之前,朱家的後代有著很多人。即使在最後被滅的時候,也不可能所有的朱家人全部一個不留的給滅掉,因此還是有逃跑的朱家人的。之前就有姓高的農民自稱是朱元璋的後代,那麼他們為什麼要稱是朱元璋的後代呢?原來他們還真的是朱元璋的後代,並不是什麼隨意要冒充朱元璋後代的。

不過在一開始的時候,還真的沒有人相信他們就是朱元璋的後代,直到他們拿出了那些可以證明他們身份的東西。

原來朱元璋還真的是有後人存在的,而其相關的證據就是那些自稱是朱元璋後代的農民們拿出的有關朱元璋的畫像,據說那些畫像讓一些專家們看了都十分的激動。那些相關的畫像由專家鑑定之後,發現確實是與朱元璋有關的畫像。而有關的一些畫像還被收進了相關的博物館中,據說是農民自己願意上交給國家的,當然他們的這種精神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不過看到這裡的朋友們估計又有新的疑惑了,那就是既然是朱元璋的後人,他們為什麼不姓朱呢?其實這個問題我子啊一開始的時候也很納悶,畢竟按照咱們正常的認知來說,一般後代們的姓氏都是和祖上的姓氏一樣的。但是在朱元璋的後代中,卻出現了很多姓氏的後代。

他們沒有姓朱其實也是有著原因的。當初在明朝被滅的時候,李自成雖然對朱家的人進行了殘殺,但是朱家人也不是傻子啊,他們難道就要等著被殺嗎?所以有很多朱家的後人就逃跑了,之後隱姓埋名的過著日子,而且大多數人為了能夠安全的活下去,便將自己的姓氏給改了,這便是上面問題的原因。


無筆史官


明朝的覆滅讓朱元璋的後人經歷了一次很大的浩劫,但是最後活下來並繁衍至今的朱氏子孫還是很多的。


在中國歷史上,繁衍人口最多的兩個皇族,一個是漢朝的劉氏,另一個就是明朝的朱氏。

漢朝劉姓皇族之所以是歷史上繁衍人數最多的姓氏之一,是因為劉邦建立漢朝的時候就定下了子孫大封諸侯王的政策。這些諸侯王坐擁大片的土地,積累了大量的財富。手裡有錢,自然妻妾就不會少。而且劉姓皇族還特別能生,劉邦就有8個兒子,到了漢武帝的時候,他的堂兄弟就達到了數百人之多。這個繁衍速度,實在是驚人。

根記載,西漢滅亡之前,被朝廷記錄在冊的皇族人員就達到了9萬人!這還不包括那些地位地下的女人為劉姓皇族生的孩子,這個數目應該也不是個小數目。到了東漢末年的時候,劉姓皇族的子孫人數最少有幾十萬人,但是大多數都已經是旁支,成為了老百姓。就比如說像劉備這樣的人,就屬於皇族遠支,到他這一代就只能靠編草鞋賺生活了。<strong>

明朝也封王,但跟漢朝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意思就是說封王封爵都可以,但是不能離開封地,不能管事,只拿工資。你別以為明朝的藩王就比不上漢朝,我可以告訴你,明朝藩王工資之高,簡直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明朝藩王中爵位最高的是親王,他們的年薪是:

米五萬石,鈔二萬五千貫,錦四十匹,紵絲三百匹,紗、羅各百匹,絹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綿二千兩,鹽二百引,花千斤,皆歲支。馬料草,月支五十匹。其緞匹,歲給匠料,付王府自造。

親王往下,略有遞減。就連因為犯罪而被廢為庶人的皇室成員,每個月都可以向國家領取6石大米,相當於現在的900斤左右!明朝之所以會滅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朱氏子孫吃垮了國家。至今猶記得李自成向北京進軍,國庫無錢,崇禎找宗室和大臣們借錢充軍餉而不得,而遠在成都的福王朱常洵的福王府則日日朱門酒肉臭。

