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简称为豫,有大象的地方。河南在什么时间生活着大象?

油气话坛


我们先来看看“豫”是怎么解释的,《说文》说豫:象之大者。而尔雅说豫:乐也。豫分为予与象,予是声部,而象是表意,意思是说大象在河边嬉戏,所以豫也有舒服,祥和的意思。

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当时的九州分别是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周礼又记载:河南曰豫州,而这里的河南指的是黄河南岸。现在的河南省也大部在黄河南岸。

那为什么河南会被称做豫州呢?这个是因为在远古的时期,黄河中下游水资源丰富,有着大量的原始森林,生活着很多野象,也就是野生亚洲象,而豫就是人牵象的样子,所以将这一地区称做是豫州。

根据《孟子》的记载周公辅助周武王,讨伐奄国,然后驱赶着老虎、豹子、犀牛、大象参战,可见商周时期,大象是参与战争的。另外再根据《吕氏春秋》的记载,商朝人利用大象,为虐于东边,周公出兵,把他们赶到长江以南的地方去。

另外,根据《左传》的记载,春秋时期,伍子胥为了报仇,带着吴兵攻到了楚国的都城郢都城下,楚王最后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在大象的尾巴绑上东西,然后点着,大象受惊就冲向了吴军,不过,这一招不怎么奏效,吴军进终还是攻进了郢都。

舜的异母弟弟叫做象,据说,象发明了象棋,所以象棋里面有象。

以上可见,在春秋的时候,河南地区还是有野生大象的存在的,可是到了战国末期、秦汉,我们就很少见到相关的大象的记载了,据专家分析,是因为当时黄河流域气侯变冷,而野生象是很怕冷的,所以就不断的往南迁徙,所以现在大象主要生活在云南地区。

有些人会说,三国时期中原不是有大象吗?曹冲不是称象吗?可是,曹冲称的象是孙权送的,而孙权的象又是哪里来呢?是来自交趾九原郡,而那个地方确实是有大象的。


历史简单说


大约三四年前,河南广电把旗下一些报纸、电视、新媒体整合成了一个融媒体公司,名字就叫大象。记得当时还跟河南广电的一个朋友开玩笑,说你们河南能找出一头大象来吗?

这哥们特认真地发来一篇文章,就是介绍河南与大象的关系的。

河南的简称“豫”,是不是跟大象有关这个在学术界还没有定论,但河南在古代确实有大量大象生存过。


1.“豫”,指的是大象还是天象?

河南的简称“豫”,来源于豫州这个名字。看《三国演义》时我们知道,河南中原一带在当时被称为豫州。曹操的大本营就在这里。

豫州这个名字,最早记载来源于大禹。《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后将天下分为九州,其中最中间的一块地就是豫州。

豫这个字很有意思,从字形来看就是一个人牵着一头大象。我们知道,古人造字时很多都是象形字,因此有些人据此推测说,在古代河南地区生活着很多大象,而且这些大象被人驯服。

但是,学术界并没简单采用这种说法。专家们似乎更倾向于另一种说法,豫字右边的象,指的不是大象这种动物,而是更宏观一些的天象。古代农耕社会,人们对未知的事物非常敬畏,天象指导着人们的农耕、嫁娶、祭祀、战争等各种生活。河南是中原在古人的认识里就是大地的中央,所以这里更适合观测天象。


2.考古确实在河南挖出了大象

大象与河南,在古代确实是存在某些联系的。无论是近代考古还是古代文献记载,都能印证。

在今天的殷墟博物馆,人们会看到一个象坑,里面有一头完整的大象骸骨,旁边是一个人的骸骨。专家说这个人是象奴,也就是负责训养大象的奴隶。他们在一个祭祀仪式上被一起杀死埋在了这里。在象坑的旁边,还有一个坑里有一头小象的骸骨,脖子上还带着铜铃。另外,殷墟的妇好墓里,还出土了一件玉做的小象,一个用象牙做成的酒杯。这都是国宝级文物,收藏在国家博物馆。

专家们认为,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河南一带生活着大量的亚洲象。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驯象方法,大象被驯服后运用于生产和战争中。

