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宝桢杀死了慈禧身边的太监安德海,为何要将尸体裸露示众?

悟空八卦历史


爱看香港宫斗剧的人应该都知道安德海这个人物,安德海何许人也,慈禧太后身边的宠幸太监,宠幸到了什么程度?经常代慈禧训斥同治皇帝。

还有慈禧要跟朝臣勾兑事情,因为男女授受不亲,一般也是安德海上传下达,这么一个权监,那自然是不少人巴结,在宫里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作为大内总管太监,要权有权、要钱有钱。

日子过到这个份上,按说也该满足了,但是人类最大的痛苦和陷阱是什么?就是欲望。有了这些还不够,太监最缺的就是能有个自己的女人,这家伙招摇的,非得给自己找个女人,而且找的还不是一般的,找了个徽班名角马赛花,才19岁,正是花样年华水一般的人儿。还生怕别人不知道,招摇过市、明媒正娶。

如此一来,坊间便有传闻,这安德海娶了这么一个如花似玉、水一样的人儿不可能就是看吧,估计这家伙应该是没有阉尽或者干脆就没有阉。但是安德海深得慈禧太后宠幸,权势熏天,坊间虽然在传,但也只是传传而已,没有人敢公然奏报慈禧。慈禧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装不知道。

太监娶妻,原本属于宫禁之事,慈禧缘何对他如此宽容和宠幸?

原来这个安德海可了不得,咸丰皇帝过世前,考虑到同治年幼,主少国疑,这个叶赫那拉氏又不是善茬,在交代江山时就委托了八位顾命大臣共商国是,辅助同治。叶赫那拉氏也就是慈禧眼见着如果八位顾命大臣掌管了朝政,自己的权欲野心就无法得逞,于是委派安德海密诏奕訢,接到密诏后,奕訢打着奔丧的旗号,于八月初一日来到承德行宫。之后又在安德海的精密安排下,与两宫皇太后见面商讨夺权的阴谋,最后成功地发动了“辛酉政变”,夺去了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的权力。

后来慈禧太后觉得奕訢碍手碍脚,影响她全面掌控权力,又在安德海的献计献策下扳倒了奕訢。所以安德海参与了慈禧太后的所有夺权行动和阴谋,这样的人,只有两个可能,要么自己宠着他,要么自己弄死他。偏偏这个奴才又乖巧懂事,忠心耿耿,那慈禧就选择了宠着他。

这家伙钱也有了,权也有了,女人也有了,该知足了吧,但是人性的贪婪是永远无法满足的。他觉得自己现在这么牛叉,却总似锦衣夜行,自己要是能去宫外露露脸,让全国人民都见识一下安公公的威仪,那才不枉此生。

终于给他逮到了这样的机会,1869年,安德海以同治皇帝即将大婚,需要采办龙袍等事务为由,想要借机到江南一趟。这种捞钱的差事和露脸的机会慈禧太后自然是晓得的,但是毕竟自己能够上咸丰的龙床当年都是小安子撮合的,还有什么好说的,准!

这家伙一路得瑟的,慈禧就给了他一道口谕,明旨也没一份就打着皇帝的龙旗一路招摇。所谓不作就不会死,明朝土木堡之变时那个太监王振就是因为想露脸,导致明朝满朝文武差点被瓦剌一锅端,最后惨死也就是为了满足那点虚荣心,这安德海是历史错误重新再犯。

山东巡抚丁宝桢知道了这个情况,见这家伙也拿不出圣旨,就在自己地盘上招摇,拟了一个奏折,八百里加急送到军机处。同治皇帝一见奏折找奕訢商量,原本两个人都对这个货恨的牙痒痒,正愁找不到机会,一拍即合,下了一道密旨也是严旨给丁宝桢,圣旨是这样说的:“该太监擅离远出,并有种种不法情事,若不从严惩办,何以肃宫禁而儆效尤。著丁宝桢迅速派委干员于所属地方将六品蓝翎安姓太监严密查拿,令随从人等指证确实,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狡饰。如该太监闻风折回直境,即著曾国藩饬属一体严拿正法。倘有疏纵,惟该督抚是问,其随从人等有迹近匪类者,并著严拿分别惩办,毋庸再行请旨。”

看这圣旨的意思是完全阻绝了安德海的生路了。安德海也风闻丁宝桢密报朝廷要弄他,他以为你丁宝桢报军机处算什么,我背后还有慈禧大掌门呢。只是叫亲信回京禀报慈禧给自己撑腰。

他没有想到的是丁宝桢可不是个善茬,根本不按套路出牌,二话不说直接把他抓了,慈禧”刀下留人“的圣旨传来,丁宝桢看也不看,先把他杀了再说,这下只有到黄泉路上去喊冤了。自己身边的人都敢动,慈禧不生气是假的。这个丁宝桢也厉害,在处理这件事上跟明朝那个王阳明有得一拼,把安德海杀了之后扒光曝尸,让天下人看了个明白,原来安德海就是个阉货,那天下人一直以为安德海跟慈禧太后有一腿的传闻也就不攻自破了。

慈禧一看这家伙挺会办事情,也就转怒为喜,还赏了他一块牌子,上书”国之宝桢“。


明德山人6998


安德海作为慈禧太后宠信的太监,想同以前王朝的太监那样作威作福,触犯了清朝统治者的政治底线,自己作死,又碰上了丁宝桢这样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大清的名臣,斩了他,并且裸体示众。(丁宝桢雕像)

安德海如何成为清朝皇宫的太监总管?