因為明朝皇族待遇如此之高,所以他們的繁衍速度也是十分快的。有人統計,明朝一共分封過87個藩王,924個郡王,而且這些藩王大多都是世襲的。郡王以下有爵位的皇室成員自不必提,那就更多了。朱元璋本人就有26個兒子,他也很有先見之明,為了應對自己子孫因為繁衍過多而造成取名困難,特意發明了許多以金木水火土為偏旁的字,以避免子孫名字重合。而且按照後來朱氏子孫的繁衍數量來說,朱元璋發明的這一套取名系統,確實很有先見之明。

到了明朝末年的時候,朱氏子孫人數多達幾十萬。但是在經歷了李自成、張獻忠等武裝勢力,以及清軍對朱元璋子孫的屠殺之後,朱元璋的子孫人數大為減少。最終躲過災難,成功活下來並繁衍至今的朱氏後人也是很多的。

就比如說楚王朱華奎的一位後代朱盛浗。

朱華奎是第九代楚王,在位六十三年,家裡的錢財堆積如山。崇禎十六年的時候,張獻忠攻打武昌,大臣們跪在楚王府門口,請求朱華奎捐獻錢財用作軍餉,朱華奎卻拿出朱元璋時期賞賜的一件裹金座椅說,只有這個了,其他的什麼也沒有。最後張獻忠攻克武昌,奪了朱華奎的全部家產,將朱華奎和朱姓宗室全部趕到江邊推入江中淹死。但是其中有一位叫做朱盛浗的朱氏宗室因為水性好,被水衝到下游二三十里,最後得以存活。朱盛浗後來逃到樑子山中,改名謝世仁,在那裡定居並繁衍了後代。

像朱盛浗這樣倖存下來的朱氏子孫的例子還有很多,但是他們大多數人為了躲避災難而改姓了其他姓氏,而且連朱氏族譜都斷了。所以,現在在我國可以被確認為朱元璋後人的人不多,但是自稱是朱元璋後人的人卻大有人在。

河南新鄭一個叫王耀堂的人就自稱是朱元璋的後代。王耀堂說他家祖先是從山西逃難來到新鄭的,據《新鄭縣誌》記載,他的這位祖先叫做朱九式,乾隆年間來到新鄭,是朱元璋的後代。朱九式是個中醫,還治好過縣令女兒的病。但是有人說,朱九式這個名字不符合朱氏子孫的取名規則,王耀堂解釋說,朱九式只是名字的諧音,為了逃難才改的名,至於說什麼時候改姓的王,那就搞不清楚了。

在河南滎陽市有個朱頂村,這個村的村支書叫做朱東仁,他主動聯繫到了一位報社記者,說他們村百分之百是朱元璋的後人,因為有家譜和祠堂為證。這位記者來到朱頂村之後,參觀了朱氏祠堂,在祠堂裡發現了一塊碑文,碑文記載說,朱頂村的人是朱元璋的兒子岷王朱梗的後代。朱東仁還告訴記者,因為祖上從曾經被剿殺過,所以改姓過屈,是後來才改回了朱姓。但是記者在多方查證後發現,根據朱東仁所說,以及朱氏祠堂碑文和家譜記載的信息,有許多前後矛盾的地方,無法證實朱頂村就是朱元璋的後人。

像這樣自稱朱元璋後代,但又拿出實證的例子在全國太多了,基本上只要是姓朱的,或者是有記載的朱改王和朱改張的部分王姓和張姓人,都自稱是朱元璋的後代。至於他們究竟是不是朱元璋的後代,由於歷史原因,已經很難再證實了。


圍爐煮酒話春秋


朱元璋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皇帝,可以當上這個皇帝可以說是五分實力加上五分運氣,當了皇帝之後妃子也有很多,但是因為朱元璋的政策問題和節約的問題,說什麼自己的皇子也是大臣一樣,只能根據人口來領銀子,於是朱元璋的那些皇子們就死命的生,短短几代朱元璋的後就迅速增加,後來甚至有幾百萬人了,但是到了明朝的後期,那些皇親國戚相互照顧,欺壓百姓,搞得民不聊生,於是就有人出來造反了,李自成曾經就誅殺了幾百萬的朱氏子弟。