河南地区关于大象的最后记载,应该是在宋朝。但这时象已经不常见了。““宋太祖建隆三年五月,有象至黄州黄陂县,匿林木中,食民苗稼,又至安、复、襄、唐州,践民田颇为患,遣使捕之,明年十二月于邓州南阳县获之,献其齿革……五年有象自至京师……”


3.河南大象与想象一次的来历

此后,可能是因为天气变化加上人为捕杀,大象在中原一带逐渐灭绝,一路向南迁徙。

考古学家罗振玉推测,大象曾在古代中原地区人们生活中,非常普遍,有点类似今天的家畜的地区。后来大象灭绝了,人们还一时不太适宜,再往后一代一代的人逐渐不记得大象的生动形象了,所以后来有了想象这个词语。


南京老張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今天别说河南,就算广西、贵州、云南境内也没有野生大象,只剩下云南和缅甸边境才有一些。

这是因为亚洲象虽然比非洲象耐寒,但对气温也有一定的要求。冬天过冷的话,亚洲象是受不了的。大象的体表没有毛,体型又大,体温很容易下降。

同时,大象因为是素食动物,体型又很巨大,每天必须吃大量的食物,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

如果冬季自然界的植物不够,比如下雪以后植物都没了,大象就有生命危险,会被饿死。

不过,古代河南确实有大象,因为当时河南比今天要热得多。

早在殷商时代,黄河流域包括河南省境内,是有大象的。在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中,发现了大量的象牙、像骨。以当年的运输水平和部落形式,这些大象只能生活在河南本地。

搞笑的是,河南省古代称为豫州。按照中国著名的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徐中舒先生的解释,豫字是邑、象的结合,意思是大象之地。

可惜,大象很快就离开了河南省的中原大地。

根据竺可桢先生的考证,殷商时代的中原平均气温比今天高出至少2度,很多月份甚至高出3到5度。即便是冬季,河南也是相对炎热的,不想今天这么寒冷干燥。

当时不要说大象,诸如鳄鱼、犀牛、水牛等动物也是在河南到处乱跑的。

可惜,商周时期,北方开始降温。到了西周中期,河南已经很冷了。周孝王在位的公元前903年,史书记载冬天降下暴风雪,河南境内家养的牛马都冻死了,长江都结冰,黄河就更别说了。

这种情况下,大象无法在河南生活下去,只能想南方温暖地方迁移。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已经没有大象,甚至长江流域的大象也很少了。

到了三国时期,孙权称霸长江中下游地区,他便献宝似的向曹操进献大象,曹冲称象的故事便由此而来。

可见,此时不但黄河流域大象绝迹,长江流域大象也不多,不然不会被当做宝贝。

大概到了北宋时期,中国的气候再次变冷,加上中原和长江流域的大开发,大象再次向南方迁移,出现在南方几省,尤其是广西、云南等有大片森林的地区。

而此时的北宋河南省成为王朝的首都所在地,全省土地都被过度开发,到处都是居民。显然,就算天气足够温暖,大象也不可能回到河南去了。

直到明清时期,广西、云南再被过度开发,野生大象逐步退到云南、广西和缅甸的国境线上。当时缅甸北部地广人稀,有面积广大的原始森林。

即便如此,明清时代中国还是有大象的。清代康熙年间,平西王吴三桂起兵造反,派军队进入湖南地区,也曾从岭南带来四十五头大象。

到了解放后,随着人口剧增,森林过度砍伐,整个中国已经基本没有野生大象了。


萨沙


河南省简称“豫”,之所以以此命名,充分说明了先发现先命名,以及河南悠久的历史。今天,我们就一起俩探究其中的历史。

河南在很久之前,真的有很多大象。从现在发现的甲骨文看,“豫”字就是一个人牵了大象,再加上在近些年的考古挖掘中,也在河南省发现了大量的大象化石,因此有历史学家就提出了河南省最所以简称“豫”,是因为产象而得名。