没有一个人一步登天的,安德海也是如此。安德海聪明伶俐自小就进宫,是咸丰皇帝的御前太监。慈禧为了接近咸丰皇帝,拉拢安德海,请他帮忙。慈禧终于上了咸丰皇帝的龙床,并且生下咸丰皇帝唯一存活下来的儿子——同治皇帝,安德海的地位自然也是水涨船高了。(安德海剧照)

安德海和慈禧密谋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是“辛酉政变”。1861年,咸丰皇帝病逝于承德避暑山庄,咸丰皇帝留下了肃顺等八大顾命大臣,这威胁了慈禧等人的权利。慈禧两度安排安德海觐见恭亲王奕訢,让他率军发动政变,解除了顾命大臣的权利,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訢共同享有权利。

第二件事情是安德海和慈禧密谋剥夺恭亲王奕訢的权利。恭亲王奕訢在外朝的权利越来越大,这让慈禧很不安,1865年,安德海和慈禧密谋,以御史弹劾恭亲王奕訢为由,免除了他的权利,仍为军机上行走。这时安德海已经成为清朝皇宫的太监大总管,权利日盛。

安德海为何被杀?

清朝的顺治皇帝有谕旨,太监出宫和干预朝政是大罪,明朝太监乱政血淋淋的历史事实摆在那儿,清朝的历代皇帝对太监防范的非常严。

1869年,安德海以同治皇帝即将大婚,需要采办龙袍等事务,借此机会到江南一趟。一路上可以借机大捞特捞一把,这种小心思,慈禧都看在眼里,就让他出宫公干。太监出宫公干是要圣旨的,慈禧太后只是给了一个口谕而已,是个口头钦差。

安德海一路非常招摇,按照清朝的惯例,钦差大人过境要提前有朝廷的谕旨,沿途各级官员好迎接,这位没有圣旨,打着龙旗,这是皇上的配置,安德海自己用上了。

到了山东德州后,德州知州赵新迎接,见不到谕旨,只好请示上级山东巡抚丁宝桢。丁宝桢早就对安德海的行径不满,紧急上奏军机处请示,列举安德海一系列不法行为和违背清朝皇帝的祖制的问题。并且在1869年8月2日在泰安抓获安德海一行。

同治皇帝接到奏折后紧急和恭亲王奕訢商讨对策,安德海经常挑拨同治皇帝和慈禧的母子关系,同治经常被慈禧训斥,恭亲王奕訢也被安德海扳倒了,他们用六百里加急将军机处的谕旨送达。谕旨是这样说的:

“该太监擅离远出,并有种种不法情事,若不从严惩办,何以肃宫禁而儆效尤。著丁宝桢迅速派委干员于所属地方将六品蓝翎安姓太监严密查拿,令随从人等指证确实,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狡饰。如该太监闻风折回直境,即著曾国藩饬属一体严拿正法。倘有疏纵,惟该督抚是问,其随从人等有迹近匪类者,并著严拿分别惩办,毋庸再行请旨。”

如果安德海提前得到消息跑到直隶境内,就又直隶总督曾国藩抓捕安德海,这道谕旨还给了曾国藩,抓到要就地正法,同治皇帝就是不想让安德海再回到皇宫了。(同治皇帝像)

安德海的随从人员有漏网的,跑到北京告诉了慈禧,慈禧要求丁宝桢刀下留人,丁宝桢先接到慈禧的懿旨,不过他没看。等到了军机处的谕旨后,在1869年8月7日,斩了安德海。

丁宝桢为何要裸体示众安德海?

安德海在1868年的冬天,迎娶了徽班名角马赛花为妻子,这个美人年方19岁。并且办的非常招摇,搞得京城尽知。慈禧赏赐了千两白银,绸缎一百匹。

坊间传言也是越来越盛,说安德海不是真太监,和慈禧太后有一腿,才做到了太监总管的职务。(慈禧手书赠送丁宝桢)

丁宝桢有鉴于此,将安德海斩首后,裸体示众,让大家看看安德海是一个真太监,还了慈禧太后一个清白。慈禧太后恨得牙痒痒,也没有办法,慈禧亲自写了四个大字送丁宝桢——“国之宝桢”,而且于1876年升丁宝桢为四川总督。


穿越再现彼岸


安德海被丁宝桢所杀,据史料考证,确确实实干过,不仅杀了还曝尸三日!

且看原文:据薛成福《庸庵笔记》记载:

安德海伏法之后,裸尸曝市于济南府三日,以释天下的猜疑。

意思是安德海被诛杀之后,丁宝桢把安德海的衣服都脱光了,扔在济南府前面,来向世人作一证明。

世人到底有什么疑惑?需要证明呢?