甚至還有很多朱氏的人為了躲避追殺,選擇改名換姓,那麼這些人到底有沒有留下後代呢?現在還有朱元璋的後人嗎?其實這問題的答案沒有人知道的,驗證的最好的方式就是通過血緣,但是這很顯然已經不可能了,所以只能通過推測來看到底還有沒有朱元璋的後人了,曾經在2004年的時候有個農民自稱是朱元璋的後人,名字是王茂堂,甚至還掏出了自己的家譜作為證據以證實自己是朱元璋的後人,後來還有專家去驗證過,的確就是朱元璋的後人。



那麼他是怎麼躲過了當年的追殺的呢?據這個農民說,當時為了躲避追殺,到了一個沒有人的世外桃源中去了,因為沒有人,所以自然別人也就找不到,就這樣在這裡生活了幾百年,那麼為啥朱元璋的後人不是姓朱而是姓王呢?原因就是剛剛說的改名換姓,就是為了生存,而這些人也不曾出來過,甚至到了什麼時代都不知道,等到了太平盛世了,這個王茂堂才敢公開自己的身份。



那麼除了這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朱元璋還有別的後代嗎?曾經的總理朱鎔基就被懷疑過是朱元璋的後代,首先是根據中間的這個字,現在人們很多人的名字都是有家族的派號的,中間那個字就是體現,而在朱元璋的家譜中,鎔就是其中的一個,而且還是第十八代的兒子,其實無論是不是朱元璋的後代已經不重要了,也不再是什麼皇族血脈,沒有什麼優待權利,普天之下都是平等的。


史中醉


大明太祖朱元璋17歲父母雙亡,25歲以小和尚身份投軍。17年後,開建了大明皇朝。洪武帝的後宮有後妃22人,育有子女42人,其中皇子26人。他以五行用字作為兒孫的名字偏旁循環使用,並欽定了諸王的後世輩分。到明朝尤其後來的南明滅亡時,皇明貴胄遭到了清朝的追殺,但依然有不少皇家血脈通過改名換姓變輩分等方式得以延續。福垊就說三支最典型的:代王的後裔、崇禎帝的後裔及永曆帝的後裔。

代王的後裔——延恩侯



1374年8月25日,明太祖第十三子朱桂出生,5歲時封豫王,15歲就藩於大同,改封為代王。明太祖欽定代王的輩分為“遜仕成聰俊,充廷鼐鼎彝,傳貽連秀鬱,炳燿壯洪基”。1724年二月,雍正帝找到漢軍鑲白旗男爵皇明代王后裔朱延,按二王三恪制(所謂滅人之國不絕人祀也)封其嫡孫朱之璉(按輩分應該是鼎字輩,按規定名字偏旁為火)為一等延恩侯,世襲罔替。然而他享受的待遇可比山陽公劉協差遠了,不能著明服,不能行明正朔,但他們非常忠心,清朝滅亡後,也忠心耿耿。也許明朝其他族裔看不起他們,甚至不承認他們吧。末代延恩侯是朱煜勳,當年袁世凱稱帝三揖三讓時,第二個問的就是延恩侯要不要稱帝重建大明啊?延恩侯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崇禎帝的後裔及永曆帝的後裔



明太祖為明太宗(明成祖)欽定的字輩為“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崇禎自殺後,其子也遭到了清廷的追殺,史載皇四子永王在康熙卌七年(1708年)被滅門于山東汶上縣。可上世紀末在貴州省遵義市巷口鎮苦竹椏村,有一名鄒代清的老人自稱是明太祖第17世孫(福垊認為應該是21世孫他有明朝的尚方寶劍、一方親王印還有家譜為證。



他為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明末,李自成攻入北京。永王在忠臣鄒之麟、太監小趙的護送下。一路南下,隱居在偏遠的貴州一個小山村過平凡人的生活。為了感恩和安全,永王與鄒之麟假裝是父子,永王改名為鄒啟貴。為了感恩太監,鄒啟貴稱他為趙恩公。