沧海桑田,很早很早之前的河南原来是一片原始森林。原来,古时的豫州即现在的河南一带,是一个森林茂密、温暖湿润、原野肥沃的地方,很适宜大象的生存,相传远古时期,河南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而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为人牵象之地,这就是象形字“豫”的起源,并且很多学者认为黄河流域至迟在殷代尚有较多的大象,至于这里的大象在什么时候灭亡的尚没有定论。

但也有学者认为河南的简称为“豫”,应指的是“天象”“大气象”,印证老子所说的“大象无形”。豫字还有“天大地大”且“和谐”之意,据《尔雅》:“豫,乐也,厌也,安也,舒也。”所以豫州,意指“天地四时和顺,百姓安逸舒适”之地。

总之,无论河南的简称为豫的真相如何,但通过考古发现这里确实曾经生活着很多大象,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它们被人类无情地猎杀,最后也就灭绝了。还是保护环境吧,否则下一个灭绝的就是我们人类了。


密探零零发



河南简称为“豫”,一点没错——“豫”的含义就是“有大象的地方”;有充足证据证明,在距今3000年左右的时候,那里确实象群密布。

关于“豫”的解读。

“豫”被作为一个地区的称呼,源于先秦文献《禹贡》。有意见认为,这1193字的名篇,是战国时魏人所作,假托了《尚书》之名。但不管怎样,《禹贡》是中国最早的区域地理著作;而且,其所说大禹划定的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所言九州之名,也各有其独特的道理。

同为先秦典籍的《逸周书.卷八.职方解》说:“河南曰豫州”,具体范围是:“其镇山曰华山,其泽薮曰圃田,其川荧雒”——华山即今日之华山,在陕西、河南之间;圃田在今河南中牟县境内;荧即荧泽,在今河南荥阳县东;雒即今洛阳地区之洛水。根据《职方解》所划的范围,古时之“豫”,主要为现今河南省的西部地区。 “豫”这个字,是很有故事的——

说到“豫”字,人们最常引用的是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其曰:“豫,象之大者也。”段玉裁注云:“此豫之本义,故其字从象。” 后来有人说,“象”不是指动物那个“象”,而是“大象无形”之象。不过,这肯定是歪解。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徐中舒先生有更可信服的说法。他写了《殷人服象及象之南迁》一文,对商代及先商的农业,做了深入全面的研究——论证了甲骨文的“为”字,是“从又(手)牵象”,表示“役象助劳”之意。他从《禹贡》豫州之得名,进一步证实古代河南产象之说,指出“豫”字,是“象”“邑”二字之合文,“予”字乃“邑”字之讹——他说,“豫”之本义,是“有大象的地方”,也是题目引用的这句话的原始出处。他还联系到古时之姓多从“女”,以示“女生为姓”,从而得知舜后为妫姓,意为“服象之族”;他认为,古籍所说“象为舜耕”当不是无稽之谈;他进一步论证了舜的弟弟“象”,封于有庳——庳、鼻古音相近通假——鼻为象之特征,有庳是附会服象之事而产生的地名。 徐先生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于“豫”有象的年代。

“豫”到底有没有象,有的话在哪个年代——甲骨文和商遗考古给出了明确答案——

甲骨文中有不少“获象”和“省象”的记载——“获”是捕获;“省”是对驯养之象的检视、巡查。

比如“获象”——

殷墟出土的编号为《合集》10222的甲骨契刻记载:“今夕其雨,获象。”——捕获到了象;

《合集》37364:“吉。获象十、雉十又一”——一次竟然能捕获十头象,可见象的数量不少。

《合集》37365:“吉。获象七、雉三十”——一次捕获七只象也很多了。比如“省象”——

《合集》32954:“壬戌卜今日王省。于癸亥省象,暘日。”

《合集》4611正:“贞令亢省象,若。”——亢是殷商的一个贵族。

所省之象为驯养之象,《吕氏春秋.古乐篇》说:“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当时所“服”之畜,还有牛、马、羊、猪、犬、鹿等;家禽有鸡、鸭、鹅等。以上不但有甲骨文中记载,亦有考古证据。

殷商时,还用象作为祭祀的祭品——

《合集》8983:“囗囗 [卜],宾,[贞]致象...…侑祖乙。”

