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94版《三国演义》比,新版《三国》真的如此不堪吗?

壹号菠菜


94版的《三国演义》和新版《三国》我都看过若干遍,个人觉得都还不错,并且在某种意义上讲没有什么实质上可比性,但显然是各有特点。

94版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第一次把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搬上了银屏,这个意义实在不小,对于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普及作用非常有效,94版的《三国演义》在当年的确是掀起了一股“三国热”的浪潮,这与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成功有着直接的关系。

94版的《三国演义》的确算是经典,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严格的尊重原著,基本上没有“越雷池一步”,甚至是每集电视剧的名称都和原著的章回一字不差,同时人物的定位,人物的关系,人物的褒贬甚至是人物的命运都是和原著高度契合。

在94版的《三国演义》当中,有相当多的大段人的物台词直接来自于小说《三国演义》,一字不差。这样的情形在中国的名著改编电视剧当中是不多见的,由于原著当中的很多人物对话很经典,所以观众认为很过瘾。

在94版的《三国演义》当中,令人称道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演员阵容的强大,鲍国安老师饰演的曹操,唐国强老师饰演的诸葛亮,还有关羽,周瑜,以及包括吕布,司马懿,张飞等人的表演都是非常专业,对原著的理解也非常到位。唐国强老师饰演诸葛亮,是他的一次成功的转型,从此之后唐国强老师就一脱“奶油小生”的形象,开始了向成熟,睿智和果敢大气的演艺方向的转变。

94版的《三国演义》在当年受到了相当多的三国迷的追捧,直到现在还是被有点年纪的三国迷们奉为经典。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的丰富以及科技的进步,94版的《三国演义》在现在看来也有很多的不足。

首先,演员的脸谱化,舞台化的痕迹太重,也就是戏剧化表演以及台词的处理方面人为的痕迹稍重。

第二,过分的忠实于原著,电视剧有“连环画”的感觉,人物之间的关系内涵诠释的不够深刻。

第三,尽管无论是服装,道具,化妆,甚至是战争场面在当时都算得上是精心设计,竭尽全力,但是在现在看来还是显得粗糙,有的服装甚至显得俗气。

这是94版的基本状态。

和94版的《三国演义》相比较,新版的《三国》其实在整个的故事情节和叙事方式以及人物定位方面都有本质的不同。因此,新《三国》并不是94版《三国演义》的翻版升级,而是一个和94版《三国演义》完全不同的一个电视剧。

从整个的故事情节和叙事方式来讲,新《三国》不仅仅是按照小说《三国演义》为唯一蓝本,它还大量的借鉴和参考了《三国志》当中的相关记载,就故事情节而言,更加注重人物本身,注重细节的刻画,注重人物关系的内在逻辑。

所以,它的名字叫《三国》而不是《三国演义》。

和94版《三国演义》不同,新《三国》的叙事角度是按照东汉—曹魏这条主线来展开的,曹操家族、司马懿家族是这条主线的重点,故事的叙述,也是按照这个逻辑来展开。

在新《三国》当中,刘备和诸葛亮不是不可动摇的主角,蜀汉的建立不是全剧的重点,而汉室的衰败,曹操的崛起,以及司马懿的“黄雀在后”,才是剧情的主要内容,相比之下,刘备诸葛亮就变成了这个故事主线上的一个重要陪衬。

这个逻辑比较符合《三国志》的逻辑,因为历史的看,魏晋才是主流的历史,但是这个角度和小说推崇的“汉室正宗”这个立场就有了比较大的分歧。

这是新《三国》受到诟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认为新《三国》背离了小说《三国演义》的立意和方向,与原著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无论是从立场还是人物评价都相差不少。

第二,新《三国》抛弃了“文绉绉”的人物对话,使得人物更加贴近于现代人的交流习惯和思维方式,简单的讲,对话中没有了“之乎者也”,口语化的特征非常明显。

所以,新《三国》应该算是三国历史的通俗化和现代化的演义,故事性更强,画面感也更强,人物更加亲民,也少了主观的说教。

这么看来,新《三国》似乎更具有故事性,更接地气,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同时更加接近于历史的本来面目,尽管这种接近可能会让众多的“三国迷”不满,但是它还是有积极的意义的。

新《三国》当中的演员,和94版《三国演义》相比,名气要小的多,但是演技并不见得差多少,我认为曹操,诸葛亮,司马懿,刘备,孙权等人的表演并不比94版的《三国演义》差多少,其中刘备和孙权的表演显然要好于94版《三国演义》,而和唐国强饰演的诸葛亮相比,陆毅饰演的诸葛亮就比较失败,从年轻到死,陆毅扮演的诸葛亮就是一脸的“苦大仇深”,把诸葛亮的睿智和潇洒丝毫没有表现出来。

新《三国》还是值得肯定的,和94版《三国演义》相比,应该是各有千秋,并不是那么“不堪”。


步武堂


90年代左右的央视《四大名著》电视剧,都是中国官方导向,再到聚集当时文化领域一堆艺术家,不计商业成本所堆出来的文化艺术品。

这种情况下,别说新《三国演义》,现在任何一部古装剧都无法与老版《四大名著》比较。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在1991年正式结束计划经济模式,这中间十多年是转型时期,当时中国文艺圈,还是计划经济时期,聚集的大量行业内的精英和人才,可以用人才去堆去码。