永曆帝的長子悼愍太子朱慈爝、次子懷愍太子朱慈䇅先後在逃亡中失散,流落民間。長子後裔據說在貴州省貴陽市清鎮市(縣級),次子後裔在桂林、肇慶一帶。


福垊


我是七哥

明朝宗室據說有數十萬之多,清軍雖說想要趕盡殺絕,但人數這麼多,牽連甚廣,難免總會有漏網之魚。我細細翻看了一下明朝宗室,還真有不少漏網之魚。(明朝宗室)

其中兩位,第一位就是楚王朱華奎的宗室朱盛浗,第二位就是魯王朱以海。

楚王朱華奎,世襲藩國,就任在武昌。明末,張獻忠進攻武昌,湖廣地區大員積極備兵,但缺少軍餉,便向楚王借錢。

楚王雖為明朝宗室,但一門心思的只管自己的,自己家裡財寶成堆,也不願意借給明軍。最終張獻忠攻陷武昌,楚王成了第一個遭殃的人。張獻忠把楚王府的金銀財寶收拾乾淨,接著直接把楚王扔到長江水裡。

楚王的宗室朱姓子弟,也被張獻忠趕到長江邊上,讓他們跳水自殺。最後有一個宗室子弟朱盛浗跳入長江,漂流了幾十公里,大難不死,倖存下來了。

隨後,朱盛浗逃到樑子山,繼續生活,改名叫做謝世仁,最終這一脈,在清朝倖存下來了。

第二位,就是魯王朱以海一脈。

朱以海封地本在山東,但由於李自成攻陷北京之後,繼續南下,山東不久也就淪陷了,便隨著難民一路南下。弘光政權滅亡後,朱以海在眾人擁立下,自立為魯王監國政權,與隆武政權對立。(魯王朱以海身先士卒 劇照)

最後,南明在內鬥中,逐漸消亡,朱以海一族被迫追隨明鄭逃到臺灣。但由於鄭成功是隆武政權的堅決支持者,便與朱以海產生了嫌隙,自然流落明鄭之後,過的不怎樣。

在鄭成功手下呆了十年,最後死在臺灣。而他的子嗣隨後也投降了清朝,史書中也沒有過多記載他的宗室下落如何。

但看作為明鄭統治者的鄭克爽,都能安度晚年,我猜測,朱以海一族,多少有幾人能夠倖免吧。

——我是七哥,歡迎大家多多點贊,評論,轉發!關注我,每天帶你看看大千世界,升級認知![鼓掌]


歲七夸父


你這問得,朱元璋會沒有後人嗎?你應該問朱元璋還有多少後人,我負責任的告訴你,朱元璋的後人現在有譜可查的至少有二十萬人!



朱元璋建立大明後,由於自己年少時候家庭窮苦,父母,大哥都餓死了,他和他二哥為了埋他父母都找不到地方。從小朱元璋的內心是很受傷害的,對於至親至愛之人的失去算是刻骨銘心了,於是當上皇帝后,把如何安頓好自己的親人當成了頭等大事,不但給每一位自己的直系子孫都有分封制度,更是連他們的名字都取好了。



朱元璋能把子孫後代想到的事情都安排好了,只要不是造反,基本上就是從出生到進棺材,什麼都不需要考慮,純粹的坐吃等死,那個時候又沒有計劃生育,沒事兒就生孩子玩。直到大明末年,崇禎帝時期,朱元璋的子孫龐大到全國必須用一個省的稅賦來養活了,那個時候就已經有10多萬朱姓子孫一直在坐吃皇糧。



我們就算李自成殺了一半,大清朝沒有對朱元璋的後代進行滅族似的屠殺,在大清建國時,假設只剩下一萬朱元璋的後代,這經歷了兩百多,快三百年了,你已經算算有多少朱元璋的後人!

另外,我們敬愛的朱總理就是朱元璋的直系子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