在殷墟,发现了用象祭神的象坑——1935 年秋,在1400号大墓附近,发现一象坑,内埋一人一象,其人应是饲养象者。1978 年,在武官村北地的祭祀场内,发现一象坑,内埋一头象和一只猪,象的脊背上有一铜铃,说明此象已被驯养。 《合集》21472 的正面,刻一母象图画, 象的腹中怀一子,其旁有幼象相随,是一幅“母象产子图”。学者们说,只有在驯养象的情况下,才能对象的怀孕产子有如此细致的观察。

有意思的是,《合集》15179-15188甲骨上的“为”字,确实是一手牵象之鼻的形态,表示驯服象就是有作为,也说明象可以驯化家养。

杨升南、马季凡等学者认为:“甲骨文不是中国文字的始创时期,牵象作‘为’之义,其产生当比甲骨时代要早,这反映了驯养象在我国已有较长的历史”。

“豫”之所以能够有象,与其当时的气候等自然条件有关。著名科学家竺可桢,1972年发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他说,公元前3000-前1000年间,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各地的月平均温度,正月份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3-5摄氏度,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摄氏度。就是说,当时的这一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这恰恰是适合象群生活的条件——雨量充沛,温度适宜,遍布森林和草原。不仅是象,其他如犀牛、水牛 、鳄鱼、竹鼠等热带或亚热带动物,当时也遍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近年来,黄河中下游地区考古,发现了大量亚热带的动植物化石,印证了竺可桢先生的论断。

值得注意的是,河北的张家口一代,早早就被认为是风狂寒冷的“关外”。但是在那里的阳原县,发现了一处商代遗址,其中包括大象遗骸。阳原县在安阳殷墟以北1200公里。

“豫”地之象何时减少或南迁。

公元前1000年前后,周取代了商。历史上有周公“驱虎豹犀象而远之”的说法。不过,经过对商周气象的研究发现,公元前900-700年间,曾经有两次明显的大范围寒潮。这应该是“豫”等中原地带气候转变为北温带的开始。这种变化,导致了亚热带动植物的南移。 当时和以后的人们,不过是把自然条件变化造成的动植物迁徙,当作功劳记在了周公头上。

战国时期的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出生于现在的河南新郑。他曾说,当时的人们,已经很少看到活象了。这大约可以作为“豫”有象的下限——到了战国时期,“豫”地的象,或南迁或死亡了。


一老沈一


河南这个地方,有人类时已经没有大象了。


很多人认为河南有象的证据主要基于两点:


1、河南出土过黄河象的化石

<strong>

黄河象化石,是二百多万年前的化石,那时地球上还没有人类,以此为理由,认为河南有象,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如同:祖国大地很多地方出土有恐龙化石,是否就认为人类时期就有恐龙呢?


当然不行,恐龙,黄河象,人类生活时期不同,也就是说彼此没见过面,我们的祖先诞生时,早已没有大象,因此,河南出土过黄河象的化石,不能证明河南有象。

<strong>

2、河南简称为"豫",由此认为河南有象,也是错误的。


河南的简称为豫,称为“豫州”。九州之中,九州中最大的,也是处于九州中间的地理位置,也是中国之中(洛阳,是周公立杆测影,建城的地方)


我们先看看【象】、【予】字

<strong>

<strong>

从 “象” 字的造字起源来看,黄河流域当时是没有见过大象的,

能见到的陆上最的动物是牛,牛为大物。


由象产生的字并不多,有为,像,豫等


<strong>

<strong>


【象】


1、我们的祖先生活在黄河流域,当地早已没有大象的踪影,而大象生活遥远的南方,在云南缅甸、南亚及非洲一带,是现今陆地上最大的生物。祖先生活在河南中原一带,没见过活生生的大象,只能按图去心想,象是什么样子。


2、【象】,象形字,就是大象之形,象鼻耳牙四足之形。象字本义就是指大象,还有象形、形状、样子等意思。


文字本身就是考据,象字的产生,其本义说明人们当时对大象的一种认知,大多数人是没见过大象,人们对象的概念认知,主要通过极少数见过的人进行描述(如同:盲人摸象)