再加上当时从业者的节操,艺术家不商业等等。体制导向的历史剧,是基本不考虑商业回报的模式。

那个时候能能用人才去堆,能运用解放军当士兵,能请顶级院校历史和文化学者做顾问。现在当然也可以,但请顾问要花钱(肯定不如小花小鲜肉报酬),但也是需要钱啊,就和体制导向不计较成本不是一回事。

当时从央视电视剧到电影的八一电影制作片,再到动画上海美术制片厂,很多体制导向的影视剧,甚至是流行歌手和民族歌手的体制背景。

一句话,当时中国时代造就的影视文化如此。

历史剧和年代剧的擅长和优秀,与中国发展阶段息息相关。

比如这个题目下的老版《三国演义》,在当时官方导向的情况下,做到当时官方主导引领,文艺圈内不计成本拍摄,尽最大心血精力拍出中国古典历史剧的巅峰作品。

1、《三国演义》的主创人员

比如我们熟悉的总导演王扶林,看他的经历就是这样的,1952年毕业,分配到北京的中央广播局担任广播演员,1954年由广播演员转行当导演,1962年,王扶林正式调入中央电视台。

看看,王扶林导演的人生轨迹和履历,妥妥的体制内编制人员的进击之路,而再联想那个年代的文艺工作者接触的方面。

而94版《三国演义》其它导演,蔡晓晴、张绍林、孙光明、张中一、沈好放等等,他们的人生履历,全部都是如此。

导演蔡晓晴973年,担任中央电视台文艺部编导。

导演张绍林1971年,从部队复员到山西电视台从事电视新闻工作。

导演孙光明195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话剧团任演员、导演。

其它导演就不列了,再到94版《三国演义》的编剧阵容,经过查阅资料,发现有这些中国文艺圈的大佬。

杜家福、朱晓平、叶式生、周锴、李一波、刘树生等,大致看下这些编剧大佬的资料。

编剧杜家福,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78年考入中戏,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编剧朱晓平,1970年应征入伍,1978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文学系,1985年调中国作家协会。1991年调北京电影制片厂。

编剧叶式生,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文学部副主任及《电影创作》杂志副主编、北京电影制片厂专职编剧。

其它编剧资料就不找了,看看94版《三国演义》导演编剧,如果延伸下去,再到剧里的摄影,配乐,剪辑,服化道等等,简直是现在不敢想象的神仙阵容。

但当时80年代末(老三国是90年开拍),上方官方觉得要拍一部这样的电视剧,便能整合聚集大量中国影视圈行业的大佬,这种行政力量的恐怖,还体现在一个地方。

为了在屏幕上展现凝重而恢宏的战争场面,全剧累计动用总参、北京军区、南京军区、成都军区和武警部队的兵员达40万人次。

这事换现在你敢想,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后,这种官方导向在文艺表演上的方式,基本宣告退出中国电影历史舞台。

即使后面的《建国大业》《建军大业》《建党大业》,再到《战狼》系列,和《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等等,虽然有官方在背后支持,但都不可能这么夸张了。

但是,中国官方将当时中国文艺圈的资源集中,也让94版《三国演义》,完成了现在看来不可思议,也不可复制的艺术表现。

2、94《三国演义》的制作层面的艺术化

<strong>

其实,上面已经讲到为了拍摄古代战争场面,官方动用军队的方面。虽然我们现在看来有些虚假,经验不足,但在当时可以想象给观众带来的冲击。

而现在中国观众津津乐道的其它制作方面,比如服化道水平,1991年,王枫副部长亲自点名,请中国电视剧唯一的一级服装设计师、曾为300集电视剧设计服装的赵庆霞出山。

赵庆霞成天研读《三国演义》和《新华字典》,从原著中少得可怜的有关人物服装的描写中寻找设计依据。

同时,她和幕后的团队,花几个月时间,凭吊三国古战场、参观博物馆、参加专家座谈会,对汉代经济、文化、礼仪、民俗及审美偏爱了然于心,逐一消化。

这种当时的艺术家,在制作上对于艺术的追求,还有着很多,可以各方面都体现出来了,没有漏过一处。

如服装方面,全剧共为1000多个人物,包括帝王、将相、兵士、商贾、杂役和百姓等设计服装、饰物,共制作了3万套服装。其中光是诸葛亮一人,就有七八十套!

