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城文化底蕴之——古建筑群

一座城,总会有一个地方成为吸引众人前往的理由,一座山,一片湖,亦或是一种建筑。恭城,又叫茶城,千年历史古镇,处处流淌着历史的芬芳,尤其以“三庙一馆”最为出名。

茶城文化底蕴之——古建筑群

文庙全景图

“三庙一馆”包括了文庙、武庙、周渭祠(又称周王庙)和湖南会馆。其中,文庙、武庙是广西现存规模最宏大、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式明清建筑,人称华南的小曲阜。

文庙、武庙全国各地都有,但文庙和武庙建在一个地方,除台湾外,仅有恭城这一地。文庙位于恭城县印山南麓,武庙位于文庙西侧,一文一武,正合“文武双全”之意。

在文庙的大门右侧,有一口千年圣井。进入大门,即文昌门,也叫状元门,大门两侧各有耳门出入,庙东有礼门,西有义门,古代自此出入。礼门外的碑刻有“文武官员自此下马”八个大字。正面为有一封闭式照壁,以前要等到恭城有人中了状元,才能打开照壁中门——状元门,让状元直入庙中。现在正门1949年后为便民所开。

走过状元门,棂星门就映入眼帘,给人的第一感受就是它的庄严肃穆。棂星门为六柱青石打造,横排成五间牌坊样式。坊额上竖刻“棂星门”,横额则刻有“双龙戏珠”、“百鸟朝凤”、“双凤朝阳”、“鲤鱼跳龙门”等寓意吉祥的浮雕图案。

茶城文化底蕴之——古建筑群

棂星门

径直往里走,是一座拱形状元桥跨过形如弦月的泮池,据说以前只有状元才能走过这座桥。现在在每年的高考前夕,会有许多的考生去供奉孔子,走过状元桥,祈求能够取得好成绩。在泮池里,养有许多寓意吉祥的鲤鱼,泮池上方有一只鱼在空中,寓意鲤鱼跃龙门。

茶城文化底蕴之——古建筑群

状元桥

上二层平台,抵达大成门,大成门高4米,由22扇门叶组成,屏风式木门上有花鸟走兽镂空木雕,栩栩如生。门后为天井,两侧为东、西庑房和昭文楼、藏经阁。天井尽头建筑了杏坛,也叫露坛,原为孔子讲学的地方,恭城现为祭祀处。

杏坛后为主建筑大成殿,殿内有神态和蔼可亲的孔子塑像,像后悬挂雍正、乾隆等8帝御笔题匾,左右奉“四配”、“十二哲”。整个大殿以红柱黄琉璃瓦建造,正门有14扇镂空雕花的门叶,内外红木柱子18根,殿内墙壁彩绘缤纷,大成殿的屋脊正脊上饰有双苍龙抢火珠,并且整个正脊上塑有故事性的彩釉陶饰画。这些装饰,让走进大成的殿的人都有一种视觉冲击的效果。

茶城文化底蕴之——古建筑群

孔子像

大成殿后是崇圣祠,祭祀孔子五代先祖。崇圣祠地势比大成殿高,但是规格低于大成殿,既考虑长幼关系,又体现孔子空前绝后的至尊地位。

关于武庙,恭城有一个节日叫关公节,每年农历的五月十二当天关公神像出游,万人空巷。也算是当地一个特别重大的节日,这个节日是恭城人民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百姓平安而举行,也是本地的一种特色文化的体现。

位于西侧的武庙距离孔庙仅五十多米。武庙俗称关帝庙,在恭城又叫协天祠,是祭祀三国名将关羽的祠庙。武庙不同于孔庙,武庙不设正门,由两边开门而去,这样做的理由听说是为了不让外面的气流冲射进来影响庙内的强大气场。两门上分别写有“忠君爱国”、“济世安民”八个大字。

茶城文化底蕴之——古建筑群

武庙

茶城文化底蕴之——古建筑群

往“忠君爱国”门进入庙中,右侧有一戏台又称“万年台”,是庙会节庆酬神唱戏的地方。据说,戏台板底曾安放36口水缸,当台上敲锣打鼓时,声音由水缸从不同角度向上反射,集中在藻井中产生共鸣,可扩大音响,使声传十里之遥。

茶城文化底蕴之——古建筑群

戏台

协天宫为正殿,是祭祀关公的主殿堂门内塑有两尊牵马将军像,两侧供奉有财神和土地神。殿内塑有关羽塑像,两侧塑有关平、周仓、王甫和赵磊辅像。屋脊上还有《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三英战吕布》、《关公抱桃》等彩塑。

茶城文化底蕴之——古建筑群

关帝像

后殿祀奉观音、妈祖女神。后庙有一枝叶茂的古树,关于古树有一个传奇故事。据说“文化大革命”时曾一度决定要拆毁关公庙,树上突然出现几百只飞鸟狂叫不止,驱之不散,直到几天后决定不拆武庙所有鸟才散去,听过这个故事的人无不称奇。

另外的周王庙和湖南会馆位于恭城的另一老街。周渭祠建于明朝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清朝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重修,是纪念祭祀北宋监察御史周渭的祠庙。由戏台(毁于三十年)、门楼、大殿、后殿及左右厢房组成。周渭祠门楼,是全庙的精华所在。门楼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颇有明清古建特色。

茶城文化底蕴之——古建筑群

周渭祠

茶城文化底蕴之——古建筑群

正殿塑有周渭像,两边的墙壁上用壁画的形式展示周渭生平故事,并配有诗赋。对于周渭,外面的人可能不太了解。据《宋史》记载,他是恭城县路口(炉口村)人,卒于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赐同进士出身,宦至侍御史。因他一生廉洁奉公,颇有政绩,死后被朝廷敕封为“忠祜惠烈王”。同时他也非常关心家乡人民的疾苦,奏请朝廷税赋,竭力开发民智,兴办乡学。所以死后家乡百姓感恩德,捐款为他建庙、塑像。

现如今很多到恭城旅游的人,都会到周渭祠去看一看。当地的百姓也会在过节的时候到庙中进行祭祀活动,也有老一点的啊公啊婆酬神唱戏。

湖南会馆就在周渭祠的隔壁。它建于清朝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为当时的三湘同乡会集资所建。由门楼、戏台、正殿信两边厢房组成。因其结构独特,造型奇巧,雕饰丰富,花草人物繁杂,故有“湖南会馆一枝花”之美称,它是恭城“四大会馆”(广东会馆、湖南会馆、福建会馆、江西会馆)至今惟独保存完整的一座。其门楼和戏台的结构很有特点,整个平面呈凸字形。门楼第二层既是戏台的后厢房,临街的一面为门楼,戏台在门楼之后。陡峻的层顶显得玲珑休憩又富于变化;丰富的彩饰古戏台显得古朴又富丽堂皇,具有明显的岭南古建特色,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是广西较为罕见的古建筑珍品。

茶城文化底蕴之——古建筑群

三庙一馆不仅仅是一个古建筑群,它们的存在向世人展示了过去恭城的历史文化。让后人能够对历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学习,也是一种精神和文明的体现。恭城人民以后也会将恭城的文化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这座小城。 (本文引用的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