这个疑惑就是丁宝桢曝尸的原因。把时间推到事件发生的当年,即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这一年发生了什么事,让大家疑惑呢?

第一个让世人疑惑的问题:安德海到底是不是太监?

这个疑问的缘由,来自于同治七年1868年,不知是否安德海脑抽了,干了一件大事,就是太监娶媳妇,不仅不是低调办,而是敲敲打打,张灯结彩,生怕全京城不知道,娶的媳妇也是一个高知名度的角色,是当时在京城比较有名的戏曲表演艺术家,19岁的马赛花,明星嫁人本就是茶余饭后的上好谈资,加上嫁给太监,令人大开眼界,此事一出,在京城一下成一个爆炸性的新闻。


这个新闻还不够轰动的话,再加上慈禧太后还给他送了贺礼,令安德海名噪一时,成为舆论焦点,绝对头条第一热搜。

本来安德海的升官速度比火箭还快,就让人妒忌,在坊间就有一些影影绰绰传闻,说其进宫时实未净身,所以才深得慈禧太后宠爱,用直白一点的话说,就是他和慈禧太后有一腿,安德海才平步青云,步步高升。安德海的婚礼和坊间传闻加起来,无形中给老百姓一种错觉,安德海未净身,好像是真的哦!


慈禧太后好生郁闷,虽有生杀予夺的权力,但封不住天下人的嘴,还没有办法解释,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背了一个解释不清的黑锅。

第二个让世人疑惑的问题:丁宝桢敢不敢杀安德海?

在同治8年的时候,安德海时任总管大太监,又是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权倾一时,他把小皇帝和朝中顾命大臣都不放在眼里。

同一年,安德海出门办差,是奉慈禧太后御旨(是不是真的不知道,他自己说的奉慈禧太后的谕旨办差,给皇帝准备龙袍),一路飞扬跋扈,还收受沿途官员的贿赂,是仗着有慈禧太后撑腰,安德海就是慈禧太后的脸面,具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因为他掌握着慈禧太后的秘密(辛酉政变的秘密)。

反观丁宝桢仅仅是一个山东巡抚,他敢不敢杀安德海,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这是一场毁前途做法,安德海被捕之后,就像一块烫手的山芋,放在丁宝桢手里,当时的县太爷都吓得跪地求丁宝桢,不要杀安德海,等朝廷的谕旨。

老百姓一般都认为,丁宝桢畏惧慈禧太后,自然会悄悄的把安德海放走,对比利益得失,这是丁宝桢最好的选择。

丁宝桢不是愣头青,杀了安德海之后,他洞察时局,发现曝尸三日有以下收益:

一是证明慈禧太后的清白

丁宝桢索性把安德海杀了之后,脱光衣服放在济南府前边,让世人看明白,这阉人安德海就是一地地道道的太监,让民间风传的安德海和慈禧太后有一腿的谣言不攻自破,安德海轰轰烈烈的结婚,仅是一场自导自演自欺欺人的闹剧,维护了慈禧太后的名声。

二是帮助慈禧太后守住了辛酉政变的秘密

安德海于辛酉政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只要安德海还活着,始终是慈禧太后的一个心头大患,要守得住一个秘密,没有比死人更放心的人了,因此才有后来慈禧下发的谕旨,不用审讯,就地正法,丁宝桢的曝尸三日,是对慈禧太后“不用审讯,就地正法”的回应或者叫隔空喊话,告诉慈禧太后,你的意思我收到了,不用担心,你的秘密守住了,就像太阳底下的裸体安德海一样。


三是维护了清政府的威严

清朝为了防止宦官乱政,汲取了明朝的经验,对此约法三章,更有顺治帝学习朱元璋的先进做法,铸铁碑立于交泰殿,安德海违反祖训,丁宝桢诛杀他,刚好是一个铁证的例子,告诉天下,没有人敢逾越皇权,安德海也不行,震慑了宦官势力,证明了清朝是一个法制严明的国度。

安德海和慈禧剧照:

四是丁宝桢获得了老百姓的官声

丁宝桢智杀安德海这件事件中最大的受益者,它不仅彰显了皇权的巍巍,清政府的法制威严,同时表明了清政府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吏治清明,通过杀安德海,暴尸三日,他获得了丁青天的称号。

同时他在两派势力中,获得了立足之地。综上所述,丁宝桢杀安德海,尤其是暴尸三日,不仅解开了天下人的疑惑,同时掩盖了皇权党争羞于启齿的朝廷内幕,一箭双雕,堪称经典,因此后世人,尤其是曾国藩对丁宝桢大加赞赏,推崇备至,诛杀安德海,说成是智杀。


刚日读史


慈禧垂帘听证40年,权倾朝野,但是青年寡居,很早丈夫咸丰就死掉了,所以当时就不断有人传说,慈禧找人偷情,给慈禧泼脏水丑化她。


各种稗官野史都喜欢绘声绘色描述慈禧淫乱后宫,最早传说的慈禧相好是恭亲王奕欣,说是二人在慈禧刚入宫的时候就认识,并且不断幽会,直到咸丰死后,两人更加是干柴烈火,一发不可收拾。

