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城文化底蘊之——古建築群

一座城,總會有一個地方成為吸引眾人前往的理由,一座山,一片湖,亦或是一種建築。恭城,又叫茶城,千年歷史古鎮,處處流淌著歷史的芬芳,尤其以“三廟一館”最為出名。

茶城文化底蘊之——古建築群

文廟全景圖

“三廟一館”包括了文廟、武廟、周渭祠(又稱周王廟)和湖南會館。其中,文廟、武廟是廣西現存規模最宏大、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式明清建築,人稱華南的小曲阜。

文廟、武廟全國各地都有,但文廟和武廟建在一個地方,除臺灣外,僅有恭城這一地。文廟位於恭城縣印山南麓,武廟位於文廟西側,一文一武,正合“文武雙全”之意。

在文廟的大門右側,有一口千年聖井。進入大門,即文昌門,也叫狀元門,大門兩側各有耳門出入,廟東有禮門,西有義門,古代自此出入。禮門外的碑刻有“文武官員自此下馬”八個大字。正面為有一封閉式照壁,以前要等到恭城有人中了狀元,才能打開照壁中門——狀元門,讓狀元直入廟中。現在正門1949年後為便民所開。

走過狀元門,欞星門就映入眼簾,給人的第一感受就是它的莊嚴肅穆。欞星門為六柱青石打造,橫排成五間牌坊樣式。坊額上豎刻“欞星門”,橫額則刻有“雙龍戲珠”、“百鳥朝鳳”、“雙鳳朝陽”、“鯉魚跳龍門”等寓意吉祥的浮雕圖案。

茶城文化底蘊之——古建築群

欞星門

徑直往裡走,是一座拱形狀元橋跨過形如弦月的泮池,據說以前只有狀元才能走過這座橋。現在在每年的高考前夕,會有許多的考生去供奉孔子,走過狀元橋,祈求能夠取得好成績。在泮池裡,養有許多寓意吉祥的鯉魚,泮池上方有一隻魚在空中,寓意鯉魚躍龍門。

茶城文化底蘊之——古建築群

狀元橋

上二層平臺,抵達大成門,大成門高4米,由22扇門葉組成,屏風式木門上有花鳥走獸鏤空木雕,栩栩如生。門後為天井,兩側為東、西廡房和昭文樓、藏經閣。天井盡頭建築了杏壇,也叫露壇,原為孔子講學的地方,恭城現為祭祀處。

杏壇後為主建築大成殿,殿內有神態和藹可親的孔子塑像,像後懸掛雍正、乾隆等8帝御筆題匾,左右奉“四配”、“十二哲”。整個大殿以紅柱黃琉璃瓦建造,正門有14扇鏤空雕花的門葉,內外紅木柱子18根,殿內牆壁彩繪繽紛,大成殿的屋脊正脊上飾有雙蒼龍搶火珠,並且整個正脊上塑有故事性的彩釉陶飾畫。這些裝飾,讓走進大成的殿的人都有一種視覺衝擊的效果。

茶城文化底蘊之——古建築群

孔子像

大成殿後是崇聖祠,祭祀孔子五代先祖。崇聖祠地勢比大成殿高,但是規格低於大成殿,既考慮長幼關係,又體現孔子空前絕後的至尊地位。

關於武廟,恭城有一個節日叫關公節,每年農曆的五月十二當天關公神像出遊,萬人空巷。也算是當地一個特別重大的節日,這個節日是恭城人民為了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百姓平安而舉行,也是本地的一種特色文化的體現。

位於西側的武廟距離孔廟僅五十多米。武廟俗稱關帝廟,在恭城又叫協天祠,是祭祀三國名將關羽的祠廟。武廟不同於孔廟,武廟不設正門,由兩邊開門而去,這樣做的理由聽說是為了不讓外面的氣流衝射進來影響廟內的強大氣場。兩門上分別寫有“忠君愛國”、“濟世安民”八個大字。

茶城文化底蘊之——古建築群

武廟

茶城文化底蘊之——古建築群

往“忠君愛國”門進入廟中,右側有一戲臺又稱“萬年臺”,是廟會節慶酬神唱戲的地方。據說,戲臺板底曾安放36口水缸,當臺上敲鑼打鼓時,聲音由水缸從不同角度向上反射,集中在藻井中產生共鳴,可擴大音響,使聲傳十里之遙。

茶城文化底蘊之——古建築群

戲臺

協天宮為正殿,是祭祀關公的主殿堂門內塑有兩尊牽馬將軍像,兩側供奉有財神和土地神。殿內塑有關羽塑像,兩側塑有關平、周倉、王甫和趙磊輔像。屋脊上還有《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三英戰呂布》、《關公抱桃》等彩塑。

茶城文化底蘊之——古建築群

關帝像

後殿祀奉觀音、媽祖女神。後廟有一枝葉茂的古樹,關於古樹有一個傳奇故事。據說“文化大革命”時曾一度決定要拆毀關公廟,樹上突然出現幾百只飛鳥狂叫不止,驅之不散,直到幾天後決定不拆武廟所有鳥才散去,聽過這個故事的人無不稱奇。

另外的周王廟和湖南會館位於恭城的另一老街。周渭祠建於明朝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清朝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重修,是紀念祭祀北宋監察御史周渭的祠廟。由戲臺(毀於三十年)、門樓、大殿、後殿及左右廂房組成。周渭祠門樓,是全廟的精華所在。門樓面闊五間,重簷歇山,頗有明清古建特色。

茶城文化底蘊之——古建築群

周渭祠

茶城文化底蘊之——古建築群

正殿塑有周渭像,兩邊的牆壁上用壁畫的形式展示周渭生平故事,並配有詩賦。對於周渭,外面的人可能不太瞭解。據《宋史》記載,他是恭城縣路口(爐口村)人,卒於北宋鹹平二年(公元999年),賜同進士出身,宦至侍御史。因他一生廉潔奉公,頗有政績,死後被朝廷敕封為“忠祜惠烈王”。同時他也非常關心家鄉人民的疾苦,奏請朝廷稅賦,竭力開發民智,興辦鄉學。所以死後家鄉百姓感恩德,捐款為他建廟、塑像。

現如今很多到恭城旅遊的人,都會到周渭祠去看一看。當地的百姓也會在過節的時候到廟中進行祭祀活動,也有老一點的啊公啊婆酬神唱戲。

湖南會館就在周渭祠的隔壁。它建於清朝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為當時的三湘同鄉會集資所建。由門樓、戲臺、正殿信兩邊廂房組成。因其結構獨特,造型奇巧,雕飾豐富,花草人物繁雜,故有“湖南會館一枝花”之美稱,它是恭城“四大會館”(廣東會館、湖南會館、福建會館、江西會館)至今惟獨保存完整的一座。其門樓和戲臺的結構很有特點,整個平面呈凸字形。門樓第二層既是戲臺的後廂房,臨街的一面為門樓,戲臺在門樓之後。陡峻的層頂顯得玲瓏休憩又富於變化;豐富的彩飾古戲臺顯得古樸又富麗堂皇,具有明顯的嶺南古建特色,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是廣西較為罕見的古建築珍品。

茶城文化底蘊之——古建築群

三廟一館不僅僅是一個古建築群,它們的存在向世人展示了過去恭城的歷史文化。讓後人能夠對歷史有更加深入的瞭解和學習,也是一種精神和文明的體現。恭城人民以後也會將恭城的文化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人瞭解這座小城。 (本文引用的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