因此由象造出的字,及组成的词,如:为,想象等,都是脑海中产生的想象,大象无形,想象的,看不着的。


【予】

<strong>


【予】是【幺】倒过来的字形


【予】,《説文解字》:予,推予也。象相予之形。指织机上的丝线相连,

除了有给与的意思,指连接,


由【予】造出的字,如:【野】,就是指与里相连的地方,里向外延伸的地方,有不确定性。


回头讲讲这个【豫】字,

【豫】 = 【予】+ 【象】


【豫】是命名用的字,命名字,均是后来产生,一般不是原生字,很少用本义,很多人把豫字说成牵成大象,是一种错误的说法。


《说文解字》:豫,象之大者。此豫之本义。

豫州,是九州之中,也是最大的州,象,有大、安祥的意思,用了予的音,豫州作为命名用,取象之特性,并非因为有象,才叫豫。


【豫】,犹犹豫豫,犹豫的意思,则来源来【予】的特性,织机的丝线来回推送,犹豫不定。


因此,河南简称为【豫】,并非有象,而是造字时用了象之大、祥和的特性来命名,形容【豫州】是九州之中,最大的州。


3、有人把曹冲称象当成河南有象的证据,是不恰当的

<strong>

按上述,造出象时,中原一带都没有大象,怎么会有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也恰恰说明大象是很少见的,非常稀有,才会作为礼物进献给曹操。


中原没有大象,只有很少在南方见过大象,随着中国版图的扩大,商贸交易范围也很广,如四川出土过很多的象牙、贝壳制品等,就象小麦在5000多年前从波斯一带传入我国的道理一样。



.

.


我是汉字谷主,【专注说文解字、快速识字、K12全语文、海外汉语,汉字创新思维、汉字国学、解字古诗文】 欢迎关注!

<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


汉字谷主


在夏商时代,中原地区的气候,就类似现在的印度。而内蒙古类似现在的河南河北。商朝大军还曾经驱赶大象去攻击东夷。

公元前36世纪-前11世纪,大约相当于原始社会氏族到西周早期,黄河流域均温比现在要高的多,是历史时期最暖的,0度等温线大约在贺兰山-阴山-燕山一带。

殷墟留下来的卜辞,以及出土的各种动物骨骼,可以推测当时的殷商气候与现在长江流域以南相当,是中原地区最后一次经历亚热带的气候模式。敦德冰芯的氧同位素记载也证实了这个暖期。殷商暖期的气候,要比现代更暖。

在中药当中的龙骨,就是 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骼。当年,大家就是通过北京药材店卖的这种龙骨,最终找到了龙骨产地之一的河南小屯村,并且在哪里发现了巨大的殷墟。

而且,河南还出土过,为数不少的用玉石雕刻而成的玉象和象形艺术品,以及青铜象鼎。在出土的甲骨文中,既有占卜能否猎获大象的卜辞,又有提及以大象作祭祀品的记载,以及用作占卜用具的象骨本尊。

比如;《吕氏春秋·古乐》记载,“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 ” 这个时候,不仅大象,诸如鳄鱼、犀牛、水牛 、竹鼠等属于亚热带动物也曾经肆意生活在黄河流域。

在西周中期的周孝王在位的公元前903年,据《竹书纪年》载,这一年冬天,天降大雪冰雹,牛马皆冻死,而且长江与汉水竟然结冰了。最温暖的时代,慢慢开始结束了。


历史救生圈


每个省份都有自己的简称,河南简称“豫”,这个简称的来历是什么?真的和大象有关吗?

“豫”字和大象的关系

豫字在甲骨文中,便是人牵着大象。豫,形声。从象,从予,予声部。象是瑞兽,代表了安和、祥乐,这就是豫字的本意。

《说文解字》中,豫,象之大者。《老子》中提到,豫焉若冬涉川。范应元注:“豫,象属。”

古代的河南,真的有大象吗

有一种说法是,在夏商期间,我国的中东部、黄河中下游的大片区域,河流纵横,森林茂盛,野象很多,因而,河南又被形象地描绘为人牵象之地,这即是象形字"豫"的来源,也是河南简称"豫"的由来。