还有传言,慈禧和恭亲王幽会还流产过,可以说把脏水描绘的有鼻子有眼。


清代的文廷式在《闻尘偶记》里还记载过另外一个故事,说是光绪八年,北京的一位古董商因为长相俊美,就被李莲英介绍给了慈禧认识,然后被慈禧宠幸,慈禧还给这个古董商怀了孩子。慈安太后知道后大怒,就想以此为由废掉慈禧,没想到被慈禧先下手,慈安在一个晚上莫名其妙的暴毙了。


慈禧身边的几个太监也是大家编排慈禧淫乱宫廷的故事主角,说慈禧信任李莲英和安德海,是因为这两个人去势没去干净,还具备正常男人的功能,所以慈禧特别喜欢他们,一直对他们信任有加。

沈葆桢后来杀掉安德海,并把他的尸体暴尸给大家看,就是为了平息这些风传于宫内外的谣言,宫里并没有什么假太监,慈禧太后是清白的。


其实有这些慈禧偷情的传言是很正常的,毕竟人们对于别人的情感八卦是最感兴趣的,尤其是一个手握帝国最高权力的漂亮寡妇,更是人们爱编排的对象。


慈禧对于这些传言也很无奈,又不能直接下旨追查,因为慈禧也知道越抹越黑。


历史上的慈禧是根本不可能偷情的,因为清朝宫廷的规矩非常严格,比如太监每年要检查身体,如果谁的身体出现问题,就要被拉去再阉割一次,所以根本不会出现假太监的情况。而且也不要想着走后门,这种事都是专人负责,有专人记录,没人敢作假。

在皇宫每晚闭宫以后,都会有专人检查,每道宫门都会上锁,并由专人保管宫门钥匙,所以外人在夜晚是不可能进宫的。


每天晚上,皇宫里除了太监,还会有七个男人可以待在宫里,这七个男人四个是侍卫,由皇帝最信任的八旗子弟担任,并且要武功高强,还有两个太医随时候诊,加上一个奏事官负责对外联络。


这七个人在宫里的时候,周围一定有二十一个太监随时跟随,所以慈禧根本没有偷情的可能。


慈禧年轻守寡,宫里的规矩又严格,所以慈禧才一心扑在朝政上,尤其是喜欢晚上看奏折,这应该就是慈禧的一种排解手段吧。


西山讲历史


丁宝桢在杀死安德海之后,便将其赤身裸体暴尸三日,令众人都看见了一个太监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可是,很奇怪的是,慈禧竟然没有将丁宝桢怎么样。

安德海是谁?众所周知,安德海是慈禧身边的大红人,以前在政变的时候就为慈禧立过功,更是善于察言观色,令慈禧非常满意。甚至,安德海还仗着慈禧的权势不曾将同治皇帝放在眼里。在当时,大臣们都尽力的去巴结这个当红太监,希望他能够在慈禧面前说说自己好话。



而丁宝桢呢,当时在山东担任巡抚,也算是一方封疆大吏了。可是,偏偏丁宝桢和安德海之间就不怎么对头。在一些史料中,就有着许多关于安德海百般刁难丁宝桢的事情,其中甚至有说安德海在丁宝桢要吃的葡萄里下了药,导致丁宝桢“三条腿走路”,当然,不管这些说法是否属实,但是也能够看得出安德海与丁宝桢之间的仇恨有多么的深厚了。

同治皇帝即将大婚,安德海便兴冲冲的请求出去给同治皇帝置办龙袍。这就是安德海自己给自己找了个敛财的机会了,也为自己挖了一个大大的葬身坑。安德海一路高歌,钱也收了不少,终于来到了山东境内,他自认为大家都认人的,谁知道德州知州却“不识时务”。这里就出了一个问题了,安德海并没有朝廷的“钦差公文”,德州知州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只有将这件事情禀报上司丁宝桢。

丁宝桢了解了情况之后,便意识到这是扳倒安德海的一次机会,便立马上书将这件事情告诉了军机处,并且在奏折中提到清廷“太监不许与外人交接,不得擅出皇城”的规矩。清婷历来注重祖训,而且安德海在京城肆意妄为,得罪了不少的大臣,口碑在众臣间一直都不好,连同治都特别的反感这个奴才,于是军机处发文给丁宝桢,表示让丁宝桢看着办吧。

丁宝桢得到了军机处的许可,立马就将安德海抓起来就地正法,并且还将其剥光衣服,暴尸三日。表面上看起来丁宝桢这是死都不放过安德海,其实这其中大有文章。



安德海虽然恃宠而骄,不顾法度,但是毕竟还是慈禧的人。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是大家都有目共睹的,可是,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有许多关于安德海与慈禧的流言蜚语,讲安德海是一个假太监,慈禧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宠信于他,正如同嫪毐与赵太后一般。

