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菏澤只知道賞牡丹?這兒還有很多曲藝曲種,要不要聽聽看?

来菏泽只知道赏牡丹?这儿还有很多曲艺曲种,要不要听听看?

来菏泽只知道赏牡丹?这儿还有很多曲艺曲种,要不要听听看?

牡丹區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文化燦爛。曾是堯舜活動的主要地區之一,哺育過先賢冉仲賢、北魏著名文學家溫子升、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抗日名將趙登禹、著名愛國人士何思源等志士仁人。這裡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戰國孫臏生擒龐涓的“桂陵之戰”,清代捻軍斬殺僧格林沁的“曹州大捷”,解放戰爭時期著名的“魯西南戰役”等都發生在這裡。

自宋元以來,流傳於牡丹區的曲藝曲種就多達二十餘種,是名副其實的“書山曲海”。如:

来菏泽只知道赏牡丹?这儿还有很多曲艺曲种,要不要听听看?

山東琴書

来菏泽只知道赏牡丹?这儿还有很多曲艺曲种,要不要听听看?

山東落子

来菏泽只知道赏牡丹?这儿还有很多曲艺曲种,要不要听听看?

墜子書

来菏泽只知道赏牡丹?这儿还有很多曲艺曲种,要不要听听看?

山東漁鼓

来菏泽只知道赏牡丹?这儿还有很多曲艺曲种,要不要听听看?

山東大鼓

来菏泽只知道赏牡丹?这儿还有很多曲艺曲种,要不要听听看?

山東花鼓

来菏泽只知道赏牡丹?这儿还有很多曲艺曲种,要不要听听看?

三絃絞子書

来菏泽只知道赏牡丹?这儿还有很多曲艺曲种,要不要听听看?

鶯歌柳書

来菏泽只知道赏牡丹?这儿还有很多曲艺曲种,要不要听听看?

山東快書

曲藝是一種說唱藝術,流傳於民間,約形成於唐代,以說唱故事為特點。根據有關史料記載,菏澤曲藝的歷史可上溯至宋元時期。菏澤地處中原腹地,司馬遷在《史記》中稱之為“天下之中”。

来菏泽只知道赏牡丹?这儿还有很多曲艺曲种,要不要听听看?

建國後,曲藝得到重視,菏澤許多縣都組建了專業曲藝隊,建立了曲藝廳,並組織專業創作人員對傳統段子進行整理,創作出一批反映現代生活的新曲目,有的墜子藝人還把墜子搬上戲劇舞臺,成立了化妝墜子劇團。曲藝藝術歷來為菏澤人民所喜聞樂見,流傳廣泛。

来菏泽只知道赏牡丹?这儿还有很多曲艺曲种,要不要听听看?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各縣曲藝隊在演出中創作了自己的特色曲目,還分出若干演出組深入農村,深受歡迎,被譽為文藝騎兵。為促進曲藝創作,菏澤市多次組織曲藝會演,並在省曲藝會演中獲得好成績。“文革”中,全市專業曲藝隊全部被解散,但在人民群眾的強烈要求下,70年代又恢復了幾個曲藝隊。70年代末,曲藝擺脫了羈絆,發展迅速,各縣全部恢復了曲藝隊,併成立原地區曲藝隊,曲藝創作十分活躍。至80年代中期,共在各類報刊發表曲藝作品100餘件,並應人民群眾要求,創作了一批長篇書目,曲藝創作和表演都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来菏泽只知道赏牡丹?这儿还有很多曲艺曲种,要不要听听看?

下面給大家簡單介紹幾種曲藝形式,看看您都聽過沒?

一、山東琴書

山東琴書又稱 “小曲子”,最早形成於菏澤地區(古稱曹州)。菏澤藝人陳乃端所存藝術譜系有“雍正十三年(1735年),頭輩師爺王尚田,善通琴書畫,聞名東平湖………”的說法。山東琴書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即由早期的文人自娛,到民間的業餘玩局,後來發展為職業演唱——撂地說書。

元明以來,山東境內俗曲流行,魯西南地接中原,此間亦盛。小曲子最初是精於音律的文人,利用當時流行曲調編演曲目逐漸形成的。據傳魯西南一帶,有些士紳名流,喜撫琴彈唱小曲以自娛,如《白蛇傳》中的《斷橋》、《水漫金山》,《秋江》中的《趕船》、《偷詩》等,其唱詞文雅,文學性較強。

来菏泽只知道赏牡丹?这儿还有很多曲艺曲种,要不要听听看?