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稍微有古生物学常识的人都知道,除南北两极外,大象化石几乎在地球各个地方都有出土,所以这种说法并不可信,别再以讹传讹了哦。

“豫”字的真正含义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豫为象之大者,很多人便下意识的认为此“象”为大象的象。事实上,这句话还有后半句呢!“豫,象之大者。贾侍中说:不害于物。从象予声。”豫虽大,而不害于物,故宽大、舒缓之意取此字。大象是大气象,而不是动物大象。大气象是“豫”的本意,由此引申为大,“凡大皆称豫”。

在《辞源》中,大象的意思是一切事物的本源,后引为封建帝王的一统天下。当年,禹之所以把自己都城所在地称为“豫”,显然是把此地看作了天下的中心和本源。


大河客户端


但是至于大象是什么时候从河南慢慢消失的,什么时候在河南地区盛行,这个还有待考证。众所周知,大象生存的环境离不来湿热的热带亚热带森林,比如现在云南的西双版纳,东南亚地区都是大象的聚集地,而现在处在温带的河南的确很难与大象联系起来,并且在河南境内也没有发现大量的大象骸骨,相比距离河南不远的四川则在距今三千多年的三星堆祭祀坑中发现了很多象牙。


但是目前为止仍然有非常多的证据可以表明河南的确存在着大象。

第一,根据竺可桢的五千年气温变化,可以明显看到在春秋以前平均气温要大于现在的气温,这就说明当时的河南可能就是一种湿热的天气,而湿热便能带来丰沛的雨水,茂密的森林。

第二,在殷墟出土的商朝文物中,就发现有大量的大象玉雕,综合当时的交通情况,在殷墟的商朝不可能跑到云南去牵大象,所以很有可能表明当时在中原地区便有大象存在。

第三,历史上有著名的曹冲称象的典故,这说明在三国时期大象在中原已经变得非常稀少,作为礼物,但也说明了中原地区对于大象并不陌生。

第四,豫的由来来源于豫州,那么豫州相传是夏朝大禹划分的九州之一,中国文字就是由图画演变过来的,那么在距商朝的更久远的夏朝怎么会将河南命名为豫州,不得不说这也是一个佐证。

总之,河南被称为豫并非空穴来风,相信在几千年前河南也是一片茂密森林吧。

我是海域蓝豚,河南自媒体,仅仅是回答者,喜欢请点右上角加关注,欢迎评论点赞,谢谢!


河南这些事儿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大家都知道河南简称豫,但为什么简称豫,并没有统一的说法。有人说是因为远古时期河南是亚洲象的主要栖息地;有人说是因为河南古代称为豫州,沿用其名而已。

1.河南古为豫州地。

4000多年前,大禹分天下为九州,将其首都阳城所在的州称为豫州,豫州位于九州之中,其都城阳城即设在豫州。历经汉朝、魏晋、南北朝,一直到隋朝,豫州包含了今天河南的大部分区域。

2.豫州的来源。

《周礼.职方》:“河南曰豫州,豫州在九州之中,言常安逸。又云,禀中和之气,性理安舒,故云豫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豫,象之大者,贾侍中说,不害于物,从象予声”。在辞源中,大象的意思是一切事物的本源。大禹之所以把自己的都城所在地称为豫,其实是把豫州看住了天下的中心和本源。

3.远古时期河南有没有大象?

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河南所在的区域是亚洲象的主要栖息地之一。所以河南简称为豫,这个豫字就是一个人牵了大象的标志。然而,河南之外的区域,除南极和北极,大象化石几乎在全球各地都有出土。如此,作为动物的大象在河南并没有显著的特征。

4.此象非彼象。

综合以上可知,豫字源于“象虽大,而不害于物,故宽大、舒缓”之意,也就是豫字所取之“象”与动物之“象”并非一个概念。凡大皆称豫,大象是大气象,而不是动物大象。所以,河南之所以被称为豫,是对古代行政区划的沿用,并不是因为河南在远古时候生活着象群。

5.发展中的河南。

传承历史,继往开来!在“中部崛起”战略指引下,河南经济发展势头迅猛,GDP过4万亿,跻身全国前五,万象更新的河南越来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