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男孩跳橋身亡:家長切記,別讓語言暴力毀了你的孩子

昨天看到一則視頻,真的很痛心!

上海一個17歲少年從盧浦大橋上決絕的跳下,短短5秒鐘,說沒就沒了。

後面追趕不及的母親,坐在地上崩潰大哭。

據傳,男孩在學校跟同學發生了矛盾,又被母親批評了一頓,情緒激烈的孩子從車裡出來,直橋邊。

我們不知道這樣的決絕背後,隱藏著多少絕望和無助,又隱藏著多少母親的指責。

網友紛紛表示:語言暴力,真的會成為一把殺人的刀。

17歲男孩跳橋身亡:家長切記,別讓語言暴力毀了你的孩子

1、打罵,真的不是愛

生活中父母的口不擇言,司空見慣。

“這點事你自己做不了嗎?動動腦子。”

“你是豬腦子嗎?這麼簡單的題還做錯”

“我上輩子幹了什麼,怎麼生出你這麼個兒子”

一句一句直插孩子的心窩。

美國愛荷華大學做過一項關於父母和孩子語言溝通的研究,結果顯示:

父母每天對孩子說的話語中,只有不到20%的表達是積極和充滿鼓勵的。每個孩子平均一天會得到超過400條的負面評價,而正面評價卻只有30多條。

想想我們的孩子每天要承受如此多的語言暴力,怎能成長為一個陽光向上的少年。

作為一個媽媽深深地懂得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次生氣,怒吼,抱怨,我們總覺得這種“恨鐵不成鋼”式的打壓,也是愛孩子的方式。

可對於孩子來說,我們是在以“愛”的名義行使我們作為父母獨有的“特權”——我對你打罵也都是為你好。

17歲男孩跳橋身亡:家長切記,別讓語言暴力毀了你的孩子

簡·尼爾森博士說:我們究竟從哪裡得到這樣一個荒誕的觀念,認定了如果想要讓孩子變得更好,就應該先要讓他感覺更遭?

我們的刻意打擊,各種的語言暴力,並不會如我們所願讓孩子變得更好,相反,這隻會讓孩子覺得是不是自己不夠好,越來越不自信。

綜藝《女兒們的戀愛》中任家萱說到她小時候爸爸經常會對她各種打擊,許多時候都會否定她的選擇,這種成長環境給她帶來最大的影響就是沒有自信,她甚至沒有勇氣再去相信愛情。

任爸爸也作出解釋並表示懊悔,他說自己是比較傳統的教育方式,一有問題只會選擇打罵,而這也給任家萱留下了非常嚴重的陰影。

2、語言暴力,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語言暴力這把無形的刀,最不易察覺,可傷害卻是深遠持久,甚至是一輩子。

著名兒童學家阿黛爾·法伯說過:“永遠都不要低估你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長期接受父母語言暴力的孩子,逐漸喪失自尊心,缺乏自信,容易形成自卑,懦弱的性格,甚至產生暴力傾向,走上一條不歸路。

曾經在網上看過一段視頻,講述了瀋陽青少年心理研究所對六個犯罪少年的研究結果,結果顯示童年受到的精神虐待是導致其犯罪的重要因素,而這精神虐待指的就是語言暴力。

其中有個叫張強的孩子講述,他的父母在他12歲時就分開了,他說“媽媽每天罵我,經常讓我去死,說我沒用,說我是廢物,罵的最多的就是豬腦子,豬腦子,豬腦子”,說到這裡,他掩面而泣。

父母長期的語言暴力,給孩子戴上了一副精神枷鎖,備受折磨,最終又將孩子送進監獄,束縛孩子一生。

孩子的教育沒有小事,每一件我們眼中的小事,對孩子來說都是成長的大事。

我們對孩子的語言暴力也會如同蝴蝶效應一般,或許只是一句話就會掀起一場生命的龍捲風。

3、好好說話,是父母給孩子最溫暖的愛

(1)建立跟孩子“沒大沒小”的親密關係

在耶魯和哈佛大學的高材生李柘遠的書《不如去闖》中寫到他與媽媽的關係:“與其說我倆是母子,不如說是忘年交。我對她沒大沒小,她對我沒小沒大”。

左一個“沒大沒小”,右一個“沒小沒大”對於他們母子來說如此輕鬆自然,可對於太多父母來說猶如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

因為“沒大沒小”的成為朋友的前提就是把孩子當做一個“人”來對待,而不是當做一個“孩子”。

李柘遠說媽媽從小把我當成小大人,從來沒有說“你是小孩就要乖,要當乖寶寶”。

17歲男孩跳橋身亡:家長切記,別讓語言暴力毀了你的孩子

傳統教育觀念的我們已經習慣了站在父母的立場去要求孩子,如果孩子不聽,就會展現父母的威嚴對孩子進行訓斥和打壓,以此獲得孩子的尊重。

殊不知,只有當我們以尊重一個“人”的方式對待孩子時,我們才能獲得孩子真正的尊重,否則只是權威下的服從。

(2)出現問題,要先接納情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出現情緒問題時,我們的正確做法,不是去指責孩子的問題,否定孩子,而是學會接納孩子的情緒,傾聽孩子的內心想法。

德雷克斯說:“孩子們的覺察能力很強,但解釋能力很差。”

當我們否定孩子的某件行為時,在孩子看來我們否定的就是孩子本身,這讓孩子有一種錯覺"我不好,你們不愛我”。

17歲男孩跳橋身亡:家長切記,別讓語言暴力毀了你的孩子

我們總習慣用否定和指責的語言讓孩子意識到自己錯誤,其實不是這樣的,雖然有時候孩子會當下承認錯誤,可這往往是迫於我們父母的權威。

我們只有先接納孩子的情緒,給孩子表達自己情緒的時間和空間,傾聽他的想法,他才能夠平心靜氣的留出空間接受我們的情緒和建議。

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中說:“在非暴力溝通中,傾聽他人意味著,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一心一意地體會他人”。

我們不要做那個強加自己意志於孩子的暴力溝通者,而是做那個一心一意體會孩子的非暴力溝通者。

真正愛的語言是父母溫暖如春般的笑容和低聲細語似的叮嚀。

我們要收起語言暴力這把冷冰冰的刀,給孩子的人生灑下一抹溫暖陽光的底色。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