後來,小曲子漸變為農閒或節日聚會的自娛性 “莊稼耍”。清末,這種業餘玩局的琴書演唱班社,在魯西南十分盛行,相繼出現了乾隆末年的梁啟祥,之後的袁沛然、劉道友,以及光緒年間的苗金福、李清蘭、侯沛然、王夢典、劉繼榮、陳懷教等演唱名家。由於演唱性質的變化,帶來了山東琴書在演唱內容、形式及音樂唱腔上的重大變化。藝人創編移植了一大批適應群眾口味的新節目,豐富了演唱內容。音樂結構由原來的曲牌聯唱,變為以唱“鳳陽歌”、“垛子板”兩種曲調為主,演唱風格也由以前的纖柔細膩變得活潑質樸。

琴箏清曲是在明清時期流行於魯西南地區的藝術形式,它是山東琴書、山東古箏樂、菏澤絃索樂三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早期形式。

来菏泽只知道赏牡丹?这儿还有很多曲艺曲种,要不要听听看?

琴箏清曲音樂豐富,演唱曲牌有200餘首,唱段百餘個,演奏曲目30餘支。演唱者自操樂器,亦唱亦奏,一專多能。常用樂器有古箏、揚琴、琵琶等。原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呂驥先生稱之為 “元明諸宮調在民間的遺存”,曲壇名家張軍先生贊其“遠溯唐宋,近諧鄉音,明清俗曲,串珠集珍”。

為傳承和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菏澤市幾位功勳級曲藝家成立了琴箏清曲古樂社,承擔起山東琴書、山東古箏樂、菏澤絃索樂三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與保護工作。他們既是琴書演唱大家,又是絃索樂演奏高手,一專多能,技藝精湛,演唱的山東琴書《大林還家》、《斷橋》、《親上親》、《新風曲》等唱段,榮獲文化部表演一等獎、群星獎、牡丹獎等多項全國大獎,演奏的絃索樂《鄉音和鳴》、《碰八板》、《對開門》、《戲韻》,榮獲全國民族器樂民間樂種組合展演最高獎。

来菏泽只知道赏牡丹?这儿还有很多曲艺曲种,要不要听听看?

二、墜子

墜子是一種比較獨特的曲藝形式,俗稱“墜子書”、“簡板書”或“響板書”,因使用墜子弦(又名墜琴)伴奏而得名。它流行於山東、河南等中原地區和華北的部分省市。

墜子的前身是流行於魯西南的道情和"鶯歌柳"兩種曲藝形式。從清代末葉開始,兩個曲種的藝人逐漸合流,在音樂唱腔等方面互相吸收融合,特別是鶯歌柳的伴奏樂器小鼓三絃被改制成墜胡以後,改彈撥樂器為弓弦樂器,伴奏旋律起了根本性的變化,促成唱腔音樂的重大變革,"溜腔"(俗稀"哼弦子",起腔之前使用)的使用就是曲型成熟的表現。新的唱腔和音樂結構的出現,是墜子形成的標誌,其時約在民國十一年(1900年)左右。

墜子在形成過程中,以新鮮活潑的特色,吸引了不少三絃書和山東大鼓藝人參加到改革創造的行列中來,使墜子增加了大量曲目,豐富了演唱技巧,促使這一新興曲種日益成熟,並迅速流傳到鄰近的河南、安徽、江蘇。民國初年傳入北京,20世紀20年代傳入天津、上海、瀋陽,30年代傳入蘭州、西安,40年代傳入武漢、重慶,香港等地,成為中國流行最廣的曲藝形式之一。

辛亥革命後,隨著男女平等思想的不斷深入人心,墜子表演開始出現了女性藝人,已知最早的一批女藝人為從開封相國寺出道登場的張三妮和尹鳳寶等。她們的出現及家班的形成,使得河南墜子的表演在通常的自拉自唱之外又出現了男拉女唱或男女對唱的方式。1913年,墜子出現了第一位女演員張三妞,隨後又出現了喬清秀、程玉蘭、董桂枝三位名家。女演員的出現,促使墜子書擴展了唱腔的音域,改革和豐富了唱腔的旋律,伴奏技巧也有所提高。不久墜子書即傳入京津等大城市,影響也隨之不斷擴大。

来菏泽只知道赏牡丹?这儿还有很多曲艺曲种,要不要听听看?