丁宝桢明白这一点,于是便将真相公布于天下,还慈禧一个清白。而慈禧虽然不喜丁宝桢杀掉安德海,但是鉴于丁宝桢间接帮了自己一个忙,也没有过于的为难于他。


妙龄老翁谈历史


丁宝桢杀安德海就是一部官场教科书,既捍卫了尊严,又让皇帝满意,还要让慈禧太后没话可说,这也是一个汉人能在满人朝廷里平步青云的秘诀。

太监娶媳妇传八卦新闻

同治七年冬天,北京最大的酒楼天福堂锣鼓喧天,张灯结彩,大排筵宴,朝中官宦,各界名流高朋满座,原来这里正举办一次奇特的婚礼,大内太监总管安德海娶徽班“九岁红”马赛花为妻。慈禧太后还给他包了一个大红包——白银一千两,外加绸缎一百匹。

太监娶媳妇的新闻不胫而走,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聊资,由此还引出了诸多猜测,大家纷纷猜疑安德海是个假太监,才能娶到19岁的当红明星做老婆;也有人猜测,安德海在顺治皇帝驾崩后,得到慈禧太后宠信,就是因为假太监为慈禧提供特殊服务。

安德海如何捞到总管大太监的?

安德海被慈禧宠信,是咸丰皇帝病死在承德行宫后,小安子作为慈禧皇后的信使偷偷跑回京城,与恭亲王奕欣串通,发动了"辛酉政变",夺了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的权力,为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立下汗马功劳。之后安德海又安排人弹劾奕欣,帮助慈禧革去了奕欣"议政王"的名位和权力,消除了慈禧的心头大患。

安德海自恃功劳高,依仗慈禧太后这个硬后台,在朝中飞扬跋扈,肆意妄为,做出很多出格的事。

出宫游玩被斩首

同治八年,安德海在皇宫中待腻歪了,想出宫走走并借机敛点钱财,于是借口到江南置办龙袍、预备同治皇帝婚礼用品,和慈禧太后打了个招呼就出京了。

在途经山东时,巡抚丁宝发现安德海没有出皇宫办事的介绍信,这是违背祖训的事,于是丁宝桢立刻写了一封密折,向皇帝报告了这件事。八月二日,安德海在泰安县被抓;八月六日,丁宝桢接到皇帝密谕:"该太监擅离远出,并有种种不法情事,若不从严惩办,何以肃宫禁而儆效尤。”八月七日,丁宝桢亲自验明正身,遵旨将安德海在济南就地正法 ,并将尸体扒光衣服后示众,以正视听。

丁宝桢为何敢在“老佛爷”头上动土

丁宝桢杀了慈禧太后的亲信,难道不怕被怪罪杀头吗?其实他有十足的把握:

一是维护官威和尊严。安德海到出京后,身边带着官员、小太监,还有歌妓,车上还打着龙凤旗帜,威风张扬,僭越了礼制。无视当地的官员,还等着各地的官员、豪绅贿赂送礼,败坏了风气,"震骇地方",这是对当地官员的蔑视。丁宝桢如果畏惧一个太监,不敢出手,那么作为一方父母官,威风扫地,官威尽失,会被老百姓看扁,因此杀安德海是捍卫官府和一方地方官的尊严,有理有据。

二是丁宝桢知道安德海是皇帝的心腹大患。安德海在朝中依仗慈禧太后宠信,结党营私,胡作非为,根本不把傀儡皇帝同治放在眼里,同治早就想收拾他,但在宫中没有机会。这次丁宝桢密折中历数了安德海私自出宫的五大罪状:

一、清朝二百余年不准宦官与外人交接,"亦未有差派太监赴各省之事况";二、龙袍系御用之衣,自有织造谨制,不用太监远涉糜费,且皇太后、皇上崇尚节俭,断不须太监出外采办,即使实有其事,亦必有明降谕旨并部文传知;三、太监往返照例应有传牌勘合,绝不能听其任意游兴,漫无稽考;四、龙凤旗帜系御用禁物,若果系内廷供使的太监,自知礼法,何敢违制妄用;五、出差携带女优,尤属不成体制。

这五大罪状条条都是掉脑袋的大罪。同治皇帝手中有了安德海违法犯上的证据,又抓住了远离慈禧视线的机会,于是立刻发密诣,不留后患,诛杀安德海。同治皇帝终于出了口恶气。

三是替慈禧证明清白,将功折罪。丁宝桢虽然杀了慈禧太后的心腹,但杀的合法合规,慈禧是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丁宝桢精明之处就是将安德海扒光衣服暴尸街头,让老百姓参观,因为民间疯传慈禧太后和安德海有一腿。这次大家眼见为实,安德海根本没有那条“腿”,慈禧太后的作风问题不攻自破。杀了一个心腹,还了一个清白,也算是将功罪了。

丁宝桢心思缜密,做官做成人精!