如道具方面,道具依据汉代资料设计,兵器则依据《武经总要》设计。全剧近7万件道具包括木剑、竹剑、案、榻、几、车辆、灯具、熏、鼎、屏风等。

这种艺术家对“艺术”的追求,还体现在我们现在比较瞩目的演员阵容。

当时的两位演员挑选人选,李法曾和顾凤莉走访北影、八一厂、北京人艺、青艺、儿艺、总政、空政等单位,确定了第一批候选演员78人。

导演组选看各地送来的演员录像资料,派出三位副导演分赴各地物色演员。角色基本确定后,剧组在北京举办演员学习班。

6位专家分别为演员授课,内容包括三国的时代背景、汉代礼仪、汉代风俗、古代战争与阵法、古典名著的改编等。

这种对于艺术的追求,尤其是在时间上的前期知识准备,这在现在的资本时代,同样是根本不敢想象的。

3、官方导向的艺术家堆出了艺术品《三国演义》

<strong>

上面种种条件结合下,最终便让94版《三国演义》达到前所未有的成就,也是现在观众津津乐道,非常怀念的中国历史剧的成就。

那就是对于历史的还原,和对于艺术的追求。

有了那么多中国内地文艺圈顶级艺术家的保驾护航,我们才能从演员上,看到无可取代的唐国强的诸葛亮,鲍国安的曹操,陆树铭的关羽等等演员。

我们才能看到那些古色古香,近乎还原的文言台词,再到服装设计和道具,战争场面,以及三国里,种种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

总而言之,94版《三国演义》为何经典,它是中国在特殊历史时期,官方导向用艺术家堆出的艺术品。

更多关于94版《三国演义》的问题,欢迎大家关注和讨论!


令狐伯光


应该客观的看待这个问题

从经典版《三国演义》的观众角度来看,许多“三国迷”看《三国演义》不是一遍两遍的,而是十几遍甚至几十遍的看,熟悉了剧中情节、角色形象,自然会先入为主,认为经典版《三国演义》是无法超越的(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教主本身就是三国迷,最爱经典版《三国演义》)

新版《三国》的制作(我们不对演员本身进行任何评价,只说剧情和台词),教主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被”看了一会《三国》,情节是赵云在长坂坡大战曹兵,曹操得知赵云姓名后说了一句“我爱死他了!”

这在许多喜欢《三国演义》的人心中,恐怕都是难以接受甚至厌恶的,也会让人产生主创团队并没有在尊重原著,而是想利用原著的故事抒发自己心中所理解的《三国》的感觉

当然这是一个经典版《三国演义》的铁粉的观点,也许新《三国》在电视热映的时候,正好有一些对《三国演义》了解不多,也没有看过经典版《三国演义》的孩子们喜欢,或许在他们心中也会先入为主的留下“这就是经典”的印象。

不过,但愿这些孩子们首先遇到的还能是经典版《三国演义》,因为真的经典之作!


学长的爆笑日记


你说的不对,即使不和老版比,新三国也是个垃圾!!枉我看了预告后盼了好多年,出来后看了几集差点死掉!!!


若近若黎


大多数人都认为新三国很难和94版相比,尤其是对于诸葛亮的塑造,更是饱受争议。

但是,个人以为,两者之前却是各有千秋。

老三国对于人物的刻画,以及情绪的表达,拿捏十分精准,剧情紧凑,张力十足。但是战争场面却是非常拙劣,当然,这也与当年的拍摄环境有关,毕竟当时的拍摄技术还远远达不到现在的水平。

至于对于人物的塑造,我就不想在这里吐槽了,因为吐槽的人太多了。就拿诸葛亮的塑造来简单说一下吧。

唐国强版的诸葛亮,虽然塑造的很成功,也深得民心,但是个人感觉唐国强老师把诸葛亮塑造的过于神话,缺少一丝人性。

而陆毅,虽然在演技上略欠火候,但是对于诸葛亮的塑造,个人感觉还是比较生活化的,更像是我们身边会存在的一个人。他有学识,有智慧,但是也有不甘,也有失常的时候。在五丈原跑司马的时候,陆毅的牢骚,更让人感觉诸葛亮像个人,和普罗大众一样有血有肉,在常年不懈努力未果之后,也难免会心生牢骚。

而唐国强版的诸葛亮,虽然表达出与天斗的意境和悲凉,但是却让诸葛亮趋于神话,有种不真实感,只能让人仰望。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文学八点半


新三国给我的感觉就是导演既不按照三国演义来拍摄,也不按照三国志来拍摄。使得新三国变成了一个杂揉写正史演义网文再加上导演自己的一些理解拍成一个不伦不类的怪胎电视剧。

比罗贯中更懂三国可还行.....



新三国里官制,时间,地理几乎都没有对过。就这样还自夸比罗贯中更懂三国呢。

问题来了益州到底是怎样规划的?


连饱受争议的军师联盟都比新三国严谨何况老三国乎。
老版90年代初拍摄,投资1亿多,全部实景,连鲍国安这样的一线演员都是住普通宿舍。三年时间,演员首先要阅读大量的三国和汉末史料然后学习礼仪,历史文化知识,熟悉原著,这样严谨的态度不得不佩服。正因为有这种严谨的态度老三国里面人物的形象才能如此传神。

鼎酱全国后援团


谁都是从老版看过来的,新版很不错。我也觉得新三国,新水浒,浙江版西游记都很不错。网上舆论也并没有一边倒 说新三国好的也很多,本身就是肯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