上圖為墜子皇后——劉瑞蓮 表演現場照片

菏澤的墜子書代表人物有彭永江、蘇元明、劉桂梅、劉瑞蓮等。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三、山東落子

山東落子是一種流傳於山東省境內的傳統戲曲藝術形式,它演變自古代的“蓮花落”。落子樂器主要是大鈸(俗曰光光)、竹板、節子,而不用絃樂。山東落子也稱“蓮花樂”,以其早期曲調襯詞而得名,簡稱“落子”。初為僧家募化所唱警世歌曲,宋代已在山東流行。但目前藝人推算僅能上溯十代,約至清中葉。以其流行地域方言、曲調的不同,形成了三種“口”:一為“南口”,流行於魯中南、魯西南,風格最為粗獷,影響較大,二為“北口”,流行濟南及魯西北;三為“東口”流行於濰縣、平度一帶。

山東落子的唱腔曲調單純,半說半唱。一般多采用“一串鈴”式的垛句,按詞意將段子化分成若干段落,多則十幾句,少則兩名即拉一個長腔,打一個簡單的鈸點作為過門。唱詞多為上下句結構的七字句或十字句。因落子的唱腔過於單調,藝常吸取當地姊妹藝術的曲調,來豐富自已的演唱。落子的演唱各具特色,其明快有力的風格非常鮮明地表現了魯西南人民直率強悍的性格特點。

傳統書目有《大關西》、《黑松林》、《周倉偷孩子》、《四環記》、《薛禮還家》等。代表人物有張元秀、宋代業等。2008年6月7日,山東省菏澤申報的“山東落子”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四、曹州花鼓

曹州花鼓幾乎沒有表現金戈鐵馬的故事題材,卻十分擅長表現家長裡短的生活故事,即所謂“針線笸籮”。因為語言風趣,且有許多打情罵俏的內容,元明以來,常被官府視為“淫詞蕩調”而屢遭禁演,但在民間卻深受百姓喜愛。在魯西南一帶,流傳有這樣的民謠:“花鼓進了莊,家家不喝湯(方言即吃晚飯)。”意思是家家戶戶都去聽花鼓,大家著迷得連晚飯都不吃了。

南宋時就有山東花鼓的相關記載。而一份上世紀50年代山東曲藝藝人登記調查資料顯示,在清朝中期,花鼓活躍於魯、蘇、豫、皖四省接壤地帶。其中流行山東的花鼓大致分為三路,走向以魯西南為中心往北、往東發展,且都是與各地民間小曲、舞蹈等藝術形式,互相吸收、結合形成各不相同的藝術風格,衍生出多種地方戲曲,如兩夾弦、四平調、五音戲、柳琴戲、茂腔、一勾勾等。

来菏泽只知道赏牡丹?这儿还有很多曲艺曲种,要不要听听看?

流行菏澤等魯西南地區的“南路”山東花鼓約在清咸豐末年最終演變為兩夾弦、四平調兩個劇種,但以菏澤方言為基礎的說唱形式花鼓並未消亡,一直和戲曲表演並行不悖,是菏澤老百姓長久以來的重要文化娛樂形式之一,至今還保留著它的原汁原味。

五、山東大鼓

山東大鼓是北方大鼓之鼻祖,中國北方地區現存最早的傳統曲藝鼓書暨鼓曲形式,相傳形成於明代末期,已有三百五十多年的歷史。主要流傳於以山東省菏澤為中心的廣大魯、蘇、豫地區。原稱犁鏵大鼓,因其伴奏樂器為犁鏵碎片而得名。自《老殘遊記》之後,始諧音美其稱為“梨花大鼓”。據藝人師承譜系和口碑傳說,山東大鼓由漁鼓道情的孫趙門衍化而來。已知清嘉慶年間,孫趙門山東大鼓河北籍藝人有五位姓名中均帶"山"字,即威縣王奎山、臨西呂連山和李明山、清河徐靠山和臨城馮雲山,時稱"五大山"。自清嘉慶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山東大鼓在冀魯兩省南起聊城、臨清,北至德州、滄州的大運河兩岸十分興盛。