聋王侃史


丁宝桢杀死了慈禧身边最亲近的大太监安德海。

按理说慈禧应该非常的恼怒,一定会找丁宝桢的麻烦才对,但是丁宝桢并没有受到影响,甚至还是加官进爵,成为了封疆大吏四川总督。

首先就是安德海违反了清朝祖制。

历朝历代都有宦官干政,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甚至威胁了皇朝的统治。清朝吸取了教训,对于太监管控得极为严格,甚至专门留下祖制“擅出都门者就地处斩”。

所以清朝出现了几个受宠的太监,但是也没有掀起什么太大的风浪。

安德海倚仗自己是慈禧的亲信,在慈禧发动政变掌权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挺而走险,向自己的太监前辈们学习,出宫敲诈勒索、祸害百姓。

所以,安德海违反清朝祖制被杀,一点也不冤枉。

丁宝桢非常聪明听从圣旨,将安德海就地正法。

安德海一路招摇撞骗,到了山东境内以后被丁宝桢的树下发现并报告给丁宝桢。

对于这个招摇撞骗的假钦差太监,丁宝桢并没有轻举妄动,而是写了一封密折,将安德海的种种行为上报给朝廷。

此时清朝正处于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的阶段,慈安太后的权势远在慈禧之上,早就看安德海不顺眼,趁着慈禧生病,立即召集大臣商议,直接判处安德海“祖制不得出都门,犯者杀无赦,当就地正法。”

按规矩办事的丁宝桢并没有受到报复,反而是慈安太后之死传闻是慈禧暗害的。

安德海被就地正法后,为何要将尸体裸露示众?

至于安德海被处死以后,曾经“裸尸示众”,仅仅是一个传言。

安德海嚣张跋扈,因为得到了慈禧的宠爱,在京城无恶不作,最荒唐的是娶了一个年轻貌美的戏子当媳妇,就连慈禧都在安德海娶媳妇儿的时候,送了1000两白银的喜钱。

所以安德海得到慈禧的宠爱,民间传言安德海是一个假太监,与慈禧有非同寻常的关系。

这下子可捅了马蜂窝,于是在安德海被处死以后,丁宝桢将安德海“裸尸示众”,让大家都看看是不是太监,保住了慈禧的清白。

当然,慈禧到底是不是清白的,还要画一个大大的问号。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这件事发生在晚清同治年间。提起“小安子”,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此人姓安名得海,是当时清宫里面的总管太监,西宫慈禧太后那拉氏年青时候之所以能由宫女身份一跃而当上了贵人,主要是亏了安得海在圆明园里替她向咸丰皇帝从中牵的线 。因为有这样一份特殊“功劳”,所以他在那拉氏跟前最得信宠,成为主宰宫廷大事的一代红人儿。

咸丰死后,同治年幼,不能理事,由东西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代理国务。东宫太后钮钴禄氏虽居正位,但为人拘谨,喜欢静默无为,不常问政。因而朝中大权几乎完全归那拉氏一手独揽。 当时东西两宫明和暗讧,针锋相对。同治皇帝虽是慈禧的亲儿子,但由于慈禧对他管束极严厉,他颇惧怕慈禧,反与一向对他慈爱的慈安太后关系要近一些。安德海知道慈禧不喜欢同治与慈安亲近,所以常常在慈禧面前挑拨同治和慈安的关系。由于安德海的缘故,同治没少被慈禧训斥,安得海也欺同治年幼,经常趁慈禧不在的时候对同治进行训斥。所以同治皇帝非常痛恨安德海。有时同治气得拿起刀来剁纸人,说是“杀小安子”。


由于安德海把慈禧伺候得满意,他在前朝后宫的胡作非为,慈禧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不约束他。安德海只是在宫里风光,觉得就如锦衣夜行,不够快意,一心想出宫去,到地方上去耀武扬威。正好,同治十一年(1873年)正月,东西两宫给刚刚成年的同治选了后妃,定下了婚期,需要赶制全宫穿用的一大批湘绣“龙衣”。安德海便以要为同治大婚采买龙衣为由,请求慈禧让他出宫。恰好那拉氏也有意暗地里派个贴心人出去结纳外臣拢络兵权,以加强自己的势力。不过安得海不是朝臣,明着降旨派内监外出,名不正言不顺,况且清宫里历来流传着一条祖训:“内监不许私立京城40里,违者任由地方官就地正法”。所以只能秘密派遣,临行前慈禧嘱咐安德海乔装简从,悄悄出城暗去暗归,不许张扬生事。 安得海挑选了陈德霖、张德禄几个贴身太监,又抽来一些护兵随行。


三月离京,沿水路向南欣赏着两岸美景,起初安德海还比较低调,但走了几天之后就把慈喜的话抛到脑后了。安德海在宫里横惯了,以为出了宫,那些地方官见了自己,亦要礼让三分。有些地方官员投其所好,不等安德海船到早已替他备下了许多金银珠宝,歌姬舞妓,连同拜贴一并送到船上;有的地方官员还给他赶造了龙头龙尾的三艘龙舟,悬挂日月龙凤旗迎风飘荡;又重新穿上了满身绣蟒,招来歌姬,在船上轮番歌舞;沿途每一县强征200民夫交替着在两岸给龙舟拉纤,龙舟所到之处前后百里不许打渔,不许行船;所过州县,都对他客气有加,临走都送大量银两,以期他能在慈禧面前美言几句。


…… 当安得海到山东德州境内时,德州知府赵新呈来一纸拜贴,恭恭敬敬来到岸边迎接。安得海知道德州地面不小,想必比其它州县更有油水。于是传唤赵知府上船来赐见,赵新呈上礼单说道:“区区菲仪不成敬意,请总管笑纳”。安得海接过礼单一看只有二百两银子,勃然大怒:“你这是拿块糖哄小孩啊?”,随手将礼单摔在地上。小太监陈德霖嚷嚷:“德州这么大地面,最少也得5000两……”,赵新急忙跪下来央求说:“本想多多孝敬公公,无奈地方太穷,两岸渔民歇网多日,吃用全无……”安得海哪里肯听,将手一摆叫声:“给我过克!”立时陈德霖上前扭住赵新就是一顿耳光,扇得赵新满脸冒火,口角留血,翎子也歪了……! 安得海还是跺脚大骂:“限你三天时间,必须交足5000两,若少交一两,晚交一刻,就把你猴崽子脑袋瓜儿送上船来!” 赵新走投无路,忽然想到了自己的顶头上司丁宝桢,于是连夜乘马赶到了济南。闯进衙门,见到抚台,就像孩子见到了娘,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原原本本跟丁葆桢说了一遍。原来这位山东巡抚丁葆桢,为人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在当时清代的官场中可称得上是少有的人物。


他留下赵新在衙门暂住,自己退回了内宅,想如何诛杀安得海。……丁葆桢在推测,那拉氏不降明旨,一定是两宫不合,对于处治安得海来说,这正是一个可以利用的矛盾。丁葆桢想妥,避开西宫,专向东宫慈安太后请旨发落。他又想到恭亲王奕欣虽然畏惧那拉氏的权势,实际站在东宫一边,对西宫并不满意,……丁葆桢想好之后派赵新带捕快把安得海连同其随从全部抓获,押到济南;同时把写好的一份奏折差遣最得力的亲随章四儿快马送京城。秘密投奔军机处,求见军机大臣奕欣,请奕欣将奏折暗暗送进东宫。等御批之后,迅速捧懿旨回济南复命。本来算好五天就能反回济南,但五六天过去了,章四儿杳无音信…… 原来赵新在抓捕的时候,漏掉了上岸买茶叶的张德禄,虽然在通往京城的各关卡进行了堵截,不料张德禄用金银珠宝买通了抓住他的那个班头(被丁葆桢派人严加看管,事后从严处治),趁机逃跑,回到京城。等章四儿临出城的时候,各城门都加了岗,对出城的人个个搜身,特别是山东口音的人,其实就是针对章四儿的。章四儿没敢硬闯,在城里耽误了一天,找了个熟人,托他送点银两打点了守门官兵,才马马虎虎出了城。章四儿一直未回,丁葆桢感觉大事不妙,他想好了,一旦杀安得海不成,就只能把安得海放走,然后全家人服毒自杀!并写下了一首绝命诗:

华厦千古朽,亭台卧狐鼬, 不见人击壤,徒闻鬼啁啾, 除尘寻利帚,错想借吴钩, 归泉愧不已,未解众民忧!

就在窗纸渐渐发白,天将亮的时候,章四儿回来了,见到章四儿,丁葆桢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还以为是做梦,清醒多时,才拍掌大叫道:“真是苍天有眼呐!”一面说一面整理辫发,整整衣襟,一揖到地,跪下来双手接过懿旨,展开细读,只见上面写道:

“奉天承运大清国慈安皇太后诏曰:据 报 大内总管太监安得海、太监陈德霖、 张 德禄等人,未奉明谕,私出京城,任 意 滋扰山东各地,有违祖制。着该省巡 抚 丁葆桢,立将安得海等三犯拘捕,就 地 正法,不得宽纵,倘有违误,严惩不 贷,钦此”。

天色刚一放亮,丁葆桢立刻升堂,提审安得海一行人等。……当正要将安陈两太监推出问斩的时候,西宫懿旨又到!


丁宝桢急中生智,果断地决定“后门杀人,前门接旨”,由赵新监斩。将安德得海、陈德霖从后门拉出去斩首。自己从前门迎接西宫的懿旨,刘太监开读旨意道:

“大清国慈禧皇太后诏曰:今闻大内总 管太监安得海及太监陈德霖等,未奉明 谕,擅离京城私游山东地方。着该省巡 抚丁葆桢就地拿获,即刻押解来京,按律 治罪,不得有误,钦此”。