山東大鼓的演唱形式多為單人站唱,也有二人對唱形式。主要伴奏樂器為矮腳小鼓、大三絃和月牙板(也叫梨花片)。演唱時演員右手執鼓楗擊鼓,左手操鋼板敲擊演唱,樂師以三絃伴奏。唱腔屬板腔體,一般分慢板(又稱頭板)、二板(流水板)、三板、快板等板式。其書目主要是中篇,唱自相間,短段只唱不說。山東大鼓傳統節目繁多,已知有中篇《三全鎮》、《金鎖鎮》、《大破孟州》、《大送嫁》、《範孟亭推車》等數十部;短篇段兒書尤為豐富,以《三國》題材的唱段最多,有《東嶺關》、《長坂坡》、《河北尋兄》等六十餘段;其次是《紅樓夢》題材的唱段,有《黛玉葬花》、《寶玉探病》等十餘段;《水滸》唱段有《李逵奪魚》、《燕青打擂》等。另外還有一些根據戲曲故事、民間傳說故事編寫的唱段,以及由子弟書移植過來的唱段等,共計二百餘段。

来菏泽只知道赏牡丹?这儿还有很多曲艺曲种,要不要听听看?

上圖為再現《老殘遊記》中描寫山東大鼓表演場景的銅像

山東大鼓歷史悠久,音樂唱腔獨特,節目蘊藏豐富,地方色彩濃郁,它直接促發了山東快書的形成,並對"喬派"河南墜子和西河大鼓等的形成與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20世紀後期以來,山東大鼓逐漸趨於衰落,現在僅有少數演員還能演出,亟待扶持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六、鶯歌柳書

鶯歌柳書又稱鶯歌柳子,是流傳魯西南、魯南地區及豫東、蘇北一帶的一種傳統說唱藝術形式。相傳系由產生於明代的柳子戲曲牌“鶯歌柳”演化而成,並在此基礎上衍生了墜子書。

據記載,鶯歌柳書的歷史至少有200年以上。鶯歌柳書雖歷史較為悠久,但流傳範圍並不甚廣。魯西南百年來最有影響的藝人,也是菏澤地區已知最早的鶯歌柳書藝人是曹縣仲堤圈的張瞎子(1848—1928,佚名)。鶯歌柳書的興盛時期,就是張瞎子活躍的時代。張瞎子的傳人是本莊的張保亮,再後一代人就是曹縣鄭莊鄭玉昆(1904—1976)和定陶的曹志田。鄭玉昆晚年將鶯歌柳書技藝傾囊傳給了菏澤的高志軍,現今這一稀有曲種只有他這一個傳人。

鶯歌柳書的主要節目有《偷詩》、《妙常產子》、《卷箔記》、《兔子拐當票》等六十段節;《龍鳳鐲》、《汗衫記》、《楊宗英下山》長篇書十餘部。鶯歌柳書唱白相間,為反覆使用的單曲演唱體。演唱形式亦三絃。基本唱腔為四句腔,其餘唱腔均由此深化。而四句腔後,必有搭尾襯腔“哪、哎、哎呀、哎哎、嗯”。

鶯歌柳書演唱形式較為簡單,多為一彈一唱的雙檔。鶯歌柳書曲目十分豐富,一部分風格高雅,文辭艱澀,另一部分通俗易懂,清新淺顯,顯示出曲目來源的多元性。其唱腔音樂早期豐富多彩,而後期唱腔音樂則古樸呆板,它與柳子戲、地方小曲等關係密切,具有多種研究價值。它直接促生了墜子書,對墜子書的音樂、曲目、演出形式、風格特點都有著重要影響。鶯歌柳書是中國北方曲藝中的稀有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清中後期在魯豫皖交界地區頗有影響。但在民國初年,急劇萎縮,豫皖等地分支已基本絕響,僅有菏澤地區遺有鴻泥一爪,被稱之為“活化石”。

来菏泽只知道赏牡丹?这儿还有很多曲艺曲种,要不要听听看?

2008年6月7日,山東省菏澤市申報的“鶯歌柳書”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来菏泽只知道赏牡丹?这儿还有很多曲艺曲种,要不要听听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