明摆着西宫的懿旨是在保安得海! ……处斩安得海虽然有理有据,毕竟他是那拉氏的心上人,得罪了西宫,丁葆桢料想早晚是祸。忽然他心生一计,派人将安得海的尸身扒光,在济南的热闹大街上陈尸三日,任人观看,这件事不久也传到了慈禧太后的耳朵里。本来她听说安得海被杀,非常痛恨丁葆桢,原想找个机会,替小安子报仇。不料这一裸尸陈列,使她的怒气消了一大半,丁葆桢倒落了个平安无事。原来当时清宫内外盛传一种风言风语,说安得海并未净身,是混进宫的假太监,所以和那拉氏关系暧昧。今天丁葆桢扒光安得海尸体当众一摆,叫人看清并非有假,倒替慈喜消除了闲话,使得慈喜虽然恨他,却又不能不感激。念他这一招,说他“很会办事”,因而才没有向他报复。


丁葆桢为民除害,为国除奸,他既有坚持正义敢做敢为的勇气,又表现出利用矛盾巧妙迂回的机智。尤其是他执法如山,不畏权势的可贵精神,许多年来一直为广大人民所称颂。


仰望明月754


从清朝入关开始,顺治皇帝鉴于明朝宦官弄权,干涉朝政,就给子孙后代下了一道严旨:太监官品不得超过四品,不许太监出宫,更不许太监干预朝政,违者凌迟处死!

这是清朝入关后第一位皇帝定下的祖训,后世的皇帝没有任何一个人敢挑战顺治的权威,清朝在管理太监这一方面,可以说是历代王朝中把控的最好的朝代。

到了同治年间,大太监安德海的出现险些打破了这一祖训,他仗着慈禧太后的宠幸,嚣张跋扈、无法无天,甚至连同治皇帝也不放在眼里。

要说安德海的起家,那就是紧紧的保住慈禧的大腿。当年咸丰帝在热河避暑山庄驾崩,诏令肃顺等八大臣辅政,而慈禧不甘心权力落入他人之手,就秘密联合慈安和远在北京的恭亲王奕訢,而充当他们之间信使的人正是安德海。

慈禧如愿以偿的垂帘听政后,安德海的地位也是水涨船高,成为了掌管内务府的大太监。此时,慈禧为了一家独大,想踢开慈安和奕訢,而安德海也鼎力支持慈禧,最终,在他们的联合下,成功罢免了奕訢军机处首辅大臣的职务,仍在上书房行走,这是慈禧抢班夺权的第一步。

慈安和同治皇帝同样对安德海不满,同治皇帝因为安德海在慈禧面前没少说自己的坏话而经常被慈禧训斥,慈安则对安德海弄权专政有违祖宗家法,也没少规劝过慈禧,但慈禧总是置若罔闻。

同治8年,安德海打出为同治皇帝采办大婚所用服装的旗号,南下苏州,一路招摇撞骗,地方官都不敢得罪他,纷纷好吃好喝伺候着,临走还要送一大推金银珠宝。

可到了山东地界,一向刚正不阿的山东巡抚丁宝桢看着安德海一路狐假虎威,气不打一处来,就下令将安德海一行人给抓了起来,丁宝桢没有擅自做主,而是奏报朝廷,请朝廷决断。

之前我们说过,在朝廷之上,除了慈禧,没有任何一个人不痛恨安德海,在皇帝和奕訢的极力支持下,慈禧也不敢公然违背祖制,这一次只得吃了个哑巴亏,下令丁宝桢将安德海就地正法。


丁宝桢领了圣旨,不好耽搁,立即将安德海处死,并且将裸尸在济南城头示众了三天三夜,从这一点就看出了丁宝桢的过人之处。

因为,太监们虽然是残缺之人,但他们内心中都有一个成为“男人”的梦想,一些宫中得势的太监通常会在宫外购买一处外宅,娶两个小妾,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当然,作为内务府总管的安德海也不例外。因此就有不少人说安德海不是真太监,而是没有“净身”之人。甚至说他能有今天的地位,完全就是给慈禧充当“面首”的功劳,脏水一下就泼到了慈禧身上,绯闻传的沸沸扬扬。


而丁宝桢将安德海示众,正是打破了这些谣言,为慈禧挽回了名声,要不然慈禧又得背上一个“通奸”的黑锅。

丁宝桢后来并没有因为杀掉安德海而得罪慈禧,慈禧反而认为他是“国之重器”,是不可多得的忠臣,最后丁宝桢官至四川总督,最后死在了总督任上。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亮仔学史


关于安德海的死,专家研究很多了。死在济南,丁宝桢手里,也是确实。因为清末历史不是很久远。我有个做农学教授的朋友,他妻子就是清末的格格。他的几个舅子,多在故宫博物院供职,针对安德海的事,我们有次喝酒,我还从侧面问过他。其实,也是皇帝跟太后,争权夺利的牺牲品。按照大清律例,太监不准私自出宫。丁宝桢打听安德海到了济南西面的一个县,大约是临清吧,耀武扬威,牛逼哄哄。丁马上告诉皇上,皇上本来就恨安德海,这会可逮到机会了!安排军机处,下令先斩后奏。那时,太后安排救援的人,已经到了德州。再快一步,就要大喊刀下留人。可是,没有丁宝桢刀快。杀是杀了,也出了一口气。但是,皇上和太后的矛盾,又加深一层。官场啊,比江湖还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